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新課標下的育人需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核心素養(yǎng)”概念,強調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核心素養(yǎng),并倡導“學科間的關聯(lián)與融合”,是時代的需求。我校三年級語文教師注重跨學科教學實踐,通過將語文知識與科學知識、美術、音樂及信息技術等相結合,不僅能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結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小學生的認知特征與學習需求
從認知特征來看,小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其學習需依托具象化情境和實踐活動。
從學習需求分析,小學生需在真實情境中整合知識、解決問題。以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為基礎,設計探究性、情境性、實踐性并重的活動,既強化語言運用能力,又助力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
(三)現(xiàn)實困境:傳統(tǒng)單學科教學的局限性
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聚焦于字詞句段的解析,忽視知識的整體性與實踐性。教育部2023年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72.3% 的三年級學生能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但僅 38.6% 的學生能將課文中的科學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建立聯(lián)系,暴露出單學科教學在知識遷移與素養(yǎng)培養(yǎng)上的不足。
二、課文里的跨學科寶藏:《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融合密碼
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牛肚子里旅行》特別有意思,表面是小蟋蟀紅頭在牛肚子里歷險的童話,背后藏著不少科學知識。從語文和科學兩個角度拆開來看,能找到許多可以結合的點。
(一)先找融合點:語文和科學藏哪兒了
語文:課文里有許多對話,比如紅頭喊“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還有擬聲詞“咕嚕咕嚕”,敘事順序是“被吞 $$ 胃里歷險 $$ 重返牛嘴”。這些都是訓練學生語言的好素材,還能讓他們預測“青頭怎么救紅頭”,推理牛吃草和反芻的關系,鍛煉思維。
科學:牛的消化系統(tǒng)有四個胃室,瘤胃、網(wǎng)胃、瓣胃、皺胃,還有反芻行為的作用,甚至能延伸到食草動物在自然界的角色。這些知識正好能和課文的奇幻情節(jié)結合,學生既覺得有趣,又能學到科學知識。
(二)融合策略:“故事 + 科學”兩手抓
三年級單元主題是“童話世界”,既然是童話,就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設計活動。
1.學語言:畫張旅行路線圖。讓學生動手畫“紅頭旅行路線圖”,從牛嘴到瘤胃、網(wǎng)胃、瓣胃、皺胃,最后回到牛嘴,圈畫關鍵詞語。這樣既能厘清故事順序,又能積累“進去”“出來”“往上爬”這些方位和動作詞,一舉兩得。
2.學科學:捏個牛胃模型玩玩。光講科學知識太抽象,不如用多媒體動畫演示牛反芻的過程,再讓學生用橡皮泥捏牛胃模型,標上每個胃室的功能。邊捏邊問他們:“紅頭被吞進牛嘴后,為什么先到瘤胃?青頭說牛吃草不仔細嚼,和反芻有啥關系?”讓他們在動手的時候理解科學原理。
3.學情感:友情藏在故事里。紅頭能脫險,全靠青頭的幫助,這正好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友情和勇氣,并借著故事里兩個小蟋蟀的互動,讓學生自己感受朋友之間該怎么互相支持。
(三)在解決問題中練能力:讓學生動起來
設計真實的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鍛煉各種能力。如當一回“青頭”:如果孩子是青頭,怎么跟害怕的紅頭解釋“反芻”,讓它別害怕?學生需要用口語化的語言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親切,這就練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準確說出牛有四個胃,先存草再慢慢嚼,這又用到了科學知識,練了邏輯思維。小組合作編劇本:讓學生分組編寫“救援對話劇本”,分角色表演,加上肢體語言和表情。在合作中,他們要商量怎么演,怎么把科學知識融入對話,這就鍛煉了團隊協(xié)作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四)探究性學習分三步,層層深入
1.發(fā)現(xiàn)問題:為啥紅頭會被吃?從故事出發(fā)問學生:“紅頭為什么會被牛吃呢?”然后播放牛吃草的慢動作視頻,讓他們觀察牛舌卷草、直接吞咽的特點,對比蟋蟀和草葉的大小,理解紅頭被誤食是因為牛吃草不細嚼,一下子就把它卷進去了。
2.對比探究:牛和羊吃草有什么不一樣?給學生看牛、羊、馬等食草動物進食的視頻,讓他們記錄不同點,比如牛和羊有反芻行為,馬沒有,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不同動物消化系統(tǒng)的差異,拓展科學視野。
3.動手實踐:先讓學生扮演紅頭和青頭,模擬在牛肚子里的歷險過程,理解四個胃的消化流程;再讓他們畫“紅頭被吃的原因”因果圖,從環(huán)境、動物行為、蟋蟀特征等方面分析,把思維過程畫出來,看得更清楚。
這樣一來,語文的語言訓練、科學的知識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都通過具體的活動融合在一起了,學生學得開心,記得也牢。關鍵是每節(jié)課就抓一個核心融合點,讓學生實實在在有收獲。
(五)一課一融一獲
本單元的主題學習任務通過一節(jié)課堂教學內容融合一個跨學科知識點,讓學生得到一個拓展的收獲。 (見上表)
三、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編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新故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力。小學生的思維具體形象,需結合生活經(jīng)驗理解,這樣的教學實踐也體現(xiàn)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理念,打破了學科壁壘,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與各學科教育融合??鐚W科教學研究專家吳剛平認為,學科融合要找準“知識交匯點”,避免盲目堆砌,這也是我們“一課一得”原則的依據(jù)。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的課堂教學實踐一課一得一融合:即一節(jié)課里選取最核心最有價值的跨學科知識交匯點進行融合教學,讓學生在語文課要素的基礎上得到一個跨學科的知識內容的融合,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鐘啟泉,崔允.核心素養(yǎng)與教學改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吳剛平.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義與設計思路[J]課程·教材·教法,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