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根植于底蘊深厚的廣西壯族民歌文化土壤,其以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為主線,融合了廣西劉三姐文化,展現了廣西壯鄉(xiāng)的人文風情、時代變遷。整體而言,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作為一部兼具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的新時代藝術作品,有必要對其創(chuàng)作特色進行研究,以便更好地領略其蘊含的獨特精神內涵。
一、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概述
該音樂劇以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為主線,由歌會、廟會、花會、燈會四幕組成,分十五場展開敘事,總計包含45首(組)歌及相應對白。創(chuàng)作團隊將三處矛盾設計于廟會、花會部分,包括林芝、岑懷鄉(xiāng)兩夫妻收養(yǎng)棄嬰岑月月;岑月月得知自己的身世后,選擇離家出走,去尋找親生父母;林芝在尋找岑月月途中,遭遇車禍身亡。通過層層遞進的劇情設計,將岑月月的成長與身世之謎、岑月月與石磊的感人戀情,以及歌會、廟會與花會的民俗風情等故事連接在一起。
在四幕中,前兩幕整體氛圍輕松歡快,后兩幕則充斥著愛慕、悔恨、關懷、惋惜等各種復雜情感。倘若將本部音樂劇視為一首樂曲,則可將其曲式結構劃分成引子、呈示部、發(fā)展部、再現部等部分,這些結構部分設計,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反合”辯證法不謀而合,在一個和諧美好的基調中實現對全部矛盾、沖突的協調統(tǒng)一。音樂劇以“歌”為媒介,推進了個體命運與集體記憶、傳統(tǒng)理論與現代價值的充分融合,在此基礎上擺脫了傳統(tǒng)戲曲“愛情中心主義\"的束縛,依托愛情、親情、友情的交織與升華,傳遞了高度的人性關懷與社會價值。傳遞真善美作為當今時代的一項重要要求,其不僅是社會文明發(fā)展進步的重要體現,還深刻影響著社會共識凝聚、道德水平提升以及社會和諧運行。而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正是對這一時代要求的積極響應。
音樂劇中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成形于彩調劇《劉三姐》,無論是彩調劇《劉三姐》,還是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其早以家喻戶曉,積淀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顯然,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與彩調劇《劉三姐》存在一定聯系,特別是前者將后者的主題曲歌名用作自身的劇名。如此一來,讓人們在觀看音樂劇之前,往往會“先入為主”,未見其人,先聞其名,為音樂劇傳播創(chuàng)造了一定便利。自2015年首演以來,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除了在藝術領域收獲了高度評價之外,還在民族認同、社會文化、文旅融合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已然成為廣西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
二、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創(chuàng)作特色
(一)兼具傳統(tǒng)韻味和現代特色的音樂風格
首先,本音樂劇以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為主線,在此基礎上引入廣西彩調劇、柳州山歌《石榴青》等傳統(tǒng)民族音樂元素,并與流行音樂、電子音樂與說唱等唱法進行融合,進而建構出一種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首先,在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方面,作為音樂劇核心部分的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其曲譜前身為廣西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曲二”的曲譜,而該曲譜是結合柳州山歌《石榴青》進行改編獲得的,是一首多歌、多用的曲調,其中一次編寫的歌詞為:“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似紅河水,哪怕灘險灣又多。\"在此基礎上,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將其中的“山歌好似紅河水”改編成了“山歌好比春江水”,以此將改編后的曲譜與歌詞搭配在一起,沿用至今,展現出鮮明的民族音樂特色。同時,音樂劇還對銅鼓、天琴、侗笛、竹笛等一系列民族樂器進行了應用,聲響渾厚有力、旋律清脆悠揚的民族樂器與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唱腔的交織融合,讓人們如同置身于廣西的青山綠水之間,領略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及深厚底蘊。
其次,在多元化唱法、音樂風格融合方面,音樂劇中針對不同角色設計了各不相同的演唱技法,如針對女主角岑月月設計了民族通俗唱法,通過對這一唱法的應用,演員塑造了一個自立自強、純潔善良、熱愛生活同時不屈服于命運的少女形象;針對男主角石磊設計了抒情唱法,該唱法介于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通過對這一唱法的應用,演員塑造了一個內心自卑,對事業(yè)、愛情疇躇不前的音樂人形象;針對岑月月生父傅子漢設計了美聲唱法,通過對這一唱法的應用,演員完成了對角色復雜內心、自責情緒的生動刻畫,進而有效調動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另外,在音樂劇改編處理上,創(chuàng)作團隊對傳統(tǒng)山歌與現代電子音效、說唱節(jié)奏進行了巧妙融合,如在音樂劇中引入“螺螄粉混搭老友粉”“高鐵穿山如箭起”等當代意象,創(chuàng)設出別具一格的“壯家天琴 + 說唱 + 高鐵穿山”風格,賦予傳統(tǒng)山歌現代特色。
(二)音樂表達與戲劇敘事的充分融合
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通過將民族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劇相結合,實現了音樂表達與戲劇敘事的充分融合。
首先,音樂劇以山歌為敘事線索,完成了對戲劇框架的建構。一方面,全劇以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為主線,不僅對劉三姐文化傳統(tǒng)進行了繼承,還依托現代音樂劇形式,賦予其時代活力。另一方面,音樂劇劇情緊扣劉三姐精神傳承推進,依托女主角岑月月成長為新一代“歌仙”這一故事線索,展現了壯族人民勤勞、樂觀、善良的優(yōu)秀品德及善于用歌聲表達情感、追求理想的民族精神。另外,音樂劇設計了“戲中戲”的結構,讓角色游離于舞臺表演與現實生活之間,讓音樂成為推動劇情發(fā)展的有力媒介。
其次,音樂劇中的《我是你的眼》《蝴蝶谷》《走出自己》等核心唱段,不僅為觀眾帶來美的聽覺體驗,同時還在推進劇情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我是你的眼》在音樂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第一幕結尾部分,岑月月與石磊牽手蝴蝶谷,通過對《我是你的眼》的獨唱,岑月月向石磊敞開心扉,表達了自身的情愫。第二次出現在第三幕高潮部分,復明后石磊與岑月月合唱《我是你的眼》,此舉不僅凸顯了“愛心傳遞”的主題,還推進了情感的表達??偠灾?,《我是你的眼》不僅是音樂劇的“戲眼”,很好地將不同角色之間的情感聯系在一起,還彰顯了不同角色之間的相互支撐、傳承,與廣西山歌文化蘊含的獨特精神內涵相契合。另外,音樂劇還構建起了音樂情緒起伏轉變與戲劇矛盾沖突之間的呼應關系,讓觀眾可在聽覺、視覺不同感官層面領略到音樂劇的獨特魅力。
(三)民族美學與舞臺技術的創(chuàng)新詮釋
音樂劇在民族美學與舞臺技術融合應用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詮釋,既對廣西民族文化的獨特韻味進行了繼承,又依托新興技術推進了其創(chuàng)新呈現,以此為觀眾帶來了別具一格的感官體驗。
首先,音樂劇對全息投影技術及多媒體技術進行了創(chuàng)新應用,為觀眾打造了一個個虛擬與現實相互融合的生動場景。例如,在全息投影技術加持下,廣西春江水、大榕樹、蝴蝶谷等獨特的景象以動態(tài)影像呈現于舞臺上,讓各個場景成為音樂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出強烈的立體感、透視感及空間感,與演員表演交相輝映,將美妙的廣西山水意象表現得令人如癡如醉。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劇對于全息投影技術的應用,是我國民族音樂劇相對較早的嘗試,其獨特的舞臺呈現效果為后來的音樂劇創(chuàng)作積累了寶貴的技術應用經驗。另外,在多媒體技術加持下,音樂劇的表演維度得到極大拓展。例如,通過建立演員與投影之間的實時交互關系,使“觀演”界限得到有效消除,進而構建起技術與表演的緊密聯系。又如在“戲中戲”段落,通過全息影像對劉三姐經典畫面進行重現,不僅為觀眾帶來了一種時空交錯的視覺體驗,還充分彰顯了文化傳承的主題。
其次,音樂劇還通過對相關舞臺技術的應用,推進了民族文化元素的創(chuàng)新呈現。例如,在舞臺布景方面,創(chuàng)作團隊將壯族的“歌圩”用作創(chuàng)作原型,引人全息投影技術對各種節(jié)慶場景進行動態(tài)展現,讓觀眾如同置身于各種民俗文化活動之中。同時,創(chuàng)作團隊還將繡球、竹筏等舞蹈道具設計與投影相結合,創(chuàng)設出虛實交融的復合空間,不僅實現了對民族文化元素的生動展現,還提升了劇情發(fā)展的流暢性。另外,創(chuàng)作團隊還通過對當地織錦色彩美學的借鑒,創(chuàng)新燈光設計,并依托光影設計幫助演員進行情感表達。如引入青綠等冷色調烘托悲傷氛圍,引入朱紅、靛藍等暖色調表現溫情場景,具體到音樂劇中,在林芝因車禍身亡橋段,通過燈光驟暗搭配全息雨幕,切實營造出一種悲劇氛圍。在音樂劇中,舞臺技術成為民族美學的有力詮釋媒介,不僅賦予了傳統(tǒng)文化新活力,還保障了音樂劇表達的內涵、深度,這一創(chuàng)作特色無疑為其他民族題材舞臺作品創(chuàng)造提供了“科技 + 文化”的參照范式。
(四)社會主體與時代精神的弘揚
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依托藝術化的敘事及音樂表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壯族人民及其文化傳承者這一社會主體與時代精神的交互關系。
首先,通過對社會主體的多元化呈現,傳達了不論是個體,還是集體在文化傳承發(fā)展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劇中作為新一代“歌仙”的岑月月,是廣西山歌文化傳承者的重要象征。她歷盡千辛萬苦的成長經歷,不僅反映了個體生命成長歷程,還彰顯了壯族人民善良、樂觀、堅韌不拔的集體精神。另外,劇中各種角色的設計,詮釋了各種價值觀、社會階層的碰撞,并依托他們的發(fā)展變化,響應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要求。
其次,還傳達了由“大愛精神”到“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念。一方面,劇中通過對“不做神仙做歌仙”的價值觀傳達,展現了壯族人民以歌傳情、以歌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劇中依托林芝無私奉獻、不幸身亡,以及石磊重獲光明等情節(jié)發(fā)展,宣揚了成長、奉獻等普世主題,響應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chuàng)作導向。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不僅對“劉三姐”文化這一廣西璀璨民族文化名片進行了當代表達,更依托個體命運與集體記憶的聯系,展現了廣西人民在與時俱進中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三、結束語
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不僅展現出高度的民族特性,還實現了對時代發(fā)展潮流的積極順應。音樂劇內容、形式雅俗共賞,情節(jié)催人淚下、感人至深,這離不開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兼具傳統(tǒng)韻味和現代特色的音樂風格、音樂表達與戲劇敘事的充分融合、民族美學與舞臺技術的創(chuàng)新詮釋、社會主體與時代精神的弘揚。當今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民族作品如何緊隨時代前進步伐,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課題項目:鄭州市社科聯項目“‘二七精神’在當代青年中的傳承弘揚對策研究”(項目編號:ZSLX2023734)]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若舟.一部唱響真情大愛的人間正劇—中國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簡評[J].南方文壇,2015(5):159-160.
[2]唐一方.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林芝的角色塑造[J].藝術品鑒,2019(8):355-356.
[3]于平.山歌的唱和春江的波——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觀后[J].藝術評論,2017(4):137-141.
[4]廣西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首演[J].歌海,2015(4) :161.
[5]劉建剛,陸秋菊.追本溯源創(chuàng)新傳承—彩調劇選段《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演唱研究[J].戲劇之家,2023(3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