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小島(秦皇島)生活,雖然秦皇島的名字和秦始皇有著傳奇一樣的故事,但秦皇島人依然謙卑地稱自己的故鄉(xiāng)為“小島”,小島人過著一種寵辱不驚、自由自在、不緊不慢、有條不紊的生活。
秦皇島的“深夜食堂”總是開始得那么早——北戴河劉莊夜市游客多、秦皇小巷本地 人多、小南夜市外地人多、燕 大夜市學生多——已經(jīng)成為小 島人一種自覺打卡的生活習慣。 當落日的余暉染滿了天空,每 個攤檔準時開檔,半小時的準 備工作后,家里的男女老少齊 上陣,有條不紊地做自己擅長 的吃食,比如當?shù)刎撚惺⒚?煎燜子、炸肉、花生豆腐、土 豆餅、煎魷魚,也有東北南下 的煎肉、錦州的燒烤、南方傳 來的湖南臭豆腐、北京鹵煮、 新疆烤羊肉串、濟南的黃燜雞, 甚至中國臺灣和泰國的甜品也 占有一席之地。偶爾有叫賣拉 客的,但是大部分從業(yè)者的表 情從容淡定,沒有那么焦慮和 急迫,好似一切盡在自己的掌 控之中,“總有一款食客屬于 我”,每個小老板都對自己經(jīng) 營的美食信心十足,這可能就 是小島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從容和自 信吧。
鐵板烤魷魚:
秦皇島毗鄰渤海,自然少不了海鮮,雖然品種不算太多,但是比較實在,一拃長一指厚的大魷魚,一只就可以填飽肚子。鐵板上“嗞嗞”冒著青煙,大姐不停按壓著魷魚,使得魷魚兩面更多地接觸鐵板,直到魷魚的兩邊微微發(fā)黃發(fā)脆。她刷上的秘制靈魂醬汁,品嘗時別有一番滋味,這無疑是小島烤魷魚的點睛之筆,一點點的辣、一點點的甜和咸復合著魷魚的鮮,互相交織,在口中和鼻腔之間變換著。
煎燜子:
它在熙熙攘攘、有著煙火氣的露天大排檔占有一席之地。第一眼有點像中原開封的名小吃炒涼粉,不同的是,小島燜子本身的內(nèi)容就比較豐富,主要分“葷”“素”兩種。 “葷”燜子一般首選盧龍縣優(yōu)質(zhì)的紅薯淀粉,柔軟且粘 性大,拿起來透著亮。大骨頭長時間熬湯,再加入精瘦 肉、花生油與燜子一同蒸熟,可以直接當零食吃。燜子 還有另外一種做法,就是大平底鍋素炒燜子,熱鍋涼油, 燜子在鐵板上“吱吱”地叫、慢慢地煎,越煎越好吃, 如果大姐炒燜子的技術(shù)再高點,涼粉外面就會有一層薄 脆,軟中帶點脆,吃著 Q 彈,幾乎不用過多咀嚼就自然 滑入喉嚨。澆汁很講究,以麻醬汁為主,輔以蒜沫、香菜、 花椒汁、辣椒醬、生抽、香醋、韭菜花等。當然游客也 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選擇不同的搭配。
脆皮五花肉:
沒來之前我都不知道脆皮五花肉在小島那么受歡迎。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被切成一尺多長的條狀,刷上事先準備好的佐料,然后掛在轉(zhuǎn)爐里不停地旋轉(zhuǎn)烘烤,多余的油脂被不停地過濾,這時肉條明顯瘦了許多。緊致的肉條,在溫度的不斷加持下,外面逐漸呈金黃色,這時佐料已經(jīng)沁入到了肉條的內(nèi)部,肉條從上到下完全吸足了佐料的汁液,香氣開始不停地從烤箱的縫隙中鉆出來,發(fā)散著令人不可抗拒的香味。出爐的脆皮五花肉層次分明、柔脆相間。切成小塊,從五花肉切開的剖面看,脆皮的外圈像金線一樣包裹著里層的肉,中間肉質(zhì)鮮美,一口咬下去滿嘴留香。另外在秦皇小巷,我還發(fā)現(xiàn)有用豬小腸做的脆皮五花肉,有一尺多長,外焦里嫩呈金黃色,內(nèi)圈一層白白的油脂閃著亮光,遠遠的就能聞到飄來的香氣,下次不妨一試。
大蔥烤肥腸:
聽名字就比較震撼,小島人有那么生猛嗎?想象中這道菜來自于擅長腦洞大開的東北三省,實則不然,秦皇島才是發(fā)源地。大蔥烤肥腸一般人不太容易接受,的確有點像“火星撞地球”,因為不知道兩種食材會撞出怎樣的味覺效果。從視覺上觀察只是把干凈的肥腸套在山東大蔥上,在烤篦子上不停地翻轉(zhuǎn),隨著溫度的升高,肥腸的油脂慢慢融入到大蔥中間,大蔥充分吸收油脂消解辛辣,同時肥腸也沒有那么油膩了。蔥香加上肉香,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然后切成小段,再撒上芝麻或者青辣椒就好,重口味的食客完全可以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