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特開篇,整體勾勒三峽地貌
《三峽》這篇文章開篇,酈道元先給我們來了個開門見山的介紹,用簡潔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三峽的整體地貌:“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焙唵螏拙湓?,就把三峽地形地貌講清楚。這種寫法看似普通,實則很有講究。他沒有用過多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最平實的語言,抓住最關鍵的特征,比如“七百里”這個具體數字,直觀地讓我們感受到三峽流域的綿長與廣闊;而“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寫出兩岸山體連綿不斷的形態(tài)-沒有一絲缺口的山脈,既限定了江水奔騰的軌跡,也為整個三峽營造出封閉、險峻的空間感。更值得琢磨的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幾句?!爸貛r疊嶂”強調山峰的層巒疊起,給人以撲面而來的壓迫感;“隱天蔽日”則夸張地寫出山體之高、之密,以至于遮蔽了天空和太陽。這里的“隱”和“蔽”兩個動詞,將靜態(tài)的山賦予了動態(tài)的“力量”,仿佛山峰主動地將光明隔絕在外。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補充說明,更是巧妙地通過時間限定(正午見日、半夜見月),以一種“未見之景”反襯出三峽的幽深與狹窄,讓我們在想象中完成對空間的建構。這樣的開篇方式,不僅是對三峽自然地理的介紹,更是為后面具體描寫四季景色做了很好的鋪墊,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正是因為有這樣獨特的地貌特征,夏季江水才會因兩岸束縛而洶涌澎湃,秋季猿聲才會在山谷間回蕩悠長。
二、季節(jié)分述,介紹三峽四季的不同風貌
(一)夏水的奔騰之勢
介紹完整體地貌,酈道元開始按照季節(jié),帶我們領略三峽不同的風景。夏天的三峽,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水勢浩大、流速極快。“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币馑际堑搅讼奶欤仙搅?,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了。要是有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能到江陵,這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風,也沒有這么快。這里他沒有直接說水有多急,而是通過“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這樣具體的時間和距離,還有和“乘奔御風”的對比,讓我們自己去感受水的速度。想象一下,在古代交通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一天就能走一千二百里,這水的速度要有多快!而且“王命急宣”這個設定也很有意思,既突出了水急,又暗示了三峽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性,一舉兩得。其實仔細琢磨,這看似在寫水,又何嘗不是在寫那個時代人們?yōu)榱松?、為了傳遞消息,不得不與自然爭分奪秒的無奈?江水的奔騰,就像是生活的激流,推著人們向前,沒有半點喘息的機會。
(二)春冬的清幽之美
春冬季節(jié)的三峽,和夏天比起來,完全是另一種風格?!按憾畷r,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贝禾旌投斓臅r候,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速地往下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充滿了趣味。在這段描寫里,酈道元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展現(xiàn)春冬三峽的美。“素湍綠潭”,白色的急流和碧綠的潭水,顏色對比鮮明;“回清倒影”,流動的水和靜止的倒影,一動一靜,畫面感十足。還有那生長在極高山峰上的“怪柏”,以及飛速沖蕩的“懸泉瀑布”,把春冬三峽的清幽秀麗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那份寧靜和美好。但再深入想想,這“清榮峻茂”的背后,是不是也藏著一種生命的堅韌?即使在險峻的環(huán)境中,萬物依然努力生長,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命力。
(三)秋季的蕭瑟之韻
最重點的還是《三峽》描寫的秋天,這才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懊恐燎绯跛?,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泵康教靹偡徘缁蚴窍滤脑绯?,樹林和山澗一片清冷寂靜,常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接連不斷,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边@里他沒有像寫春夏冬那樣,詳細描寫景物的樣子,而是另辟蹊徑,抓住了秋天三峽最有特點的聲音—猿鳴,來營造氛圍?!傲趾疂久C”先把秋天清冷寂靜的基調定下來,然后那一聲聲凄厲的猿嘯,在空谷中回蕩,越聽越覺得凄涼、哀傷。最后的漁歌更是點晴之筆,“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簡單兩句話,把三峽的漫長、漁者生活的艱辛,還有秋天那種說不出的蕭瑟感,全都表達出來了。而且,猿鳴和漁歌相互呼應,猿的悲鳴仿佛是替漁者傾訴生活的苦難,漁歌則是把這種苦難唱給世人聽,也讓我們從側面能看到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生活有多不容易。
三、《三峽》的藝術價值與情感意蘊
《三峽》能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并不是單純寫景那么簡單,里面藏著酈道元對生活、對人的感情。他寫秋天三峽,表面上是在說山林清冷、猿猴長鳴,實際上把對普通人生活的共情全糅進了文字里。想想古代那時候,三峽一帶交通閉塞,生活條件艱苦,漁者們整天在江上奔波,面對又長又冷清的三峽,心里肯定有很多孤獨和無奈。而秋天本來就容易讓人傷感,酈道元通過描寫猿鳴的凄厲和漁歌的蒼涼,把這種藏在人們心里的情感挖了出來。他寫的不只是秋天的景色,更是那個時代底層人的生活和心情,讓我們看到了景色背后更深的東西。
再看他的寫作手法,更是非常獨特。寫夏天,重點突出江水的湍急,用“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這么一對比,水的速度感立馬就出來了;寫春冬時節(jié),專挑素湍綠潭、怪柏懸泉這些亮眼的景色,有動有靜,把三峽的秀麗勾勒得清清楚楚;到了秋天,他又換了思路,不執(zhí)著于具體景物,而是靠“林寒澗肅”“哀轉久絕”這些詞,配上漁者的歌謠,三兩下就把秋景的蕭瑟氛圍拉滿。全文沒一句廢話,每個字都用在刀刃上,這種精練又精準的表達,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
最后不得不說這篇短文的影響力,它不僅給我們研究古代三峽的地理、環(huán)境留下了寶貴資料,還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很多寫作靈感。很多詩人、作家寫山水景色的時候,都借鑒過酈道元的寫法。比如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明顯就受到了《三峽》里描寫夏季江水湍急的影響。直到現(xiàn)在,我們再讀這篇文章,依然能從中學到怎么把景寫活、把情感融入景色里,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它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提醒我們:生活中從不缺美,缺的是用心觀察和表達,再小的風景、再平凡的日子,只要注入真心,都能寫成動人的故事。
四、結語
讀完《三峽》,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秋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秋天。通過他的文字,我們不僅領略到了三峽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感受到了古人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以后我們再談起秋天,或許就會想起三峽的秋景,想起那藏在文字里的故事,這就是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