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飲食譜系里,豆制品是個奇妙的存在——它們同宗同源,皆由大豆幻化而來,卻因工藝的細微差異,演變出截然不同的風味與形態(tài)。
豆腐、豆?jié){、豆花這些豆制品已為大眾熟知,不妨將目光投向那些同樣精彩的“豆界旁支”。
非發(fā)酵豆制品
如果說豆腐是黃豆的“溫柔形態(tài)”,那豆干家族便是黃豆的“緊實蛻變”。經(jīng)過壓制、鹵制、熏制等工藝,原本細嫩的豆腐搖身變成了風味各異的堅韌美味。
江浙一帶的五香豆腐干講究“咸甜適中,越嚼越香”,通常切成薄片作為茶點;四川的麻辣豆干則以花椒、辣椒入味,辣中帶麻,是佐酒佳品;而廣東的魚露豆干融入海鮮風味,咸鮮回甘。
豆腐絲與千張(百葉)是豆干家族的“纖薄代表”。
北京的“豆腐絲兒”講究切得細如發(fā)絲,用芝麻醬、香菜涼拌,是老北京胡同里的經(jīng)典小吃;揚州的“大煮干絲”
選用大白干,切成均勻的薄片,與雞絲、火腿絲同煮,鮮味層層滲透。千張在南方地區(qū)應用廣泛,武漢的“千張包”
將肉末包入千張中蒸熟,上海的“百葉結燒肉”則是濃油赤醬的家常美味代表。
上海素雞是將豆腐皮層層卷緊,用棉線捆扎后先炸后鹵,成品色澤紅亮,截面如樹木年輪般層層疊疊。切片冷食時彈牙有嚼勁,用來燒肉則吸飽湯汁,風味十足。福建的“五香卷”則加入荸薺、胡蘿卜等配料,口感更豐富。而南京的“雞汁回鹵干”注重鹵湯的調(diào)配,以柴母雞熬湯配木耳、豆芽。
當豆?jié){煮沸后,表面會凝結出一層薄薄的豆膜,挑起晾干后便成了腐竹。廣西桂平腐竹以“質純、無雜、味鮮、韌性強,久煮不爛”聞名,其制作工藝被列入貴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江西高安的“腐竹宴”更是將這一食材發(fā)揮到極致,腐竹丸子、腐竹燒肉、腐竹燒賣,一桌宴席竟能吃出十幾種腐竹花樣。
發(fā)酵豆制品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黃豆完成了從平淡到濃郁的風味蛻變,成就了中國飲食中獨特的“發(fā)酵”美學。
腐乳的色彩最為豐富。紅腐乳用紅曲發(fā)酵,色澤紅艷,咸鮮微甜;白腐乳不加紅曲,保持本色,口感細膩;青腐乳(臭豆腐乳)以芥菜葉等腌制,風味濃烈。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是青腐乳的代表,雖以“臭”聞名,卻有著“聞著臭,吃著香”的獨特魅力。紹興的“醉方”腐乳則以黃酒浸泡,酒香與豆香交融,回味悠長。
在毛霉菌的作用下,豆腐表面會長出細密的白色絨毛,成為毛豆腐。安徽黃山的毛豆腐十分著名,當?shù)赜小盎罩莸谝还?,豆腐長毛上等菜”的俗語。
煎制后的毛豆腐外酥里嫩,菌香濃郁,蘸上辣椒醬食用,堪稱人間至味。
豆豉是發(fā)酵豆制品中的鮮中至鮮。重慶永川豆豉采用當?shù)靥赜械拿骨l(fā)酵,歷經(jīng)數(shù)月制成,烏黑油亮,咸鮮回甜,是川菜中不可或缺的調(diào)料。
湖南瀏陽豆豉以小黑豆為原料,發(fā)酵后曬干保存,炒菜時加入少許,便能提鮮增香。廣東陽江的“姜豉”則加入生姜一同發(fā)酵,帶有獨特的辛辣香氣,蒸魚時放入幾片,風味立刻升級。
日本的特色產(chǎn)品納豆源自中國豆豉,豆豉傳入日本后發(fā)展出獨特的拉絲工藝,由此誕生納豆。在日本,納豆是早餐桌上的??停Ec米飯、生雞蛋同食。天貝起源于印尼,通過根霉菌發(fā)酵大豆制成,在歐美健康食品市場備受青睞。近年來,國內(nèi)也出現(xiàn)了天貝沙拉、天貝漢堡等創(chuàng)新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