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的意義與現狀
(一)合唱教學的意義
班級合唱是小學音樂教育中最具集體性與情感共鳴的藝術實踐形式。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多聲部協(xié)作,構建兒童對音樂要素的立體認知[]。當稚嫩的童聲在合鳴中趨向和諧時,學生不僅能習得音準、節(jié)奏等基礎技能,還能在聲部交錯中體會個體與集體的辯證關系。這種“對聲音統(tǒng)一性的追求”天然契合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需求一一他們需在傾聽同伴、調整自我的過程中學會共情與妥協(xié),進而培育集體主義精神。合唱訓練中的氣息控制、情感代入與肢體律動,還能有效激活兒童的多感官聯動能力,使音樂從抽象符號轉化為具體的生命表達。
(二)合唱教學的現狀
當前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面臨三重現實困境。其一,學生音樂經驗的差異導致合唱基礎薄弱。受學前教育差異的影響,部分學生連單音模唱都難以完成,在聲部疊加時容易產生“音準雪崩”效應。其二,傳統(tǒng)教學模式消解了藝術感染力。機械重復的音階訓練、單向灌輸的演唱示范,使合唱淪為“聲音流水線作業(yè)”,學生難以體會音樂內在的情感張力。其三,評價體系存在結構性偏差。過度強調合唱比賽的獲獎等級,忽視學生在音準控制、聲部協(xié)作、藝術表達等方面的過程性成長,導致教學陷入“唯結果論”的功利旋渦。
二、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實踐要求
(一)團隊協(xié)作與個性化發(fā)展的動態(tài)平衡
小學階段合唱教學的首要目標并非培養(yǎng)專業(yè)演唱者,而是通過集體藝術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與包容精神[2]。教師需樹立“角色平等”的核心理念:在劃分聲部時,避免單純依據音準或音色篩選主唱,而應結合學生的性格特質與成長需求進行綜合考量。例如,將內向但音準較好的學生安排在領唱位置,既能挑戰(zhàn)其心理舒適區(qū),又能使其在成功體驗中提升自信心;對于節(jié)奏感薄弱但表現欲強的學生,可分配打擊樂器伴奏任務,使其在參與中感知音樂結構。差異化角色分配機制既能保證合唱效果,又能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二)基礎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的雙重提升
在合唱教學實踐中,技術訓練與審美感知需深度融合[3]。在音準培養(yǎng)方面,通過螺旋式進階法構建階梯式訓練體系:學生從單音模唱《蟲兒飛》的旋律入門,逐步過渡到《兩只老虎》改編版的二聲部卡農配合,最終在《茉莉花》三聲部片段中完成和聲思維的建立。發(fā)聲訓練應遵循兒童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新采用趣味呼吸游戲一一通過吹紙片比時長來培養(yǎng)氣息穩(wěn)定性,模仿火車汽笛聲來體會胸腔共鳴,將枯燥的呼吸控制轉化為具象化體驗。在審美培育方面,以《歌唱祖國》為案例展開歷史版本對比,引導學生從演唱風格的演變中解讀時代精神的內涵;在《愛的人間》教學中,先讓學生在幫助視障人士的情境討論中建立情感共鳴,再將這種同理心轉化為歌聲中的溫度傳遞,實現技巧訓練與情感表達的有機統(tǒng)一。
(三)教師素養(yǎng)與教學智慧的持續(xù)進階
教師要具備“三位一體”的專業(yè)能力架構。在音樂技術維度,教師需精準掌握多聲部示范能力,如在《斑鳩調》教學中清晰呈現支聲復調的交織層次;教育智慧體現在化錯為寶的即興生成上,當學生在演唱《蝸牛與黃鳥》中出現音準偏差時,教師能巧妙將其轉化為具有喜劇效果的變奏素材;文化視野則要求打破學科壁壘,如在《采茶舞曲》教學中融入茶道文化的講解,通過模仿沏茶動作的韻律來深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融合技術精度、教育機智與文化厚度的綜合素養(yǎng),使教師能在動態(tài)生成的音樂課堂中實現專業(yè)引領與人文浸潤的雙重價值。
三、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實踐路徑
(一)基礎訓練路徑:從“音階練習”到“音樂游戲”
趣味化音準訓練:“音樂跳房子”與柯達伊手勢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在基礎音準訓練中,傳統(tǒng)音階練習往往機械重復,難以激發(fā)學生內在興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設計“音樂跳房子”游戲,將五線譜轉化為操場上的彩色格子,每個格子對應一個音符。學生需根據教師彈奏的旋律,用單腳跳躍的方式畫出“音符路徑”,使身體動覺與聽覺在跳躍中同步強化。當教師彈奏《小星星》的前奏時,學生需從“do”格子依次跳至“sol”格子,通過空間位移深化對音高的記憶。此游戲不僅能訓練學生音準,還能培養(yǎng)學生節(jié)奏感和空間認知能力,契合小學生好動、以具象思維為主的特點。
柯達伊手勢的引入則使二聲部訓練具象化。以《春天在哪里》為例,教師可將高低聲部旋律轉化為手勢動作,讓學生邊唱邊模仿手勢軌跡。當高聲部演唱“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時,手勢向上揚起;低聲部回應“這里有紅花呀”,手勢則平緩下壓。這種視覺化輔助能幫助學生感知聲部間的音程關系,解決合唱中常見的“聲部干擾”問題。教師還可設計“手勢接力賽”,要求學生在指定節(jié)拍內完成手勢傳遞,提升反應速度與協(xié)作能力。
情境化節(jié)奏訓練:勞動號子中的多聲部思維啟蒙。節(jié)奏訓練容易陷入枯燥的機械擊打,而情境模擬可有效激活學生思維。以《團結就是力量》為例,教師可創(chuàng)設“搬運木材”的勞動場景:將學生分為“號子組”“搬運組”和“鼓點組”?!疤栕咏M”用切分音模擬“嘿喲—嘿喲—”的勞動呼喊;“鼓點組\"以附點節(jié)奏敲打桌面,模仿勞動時的腳步聲;“搬運組”則隨節(jié)奏做出搬運動作。三組需保持節(jié)奏同步,如果某一組節(jié)奏錯亂,則“木材倒塌”,需重新開始。此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強化學生節(jié)奏感,能培養(yǎng)學生多聲部配合意識。
在進階訓練中,教師可引入非洲鼓、沙錘等打擊樂器,讓學生探索不同節(jié)奏型(如三連音、十六分音符)的組合效果。例如,在《紅星歌》的間奏部分,鼓勵學生用打擊樂創(chuàng)編“戰(zhàn)斗號角”節(jié)奏,并與歌聲形成對話。
(二)作品演繹路徑:從“模仿演唱”到“創(chuàng)意表達”
深度解析作品:肢體律動中的音樂意象建構。以《讓我們蕩起雙槳》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劃船動作與旋律線條的關聯。歌曲前半段“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旋律起伏如同波浪般搖電。教師可示范用雙臂劃槳的動作配合演唱,幫助學生體會氣息控制與樂句流動的關系。在“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這一句,教師可引導學生輕搖頭部模仿微風拂面,感受聲音漸強漸弱的處理技巧。
為了深化理解,教師可組織音樂情景劇創(chuàng)編活動:學生分組設計劃船場景,用歌聲、動作和表情綜合表達歌曲情感。例如,用慢速輕柔的演唱配合“輕輕搖槳”的動作,表現湖面的寧靜;在“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這一句,加入集體擊掌的節(jié)奏,增強音樂的感染力。此過程將音樂要素(旋律、節(jié)奏、力度)與身體表達相結合,可促使學生從“被動模仿”向“主動詮釋”轉變。
個性化改編實踐:文化基因的現代演繹。在《七色光之歌》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組探索如何融入傳統(tǒng)元素。京劇組需保留原曲的主題動機,將“太陽光,金亮亮”旋律改編為京劇唱腔,模仿旦角行腔的婉轉;非洲鼓組則需用即興節(jié)奏為歌曲伴奏,將“七色光”意象轉化為鼓點的強弱變化。在改編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理解不同音樂風格的特點:京劇組需學習“依字行腔”的潤腔技巧,非洲鼓組需掌握“對話式”節(jié)奏對位。
在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各組輪流演繹改編版本,其他學生擔任“音樂評論家”,從音準、創(chuàng)意、文化契合度等角度進行評價。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編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理解力,還契合新課標“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
(三)跨學科融合路徑:從“單一學科”到“統(tǒng)整育人”
音樂與語文:平仄韻律中的詩意共鳴。在演唱《詠鵝》前,教師可引入古詩平仄知識,通過“平聲長、仄聲短”的誦讀方式來體會詩詞的節(jié)奏。例如,“鵝鵝鵝”三字均為平聲,誦讀時需拖長音調;“曲項向天歌”中的“曲”為仄聲,需短促有力。學生可嘗試將誦讀節(jié)奏轉化為演唱節(jié)奏,如將“白毛浮綠水”處理為連貫的連音,將“紅掌撥清波”處理為跳音,以模擬水波蕩漾的音效。
在進階活動中,教師可組織“古詩新唱”創(chuàng)作比賽,讓學生為《春曉》《靜夜思》等古詩譜曲,同時兼顧古詩意境與音樂結構的平衡。例如,為《春曉》設計“ABA”三段式結構:A段用輕柔的旋律表現“春眠不覺曉”,B段用跳躍的節(jié)奏表現“處處聞啼鳥”,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結構與文學敘事對應關系的理解能力。
音樂與科學:地球公轉的旋律敘事。在《地球大合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地理知識講解地球公轉規(guī)律,引導學生用音樂模擬四季變化。例如,用上行旋律表現“春分”的生機勃發(fā),用波浪形旋律表現“夏至”的熱情奔放,用下行旋律表現“秋分\"的沉靜,用低沉音區(qū)表現“冬至”的肅穆。學生可分組設計“季節(jié)樂章”,用不同樂器表現季節(jié)特征,如用鈴鼓搖動模擬“秋雨”,用豎笛的高音區(qū)表現“冬雪”。
此活動可以延伸為“音樂地理繪本”制作,學生用圖畫記錄四季旋律,用文字說明音樂與地理的關聯。例如,在繪制“春之樂章”時,用綠色水彩表現旋律的流動感,用文字標注“此段旋律模仿春風拂過的感覺”。
音樂與美術:通感聯結中的意象轉化。為《雪絨花》設計“音樂繪本”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線條和色彩表現旋律的起伏。例如,在“雪絨花,雪絨花”這一句,用白色蠟筆繪制輕柔的波浪線,表現雪花的純凈;在“清晨迎接我”這一句,用黃色水彩渲染日出時的溫暖光澤。學生需討論色彩與情緒的關聯,如“為何選擇藍色表現‘阿爾卑斯山麓的寧靜’”,從而培養(yǎng)審美感知與批判性思維。
在進階活動中,教師可組織“音樂色彩實驗室”,讓學生用數字繪畫軟件為不同音樂片段配色,并闡述配色理由。例如,為《四小天鵝舞曲》選擇冷色調,表現天鵝的優(yōu)雅;為《命運交響曲》選擇對比色,表現音樂張力。此活動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視覺語言,可促進學生通感能力的發(fā)展,契合小學生以具象思維為主的特點。
(四)評價體系創(chuàng)新路徑:從“結果導向”到“過程激勵”
成長檔案袋:個性化發(fā)展軌跡的全息記錄。成長檔案袋需包含多元內容。(1)音準測試曲線:每月進行音階模唱測試,記錄學生音準穩(wěn)定性,分析進步趨勢。例如,某學生從學期初的fa、si音高易偏低,到期末實現全音階平穩(wěn)過渡,音準測試曲線能直觀反映其成長。(2)排練花絮視頻:記錄學生課堂表現,如將學生某次練習中成功完成二聲部配合的瞬間,或創(chuàng)意改編時的討論片段,作為過程性評價依據。(3)自我反思日記:學生記錄本周最自豪的進步與需改進的地方,如“我學會了用腹部呼吸唱歌,但高音部分還需加強”。
教師定期與學生共同回顧檔案袋內容,制訂個性化改進方案。例如,針對學生的音準問題,設計“家庭音準挑戰(zhàn)卡”,邀請家長參與監(jiān)督;針對學生音樂表現力不足的問題,推薦其欣賞經典合唱視頻,撰寫音樂觀后感。
同伴互評機制:協(xié)作能力與社會性發(fā)展。評價維度包括:(1)技術維度一音準、節(jié)奏、發(fā)聲方法;(2)藝術維度一情感投入、音色融合、舞臺表現力;(3)協(xié)作維度一傾聽能力、配合意識、互助行為。
互評采用“三層次反饋法”:首先說出“一個優(yōu)點”,再提出“一個建議”,最后給予“一句鼓勵”。例如,“你的高音很透亮,但合唱時可再注意聽低聲部的旋律,相信下次會更和諧!”此機制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與批判性思維。
社區(qū)展演平臺:社會反饋中的自我認同建構。教師可組織“合唱快閃”活動,選擇養(yǎng)老院、社區(qū)廣場等場所,讓學生表演《茉莉花》等曲目。學生需自行設計海報和邀請函,并與觀眾互動。展演后收集觀眾反饋,并將此類反饋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
教師還可將此活動延伸為“音樂社會服務課”,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用歌聲幫助他人。例如,為視障兒童錄制“有聲音樂繪本”,用歌聲講述故事。這一過程將音樂學習與社會責任培養(yǎng)相結合,能深化學生對藝術價值的理解,契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結語
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的實踐探索,是協(xié)作與個性的平衡,也是技術訓練與審美培育的融合,更是教師審美育人的追求。構建“音樂游戲一情境模擬一創(chuàng)意表達一跨學科統(tǒng)整”的四維進階路徑,可讓合唱教學從單一訓練走向生命化表達,實現音樂藝術審美育人的目標。為了更好地推動小學音樂教育發(fā)展,教師應繼續(xù)探索更多合唱活動的開展路徑,以實現藝術課程教學的追求與目標。
[參考文獻]
[1]趙燕.基于班級形式的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5(6):144-146.
[2]董琳.美育浸潤行動背景下的小學音樂體驗式合唱教學探索[J].教育界,2024(36):41-43.
[3]田芬.美育視域下的小學音樂合唱教學[J]:琴童,2024(23):111-113.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深圳市教育科學2022年度規(guī)劃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dwzz2215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