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推行“永不加賦”到“攤丁入畝”等政策,清朝廢除了人身依附關系較強的人頭稅,改善了吏治,極大地減輕了百姓負擔。這些舉措既維護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fā)展。
一、清朝初期的稅制改革
(一)清初對明朝稅賦制度的沿用
清朝沿用明代“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稅合并,統(tǒng)一以銀兩征收。清朝初期,大學士范文程對攝政王多爾袞說道:“明之亡,由于酷苛小民,激成流寇之變,豈可復蹈其所為?”他認為明朝衰落是由于苛政和過度征稅,社會矛盾激化,導致了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和流寇之亂的爆發(fā)。因此建議多爾袞廢除明朝末期的“遼餉、剿餉、練餉”等加派,減輕百姓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多爾袞宣布取消三餉加派,以彰顯仁政。同時,清朝先后編撰了《賦役全書》、魚鱗圖冊與黃冊,對土地進行丈量清查,記錄人口變化狀況,極大地完善了清初的稅賦體系。
(二)康熙年間“永不加賦”
田賦與丁銀是歷代王朝的主要收入來源。清朝制度規(guī)定,“丁”指的是十六歲至六十歲的男子,除此之外的人被稱為“口”。丁是主要征稅對象,當百姓滿足丁的年齡后,必須服徭役,政府將徭役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白銀充稅,規(guī)定每五年進行一次人丁的編制??滴跷迨荒辏?712年),清政府頒發(fā)諭旨:“今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繁…人丁雖增,地畝并未加廣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錢糧,編審時止將增出實數察明,另造清冊題報?!痹撜邔⒏鞯貐^(qū)稅賦總數固定,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也為“攤丁入畝”奠定了基礎。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戶部對人丁增補又做了詳細規(guī)定:“以編審新增人丁,補足舊缺額數。除向系照數派丁外如有余丁,歸入滋生冊內造報?!钡牵S著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該項政策不僅沒能減輕百姓的稅負,反而給了地主官商壓榨百姓的機會。大量百姓不得不躲避徭役與稅賦,因此清政府稅收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更治與稅制改革勢在必行。
二、雍正年間“一攬子”改革
(一)攤丁入畝
康熙末年,攤丁人畝政策在部分地區(qū)實行,但康熙晚年已無力改革,所以并沒有大規(guī)模推行。直到雍正繼位,該政策開始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攤丁入畝又稱“地丁合一”,該政策與明朝萬歷年間的“一條鞭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將各省丁銀平均攤到各自所屬地區(qū)的田賦中合并征收。以土地為計稅依據進行征稅,多地者多交,少地者少交,無地者不交,以此均平稅賦。這不僅減輕了自耕農和一般無地貧民的負擔,還免除了人頭稅,將稅賦的征收過程進一步簡化。
根據文獻記載:“雍正初,令各省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征解,統(tǒng)謂之地丁?!庇赫辏?724年),攤丁入畝首先在直隸地區(qū)推行,隨后逐步擴大至全國。由于各地土地和人口情況不同,為公平稅負,具體實施方式也不同:有的省份采取全省均攤,有的按州縣均攤,部分地區(qū)則采用攤入地畝或攤入地糧等方式。各地的稅率也有差異,地多人少的地區(qū)稅負較重,因而適用較低稅率;地少人多的地區(qū)則適用相對較高稅率。攤丁人畝從開始推行到全國普及歷時61年,各地“每地賦一兩攤入丁銀數”均不相同,充分體現了政策推行時因地制宜的特點,確保了稅賦征收的公平性。
(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政策規(guī)定,官員和士紳必須與平民百姓一樣承擔稅賦徭役。在歷代王朝中,官紳可以免除部分徭役與稅賦。這里的官紳,是指通過科舉考試考取的秀才、舉人、進士以及在朝和致仕的官員。隨著土地兼并問題日益嚴重,這些官紳獲得了大量土地,卻逃避賦稅,并產生了大量的貪官污吏,政府財政收入嚴重不足。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采納朝臣建議:“凡貢監(jiān)生員包攬錢糧而有拖欠者,不論數額多少,一律革除功名;拖欠達八十兩者,以貪贓枉法論處,并追繳半數贓款入官;百姓聽任包攬者,依不應重律治罪;失察官員,罰俸一年?!贝文暌?guī)定:“所有紳衿應納錢糧,須在稅收印簿和串票內注明姓名,按期催繳;年終奏銷時,將拖欠情況逐戶造冊詳報,依抗糧例治罪;若州縣官員隱匿不報,按徇私包庇例議處?!庇赫鄄粌H嚴懲紳衿階層包攬錢糧的行為,更對其自身錢糧繳納頒布了嚴苛的規(guī)定,以確保稅賦征收與政策的推行。
(三)火耗歸公
火耗又被稱為耗羨。在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后,百姓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稅收被合并征收銀兩。地方官府收齊碎銀后,重鑄成銀錠上交國庫。碎銀在熔煉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損耗,這部分損耗就被稱為火耗,這部分費用通常由百姓承擔。官府規(guī)定每兩稅銀需額外繳納一定比例的火耗,據史料記載:“天下火耗之重,每銀一兩有加耗至五錢者?!备鞯貐^(qū)的火耗沒有明確的征收標準,地方官員有著極大的自主權,致使火耗成為地方官員的“灰色收入”。這導致百姓的實際稅負基本上掌握在地方官員手中。
雍正二年(1724年),“諾岷疏請將通省一歲所得耗銀提存司庫,以二十萬兩留補無著虧空,余分給各官養(yǎng)廉,各官俸外復有養(yǎng)廉自此起”。由此,“火耗歸公”率先在山西正式實施。清政府規(guī)定:各地區(qū)火耗款項征收后不再歸于地方政府,統(tǒng)一上繳國庫,補充國庫后,將剩余的部分作為養(yǎng)廉銀發(fā)放給各級官員。這項政策改善了吏治狀況,百姓的稅收負擔也有所減輕。
三、稅制改革的成效
(一)財政收入增加
據資料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總額為3124萬兩,其中地丁銀為2823萬兩;雍正二年(1724年),全年財政收入總額為3585萬兩,其中地丁銀為3028萬兩;乾隆十八年(1753年),全年財政收入總額為4069萬兩,其中地丁銀為2964萬兩。其中,乾隆十八年的地丁收入有所下降,其與乾隆廢除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政策有很大關系,但總的財政收入并沒有因此下降,反而有顯著增長。同時,百姓不必再擔憂人口增加而賦稅加重,人口數量快速增加。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人丁數量約為1900萬,康熙五十年(1711年)人丁數量2462萬,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人口總數達到了3.13億。財政收入與人口的巨大增長為“康乾盛世”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稅賦結構相對公平
據相關資料記載:“自攤丁之法立,窮民免累,而國賦無虧。”一方面,人頭稅并入土地征稅后,土地成了政府征稅的唯一標準:沒有土地的人不用承擔稅賦,土地多的人承擔的稅負也就更重,稅賦大小與擁有的土地多少成正比。清政府還依據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對各省份制定了差異化的“每田賦銀一兩均攤丁銀若干”的征收標準。
另一方面,雍正年間“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政策取消了官紳的免稅特權,官民都必須依據土地占有情況納稅,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體現了稅賦結構的公平性。
(三)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
自攤丁入畝政策實施后,土地成為唯一的征稅依據,部分無地農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他們逐漸擺脫對土地的依賴,轉而以手工業(yè)或商業(yè)謀生。這一變革增強了社會流動性,大量農民開始向城市遷移。城市出現了“半農半工”的群體,他們在農閑時節(jié)進入工坊勞作以獲取收入,這也促進了勞動力市場的發(fā)展。
同時,經濟作物種植也在民間盛行。據史料記載,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務本種稻者不過十之二三,圖利種棉者則有十之七八”,可見經濟作物已成為許多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清朝前期的稅賦改革,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客觀上對資本主義經濟萌芽起到了推動作用。
四、清朝稅制改革的價值
從“永不加賦”到“攤丁入畝”的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效,關鍵在于契合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通過減輕稅負和實現稅負公平,為百姓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生存空間,緩和了社會矛盾,從而最終取得成功。
稅制改革必須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清朝前期的稅制改革,通過進一步簡化稅制,弱化人身與土地的依附關系,為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這一改革順應了當時資本主義萌芽與擴張的歷史趨勢,因而取得了一定成效。
攤丁入畝政策在推行初期曾引發(fā)諸多爭議,遭遇重重阻力,但其能夠持續(xù)實施的原因在于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推進方式。這一政策在繼承明朝“一條鞭法”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最終建立起一套更為合理的稅收體系。
參考文獻
[1]王郁琛.攤丁人畝制度的歷史透視與現實啟示].稅務研究,2020(2).
[2]陳鋒.清代賦役制度的整頓改革與政策導向].人文論叢,1999(1).
[3]胡文駿.清代攤丁入畝的影響與意義].中國商界,2010(8).
[4] 呂建中.試論清代的攤丁入畝和“耗羨歸公”].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5] 鄧小亞.論清朝前期賦稅法律改革[D].重慶:重慶大學,2020.
[6]張.從火耗到“耗羨歸公”[].黑龍江史志,2014(19).
[7] 虞鑫,崔乃文.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全球史敘事視野下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路徑·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9).
[8] 清圣祖實錄:卷二四九[Z].北京:中華書局,1985.
[9]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貨二·役法[Z].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 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七二·戶部·田賦·催科禁令[Z].光緒朝刻本.
[11]鄭學檬.中國賦役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 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13]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卷十九·戶口考[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蕭奭.永憲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5] 皇朝經世文編:卷三十七·戶政十二·農政中[Z].道光七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