[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25)03-0123-06
習近平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延安時期,我們黨高度重視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毛澤東指出:“延安的青年運動的方向,就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方向?!雹邳h在深刻研判當時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開展的現(xiàn)實基礎上,有序推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使青年不斷提升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逐步堅定革命必勝信念。對這一時期黨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展開深人探討,對于塑造新時代青年內生于心、外踐于行的價值信仰,自覺投身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實踐,繼續(xù)抓好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的根本大計具有借鑒和啟示意義。
一、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現(xiàn)實背景
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在內憂外患的抗日戰(zhàn)爭局勢下開展的,面臨著復雜而嚴峻的形勢。這種形勢是由國民黨輿論進攻、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傳播,以及青年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群眾結合意愿共同交織而成的。為此,回溯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要對這一現(xiàn)實背景
展開分析。
(一)嚴峻的外部環(huán)境帶來壓力
延安時期,為了爭奪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權、話語權,國民政府在國統(tǒng)區(qū)以新聞檢查為名,向中國共產黨發(fā)動了全方位的輿論進攻,不僅污蔑丑化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形象,而且向中國青年灌輸大量反共輿論。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一些青年由于受到國民黨政治宣傳的影響,對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存在錯誤認知,嚴重影響了自身思維方式的確立和價值立場的形成。與此同時,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qū)進行全面封鎖,導致當?shù)氐纳a很難滿足抗戰(zhàn)需要,從而使邊區(qū)遭遇了嚴重的經(jīng)濟困境。在缺衣少食的艱難處境以及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復雜環(huán)境中,部分青年對革命產生了動搖,這使得黨深刻認識到加強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
(二)不良社會思潮和風氣造成干擾
延安時期,不斷蔓延擴散的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和不良社會風氣,以及工作中逐漸出現(xiàn)的不好作風對青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不良影響。第一,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對青年理想信念造成極大困擾。由于受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一些思想上不夠堅定的青年紛紛脫離革命隊伍。對這種革命意志的動搖性,毛澤東指出:“知識分子在其未和群眾的革命斗爭打成一片,在其未下決心為群眾利益服務并與群眾相結合的時候,往往帶有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傾向,他們的思想往往是空虛的,他們的行動往往是動搖的。”雖然大批青年懷著愛國情懷和革命理想奔赴延安,但其中一些青年在思想上仍然存在小資產階級價值觀念,“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還帶著濃厚的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和習慣”②。第二,不良社會風氣和作風問題的出現(xiàn),嚴重影響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針對“自以為是、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作風”等問題,毛澤東進行了嚴厲批駁:“于工作上是否有效果,于斗爭上是否更形便利,不從需要上實際上去估量,單從形式上去估量,這是什么一種共產主義者的態(tài)度呢?!”④因此,需對青年\"加緊理論上及思想上的工作”,并最大程度地消除和預防這些影響帶來的危害。
(三)青年自身存在思想認識不足的問題
1937年,毛澤東在《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一文中指出:“現(xiàn)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事實上還停止在兩個黨的范圍之內,廣大的工人、農民、兵士、城市小資產階級及其他許多愛國同胞還沒有被喚起,還沒有被發(fā)動,還沒有組織起來和武裝起來?!边@里,毛澤東著重強調了革命事業(yè)的成功需要不斷匯聚各類群體的力量。因此,加強對青年群體,特別是青年群體中知識分子的動員工作成為抗戰(zhàn)勝利的重要方面,要“使全國人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不使一個愛國的中國人不參加到反日的戰(zhàn)線上去\"。
毛澤東將青年能否同工農群眾相結合作為判斷青年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的重要標準,并強調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對青年理想信念塑造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①。因此,毛澤東嚴厲批駁了一些知識分子不愿團結工農群眾的錯誤思想,他指出:“有許多知識分子,他們自以為很有知識,大擺其知識架子,而不知道這種架子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是阻礙他們前進的?!雹谒裕嗄曛R分子要樹立理想信念、堅定信仰意志,就必須走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懂得工人農民,熟悉他們的生活、工作和思想”③,才能匯集起共同奮斗的革命力量。
二、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探索
延安時期,基于改造青年思想的現(xiàn)實訴求,黨通過創(chuàng)辦各類學校,構建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主陣地;采用理論辯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探索和豐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在這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廣大青年一面學習革命理論,一面參與生產、動員群眾的火熱局面,培育出一大批理想崇高、精神富有,為了信仰可以犧牲一切的革命青年。
(一)加強理論學習
為了推動抗日根據(jù)地的建設發(fā)展,毛澤東指出:“有計劃地培養(yǎng)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們的戰(zhàn)斗任務?!彪S之,黨創(chuàng)辦了陜北公學、安吳青訓班、馬列學院、延安大學等各類學校,為培養(yǎng)大批革命意志堅定的青年干部人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周恩來在武漢大學的演講中指出,“今天,無疑是個變動的戰(zhàn)斗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時代”\"青年在這時代里所占的地位是最困難而又最重要的”。③延安時期,黨創(chuàng)辦的各類學校重點聚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軍事知識和政策、黨史革命教育等內容,不斷為青年精神思想的成長提高提供不竭源泉。黨編撰了《馬克思恩格斯叢書》《列寧選集》等理論書籍,領導創(chuàng)立了《共產黨人》《解放日報》《中國青年》等報刊,利用媒體宣傳的方式宣揚黨的方針政策、登載黨的理論觀點、展開抗戰(zhàn)局勢分析等,從而不斷滿足青年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要。同時,黨還十分重視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引導青年學習中國歷史、中國革命歷史。1942年,毛澤東撰寫了《如何研究中共黨史》,幫助廣大青年厘清了中國革命的實踐和規(guī)律,強化了青年走“歷史必由之路”的信念和信心。在黨對青年工作的正確領導下,各類學校逐步開設了“黨的建設”“中共黨史\"等相關課程,張聞天、陳昌浩、范文瀾等人編寫出版了眾多黨史革命史教育著作,如《中國現(xiàn)代革命運動史》《近代世界革命史》《中國通史簡編》等。此外,為了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黨還加強青年的軍事知識和政策學習。1939年,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布了《關于注意收集各部民族英雄事跡的通知》,指出“從我們八路軍新四軍的干部與戰(zhàn)士中涌現(xiàn)出許多民族英雄,表揚這些英雄及其英勇行為,對外宣傳與對內教育均有重大意義”。延安時期廣大青年在革命英雄的感召下,紛紛加人抗日戰(zhàn)爭。學習英雄、學習模范、學習先進成為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采用豐富多樣的學習交流方式
為提升青年的理論認識水平,引導青年準確把握革命規(guī)律、增強革命信念,1939年中央青委組織抗大和馬列學院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辯論賽。在激烈的辯論賽中,青年加深了對形勢政策的認識,清除了影響青年團結抗戰(zhàn)的不利思想因素,使青年逐步建立起堅定的革命信念。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還經(jīng)常采用小組交流和討論的方法。比如,馬列學院組織青年開展關于理論課程學習、黨的文件研讀、輔導報告理解的民主討論,使青年加深了對黨的政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人思考。這種民主的討論會,使青年的理論辨析能力大大增強,革命意志不斷鞏固。此外,馬列學院還以開展時事研討小組的方式,將國民黨編印的報刊向青年公開,從中分析國民黨的觀點言論,形成批判性思維,進而加深對中國革命的理解認識,不斷增進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
(三)創(chuàng)造出生動活潑的革命藝術形式
延安時期涌現(xiàn)出大批文藝青年,推動了延安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一時期,黨以話劇等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對青年開展政治宣傳,動員青年積極參加抗戰(zhàn),極大提升了青年的革命熱情。毛澤東在《中央軍委在關于抗大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青年知識分子要為工農服務,“反對看不起工農的意識”,明確了話劇服務工農群眾的發(fā)展方向。在這一科學理念指導下,劇團深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學習工農群眾的語言,了解工農群眾的生活困難,創(chuàng)造出一批具有革命教育意義的話劇。例如,抗日話劇《生死關頭》以文藝為工農群眾服務為目標,內容上深刻反映了工農群眾的生活和情感,在青年群體中產生極大反響,鼓舞了青年的抗日激情,產生了思想共鳴;話劇《母親》的演出,對青年的思想產生了強烈的觸動,“鮑威爾在法庭上憤怒控訴資本主義罪惡,贊頌人類光明未來的講演,激起了青年的革命豪情”②。這些演出以生動的形式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使青年深刻認識到無產階級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必然性,進而堅定了革命理想信念。除此之外,流動劇團也發(fā)揮了重要的宣傳作用。1940年,由于國民黨大肆散布謠言污蔑共產黨,導致國統(tǒng)區(qū)的部分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缺乏正確理解。為此,陜北公學流動劇團在國民黨管轄區(qū)域開展抗日話劇演出期間,積極宣傳闡釋中國共產黨的團結抗日政策,感染鼓舞了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為抗戰(zhàn)必勝、救國必成而不懈奮斗的決心和意志。
(四)樹立勞動光榮的理念
在黨領導青年工作的過程中,青年運動的主體從以知識青年、學生青年為主的“單一主體”開始向與廣大工農青年結合的“多元主體融合\"轉變。1939年,為了克服陜甘寧邊區(qū)的經(jīng)濟困境,黨領導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毛澤東親自動手開荒種菜,周恩來帶頭學習紡紗,在這樣的示范引領下,延安青年勞動熱情空前高漲,勞動光榮的理念不斷樹立,青年知識分子逐漸與工農青年打成一片、干在一起。隨著青年勞動意識的增強,不斷涌現(xiàn)出許多先進勞動模范。比如,《解放日報》刊登了勞動英雄吳滿有的事跡,號召邊區(qū)民眾學習他積極種糧,爭先繳納公糧的勞動精神。黨通過宣傳勞模的勞動事跡、勞動態(tài)度和有效經(jīng)驗,使廣大青年意識到,青年的利益、青年的解放是與整個人民的利益、整個人民的解放分不開的,只有依靠勞動,才能彰顯無產階級品質的可貴。奔赴延安的青年在黨的領導下自覺接受勞動教育,增強了抗日救國的革命信念,逐步成為堅強的革命戰(zhàn)士。經(jīng)過大生產運動的磨煉,許多女青年脫下了“五顏六色的旗袍、運動衫和洋學生裝”③,成為具有革命情懷的女戰(zhàn)士。青年在與工農群眾相結合中,“已分不出誰是陜公學生,誰是邊區(qū)農民了”④。因此,毛澤東對延安青年參加大生產運動給予了很高評價:“延安的青年運動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模范。”總之,大生產運動使各類青年群體打成一片,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形成了團結奮斗的良好局面,同時青年群體的革命意志和理想信念也得到極大增強。
(五)注重針對性常態(tài)化開展學習教育
延安時期,黨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緊緊圍繞青年群體針對性開展工作。黨高度重視青年群體的需求,常態(tài)化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對青年的關心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延安時期的青年工作立足青年群體思想活躍、學習力強的特點,將“問題回答箱”、民主討論等形式運用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有效發(fā)揮了青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有表達見解和交流討論的機會,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充分吸收和掌握理論。比如,延安的各類學校通常會設置“問題回答箱”,青年學生可以將書面撰寫的問題匿名投人箱內,教師每周會統(tǒng)一答疑解惑;青年學生也可以將學習疑惑、生活困難、教學建議寫成書面材料,匿名投入箱中,學校會對這些問題進行妥善解決。這一時期黨對青年群體的關心、關愛,讓青年需求受到了高度關注,使他們獲得了強烈的集體歸屬感。在常態(tài)化學習教育方面,黨提出“建立在職干部平均每日學習兩小時的制度”①,保障青年干部每天能夠有充裕的時間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提高其理論學習的自覺性。對于青年知識分子,黨定期開展政治理論教育培訓,通過開設輔導報告、專題研討會、培訓班等形式,增強青年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由此可見,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具有針對性、常態(tài)化特點,以日常性、經(jīng)常化的方式引導青年投身理論學習,使青年在潛移默化中筑牢理論根基。
三、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啟示
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內容是“紅色圣地”延安如何吸引青年、贏得青年②,這使黨在大力推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同時,有效凝聚了青年力量,堅定了青年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延安時期黨的青年工作具有貫穿理想信念教育始終、底色鮮紅的重要特征,成為黨鞏固和壯大青年、筑牢革命基礎的重要法寶,對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啟示。
(一)注重理論學習宣傳
延安時期,黨通過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廣大青年加強思想理論的學習,有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青年群體中的廣泛傳播和有效吸收,使青年堅定了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明確指示,要“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青年,以馬列主義理論和黨的革命斗爭經(jīng)驗武裝青年”③,同時提出要開展系統(tǒng)的共產主義教育,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對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作用。
只有掌握深刻的理論,才能使個人思想愈加堅定。習近平指出,廣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對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念,永遠緊跟黨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④。因此,開展對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不斷形塑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青年扎實學習理論、運用理論,不斷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持續(xù)筑牢青年理
想信念之基和激發(fā)篤行奮斗之力。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延安時期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鑒。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立足青年的現(xiàn)實需求,著力發(fā)揮青年的主體作用。在理論學習中要注重參與式教學方式的使用,努力使青年在理論探討中明鑒不同的觀點,從而激發(fā)學習熱情、調動學習主動性,不斷增強青年的理論素養(yǎng)。此外,還要引導青年明晰自身進步同國家發(fā)展的密切聯(lián)系,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和培育高尚情操,推動廣大青年自覺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yè)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緊緊圍繞青年群體用心、用情去做青年工作,讓廣大青年對黨和國家產生強烈歸屬感和使命感。正如列寧所指出的,“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①一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通過全身心投入青年工作,展開與青年群體的深度對話,讓青年在學習、生活、成長中不斷塑造高尚的人格、樹立遠大的理想。
(三)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發(fā)展
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借鑒延安時期的寶貴經(jīng)驗,推進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發(fā)展。習近平指出,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持續(xù)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②。這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實踐中,要注重將學校“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緊密聯(lián)系,匯集高校、家庭、社會、政府等各方的教育力量,引導青年自覺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升能力、增強本領、錘煉品格。要推動學校與革命場館、中小學教育單位等多部門、跨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探索紅色文化與實踐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在此基礎上,學校要不斷深化與地方單位的合作,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社會實踐體系,鼓勵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有效轉化。在“小課堂”和“大課堂\"的共同作用下,要使青年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堅定為國家發(fā)展、人民幸福貢獻青春力量的決心與信念。
延安時期涌現(xiàn)出的一大批愛黨、愛國、愛人民的青年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浪潮中奮勇爭先,走到了革命斗爭的最前沿、第一線,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彪炳史冊的愛國篇章。新時代青年承擔著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習近平指出:“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雹勖褡鍙团d是一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過程,既是物質的復興,也是精神的復興。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就是要實現(xiàn)民族價值、社會價值與青年個人價值相結合,激發(fā)他們奮發(fā)有為、挺膺擔當?shù)氖姑?、責任感,讓廣大青年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中展現(xiàn)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青春篇章。
[責任編輯:郎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