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公共權力,作為現(xiàn)代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僅是國家機器高效運轉的核心驅動力,更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益、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它承載著國家意志的執(zhí)行、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以及公共資源的分配與管理等多重職能,是連接政府與民眾、促進社會整體福祉的橋梁。公共權力的合理行使,對于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提升國家治理效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公共倫理,作為倫理學在公共領域的應用與延伸,專注于探討政府、公共機構及公共事務中的道德規(guī)范與行為準則。它涵蓋了公職人員的職業(yè)操守、決策過程的公正性、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以及公共政策的倫理考量等多個方面,旨在確保公共權力的行使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維護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倫理的原則,如公正、誠信、責任、透明等,為公共權力的運行提供了明確的道德導向和行為規(guī)范,是構建社會信任、增強政府公信力的基石。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公共權力的運用與公共倫理的關系日益緊密,兩者的協(xié)調與沖突成為社會治理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一方面,公共權力的有效運用依賴于堅實的倫理基礎,只有在遵循公共倫理原則的前提下,才能確保公共權力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贏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另一方面,公共倫理的完善與發(fā)展也需要公共權力的積極推動,通過制度設計、法律制定與執(zhí)行等手段,將倫理原則轉化為具有強制力的行為規(guī)范,從而有效約束公共權力的行使,防止權力濫用與腐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二、概念解析
(一)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作為國家及其他各類機構運用法律、行政手段及其他多樣化方式對社會實施管理和調控的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治理結構的基石。它的存在旨在維護社會秩序的井然、確保公民權利的不受侵犯以及積極推動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公共權力體系由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大支柱構成,它們各自獨立又相互協(xié)作,共同支撐著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公共權力的運行以國家政治統(tǒng)治為根本職能,以社會管理服務為治理方式,以統(tǒng)籌協(xié)調推進為發(fā)展格局,在國家強制力量的運用方式上完成了對以往社會形態(tài)的繼承和超越 [1] 。
公共權力的作用廣泛而深遠。首先,它扮演著維護社會秩序的關鍵角色。通過精心制定和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公共權力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行為舉止,界定權利與義務的邊界,從而確保社會的穩(wěn)定與安全,為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提供堅實的保障。其次,保障公民權利是公共權力的另一項核心功能。這包括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政治權利以及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自由,防止任何形式的權力濫用和個體權益的非法侵害,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在法律的保護下自由生活、追求幸福。再者,促進公共利益是公共權力的根本使命。這意味著公共權力應以公共利益為最高準則,通過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高效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提供,不斷提升社會福利水平,推動社會整體向更加公正、和諧、繁榮的方向發(fā)展。
(二)公共倫理
公共倫理,則是在公共領域內關于道德和倫理行為的一系列標準和規(guī)范,它構成了公職人員職業(yè)操守的基石。它不僅關注政府官員、公務員的行為準則,還延伸至所有在公共機構中履行職責的人員,要求他們在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始終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公共倫理作為政治生活的一種道德和信念體系,從根本上引導制度與權力的良性運作,政府公共倫理建設是政府治理
現(xiàn)代化的內在要求[2]
公共倫理的基本原則深刻體現(xiàn)了公共精神的精髓。首先是公正原則,它要求所有公共決策和行為必須公正無私,不偏袒任何特定利益集團,確保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這是建立公平社會、維護社會正義的基石。其次是透明原則,強調公共權力的運作過程必須公開透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鼓勵公民積極參與和監(jiān)督公共事務,防止權力暗箱操作,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的凝聚力。再次是責任原則,它意味著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必須對其行為負責,承擔起維護公共利益、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和義務,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與問責,確保權力不被濫用,維護政府的廉潔形象。最后是服務原則,它倡導公共權力應以服務公民、服務社會為核心宗旨,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構建服務型政府,增進人民福祉。
三、公共權力與公共倫理的關系
公共權力是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旨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和促進公共利益。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公共倫理建設也已成為現(xiàn)今社會轉型時期的熱點問題[3]。公共權力的正當行使必須以公共倫理為基礎,以確保權力的行使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公眾的期望。公共權力與公共倫理的關系是現(xiàn)代社會治理中的重要議題,涉及權力的合法性、正當性、制約和監(jiān)督等多個方面。
公共權力的合法性來自法律的授權和制度的認可,但僅有合法性并不足以確保權力的正當性。公共倫理為公共權力的行使提供了道德框架,使其不僅在法律上合法,而且在道德上正當。一個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不僅需要符合法律程序,還需要考慮其道德合理性和社會公正性。例如,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時,政府不僅要遵循法律程序,還要確保政策能夠公平合理地分配資源,惠及所有有需要的公民。
公共倫理要求對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jiān)督,以防止權力濫用。權力的制約機制包括權力分立、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等。權力分立通過立法、行政和司法權的相互制衡來防止權力集中和濫用。在公共權力的運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利益沖突。公共倫理要求權力的行使者在處理這些沖突時,應當以公正和公平為原則,妥善平衡各方利益。例如,在城市規(guī)劃中,政府需要平衡開發(fā)商的經(jīng)濟利益、居民的居住權益和環(huán)境保護的需求。通過合理的利益平衡和沖突解決機制,公共權力可以在各方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盡管公共權力與公共倫理應當協(xié)調一致,但在實際操作中,兩者之間常常會發(fā)生沖突,出于公共管理組織內部人員的公共倫理觀念并不深刻,外部環(huán)境給公共事業(yè)帶來干擾,以及公共倫理教育不深入等原因,公共管理事業(yè)中存在倫理缺失現(xiàn)象[4。權力濫用和腐敗就是公共倫理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某些權力行使者可能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違背公共倫理的基本原則。例如,某地政府的一名官員利用職權,通過虛假招標程序將公共工程項目交給自己親屬的公司,從中獲取巨額非法利益。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公共利益,也嚴重破壞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時,信息的不透明也會導致公眾難以監(jiān)督和參與公共事務,進而引發(fā)了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治理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設是對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理順以及一系列相伴隨的能力建設和價值性評價,需要政府與公眾的主體協(xié)作和互動,其評價標準在于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民主政府、效率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切實構建,這些標準是事實與價值的融合統(tǒng)一反映,不可偏廢[5]。
四、案例分析
(一)政府信息公開與公眾信任
政府信息公開與個人隱私權保護之間存在沖突,其本質是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的沖突。例如,在某市政府推進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過程中,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公眾對項目產(chǎn)生了諸多疑慮。居民們擔心項目的環(huán)境影響和資金使用的透明度,這種擔憂逐漸升級為抗議活動,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面對這一困境,政府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
政府首先建立了一個公共信息平臺,該平臺詳細公布了項目的決策過程、進展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這一舉措極大地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使公眾能夠清晰地了解項目的全貌。同時,政府還通過多次公眾聽證會,廣泛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在聽證會上,居民們有機會直接表達他們的擔憂和訴求,而政府也能夠根據(jù)這些反饋對項目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優(yōu)化
隨著信息公開透明度的不斷提高,公眾對項目的信任度也逐漸恢復。他們開始理解項目的必要性和意義,對資金使用的透明度也表示了認可。最終,抗議活動逐漸減少,社會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信息透明度在公共權力正當行使中的重要性。通過提高信息公開水平,政府不僅增強了公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還有效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反腐敗機構的設立與權力制約
公共倫理的缺失是腐敗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遏制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某國政府通過立法設立了一個獨立的反腐敗機構。該機構不僅獨立于行政系統(tǒng),還擁有強大的調查權和執(zhí)法權,能夠對涉及腐敗的官員進行嚴格查處。
在反腐敗機構成立后的短短幾年內,其成效顯著。許多高官因腐敗行為被查處并接受法律制裁,這一連串的行動對潛在的腐敗行為產(chǎn)生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也因此得到了恢復和提升。這一案例表明,建立健全的制度設計和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是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的關鍵。
反腐敗機構的設立不僅強化了權力制約,還促進了公共權力的透明、公正運作。它確保了政府官員在行使權力時能夠遵循公共倫理的原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反腐敗機構的嚴格查處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提醒政府官員要時刻保持廉潔自律,不得濫用職權。
(三)公眾參與在城市規(guī)劃中的作用
在城市規(guī)劃領域,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某地政府在制定新的城市規(guī)劃時,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通過多種途徑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決策過程。
在規(guī)劃過程中,政府原本計劃將一片綠地改建為商業(yè)區(qū)。然而,這一決策遭到了當?shù)鼐用竦膹娏曳磳?。他們認為綠地是城市的重要生態(tài)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tài)價值,應當予以保護。在聽取了居民的意見后,政府決定重新審視和調整規(guī)劃方案。最終,政府決定保留這片綠地,并在其他區(qū)域規(guī)劃新的商業(yè)區(qū)。
這一決策不僅得到了居民的廣泛支持,也提高了政府在公眾中的聲譽。它展示了政府尊重公眾意見、關注民生福祉的決心和行動。同時,這一案例也表明,加強公眾參與是解決公共權力與公共倫理沖突的關鍵措施。通過多種途徑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政府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回應公眾的需求,確保決策過程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五、總結
在深入探討公共權力與公共倫理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這一復雜而微妙的議題時,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這兩者在社會運行中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共同塑造著社會的面貌與風氣。公共權力,作為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堅強后盾,其正當行使是確保社會穩(wěn)定與進步的關鍵;而公共倫理,則是社會道德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公共精神與公民責任感的基石。當公共權力在行使其職能時偏離了公共倫理的軌道,不僅可能引發(fā)社會不公,導致資源分配失衡,還可能侵蝕社會的道德根基,引發(fā)廣泛的社會不滿與信任危機。反之,當公共倫理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與自覺遵守,公共權力的運行將更加公正、透明,成為推動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強大力量。
面對公共權力與公共倫理之間存在的種種現(xiàn)實沖突,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表面的批判與指責,而應深入探索解決之道。制度建設是首要任務,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強化監(jiān)督與制約,確保公共權力在合法合規(guī)的框架內高效運行。同時,法律規(guī)范的完善不可或缺,通過明確界定公共權力的邊界與行使條件,為權力設定不可逾越的紅線,有效遏制權力濫用與腐敗行為的發(fā)生。此外,道德教育同樣重要,它不僅是提升公眾道德素質、培養(yǎng)公共精神的有效途徑,也是營造全社會共同維護公共倫理氛圍的關鍵。通過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可以激發(fā)社會正能量,增強公眾對公共倫理的認同感與執(zhí)行力。
展望未來,公共權力與公共倫理的協(xié)調共生將是一個長期且充滿挑戰(zhàn)的過程。然而,只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將道德建設置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位置,不斷推進制度建設、法律完善與道德教育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就一定能夠逐步化解沖突,促進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這不僅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文明、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孫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中公共權力運行的邏輯和取向[].大慶社會科學,2024(04):59-66.
[2]王海峰,李華.地方政府公共倫理建設的實踐邏輯[].學習論壇,2019(11):35-42.
[3]姚凱.我國公共倫理建設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2.
[4]王新萍.公共管理倫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5(31):55-57.
[5]許建新.公共倫理視域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設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5.
[6]徐敏.政府信息公開中個人隱私權保護研究]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25(08):184-186.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