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線段最值是中考熱點題型,針對求解線段最值問題,很多專家、學者以及中學一線教師做了很多的研究,歸納總結出眾多有趣的結論和經(jīng)典幾何模型,例如:將軍飲馬模型[1],費馬點模型[2],胡不歸模型[3」,阿氏圓模型4」,瓜豆模型等等.
軌跡法也是中學數(shù)學中一種常見的解題策略,通過分析動點的運動軌跡來定性、定量地研究幾何問題,為求解幾何最值問題提供很好的解題依據(jù),
在研究軌跡法求解線段最值模型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線段的實質(zhì),萬變不離其宗,根據(jù)線段的定義:線段是直線上兩點之間的部分,這兩個點稱為線段的端點.那么可以明確線段的長度由兩端點的距離確定,若一端點為定點,另一端點為動點,則線段的長度會根據(jù)動端點的運動而變化,因此,研究動點的運動軌跡對于求解線段最值至關重要.下面我們就利用動點軌跡法來求解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中的三道線段最值問題,來感受軌跡法可以有效地求解線段最值問題.
1 平面幾何中的線段最值問題
例1如圖1,在 RtΔABC 中, ∠ACB=90°,D 是 AC 的中點, M 是 BD 的中點,將線段 AD 繞 A 點任意旋轉(zhuǎn)(旋轉(zhuǎn)過程中始終保持點 M 是 BD 的中點),若 AC=4,BC=3 ,那么在旋轉(zhuǎn)過程中,線段CM長度的取值范圍是多少?
解如圖2,以點 A 為圓心,線段 AD 的長為半徑畫圓,即為 D 點的運動軌跡,
設 AB 的中點為 N
CN-1?CM?CN+1 ,所以:
2 立體幾何中的線段最值問題
例2如圖3,已知正方體 ABCD-A1B1C1D1 的棱長為3,點 M,N 分別在棱 AA1,A1D1 上,滿足AA1=3AM,A1D1=3D1N ,點 Q 在正方體的面BCC1B1 內(nèi),且 A1Q //平面 C1MN ,求線段 A1Q 長度的最小值.
解因為點 Q 在正方體的面 BCC1B1 內(nèi),A1Q /平面 C1MN
取 B1C1 上靠點 B1 的三等分點 F,BB1 上靠點B1 的三等分點 E ,線段 EF 就是點 Q 的運動軌跡.在等腰三角形 A1EF 中, A1Q 的最小值就是等腰三角形 A1EF 在 EF 邊上的中線長度.
在腰三角形 A1EF 中 ,
點評本題求解線段 A1Q 的長度,因為點 A1 是定點,所以線段 A1Q 的長度會隨點 Q 的運動而變化,點 Q 的運動軌跡是解答本題的關鍵.因為點 Q 在正方體的面 BCC1B1 內(nèi), A1Q //平面 C1MN ,設平面 α 過點 A1 ,且與平面 C1MN 平行,那么平面 α 與平面 BCCiB1 的交線就是點 Q 的軌跡,所以解題思路就是構造出平面 α ,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易得平面 α 就是平面 A1EF
3解析幾何中的線段最值問題
例3已知點 P 在銳角 ΔABC 的邊上運動,試確定點 P 的位置,使得 PA+PB+PC 最小,并證明該結論.
解決該題目時,需要明白當點 P 在銳角 ΔABC 最短邊上的高的垂足位置時, PA+PB+PC 最小.證明如下:
如圖 4,P 為 ΔABC 邊 BC 上的高的垂足,而 Q 為邊 BC 上不同于點 P 的任意一點.
由 PA+PB+PC=PA+BC,QA+QB+QC =QA+BC ,且 PA
得 PA+PB+PC
如圖5,設 AC 為 ΔABC 的最短邊,作此邊上的高 BP′ .則 BP′gt;AP :
在 BP′ 上截取 QP′=AP ,在 BC 上截取 B′C=
AC.作 B′Q′⊥AC ,垂足為 Q′ ,連接 QB′
易證 RtΔAPC?RtΔB′Q′C ,從而, AP= B′Q′=QP′
易證四邊形 B′QP′Q′ 是矩形
于是, ∠B′QB=90° 在 ΔBQB′ 中, BB′gt; BQ.又 P′A+P′B+P′C=BQ+AP+AC,PA+ PB+PC=BB′+AC+AP ,因此, P′A+P′B+ P′C
求解線段最值問題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問題,本文探討了動點軌跡求解線段最值的基本問題,關于該問題的其他拓展以及應用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每一個模型都有廣泛的應用以及拓展,比如費馬點模型,其可以拓展到加權費馬點形式等.模型與模型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例如費馬點模型與胡不歸模型看作是將軍飲馬模型的衍生.
在教學中,總結幾何模型和應用最值模型解題的過程固然重要,但不能用幾何模型固化學生的思維,束縛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教師,更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如何經(jīng)歷從猜想到抽象探究這個過程,總結歸納出一般模型,引領學生領悟化歸與轉(zhuǎn)化、數(shù)形結合等數(shù)學思想,以此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發(fā)展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中學數(shù)學卓越教師校校共培模式研究與實踐,宜賓學院一般教改項目】
【2.計算物理四川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2024年開放基金項目“卓越中學數(shù)學教師校校共培模式研究與實踐\"(YBUJSWL-YB-2024-04)】
參考文獻:
[1]耿敬之.滲透“模型思想”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研究—以“將軍飲馬”模型的教學為例[J].數(shù)學教學通訊,2025(2):78—80.
[2]劉煥,邢成云.揭“費馬點”面紗探模型間聯(lián)系[J].中學數(shù)學雜志,2024(6):54-57.
[3]王曉雋.中考最值問題的幾種模型及其解題策略[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24(23):158—160.
[4」周敦鸞.“阿氏圓”模型分析及其應用[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24(18):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