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Participatory Nursing Combined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upport Nursing on Impulsive Behavior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WAN Hongying, CAO Yue.//Medical Innovationof China, 2025,22(18): 066-06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ory nursing combined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upport nursing on impulsive behavior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D).Method:A total of 8O BD patients admitted to fromJanuary 2O21 to May 2O24 were selectedasthe studyobjects, and 38 BD patients who receive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upport nursing from January 2O21 to March 2O23 were selected as thecontrol group.A total of 42BD patients who received participatory nursing combined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upport from April 2O23 to May 202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evaluated in two groups;the condition recovery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nursing observation rating scale (NORS),Hamilton depressionscale (HAMD),impulsive behavior[mental overtaggression scale (MOAS)score,functional assssmentofself-mutilation (FASM)]of the two groups beforeand after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 Before intervention,the BPRS,NORS, MOAS,F(xiàn)ASM and HAMD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 P gt;0.05).After intervention,all scores in both groups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intervention,andNORSscores inthe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the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BRMS,MOAS,F(xiàn)ASM and HAMD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lt;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lt;0.05).Conclusion: Participatory nursing combined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upport nursing has remarkable nursing effect,which can reduce impulsive behavior in BD patients.
[Key Words]Bipolar disorderParticipatory nurs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upport nursingImpulsive behavior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Nanchang 330029, China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disorder,BD)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具有慢性化特征,致殘率高。
其臨床表現(xiàn)較為復雜,BD患者情緒忽高忽低,且有時伴隨沖動行為,給患者自身及家庭帶來負擔[2]。
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患病率為 4%[3] ?,F(xiàn)階段,BD在臨床上的發(fā)病原理尚未被充分揭示,其治療手段主要包括藥物控制及心理干預[4。孫景沛等[5]研究發(fā)現(xiàn)護理干預能促進患者心理健康,改善生活質(zhì)量。然而,參與型護理理念對BD患者沖動行為的研究較少,故本研究采用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支持護理模式對BD患者進行干預,分析其能否減少沖動行為的發(fā)生,現(xiàn)將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4年5月就診于江西省精神病院的80例BD患者為研究對象,以2021年1月一2023年3月接受積極心理支持護理的38例BD患者為對照組,以2023年4月一2024年5月接受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支持護理的42例BD患者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滿足BD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心腦血管疾??;(2)溝通障礙;(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經(jīng)江西省精神病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颊呒凹覍僦椋⒆栽负炇饡嬷橥鈺?。
1.2方法
對照組除接受對癥處理外,予以積極心理支持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按照醫(yī)囑督促患者正確服用藥物及監(jiān)測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同時,還應予以活動安排,如安排精神健康專家或心理健康專家開展相關講座,幫患者調(diào)整心態(tài),建立自信心。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參與型護理干預。實施方案如下:(1)由護士長選拔優(yōu)秀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定期進行總結,改進護理方法。(2)治療第1\~3周。護理人員秉持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與患者溝通交流,在取得患者信任后,責任護士評估患者病情并為其擬訂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后,安排“建立參與型護理計劃”討論會,由護士長介紹護理計劃的目的、預期目標等,責任護士耐心傾聽并記錄患者的發(fā)言,鼓勵患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患者和護理人員均接受的前提下,制訂護理計劃。責任護士每周對預期目標進行1次評估,根據(jù)評估情況必要時調(diào)整護理方案。同時,鼓勵患者根據(jù)自身體驗,提出該方案的不足之處,修訂護理方案,以提升患者的參與感與積極性。(3)治療第4\~18周。著重幫助患者完成護理目標,每天安排 1~2h 日常自我護理課程,先由責任護士以通俗易懂的話語講解日常生活中自我護理的知識,引導患者積極發(fā)言,必要時展開一對一個性化講解。同時,可適時讓患者以講者的身份,分享自己的心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此同時,每次預留半小時安排實踐課程,讓患者自己動手實踐。先從患者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開始,如自已洗衣物、整理床鋪等。同時,對積極參與活動的患者予以一定的獎勵,讓患者獲得社會認同及榮譽感,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每天安排 1h 戶外集體活動或運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運動,遠離室內(nèi)或病房等壓抑的環(huán)境。每周安排 1h 手工課程或音樂課,必要時可增加手工作品競賽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提高患者的動手能力。循序漸進地完成與患者共同制訂的計劃,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鼓勵患者參與護理效果評價,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深人討論,探尋其中的原因,通過不斷完善和調(diào)整護理計劃,督促患者完成護理操作。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病情恢復情況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精神護理觀察量表(NORS)、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患者病情恢復情況[7-8]。BPRS滿分126分,分值與病情成正比;NORS滿分100分,分值與恢復情況成正比。HAMD總分54分,評分正常 lt;7 分;可能抑郁8\~17分;肯定抑郁18\~24分;嚴重抑郁 gt;24 分,分值與抑郁情緒成正比。
1.3.2沖動行為采用精神病外顯攻擊行為量表(MOAS)、自傷功能評定量表(FASM)評價沖動行為。MOAS量表包括言語攻擊、身體攻擊、物品攻擊、自我攻擊等4個維度。每個維度均采用0\~4分計分法,分數(shù)越高提示攻擊性越高。FASM量表包括行為和功能2個子問卷。其中,行為問卷總分48分,共12條目;功能問卷總分76分,包括3個維度,共19條目。行為和功能子問卷分數(shù)越高提示越容易發(fā)生自殘。
1.3.3不良事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期間患者辱罵他人、打架、自殘等不良事件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應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 χ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 % )表示,比較采用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基線資料
觀察組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24\~45歲,平均 ( 34.24±5.10 )歲;受教育年限5\~16年,平均( 10.15±2.74 )年。對照組中,男18例,女20例;年齡23\~46歲,平均( 34.46±4.92 )歲;受教育年限5\~18年,平均( 10.33±3.16 )年。兩組BD患者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Pgt;0.05 )。
2.2 兩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
干預前,兩組BPRS、NORS、HAMD評分具有可比性( Pgt;0.05 );干預后,兩組BPRS、HAMD評分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NORS評分較干預前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3 兩組患者沖動行為
干預前,兩組MOAS、FASM評分具有可比性( Pgt;0.05 );干預后,兩組MOAS、FASM評分下降,且觀察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4兩組患者不良事件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χ2=14.696 Plt;0.001 ),見表3。
3討論
BD是狂躁和抑郁交替發(fā)作的病癥,而采用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易使病情遷徙,且難以控制患者的沖動行為,不能全面緩解疾病給自身帶來的心理影響[1]。近年來,臨床上常采用在常規(guī)基礎上聯(lián)合有效護理引導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具有一定的效果。陳慧仙等[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減輕患者的抑郁程度。但由于BD屬于心境障礙疾病,普通護理干預很難發(fā)揮作用。而積極心理支持護理利用積極心理學理念為BD患者提供心理干預,以建立積極健康心理狀態(tài)[12]。另外,參與型護理主要讓患者參與制訂護理計劃及措施,調(diào)動患者積極性,約束自身行為[13]。近年來,臨床上常采用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心理干預模式對患者進行管理,且護理效果明顯[14],但對BD 患者的干預較少。因此,本研究對BD患者予以積極心理支持聯(lián)合參與型護理,分析其護理效果,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NORS評分顯著升高,BPRS、HAMD評分顯著下降。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支持護理能改善BD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建立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其原因,參與型護理鼓勵患者參加護理計劃的制訂,在這個過程中BD患者處于興奮狀態(tài),而持續(xù)性的興奮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同時,鼓勵患者參與戶外運動,遠離壓抑環(huán)境,進一步緩解情緒。有研究發(fā)現(xiàn),適當休閑活動可以調(diào)節(jié)情緒[15-16]。且通過心理支持護理鼓勵患者參加不同主題的情緒體驗活動,發(fā)揮正向強化的積極作用,緩解焦慮抑郁情緒,以促進良好的健康心態(tài)。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MOAS、FASM評分顯著下降,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支持護理有利于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減少沖動行為。分析其原因,積極心理支持護理通過心理干預,改變對的自我認知,進而減少沖動行為,但效果仍不理想。而參與型護理更注重強化自我意識,患者參與護理計劃制訂的過程中,與醫(yī)護人員的溝通增多,對疾病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同時,提高了對自我及社會的認知,增強自控力,進而改善沖動行為[17。同時,參與型護理亦注重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讓患者參與自我護理,讓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同時,提高BD患者的動手能力,增強對自我的約束力,修正不規(guī)范行為,進而更進一步減少沖動行為。因此,參與型護理能夠?qū)颊叩男膽B(tài)和生活行為等多方面進行干預和指導,提高BD患者決策自我效能及社會能力,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痛苦,幫助患者更好、更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減輕患者和周圍人的傷害,提高生活質(zhì)量。卓玉瑜[發(fā)現(xiàn),讓患者參與到自已疾病決策中,其效果更佳。另外,在不良事件發(fā)生方面,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護理干預模式綜合了心理教育、自我護理等多方面的干預措施,有助于建設積極健康的心理,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減少沖動行為。但由于本研究選取單中心、小樣本,研究可能具有局限性。因此,為獲得更加準確的研究結果,還需納入更多樣本,進行多中心研究。
綜上所述,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支持護理模式有利于BD患者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減少沖動行為發(fā)生,改善BD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閆愛國,劉鑫子,尹冬青,等.雙相情感障礙復發(fā)相關的社會心理特征因素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23,44(4):602-608.
[2]白雪榮.正念認知干預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8):1252-1256.
[3]趙偉,王玉玲,劉志華,等.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估及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2):170-175.
[4]陸藝,米國琳,王瑋,等.五行音樂療法聯(lián)合碳酸鋰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抑郁躁狂情緒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3,43(9):2111-2114.
[5]孫景沛,徐東峰.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實施支持性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自尊水平的影響[J].中華養(yǎng)生保健,2024,42(17):154-156
[6]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M].5版.張道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7]石小潤,李玉華,沈敏.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心理干預模式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暴力行為、抑郁自殺態(tài)度及自我接納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24,35(9):1333-1336.
[8]蔣瑩,房進平,馮濤,等.帕金森病患者不同焦慮程度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的結構差異[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1,27(3) : 325-328.
[9]黃儉,程小偉,朱向陽,等.科拉奇分析法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在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中的應用及其對Barratt評分和MOAS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22,38(3):360-365.
[10]徐小明,何衛(wèi)亮,汪敏捷.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自殺態(tài)度和心境障礙對其自知力水平的影響[J].健康研究,2024,44(1):52-55.
[11]陳慧仙,康鳳英,李素萍,等.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24,39(7):81-85.
[12]張潤琴,王玲花,封鋼.積極心理學團體護理干預在康復期雙相情感障礙病人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理研究,2022,36(3) : 535-537.
[13]鄧文婷,王彤,崔玉霞.參與型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用藥安全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24):4581-4583.
[14]李潔,徐慶怡,趙紫玉,等.參與型護理聯(lián)合共情護理對于老年抑郁患者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21,28(27):253-255.
[15]張靜,張海峰,呂曉珍,等.慢性軀體疾病與休閑活動對社區(qū)老年人抑郁情緒的交互影響[J].中華精神科雜志,2021,54(5) :337-343.
[16]馬坤,劉金美,付翠元,等.運動對抑郁癥的干預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11):13-24.
[17]張會芹.參與型護理模式在女性2型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婦兒健康導刊,2024,3(16):141-144.
[18]卓玉瑜.患者參與型護理加希望理論對淋巴瘤化療患者不良反應、HHI評分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黑龍江中醫(yī)藥,2022,51(6): 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