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DOI: 10.3969/j.issn.2097-0749.2025.03.0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1010條規(guī)定:“違背他人意愿,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該條被簡化為自然人享有的免受性騷擾的權利或自由。這是我國第一次從主觀權利角度對性騷擾侵權的法律規(guī)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當前性騷擾的概念界定、侵權構成、舉證規(guī)則存在諸多難題,學界并未達成共識。傳統(tǒng)觀點認為,身體分為敏感區(qū)域和非敏感區(qū)域,敏感區(qū)域多為男女兩性的區(qū)別之處,因而對身體敏感區(qū)域的觸碰行為構成性騷擾。但即便是非敏感區(qū)域,他人的腿、腳、手、臉、腰、頭等部位似乎沒有哪個區(qū)域是可以隨意觸摸的。此外,同性之間的冒犯性身體觸摸行為是否構成性騷擾侵權?以言語、文字、圖像方式實施性騷擾侵犯了他人的什么權利呢?當從現(xiàn)實蔓延到虛擬世界,如互聯(lián)網(wǎng)“隔空性騷擾”、虛擬現(xiàn)實(VR)方式對虛擬形象實施的不當觸摸或侵犯是否涉嫌違法犯罪并應加以規(guī)制呢?回答上述問題需要明確性騷擾侵權意欲保護的法益,即需對性騷擾侵權救濟的私權利予以論證?!扒謾喾ㄒ詸嗬J定作為思考和判斷的起點”〔1」,侵權法益的論證旨在尋求一種具有融貫性、共識性、權威性的理論方案以明確各方當事人的行為邊界,指導司法實踐。
性騷擾從道德問題、社會問題上升為法律問題,美國及歐盟國家對性騷擾的命名和研究曾經(jīng)付出了有目共睹的努力,但其關于權力結構、性別歧視等相關研究并不完全適應于我國現(xiàn)實。有學者研究指出,中國的性騷擾主要發(fā)生在平等關系中,其次發(fā)生在陌生關系中,利用職權進行的性騷擾有但不多?!?」以性別歧視切入的權力支配,客觀上會增強性騷擾行為的危害結果,甚至影響性騷擾行為的認定,但其本身并不是性騷擾行為的構成要件?!?」目前,我國對性騷擾侵權保護采取了以《民法典》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婦女權益保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為輔的系統(tǒng)立法模式,開啟了去性別化的具體人格權一般保護模式,輔助于婦女和兒童的專項保護,以及職場和高校等特殊場域的體系化協(xié)同保護制度。厘清性騷擾侵權保護的去性別化的人格權法益,有助于打破西方性騷擾侵權理論已遭受詬病的“權力結構”性騷擾模式的影響,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性騷擾侵權界定和保護體系。
一、性自主權祛魅:同源同框建構下的雙重難題
早期學者以比較法視域探究性騷擾概念在不同文化傳統(tǒng)和國家背景下的緣起和發(fā)展,認為當今各國反性騷擾立法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反性別歧視模式[1」,一種是以歐盟為代表的維護公民人格尊嚴的立法模式?!?」受上述兩種模式的影響,我國現(xiàn)有關于性騷擾侵權保護的私權利構建有一般人格權說和具體人格權說。其中一般人格權說主要指人格尊嚴權說[3」;具體人格權說包括貞操權說、性自主權說[4」、身體自主權說[5」、名譽權說[]、多種權利說7)等。這兩種學說聚焦于性自主權說和身體權說之爭。然而,性自主權說存在以下雙重困境。
(一)窄化與泛化并存:以性之名的侵權認定困境
我國1992年頒布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并無性騷擾的字眼。1994年,關于性騷擾存在狀況的社會學調(diào)查和禁止對婦女性騷擾的地方性法規(guī)在中國同時出現(xiàn),如《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已被修訂)第32條第2款規(guī)定“禁止對婦女進行性騷擾。禁止非法搜查婦女的身體”。自此,我國開啟了性騷擾法律規(guī)制的大門。從2005年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40條和第58條,到2012年的《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guī)定》第11條,從女性保護角度對性騷擾進行規(guī)制。這一階段各地區(qū)的地方立法和學者對性騷擾侵權的規(guī)定和研究也都是從保障女性和女性勞動者權益的視角展開,認為性權利是婦女人格權的重要內(nèi)容,其背后立法理念是兩性性別差異,帶有強烈的反性別歧視美國模式特征?!?」基于此,有學者認為性騷擾行為“是行為人違背權利人的意愿,對權利人強制實施性交之外的性行為,是侵害性自主權的違法行為”。持有該觀點的學者以楊立新和薛寧蘭等為代表。他們認為性自主權是自然人保持其性純潔的良好品行,依照自己的意志支配其性利益,不受他人干擾、限制、強制的具體人格權。它不是身體權的內(nèi)容,而是獨立的具體人格權?!?」《民法典》之所以不明確將性自主權規(guī)定為自然人享有的人格權,是“受到否認性自由觀念的影響”?!?]
性騷擾的命名與性自主權似乎具有天然的同源性,且性的脆弱性和被動性與女性關聯(lián)度較高,將性騷擾侵權客體界定為性自主權似乎具有邏輯恰當性和現(xiàn)實合理性。但以性自主權界定性騷擾侵權客體,要求騷擾行為應是“和性有關”存在論證障礙。如何證明是和性相關的呢?其中有學者專門撰文分析侵犯非性器官敏感部位行為的司法認定。〔2」以言語、文字、圖像等方式實施的性騷擾則更會面臨這種舉證難題?,F(xiàn)行司法審判中還存在一種矛盾,有時對輕微的冒犯性身體觸碰行為認定為性騷擾,如將僅發(fā)生一次的擁抱行為視為性騷擾[3」;而有時又對持續(xù)性的令人難堪且會引發(fā)性暗示的言語騷擾不認定為性騷擾。
以性之名、以反性別歧視為路徑對性騷擾侵權的關注和研究,大大推動了對性騷擾侵權受害者的救濟,有助于為性騷擾行為法律規(guī)制提供一個大而寬泛的進人路徑,這也是性騷擾最終能夠從道德失范行為上升到受法律規(guī)制行為的有效路徑。但性騷擾不僅發(fā)生于男女之間,也發(fā)生于同性之間;不僅存在于權力不平等結構中,也存在于作為平等主體的陌生人之間。以“性別平等”或“性別歧視”之名對性騷擾予以界定,以性別壓迫為構成要件,未能體現(xiàn)性騷擾本身的意涵。一方面,其過于窄化,甚至被窄化為只有年輕貌美、身材好的女性才會受到性騷擾,限縮了性騷擾的外延和受保護主體的范圍,極易將女性“塑造”為受害者,強化對女性的歧視。另一方面,其過于泛化,使性騷擾成為一個敏感的“男女問題”而無法被真正重視。〔4」此外,權力不平等的結構認定本身亦存在過于窄化或泛化的情形,泛化到男女性別本身就是一種權力不平等的表現(xiàn),將男性被騷擾的情況排除在外,極易導致性別對立;而且其容易被窄化到認為只有存在上下級權力不平等情境下的性騷擾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性騷擾,人為拔高了性騷擾的認定標準。
(二)刻板印象彌散:以自主為標準存在同意認定困境
認定性騷擾侵犯的權利是性自主權,是否侵犯他人的自主意識是考察行為人是否構成性騷擾侵權的構成要件,容易轉移視線,將應對行為人行為的違法性考察轉移到對女性行為是否構成默示同意等的考察,往往導致刻板印象介入。
第一,《民法典》第1010條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3條規(guī)定“違背他人/婦女意愿”,英美法系大多用“不受歡迎的行為”來界定,不恰當?shù)刈屧妫ㄍ桥裕┏袚吮苊庑则}擾的責任,將調(diào)查重點放在原告自己的行為上,這促進了基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引人和依賴,破壞了原告的可信度,并使同意成為原告需要反駁的問題?!安皇軞g迎”元素的引人是為了防止美國學者所言的禁止工作場所的性行為或性關系是對工作場所進行的性“消毒”〔1」,即排除了雙方自愿的或“受歡迎的”性互動。無論是“不受歡迎”還是“違背意愿”的規(guī)定,都給女性對男性提出性騷擾控訴造成了重大障礙。首先,“不受歡迎”因素促使裁判者仔細審查是否缺乏對指控行為的積極抗議或明確反對。相比其他侵權,如毆打侵權不要求受害人反抗,盜竊或侵占也不要求所有權人在行為發(fā)生時表示不同意。性騷擾侵權認定要求受害人反抗或作出不同意的意思表示作為證明標準,實際上加重了原告舉證不同意的責任,并間接表明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積極抗議或反對才能確定不同意。其次,“不受歡迎”的因素還引起了對控訴人可信度的審查,對不符合人們對受害者行為的預期或基于性別迷思刻板印象的控訴人,“不受歡迎”因素會對其控訴造成額外障礙。最后,“不受歡迎”因素可以在特定行為普遍化的工作場所產(chǎn)生一種同意的推定,暗示了某種工作場所的性騷擾行為被假定為受歡迎的?!?]
第二,為了改變對被害人的責難,很多國家已棄用要求被害人承擔其本身不歡迎此類行為的舉證責任之做法[3」,并轉向了“肯定性同意”標準。所謂“肯定性同意”標準是指“沒有抗議或抵抗并不意味著同意,沉默也不意味著同意。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約會關系,或者過去是否存在性關系,都不應被視為同意的標準?!薄?」即“同意才算同意,不就是不”,即便沒有反對或抵抗,只要沒有肯定性的同意,仍然構成侵害。
相比“不受歡迎”標準而言,“肯定性同意”標準存在一定的進步性。首先,“肯定性同意”標準消除了“女性沉默”的過時觀念?!翱隙ㄐ酝狻睒藴实念A設前提是人的身體并不是允許被人隨意觸碰的客體,身體所內(nèi)含的人的尊嚴要求尊重他人的身體,未經(jīng)同意不得觸碰。這改變了傳統(tǒng)男權社會關于“女性沉默”的預設,即女性沒有反抗或說“不”,或保持沉默,就推定為同意。〔1」其次,“肯定性同意”標準帶來了舉證責任的倒置?!翱隙ㄐ酝狻睒藴收J為受害者無須證明其不同意行為人的行為,應由行為人舉證證明受害者以明確的言語或行動表達了同意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徹底廢除了要求受害者反抗的做法。
但“肯定性同意”標準本身面臨難以消解的困局。首先,“肯定性同意”試圖消除模糊性,但又帶來新的模糊性;試圖消弭過去標準中存在的矛盾,但該標準本身存在必須深究的張力。何謂“肯定性同意”?有學者錯誤地認為,肯定性同意就是以明確的言語表達方為有效?!?」大部分主張肯定性同意的學者承認行為也可以表達同意,繼續(xù)為性別刻板印象的適用提供了空間。其次,“同意”的概念本質上建構了一個“行動主體”和一個“行動客體”,看似假定了雙方的互動,以及互動雙方的平等地位,但事實上“同意”本身就是一個不平等的概念,同意標準本身就是受害者被審視的原因。凱瑟琳·麥金農(nóng)(CatharineA.MacKinnon)認為,試圖突破性別迷思的肯定性同意也難以跳出性別刻板印象,只要執(zhí)著于“同意”概念,同樣會落人對女性受害者一再追問和審判的困境?!?」最后,在法律上強調(diào)與性行為或性騷擾行為相關的二元“是或否”的方式,并不能反映現(xiàn)實,其過度簡化和減少了關于性和性接觸的敘述和體驗,存在過度包容或不包容的風險。(4」同時,“肯定性同意”的規(guī)范為壓抑的道德秩序奠定基礎,并在那些本應受到保護的人身上灌輸一種軟弱和無助的敘事,“在性互動中強加了性別視角,使女性的脆弱性觀念根深蒂固”。〔5]
究其根本,性騷擾侵權并非直接指向了主動的性行為或自治權本身。性自主權強調(diào)的是客觀上可測量的、明確的自主決定權,性騷擾侵權則更多是被害人被動的主觀感受,包括肢體感知和情感感受。上述在性騷擾侵權認定中存在的范式轉變和現(xiàn)實挑戰(zhàn)的根源在于,過于強調(diào)性騷擾與性及自主之間的關系。打破性騷擾與性、同意與自主的同框構建,基于主體所處的文化傳統(tǒng),用客觀的標準去衡量行為人行為的冒犯性,從結構上確立由侵權行為人承擔建立“不冒犯”的責任,有助于盡量減少使用和依賴基于性別和權力文化的刻板印象。
二、身體權進路:破解客觀身體無法涵射的理論嬉變
《民法典》第1010條規(guī)定了肢體接觸式性騷擾與非肢體接觸式性騷擾。認可性騷擾侵權構成身體權侵權的學者面臨一個難題:以言語、文字、圖像方式實施的性騷擾侵權并未與他人的身體發(fā)生直接接觸,不構成對身體權的侵害。認為性騷擾侵權不構成身體權侵權的學者認為以肢體方式實施的性騷擾未給他人的物理身體造成有形的傷害,當然不構成身體權侵權。上述兩個難題產(chǎn)生的共同原因在于學者對身體權認知的窄化和僵化。一方面,其認為身體權保護的客體是作為物理存在的有形身體的邊界完整性;另一方面,其認為身體權保護的客體是客觀身體,是不包括精神安寧利益的客觀存在。這種觀點下的身體權是傳統(tǒng)身心二元論哲學指導下的身體權,這種占有式主體模式下身體會被視為客體?,F(xiàn)代主體哲學的身體轉向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反思,身體不僅是客觀存在,更是感知主體;不僅是物理存在,更是靈肉一體。
(一)占有式主體:意識哲學下的身體客體化及其危險
身心、主客問題是哲學史上從未停止追問的問題,是不同哲學流派之間傳承和駁斥的主線。人格是法律理論中的元概念,指向一種主體資格。身體與人格有著緊密關聯(lián),人格起源于身體,卻又消解著身體;身體承載著人格,卻最終慢慢隱而不現(xiàn)。
注重生命政治理論與傳統(tǒng)法學理論結合的意大利哲學家羅伯托·埃斯波西托(RobertoEsposito)用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的“裝置”(dispositif)術語來定義“人格”概念在西方思想傳統(tǒng)和實踐中所起的作用,其認為人格是一種被用來區(qū)分、分配繼而再次整合某種整體的技術化手段。其中被區(qū)分、被分配的東西,就是人的身體,它被分割成“屬人的”和“屬物的”兩個部分,后者是對前者的服從。〔1」在羅馬法時期,身體是人借由淪為物的通道?!?」因此,原本用來嚴格區(qū)分人格與物兩種狀態(tài)的人格設定,不可避免地陷人一種分裂狀態(tài)之中,具有人格的人因其所具有的身體而陷入可能被剝奪人格的狀況[」,這在法律上稱之為“人格減等”。近代哲學創(chuàng)始人笛卡爾(RenéDescartes)創(chuàng)設了其哲學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他確立了一個沒有身體的思想上的“我”的存在,進而將身體中的精神與肉體分裂開來,認為意識(思維)是絕對的不依賴于身體的存在體,“我真實地不同于我的身體,并且可以沒有身體而存在,這是很確定的”〔2」,身體則成為純粹的機械系統(tǒng),從而確立了意識認識論和身心二元論。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Kant)將笛卡爾拋開的身體納入他的理性計劃之中。在笛卡爾看來,“我”是“沒有對象意識的自我意識。沒有客體的主體?!薄?」康德則認為自我意識始終不能與對象意識相分離。他承認知識和感官經(jīng)驗的關系,但認為感官認識的素材自始是雜亂的,需要作為認識主體的“我”的先天認識能力加以統(tǒng)覺。康德把主體劈成兩個不同實體,其中一個服從另一個,而且還對二者作出本質區(qū)分:只有那個能思考、能直觀的“我”才是人,而那個由“我”直觀到的客體的我,和其他外在于我的客體一樣,是物?!?」黑格爾(G.W.F.Hegel)的絕對精神卻將身體完全否定,“人被抽象為意識和精神,人的歷史被抽象為意識和精神的歷史,身體陷人了人的歷史的無盡黑暗中”〔5」,可以說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是一場身體隱退的精神之旅。無論是笛卡爾自明的我,還是康德為自然立法的先驗自我,抑或是黑格爾的絕對自我,都造成了意識與身體、主體與客體等一系列的二元對立。
身心二元理念下精神對肉體的占有式主體,注重物理身體的有形邊界完整理論存在以下困境。首先,邊界完整理論在很大程度上用消極的排他性術語鋪陳身體的邊界,消解了身體權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靈肉二分的傳統(tǒng)邊界概念具有普遍性和破壞性,將身體視同一幀固定不變的面具,“而不是一個鏡頭”〔6」,使所有法律主體以過于簡單的方式擁有自己的身體,無法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具身身體的變動性和復雜性。再次,由于邊界完整理論重視理性,本身就內(nèi)涵性別差異,席德瑞克(Margrit Shildrick)指出,“自我代表(self-present)、自我授權(self-authorising)的主體變成了他(he),他能成功地超越自己的身體,占據(jù)一個純凈的不受感官不可信賴的體驗污染的理性位置?!薄?」在該段表述中使用的“他”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女性在傳統(tǒng)上被認為與她們的身體有著更密切的聯(lián)系,并且在“本質上無法超越她們的身體”。最后,邊界完整理論容易將身體還原為從屬于人的軀殼,分裂人的自我同一性?!?」如在意識可數(shù)字化背景下,肉身僅僅是一個人的模樣,人的一個形式,一個裝載理性的“花瓶”,一個甚至可以更換的“副本”〔3」,而非本質。
這段拋棄身體、回避身體、超越身體的哲學歷程,在法學界的映射是占有式主體下對生命健康價值的重視和對身體完整的忽視。此時,意識哲學的身心二元論認為自治的意識、理性是主體,理性是自由自在的,超越于受限的肉體;有形身體是一種“管理有序的、邊界清晰的、完整的存在”〔4」,是權利客體,是精神自我的附屬物,是本我所指向的客體??腕w是沒有感知力的,法律僅為此提供免受有形損害的保護,即當行為人的行為給他人的身體帶來有形傷害時,如有形身體的物理破損(切口)、健康受損或生命喪失,法律為他人提供損害賠償救濟;而當行為人的行為并未給他人的身體造成有形傷害,如僅僅是以他人不喜歡的方式或冒犯性的行為觸碰他人的身體,因他人身體的邊界完整權并未受損,法律沒有必要為他人提供損害賠償救濟。此外,身心二元論下,被否定、貶低的身體幾乎完全被投射到女性的區(qū)域,男性被界定為通過這種否定性行動獲得超脫肉身實在的普遍理性,而女性則被建構為否定性的肉體性存在,身體因此成為女性的窠白。再者,由于女性在經(jīng)濟上從屬于男性,處于次要地位;在政治上,女性身體是感性和脆弱的代表,被排除在具有主體精神和能動性自覺的公民身份之外。精神和男性、身體和女性的嫁接固化使得男性無須通過身體構建自我主體性,而女性從屬地位使得女性和主體之間缺失了理性的橋梁架構,女性建構身體自我的嘗試屢次失敗,法學上身體權也處于失落地位。此時,只能通過性別歧視的角度去規(guī)制性騷擾侵權,將性歸屬于女性,通過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則來糾正現(xiàn)實中女性附庸于男性導致性的工具性和從屬性。
(二)關系性主體:身體哲學下的具身存在及其超越
身心二元論下有形身體的邊界完整性存在暴力性特征和潛在危險,人權保護和對身體觸覺和精神痛苦的覺醒,促使主體哲學的身體轉向,主體哲學的身體轉向使身體回歸為身心共存不分的感知主體,身體權從占有式主體下的邊界完整向關系性主體下的具身完整嬗變,為性騷擾侵權客體的準確把握奠定了理論基礎。
對意識主體消解的另一種方式,就是顛覆主體,轉向身體,對傳統(tǒng)主體中被漠視的身體重新書寫。后現(xiàn)代哲學突破傳統(tǒng)意識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身體對心靈的造反,肉身化主體成為哲學家關注的核心,物性的身體上升到了主導性的地位。〔」后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中身體和精神的分離與對立,無限拔高了智慧的價值,否定了人的意志、欲望、本能直覺等在認識世界和駕馭人類行為過程中的重要價值,把身體排斥在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觀和審美觀之外,加強了精神對身體的統(tǒng)治,日益導致身體的異化和沉淪。因此,應當回歸身體,解放身體,甚至主張用身體取代理性,認為人就是身體,身體就是強力,就是“物質性和生命性的肉體所固有的感受性、自發(fā)性、表現(xiàn)他者的能動性、超越肉體自身的思維性和自我性?!薄?」這奠定了身體權中的身體主體哲學理據(jù)。
主體哲學的身體轉向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影響著法學領域中身體權內(nèi)容的變化。
第一,將主體的身體存在看作是感知者與被感知者的結合。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認為只有身體才是力的充盈。他將人定義為身體的存在,并反對規(guī)訓身體及貶低感官享受。真正超越身體和心靈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是梅洛—龐蒂(MauriceMerleau-Ponty)。他批判道,身體被當作絕對設定的單一對象“凝固了整個經(jīng)驗,就像放進溶液里的某種晶體使整個溶液一下子就結晶了”?!?」梅洛一龐蒂開始關注本己身體的經(jīng)驗:主動性、自發(fā)性、自為性,批判經(jīng)驗主義和理智主義對知覺的界定,將知覺從刺激一反應的機械運動和先驗一旁觀的客觀凝視中抽離出來,認為知覺的主體是身體,身體與世界聯(lián)系的方式是身體體驗。身體體驗中出現(xiàn)的身體異于對象的四個特征使客觀身體的大廈搖搖欲墜。這四個特征分別是:身體具有一種不同于對象的“不變性”,即身體始終在知覺中呈現(xiàn),不能放棄也不能離開,并且始終以同一視角呈現(xiàn);身體能夠同時產(chǎn)生雙重感覺:感覺者和被感覺者,兩者之間可以迅速切換,這說明身體兼具主動性和被動性;身體和主體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直接感受性或相互內(nèi)在性的關系,而不是對象的相互外在的關系;與對象只有純粹被動性的運動相比,身體能夠自行開始運動。吉爾·德勒茲(GillesLouisRénéDeleuze)繼承了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理論,進一步將知覺演變?yōu)橐环N感覺認知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身體并非理智或心靈控制下各種器官有序運作的有機組織,而是排斥對器官控制與組織的“無器官的身體”,只有這樣身體才能觸摸感覺,因為每一瞬的感覺都是有差異的。
第二,主體哲學將身體和心靈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和統(tǒng)一體。作為描述人類基本存在狀態(tài)的完整性概念,不僅包括標志人之獨特存在的心理連續(xù)存在,還包括心理連續(xù)存在的必要載體:人的大腦和身體;心理完整性是自我對自身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統(tǒng)一,分為自我敘述和自我創(chuàng)造;身體和心理的統(tǒng)一?!?」人格同一性存在應當是身體完整性和精神完整性的同時存在。這便是目前西方理論和我國法學理論中從身體完整性的角度解讀的身體權的理論基礎。這種從身體出發(fā)的整全性視角可追溯至斯賓諾莎(Baruchde Spinoza)。斯賓諾莎提出了一個新的身心存在模式,即“心與身乃是同一的東西”?!?」首先,斯賓諾莎認為精神性的意識與物質性的身體并不是兩個獨立的實體,而是兩個彼此相依相存的整體:“構成人的心靈的觀念的對象只是身體或某種顯示存在著的廣泛的樣式,而不是別的。”〔3」其次,思想只有通過身體才能發(fā)揮作用,心靈只有通過身體才能認識物體;正是“因為身體愈能接受多方面的影響,或愈能影響多方面的外界物體,則心靈便愈能思想?!?」最后,身體是人與外在相聯(lián)系的工具和聚集性的力量:“人身在許多情形下為外界所激動,而且又適于在許多情形下支配外界物體?!薄?」通過對笛卡爾排斥性人格裝置的拆解,斯賓諾莎從關系、情狀(affection)、情感等維度來探討身體:一方面,身體的力量與受影響的性能有關,而受影響的性能又與諸情狀有關,情狀是指“一個物體(body)在另一個物體(body)之上留下的痕跡,是一個物體承受另一個物體作用力時的狀態(tài)?!薄?」因此,對身體的理解和把握要置于某種遭遇、關系、情境之中。情感和情狀又是身體與他物遭遇的產(chǎn)物或效果,這種狀態(tài)是即時的、連續(xù)的、變化的,情狀在時間的連綿中給身體帶來了持續(xù)變化的情感,情感則會影響身體力量的持續(xù)變化。比如,遭遇契合帶來快樂時,會增加或促進人的行動;反之則使人痛苦,抑制或減弱人的力量。斯賓諾莎出人意料地重建了本體的完滿性,他從笛卡爾的兩個實體走向了一個實體的兩種樣式,開啟了對身體整全性理解新的路徑。
在關系性主體理論下,身體成為主體,身體完整從邊界完整演變?yōu)榫呱硗暾>呱硗暾o態(tài)和動態(tài)雙重內(nèi)涵,靜態(tài)維度下包括身體部分與整體的完整性和身體整體不受損傷的狀態(tài);動態(tài)維度包括身體從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的充分性連續(xù)發(fā)展過程?!玻┻@兩重內(nèi)涵容攝身體的變動性、過程性,以及身體物理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共存不分。身體是靈肉結合的主體,是感知主體,是能“體現(xiàn)”“體會”“體驗”和“體知”的具有意向性的身體[2」,包括身體在場的身體觸感和身體隱在場的精神安寧利益。簡言之,身體的愉悅、痛苦與精神的愉悅、痛苦是一體的,精神的愉悅與痛苦不能脫離身體而存在。同時,“不僅由于諸種關系,而且由于我們自身內(nèi)在構成關系之復雜性,我們可能對同一物既愛又恨”?!?]如同樣的身體觸碰行為,親人和愛人實施與陌生人實施的感受截然不同。
三、身心免受滋擾權:性騷擾侵權客體的二元一體建構
免受性騷擾的權利屬于身體權的內(nèi)容,《民法典》將免受性騷擾的內(nèi)容規(guī)定于人格權編,具體地說是規(guī)定在身體權章節(jié)中,具有自洽性和邏輯自足性,是《民法典》人格權編最大的亮點之一。“以肢體行為”實施的性騷擾,即行為人直接以肢體觸碰的方式實施性騷擾,這一侵權行為指向身體權中的身體免受冒犯性觸碰權,即形式完整權?!耙匝哉Z、文字、圖像的方式”實施的性騷擾,或在虛擬空間中實施的虛擬性侵或虛擬身體冒犯性接觸行為,因其非近身性,該行為直接侵害的是受害人的精神完整權。一方面,給受害人帶來了行為人可能進一步對其實施肢體接觸行為的擔憂;另一方面是純粹的精神安寧受到侵擾,害怕社會中存在不特定主體可能對其實施類似行為的擔憂
(一)身體免受冒犯性觸碰權:以肢體觸碰方式實施的性騷擾侵權客體
首先,身體哲學下的身體知覺的在場性和重要性,使身體享有免受冒犯性觸碰權。張再林基于身體哲學轉向的興起和中國傳統(tǒng)的身本主義和生本主義理論,認為在人類感覺領域,出現(xiàn)了從“視覺中心”向“觸覺為本”的轉移,其在觸覺是“最為直覺的覺”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認為觸覺是“在場感的覺”“行動性的覺”“交互式的覺”“靈化的覺”?!病顾^“在場感的覺”是指不是我在觸摸,而是我的身體在觸摸,消解了身體的對象化屬性;所謂“行動性的覺”,是指觸覺是身體的感覺,身體是行動性之身,身體在感覺的同時即在行動之中,因此觸覺不僅有最直觀的“感覺義”,還有“運動義”;所謂“交互式的覺”,觸同時即被觸,被觸同時即觸,“我們有在觸覺上構成的外部客體”一—物,“以及一種同樣在觸覺上構成的第二客體——軀體”,正因為這種主體與客體在身體之中交織在一起,促使了西方哲學從意識哲學向身體哲學的徹底變革,同時使西方哲學從能受二分走向能受一體;所謂“靈化的覺”是指對身體的觸碰和身體的觸覺不僅是外在身體的直覺,更是內(nèi)在心靈的觸動,即亞里士多德率先提出的觸覺是靈魂化的感覺,身體是“可見的肉身與不可見的心靈的交織”,是靈肉一體的存在。在此種情況下,對身體的冒犯性觸碰本身即是對主體的侵犯。
其次,以肢體方式實施的性騷擾侵權客體是身體權中的形式完整權能,聚焦于身體能夠有效避免以性之名的失焦,化解性自主權建構中存在的性騷擾侵權窄化和泛化的難題。聚焦于身體,能夠有效規(guī)避冒犯性的身體觸碰行為。身體免受冒犯性觸碰權擴大了身體免受性騷擾侵權的行為邊界,降低了性騷擾侵權的舉證難度,使得免受性騷擾侵權的保護范圍擴大,或者說行為人行為的邊界愈加清晰。因為自然人享有身體免受觸碰權,行為人實施的冒犯性身體觸碰行為,如觸摸他人的腰部、手部、臉部、背部等行為,都可以根據(jù)當時的處境和周邊環(huán)境,被認定為侵權?!?]
再次,在身體免受冒犯性觸碰權中,并不要求發(fā)生有形的身體傷害,即觸碰行為本身就是損害后果。因為身體是包括感知能力的主體,侵權行為人的觸碰行為即便并未給他人身體造成有形物理傷害,但是侵犯了他人身體的感知自由。以肢體方式實施的性騷擾包括侵權行為人觸碰他人身體,或者強制他人觸碰侵權行為人身體,都是激發(fā)他人身體觸覺的行為,直接侵犯了在場身體的感知權所指向的免受冒犯性觸碰權。當然,若當觸碰行為本身又造成了其他的損害后果,則應根據(jù)損害結果要求行為人承擔多重侵權責任。比如,原本是冒犯性的身體接觸侵權行為,因損害結果的不同,會產(chǎn)生侵害他人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情形。在這種情況下,應允許對上述侵權結果一并處理,便于糾紛的一攬子解決。但這并非表明性騷擾侵權客體是多種權利,多種權利受損僅是損害結果,多種權利說是一種事后建構。事實上,肢體觸碰式性騷擾侵權行為直接指向的侵權客體是身體權中的免受冒犯性觸碰權。
最后,身體免受冒犯性觸碰權表征著身體隱私權中的人格尊嚴和應受尊重性。在隱私架構中,人是具身化的,身體是人格化的,人與身體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聯(lián)系,對身體的侵犯會危及其基本人格。隱私創(chuàng)造了一種不可分割的身體形象。(」身體的隱私屬性主要體現(xiàn)為身體的受尊重權能,即權利人有權要求他人尊重其身體,任何人不得以直接或間接的冒犯性方式觸碰他人的身體或與他人身體密切相關的一切物品,以彰顯身體權的神圣性。身體權的隱私屬性最重要的一點是指身體作為隱私利益的主體,作為感知者,其有免受他人觸碰的權利,有感知尊嚴的能力。當將某物視為財產(chǎn)權的客體時,一般而言,對財產(chǎn)權客體實施的觸摸行為并不構成侵權行為,因為財產(chǎn)權標的物本身并沒有被毀損或滅失,其使用價值也沒有降低。身體作為權利主體,行為人實施的對他人身體的冒犯性觸摸,身體作為感知者,感知到了這種令人反感的觸摸時,感知到人格尊嚴的貶損,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侵權行為。這是身體主體的目的性價值所在。
(二)純精神安寧利益:以非肢體觸碰方式實施的性騷擾侵權客體
以語言、文字、圖像方式、互聯(lián)網(wǎng)“隔空猥褻或性騷擾”、虛擬現(xiàn)實(VR)方式對虛擬形象實施的不當觸摸或性侵犯屬于無身體接觸行為的性騷擾,侵害的是身體權中以純精神安寧利益為內(nèi)容的精神完整權。該種權利是獨立的、純粹的,不依附于其他權利。該種性騷擾行為直接侵犯的是受害者原本平靜、安寧的精神利益,使之陷入恐怖、尷尬、震驚等各種不適的情緒中,這種不適的情緒會讓受害者身體處于沉重或痛苦之中。
我國學者對純粹或單獨的精神安寧利益的研究時間較短,且多是將其視為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進行研究,未將其放置于身體權中加以探索。如有學者認為,“精神安寧權應成為人格權之一種,成為一種精神性的具體人格權”?!?」事實上,以精神安寧利益為內(nèi)容的精神完整權并非隱私權或一項具體的人格權,而是身體權的組成部分。理由在于:一方面,身體并非一種純物理性的存在,而是靈肉共存的存在,是法律主體,而非客體。另一方面,身體所蘊含的靈肉一體無法二元區(qū)分,如若將不依附于具體權利受損的純粹精神安寧利益抽離出身體,設定為一項具體的人格權,是人為抽空身體權的內(nèi)容。如在“斯隆訴南加州鐵路公司案”中,法官指出“真正的問題是原告因被告的行為而遭受的情緒煩惱或神經(jīng)錯亂究竟屬于身體方面的痛苦,還是屬于精神方面的痛苦。精神和肉體的相互依存關系在許多方面是如此緊密,以至于不可能將之加以區(qū)分,并進一步區(qū)分它們各自對對方的影響因此,原告遭受的精神錯亂應當被視為對身體的傷害,而不是對精神的傷害,即便精神也同時受到了有害影響?!薄病共⒎蔷裢纯嗖粚儆趯癜矊帣嗟膿p害,而是由于肉體和精神的密不可分性,自然人享有的身體權自然包括肉體完整權和精神完整權兩大權能,對精神完整權的侵害當然也是對自然人身體權的侵害。此時,精神完整權系身體權中與邊界完整權相對立的一個具體權能,對精神完整權的保護無須要求邊界完整權也同時受到侵害,因為精神完整權本身就是身體權的一部分,對精神完整權的侵害即是對身體權的侵害。
《羅馬尼亞新民法典》第58條明確規(guī)定身體完整權和精神完整權是人生而固有的基本權利,這一權利是不能繼承的個人權利,并將之納人人格權的體系內(nèi);第64條規(guī)定了身體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第2款規(guī)定人人享有身體完整權和精神完整權,除非在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有限條件下,任何人均不得觸碰他人的人身完整性。〔2」類似地,將身體權的概念界定為身心完整權、身體和精神完整性的規(guī)定還有《歐洲侵權法原則》第“2:102條”關于受保護的利益第2款的規(guī)定,其明確規(guī)定了生命、身體和精神完整性、人的尊嚴、自由屬于受保護的利益。〔3」還有199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民法典》第71條也規(guī)定了“身心完整權”。
英美國家有一種領先于時代的侵權訴訟——企圖傷害侵權(thetortofassault)。根據(jù)美國《侵權法第二次重述》第21條的規(guī)定,當行為人意圖對他人或第三人實施一個傷害性或冒犯性的接觸行為,或行為人意圖引起了他人對該類接觸的急切擔憂,并實際導致他人被置身于這種迫切擔憂中時,行為人應當對因此給他人帶來的擔憂承擔賠償責任。企圖傷害侵權并不要求行為人切切實實地作出了某種傷害性或冒犯性的接觸行為,其只要求行為人故意將他人置身于對傷害性或冒犯性接觸行為的擔憂中,即他人有合理理由察覺或預感這種傷害性或冒犯性的接觸行為即將發(fā)生,并因此感到憂慮不安。因為企圖傷害侵權要求他人預感到一種緊迫的攻擊行為或傷害行為即將發(fā)生,如行為人揮舞的拳頭、手中的利器等,因此法官一般認為單純言詞的威脅或騷擾本身不足以證明行為人有立即攻擊他人的意圖,因此不能構成企圖傷害侵權?!鞍湍翁卦V催收服務公司案”確立了法院支持言語威脅造成精神損害賠償救濟第一案,并確立了這一規(guī)則:“與僅僅是疏忽大意的行為不同,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是故意的或惡意的,即便行為人沒有給他人造成身體上的有形傷害,只要他人因行為人的上述行為遭受了精神方面的痛苦,則行為人應當就其給他人造成的精神痛苦進行賠償救濟?!薄?」簡而言之,法院明確采取了這一立場:法律對行為人故意實施的威脅或恐嚇行為給他人造成的精神損害提供救濟。
我國《民法典》第1010條規(guī)定的以言語、文字、圖像方式實施的性騷擾侵權符合直接言詞等方式給他人精神安寧利益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在司法實踐的案例中,例如,在王某訴傅某性騷擾損害責任糾紛案中,被告傅某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對王某發(fā)送內(nèi)容低俗、語言污穢的言論,法院由此認為被告的行為構成性騷擾,給原告造成極大的精神負擔和身體傷害,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撫慰金30000元并進行賠禮道歉。〔2]
四、余論:精準識別性騷擾侵權并拓寬身體權保護的基礎
我國現(xiàn)有性騷擾侵權民事案件很多是以原告撤訴或和解、敗訴終結,舉證難和訴訟經(jīng)濟是其中主要的考量因素。目前,對性騷擾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性騷擾的一般研究;一類是對特殊場域性騷擾的研究,如高校性騷擾、職場性騷擾等。這兩類研究可分為兩種質性不同的研究,或者以性之名的關注,或者以權力之賦能進入?!病乖趯π则}擾侵權行為的傳統(tǒng)認定(研究)中,以性自主權建構性騷擾侵權的法益保護不僅人為增加了受害者的舉證難度,且會讓受害者陷入自我懷疑、自我責難的情緒之中,給受害者帶來二次傷害,還會導致性別對立。以性別之名對性騷擾的侵權救濟會使同性之間的冒犯性觸碰,性取向不同的異性之間的冒犯性觸碰的性騷擾難以證明。此外,濫用權力的要件過于強調(diào)敵對環(huán)境或性別歧視,則會以環(huán)境和文化來消解和忽視個體之間獨立性騷擾行為,提高了性騷擾的構成標準,被學者稱之為“不合時宜的無限倒退”(infiniteregression of anachronism)。(2]
此外,除了日常生活中通常和不可避免的身體觸碰,每個人都有權不被觸碰。將主體享有的免受以肢體接觸行為實施的性騷擾行為擴展為任何不符合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羞辱性、傷害恐嚇性、性騷擾式、令人反感的其他冒犯性肢體觸碰,推導出自然人享有的免受冒犯性觸碰權,無須探究侵權人的主觀意圖。冒犯性觸碰行為可以作為獨立的侵權行為,實現(xiàn)對身體完整的一般保護。將言語、圖像、文字方式實施的侵犯他人純粹精神安寧利益的行為界定為侵權行為,只要該言語、圖像或文字包含了使處于該種情形的人感到害怕、恐懼、尷尬、憂慮的標準,且達到了一定的嚴重程度,無須探究侵權人是否具有性欲意涵,由此擴充對身體權中的精神完整權的認定和保護。未來對性騷擾侵權行為的認定和理論研究,應當從性騷擾侵權行為中鍛造出對身體權中形式完整權和純粹精神安寧利益的全面保護,使之復歸人之為人的身體主體最基本的尊嚴。
(責任編輯: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