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點圓最值問題是中考數(shù)學中的常見壓軸題型,通常涉及一個或多個動點在圓上或圓內(nèi)運動,要求找出某個量(距離、角度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題過程中,學生須具備扎實的幾何基礎,還須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靈活運用隱圓最值模型、時鐘模型等常見模型找準思路[1].以下就具體的初中數(shù)學動點圓最值問題展開詳細敘述,
1 隱圓最值模型
例1如圖1,在邊長為 的等邊 ΔABC 上,點 D,E 分別是 BC,AC 上兩個動點,且 AE=CD 連接 BE,AD 相交于點 P ,求線段 CP 的最小值.
解析 因為 ΔABC 是等邊三角形,
所以 AB=BC=AC ,
∠ABD=∠BAC=∠BCE=60°. (204號
因為 AE=CD ,
所以 BD=CE
所以 ΔABD?ΔBCE(SAS)
所以 ∠BAD=∠CBE 因為 ∠APE=∠BAD+∠ABE .所以 ∠APE=∠CBE+∠ABE=∠ABC 所以 ∠APE=60° ·所以點 P 的運動軌跡是以 O 為圓心, OA 為半
徑的圓弧,如圖2.連接 OC 交圓 O 于 N ,則 OC⊥AB 于點 F ,根
據(jù)圓周角定理可得 ∠AOB=120° ∠OAF=30° 所以
從而可知 OC=2OA=4 當點 P 與 N 重合時, CP 的值最小,最小值
解題點撥 隱圓最值模型是解決復雜的動點圓最值問題的有效方式,需要依據(jù)題目調(diào)整構造出一個圓,再利用圓的性質(zhì)進行求解.定長對定角模型特征為兩條固定長度的線段、兩條線段之間的夾角固定,動點的運動軌跡是一個圓,其圓心位于定長線段的中垂線上,半徑由定長線段的一半和定角共同決定[2].解題思路是識別條件—構造輔助圓—利用圓的性質(zhì)一求解答案.
2 時鐘模型
例2在給定的圖形中,線段AB是圓 O 的直徑, AB=4 ,點 C 位于 AB 的延長線上,且 BC=2 點P 是圓 O 上的一個動點,連接 PC ,并圍繞點 P 構造一個直角 ΔPCD ∠DCP=60° ,連接 OD ,如圖3.求 OD 長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將 OC 繞點 c 順時針旋轉 60° 得 CE ,且 ,連接 OE,ED ,可以證明 ΔOCE′O ΔPCD ,如圖4.
由題及上述條件,可知 ΔPDC ΔOEC 為直角三角形.所以 ∠OEC=∠PDC=90° 因為 ∠OCP=∠OCE-∠PCE 所以 ∠ECD=∠PCD-∠PCE 又因為 ∠OCE=∠PCD=60° 所以 ∠OCP=∠ECD 因為 所以
所以
因為在 RtΔOEC 中,
:
在 ΔEOD 中, OE-ED
所以 OD 最大值為 ,最小值為
解題點撥 時鐘模型是常見的動點圓最值問題模型,涉及一個圓以及圓上的三個點,即定點 A 、定點 B 以及動點 P ,這三個點通過圓上的弧和弦相互連接,形成一個類似于時鐘表面的幾何圖形,解題的核心在于找到動點 P 在圓上運動時,到定點 A 和定點 B 距離之和/差的最小值或最大值.具體的解題步驟是分析題目條件一構造輔助線一利用圓的性質(zhì)一應用三角函數(shù)一驗證答案.
3結語
初中數(shù)學中動點圓最值問題是一類既富有挑戰(zhàn)性又充滿趣味性的題型,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問題轉化能力、數(shù)形結合思維與邏輯思考能力.從模型構建角度出發(fā),依據(jù)題干信息和問題求解要求,選用合適的模型,包括隱圓最值模型、時鐘模型等,明確不同題目的內(nèi)在邏輯,可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整體思路,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動點圓最值問題,也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適時歸納總結模型與方法、積極練習與總結反思,將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提升解題水平.
參考文獻:
[1]刁琴,石勇國.中考熱點題型“動點最值問題”的反思[J].數(shù)學通訊,2023(01):50-51.
[2」袁勁松.善于挖掘“隱圓”,巧解最值問題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4(1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