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009(2025)04-0038-08
Research on Pingliang Liuhu Lake Poetry
LI Tian-bao,DONG Y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o,China)
Abstract:Liuhu Lake is a famous cultural landscape in Pingliang,Gansu Province. With its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and profoundcultural heritage,it hasatractedcountless literati and scholars.Liuhu literati are greatly asisted by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and mostof themareconfidentand elegant.Thepoetryalso exhibits distinctQinstylecharacteristics,written ina simpleand sincere manner,fullof vigorand vitality.The poetryofLiuhu notonly faithfully records the historical beautyof Liuhu,but also represents the historical epitome of the northwest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poetry, carrying the profound regional culture of Liuhu and highlighting its unique value.
Key words:Liuhu Lake;academy;poetry;content;value
平?jīng)?,古稱渭州,位于甘肅中部,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據(jù)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于雷澤之中,華胥履之,生庖犧于成紀。\"[1]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在靜寧古成紀;據(jù)《莊子·在宥》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修煉,故往見之\"[2],軒轅黃帝曾三次問道崆峒;三千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chuàng)造了比較先進的農(nóng)耕文化;公元367年,苻堅西滅前梁,隨后置平?jīng)隹?治今平?jīng)鑫鞅保?,取平定涼國之意,平?jīng)鲋家娛穬?。平?jīng)鰵v史悠久,從先秦開始,詩歌便在這片土地扎根,有《詩經(jīng)》中的《皇矣》《靈臺》,記錄了周人在平?jīng)龅幕顒佑∮?;入唐以來,平?jīng)鲋饾u變?yōu)槲娜耸孔訝幭嗵ぷ愕牡乩韰^(qū)域,而柳湖這一獨特的文化地域,最早是蔡挺于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建造。蔡挺引暖泉為湖,環(huán)湖植柳,故此得名“柳湖”,此地高柳入云,柳蔭搖搖,是避暑的好去處。細究柳湖興衰沿革便不難發(fā)現(xiàn)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明清時期此地先后名為“崇文書院”“百泉書院\"“高山書院”,最終定名為“柳湖書院”。書院人才輩出,文風丕變,并催生了無數(shù)的文人士子,他們端品行,醇文藝,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歌涵蓋了豐富的主題:由眼前山水四時的壯麗景色引發(fā)無限感慨;慨嘆春之明媚,夏之愜意,秋之蕭瑟,冬之浩瀚。文人深受儒釋道三教的深刻影響,文墨逸興遄飛,甚至以身入道,醉心山水,渴望羽化登仙;詩作中充滿著對古跡的緬懷與追思;苦苦思索興亡真諦,真切記錄當下的境遇與感慨;酬唱宴集雅致之作,俊逸流暢,瀟灑恣意。這些詩作為柳湖增添了獨特的文學韻味,使得柳湖詩歌在平?jīng)鲞@塊獨特的詩歌版圖上熠熠生輝。
一、柳湖詩歌淵藪
柳湖所在的平?jīng)鲆蚱洫毺氐牡乩砦恢?,歷來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自秦漢以來為華戎之大限。如瓦亭蕭關諸要害,襟帶西涼,咽喉靈武。\"[3]平?jīng)錾辖訉幭墓淘?,下臨陜西寶雞,位于六盤山和隴山接壤之處。自伏羲于靜寧古成紀創(chuàng)造“成紀文明”,平?jīng)龅莫毺匚幕纱苏厥?。平?jīng)鲈姼枰渤蔀殡]右文化寶庫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柳湖作為平?jīng)鲋陵P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顧晴沙先生在《柳湖書院志》中曾言“攬崆峒之雄秀,顧涇汭之縈回\"[3]。此處涇水從寧夏六盤山麓自西向東奔騰而下,經(jīng)平?jīng)鰴M貫崆峒山脈,名山大川奔騰環(huán)繞,立于書院可“仰而望山,俯而窺泉”。柳湖獨特的地理位置為詩歌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柳湖秀麗的自然風光為柳湖詩歌提供了必要條件。左宗棠曾言“平?jīng)龈吆踬?,此獨以暖稱,驗之,隆冬不冰也\"[4],西北地區(qū)因地勢較高,秋冬寒涼,狂風呼嘯;夏季酷暑,烈日當空。而此地卻地勢低洼,氣候宜人,成為西北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避暑勝地,為柳湖詩歌的產(chǎn)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域空間。
書院文化為柳湖詩歌的形成提供了充足養(yǎng)分。研究柳湖詩歌,就不得不提及此地的書院沿革,柳湖“園林亭舍皆形勝也”。北宋蔡挺于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引暖泉為湖,明嘉靖年間,據(jù)《平?jīng)龈尽酚涊d:“嘉靖八年,韓昭王以千金筑城,移山川社稷于內,以備不虞。\"[5]歷經(jīng)九百五十多年的動亂變遷。而今物換星移,雖不見昔日亭臺樓閣之盛狀,但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亙古不變。書院中豐富的人文景觀為柳湖詩歌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撐。明韓藩王時期建有迎賓樓、承暉閣、喜雨閣…;邑宰汪公沄增修;金匱人顧晴沙建有觀海堂,深柳讀書堂、響鶴山房…后世興廢迭更,“其間屢圮屢修,皆數(shù)大夫維持之力\"[3]135?!懊慨旓L晨月夕,憤則求之詩書,樂則通之萬象。涇水繞其前,崆峒拱其側。中通碧沼,旁坐茂林。魚之躍,鳶之飛,舉莫不回巧獻技出而供知仁之樂\"[3]140 。士人學子置身其中或陶冶性情,涵養(yǎng)學問;或品茗聽雨,醉心山水;或端正品行,醇雅文藝,皆賴諸公修葺營造,學子得以在此地吟哦求學,柳湖文脈得以賡續(xù)昌隆。
二、柳湖詩歌的主題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文人大都向往山水妙趣,渴望從山水之樂中窺求人生哲理。因此寄情山水的作品層出不窮。“就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取材而言,地理環(huán)境常常會提供某些特殊的資助。地理環(huán)境中包含的地貌、水文、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事件,民風習俗等人文環(huán)境可以為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與靈感\(zhòng)"6],柳湖因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歷來受到頗多關注,各種主題的詩歌層出不窮,詩作的主題與作者的志趣經(jīng)歷,當?shù)氐牡赜蛭幕敲懿豢煞值摹?/p>
(一)山水四時之景
柳湖處于郡城之北,歷經(jīng)頹圮增修,風景日盛。此地有涇水流過,遠處崆峒山霧氣繚繞,山峰秀麗。“仰而望山,俯而窺泉,聽鳴禽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3]143 柳湖暖泉氤氳,氣候宜人,環(huán)湖植柳,煙霧迷離,交相輝映,各自成趣,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
暮春之際,柳湖湖畔柳絮如煙似霧,奇景恍若晴空落雪。這便是平?jīng)霭司爸坏牧缪?。劉毓松的筆下是:“碧溪映柳柳環(huán)堤,絮作雪飛任轉移。鋪岸難消成皎潔,飄空不冷望迷離。頻迎暖日還添色,乍觸和風亂點池。斗酒綠蔭堪共賞,鶯聲宛轉動遐思。”[7柳絮隨風而動,如同飛雪皎潔,偶爾隨風點池,別有趣味。在趙汝翼的筆下是:“滿目晴光映野塘,何來白雪遍空揚。紛紛玉屑隨波舞,片片銀花繞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濕,風前撲面不知涼。柳湖饒有西湖趣,惹得騷人興自長?!?柳湖與西湖可堪媲美,只見空中玉屑紛紛,銀花片片。詩人們吟詠柳湖晴雪往往是通過對“柳絮\"作不遺余力的描寫,抓住柳絮皎潔輕盈如雪的特點呈現(xiàn)柳湖獨特春光。柳湖春夜更是寫得清空出塵,周鑒《柳湖春夜》詩曰:“湖上春風晚尚鈷,苑邊青草透青尖。譚光欲動出,柳影猶稀露桂蟾。四野雪消云母障,滿塘冰散水晶簾。秦樓梁苑凈相似,深夜清尊喜再沾。\"[3]153周鑒用字獨到,“出\"“露”二字賦予全詩動態(tài)美,將魚兒欲出未出,玉輪將露未露之貌寫得活靈活現(xiàn);“消”“散”二字使得全詩在月亮清輝的靜態(tài)籠罩下更添一抹空靈的動態(tài)美。李世男的《柳湖春興》[7]270不僅寫景,還寫柳湖日暮,書聲陣陣,夕陽西下,吟哦聲漸寂的書院生活。當然也有春寒料峭之作,如龔受谷寫的《春日偶步柳湖》[3]166一詩,寫冰雪已褪,柳湖二月春意漸曉,柳枝抽絲,桃花點點,春雖至但仍有蕭瑟肅殺之感,雖春寒料峭但仍不失欣欣向榮之貌。
夏日柳湖乃避暑勝地。胡大定的《柳湖避暑閣二首(其二)》詩日:柳色浸衣濕,湖煙拂鏡光。迎風鷗鷺喜,過雨菱荷香。畫拱消殘暑,綠蔭納晚涼。不須談晉魏,早已到羲皇[7]193。此詩乃胡大定在柳湖避暑時所作,“柳色浸衣濕”句,化用“柳色浸衣綠,桃花映酒紅\"[9]句。寫微風陣陣,鷗鷺嬉戲,菱荷被新雨沖刷更覺芳香沁鼻,詩人靜臥涼亭,有微風陣陣綠蔭搖搖,愜意無邊?!安豁氄剷x魏,早已到羲皇”句巧妙化用了陶淵明《與子儼等疏》中“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10]句典,寫出自己置身此地,酷暑已經(jīng)全然不存,身心舒暢彷佛回到了伏羲氏時期,既有自然閑適的生活態(tài)度,又表達了詩人追求隱逸山水的志趣。荷花作為夏季不得不提的意象,在趙時春筆下亦有生動的體現(xiàn),他的《柳湖觀荷》中“花底魚游青障里,柳塘云擁碧荷天\"[7]116一句,寫出了荷天一線,水天一色的景象。此處詩人將云與荷交相輝映寫的妙趣橫生,透過文字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內心的閑散適意,自在無邊。
柳湖秋色更是詩歌中不可或缺的描摹對象?!白怨欧昵锉帕萛"在此處也同樣適用:
云開石作態(tài),霜落樹添奇。
梁聯(lián)馨《秋日游柳湖》(其一)[3]153
晚步風初爽,新涼試一乘。老槐秋帶露,明月凈如水。
梁聯(lián)馨《秋日游柳湖》(其二)[7]195
菰蒲新水長,湖闊暮寒增。小樹響秋雨,遙邨明夜燈。
張紹先《柳湖秋夜》[7]166
柳絲和霧墜,荇帶逐波流。日永蟬鳴樹,風高雁過樓。攜樽還小憩,暮色滿河州。
趙長庚《游柳湖書院》[3]164
以上詩句均寫柳湖秋色,柳湖在這三位詩人的筆下,秋意蕭瑟,湖色寒涼。寒石、孤云、枯樹、老槐、秋月都在柳湖秋色的籠罩下,或是湖面水汽寒涼,秋雨綿綿小樹搖搖,遠村孤燈寂寂;或是殘陽柳絲朦朧,荇菜隨波飄搖,樹上寒蟬凄鳴,悲風孤雁過樓,都添蕭瑟之感?!澳荷珴M河州”句,萬千思緒歸于山河日暮,不免引起諸多生計維持之悲,人生失意之嘆。菊花在秋詩中,亦是必不可少的描摹對象,在李存中的《月色書院賞菊》[7]270中,菊花不但作為客觀之景,而且象征作者的品質和高潔追求,菊花的姿態(tài)并非詩作的重點,詩人極力通過描寫環(huán)境的“幽”“雅”“朗\"“清”,并巧用陶公,庾亮的典故,來烘托菊與人的高潔。
柳湖每值隆冬雨雪,湖寒柳殘,物隱霜落。在涇水峒山的映帶下自成風流。桐城人吳潮的《柳湖小酌》:“湖心亭子作賓筵,涇水峒山在眼前。繞郭寒流三十里,隔云丹嶂五千年。座中盡是江南客,杯底能消雪后天。安得梅花過殘臘,與君吟破一溪煙。\"[3]160寫得俊逸風流,詩中不見蕭瑟悲風,感傷的萎靡風氣在詩歌中已不復見,更多的是一種深受江山之助的自信昂揚一—涇水滔滔千年不絕,峒山巍巍千年不倒,寒流繞城奔馳而下,任歲月變遷但山川永恒,星河永存,山水秀拔,各占風流。巍峨山水帶給詩人高揚的精神面貌與獨特的想象空間,也賦予詩人壯大昂揚的感人力量,踏雪賞梅,興至即賦詩而歌,“安得梅花過殘臘,與君吟破一溪煙\"句將全詩氣象再提一格,書生意氣的灑脫自信躍然紙上。
柳湖四時之景雖異,但均引起詩人無限遐思,詩人由眼前美景生發(fā),感慨春之生機,夏之閑適,秋之寂寥,冬之浩瀚,各具特色,各有妙趣,為柳湖詩歌增添了無限生機。
(二)儒釋道三教之染
明以來,平?jīng)鱿群蠓馀c安王和韓王,韓王在平?jīng)鰟?chuàng)建重修多處佛寺道觀,為平?jīng)龅淖诮涛幕l(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柳湖學子積極入世,儒道文化的浸染自是不用多言。佛教自魏晉至六朝,發(fā)展迅速,漸趨成熟?!半]東地區(qū)自古以來神仙文化底蘊深厚,尤以崆峒山、涇川最為著名。\"[11]柳湖詩歌深受儒釋道三教的影響。
張壽峒的《暮春柳湖》[3]154呈現(xiàn)出濃厚的佛道色彩:“紅日已隨征客去,白云常老供僧閑。論文幽嘗歸來暮,新月如鉤掛遠山?!痹娭袑懱焐珜⑼?,紅日落西山似隨征人腳步漸遠;白云天邊舒展,老僧悠然自得;作者踏暮色而歸,天地間唯有新月如鉤遙掛遠山。全詩境界清空,又有著道家“無為”的思想特點,可以說集佛、道思想于一體,情韻悠長,富有哲理。
柳湖詩歌受道教影響最甚。柳湖獨特地勢位置——“涇水繞其前,崆峒拱其側”為其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崆峒山被譽為“道教第一山”,涇水瑤池與西王母文化密不可分?!夺轻忌街拘颉分刑岬结轻忌健暗亟幊?,直接昆侖之脈”“黃帝,廣成之所居”“秦皇漢武之所到”“代有仙蹤”。柳湖深受崆峒道教氣息的影響,詩歌也充滿著道教色彩,士人學子在此留下的篇章之中或多或少都受佛道神仙的影響。
曾聞天祿閣,太乙照青黎。此地多名勝,當年借品題。卷簾奎壁煥,倚欄斗牛齊?;赝饫铮詈谒?。
—王肇衍《青黎閣》[3]159
然黎非太乙,開帙得吾真。小閣自虛照,高文如有神。天光懸劍佩,夜氣聚星辰。于此共刪述,弦歌風俗淳。
顧晴沙《青黎閣》[3]157
這兩首詩中道教詞語“太乙\"在詩中反復出現(xiàn)。太乙,即太一,紫薇北極大帝,是道教天神四御之一。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極乃北極星之簡稱,又稱北辰。《云笈七籖》:“‘北極星者,眾神之本也。以北極星為久不動之星,位于天最中,故‘最高最尊,為眾星之主也’?!盵12]176詩中巧用“青黎照閣\"的典故。據(jù)《三輔黃圖·閣》載:“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黎杖,叩閣而進。\"[12]47劉向勤于學問,上達天聽,得太乙之精傳道授業(yè),后世便用“青閣照黎”的典故來指鉆研學問,勤學夜讀?!熬砗熆跓ǎ袡诙放}R\"受到王勃的“龍光射牛斗之虛”之句的啟發(fā),形容柳湖鐘靈毓秀,才脈亨通。
氣是道教的核心概念,《說文解字》言:“云氣也,象形,凡氣之屬者皆從氣\"[14],萬物氤氳聚散而形成萬物之氣;《老子》中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盵15]氣在這里就是指使陰陽相互激蕩變化最終形成互相調和的狀態(tài),從而均衡和諧產(chǎn)生萬物。氣在道家觀念中,乃是萬物之本。在“天光懸劍佩,夜氣聚星辰”一句中,此處的“氣”與王勃“斗牛\"句的“氣”一脈相承,皆指柳湖非同一般,文運興隆,鐘靈毓秀。
在道教文化中,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號。在柳湖詩歌中,鶴意象也多次出現(xiàn)?!痘茨献印ふf林訓》卷二八中言:“鶴壽千歲,以極其游。\"[16]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經(jīng)有了鶴崇拜的苗頭,在道教文化中,鶴以超凡脫俗的形象示人,鶴在道家文化中被賦予了神秘色彩。當?shù)澜涛幕械您Q作為意象進入詩歌當中,不僅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同時也增添了新的審美內涵,這在不同的詩歌中也有不同的體現(xiàn)。
月上寒林,萬柳重門閉。不聞蛙鼓聲,時聽鶴青唳。
朱紹洛《響鶴山房》[3]163
老鶴響空山,余音去復還。悠然掩關臥,聲在翠微間。湖月一何靜,嶺云相與閑。在陰誰知爾,春澗瀉潺潺。
顧晴沙《響鶴山房》[3]156
崆峒有元鶴,寄響一何深。春夜聞清唳,山房聽遠音。九皋青漢志,萬里白云心。清獻風流在,年年伴素琴。
-王肇衍《響鶴山房》[3]158
這三首詩都出現(xiàn)了“鶴唳”,《詩經(jīng)·鶴鳴》中言:“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鄭箴:“九,喻深遠也。鶴在中鳴焉,而野聞其鳴聲。興者,喻賢人雖隱居,人咸知之。\"[17]寫鶴雖隱入塵世,一旦清唳,其聲可振動四野,上達天聽。此三處雖都寫隱居但卻同中有異。朱紹絡寫“鶴唳”,此鶴可謂正值青年,詩人于月色之中,靜聽鶴唳清響,境界清空;顧晴沙寫“鶴唳”,此鶴已老,詩中便多了一分老成,更有看盡塵世繁華終歸淡泊的超脫,充滿隱逸色彩;而王肇衍寫“鶴唳”,此鶴正值壯年,“寄響一何深”一句,交代此鶴鳴聲振林木,非比尋常,“九皋青漢志\"則點明猛志常在,詩人雖一朝蟄伏,但清獻風流常在,隨時可振翅高飛。
柳湖詩歌中也有體現(xiàn)著豐厚隱逸思想主題的作品。
濃陰湖水邊,湖中種藕葉田田。我公自得廉溪意,不愛天香只愛蓮。
—王備極《柳湖種蓮》[7]164
歷落園亭水四圍,柳陰深處見鳶飛。湖山秀麗天機活,即次何妨學詠歸。
田定年《柳湖書院》[3]166
“在士階層發(fā)展形成的先秦時期,隱逸思想在諸子的思想中都有所表現(xiàn),但最主要的大致還是不出儒道兩家。\"[18]隱逸思想產(chǎn)生較早,主要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王備極寫隱逸,重點在寫自己高潔的品德,其雖于湖中種蓮,但心中仍舊不忘俗世,全文充斥著渴望成為同周敦頤般清逸超群之人的儒家積極入世精神;而田定年寫隱逸,寫得怡然自得,清凈無為。湖水圍繞亭榭,柳樹濃蔭,飛鳶陣陣,湖山蒼蒼,江水泱泱,萬千氣象,山高水長。詩人醉心山水,心胸開闊,寄情山水,詠唱而歸,充滿著清靜無為的隱逸色彩。
(三)緬懷古跡之思
詠史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們由歷史的興衰成敗聯(lián)想到眼前的時況境遇,抒發(fā)自已的感慨,探索興亡的真諦,描寫當下的社會背景與自己的心境狀態(tài)。既有歷史的紀實性又充斥著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和強烈的抒情性。
柳湖詩歌中有著相當多的詠史懷古詩,寫的最好的當屬王錫極的《柳湖懷古》:“楊柳湖邊春生草,楊柳湖北行旅道。游人來往湖上堤,才見柳湖人便老。湖中風景日悠悠,人世興衰幾度秋。昔日亭臺何處是,夕陽唯見水東流。\"[7]163柳湖邊春草初生,楊柳依依;行道上游人來往,絡繹不絕;柳湖春色如許,使得游人只想在此地待到老去;湖中風光悠長無盡,但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不知過了多少春秋,以前的亭臺樓閣不知所蹤,唯見夕陽之下水自長向東流?!昂酗L景日悠悠,人世興衰幾度秋。昔日亭臺何處是,夕陽唯見水東流”句化用王勃《滕王閣》中的“閑云譚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弟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句。詩中上半部分極力渲染描摹柳湖之景,后半部分筆鋒一轉,寫柳湖如舊,但人世無常。滄海桑田之間昔日勝景不在,宇宙永恒,歲月無常,繁華易逝,無限凄涼。此類詩作大都先極力描摹柳湖風光無限,再追憶往昔勝景難再,轉入抒情議論。大都寫得情真意切,憂思綿綿。
還有一類,則是直接描寫柳湖風景蕭條,直抒胸臆,如:
韓番故苑樹蕭蕭,棟宇重新傍畫橋。風景依然人已杳,誰將舊事說前朝。
王曜南《柳湖懷古》[19]97
藩邸蕭條剩柳湖,當年歌舞此生徒。菁莪化洽君恩厚,多士傳經(jīng)足也無。
鐘立德《柳湖漫興》[7]269
這兩首詩寫作風格相似,布局也相得益彰,都是直陳柳湖今日之蕭條,無論是遺留的古跡得到后人雕梁畫棟的翻修;抑或是當年歌舞輕狂的日子一去不返,繁華的藩王故居僅存今日蕭條的柳湖,都寫出了古跡不在,徒留今人暗自神傷的寂寥冷清。再有王曜南詠古懷人詩《避暑閣平?jīng)隽稀罚骸凹偶跑幋跋虮遍_,炎天辟暑此徘徊。蔡公遺跡今何在,唯有清風千里來。\"[19]93詩人于酷暑納涼之際,想起蔡公于此修建避暑閣,而今蔡公遺跡歷經(jīng)頹圯增修,早已不存,徒留清風千里不辭勞苦而來。蔡公其人其事已湮滅在物換星移的歷史洪流之中,但其高潔品德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恰如千里而來的快哉清風長存。
(四)酬唱宴集之作
我國歷來對文學推崇備至,文人之間的活動十分頻繁。正是有了往來記錄,才使得這些詩篇在百年之后格外動人。柳湖得益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山水風光無限,景色秀麗非凡,且又有柳湖書院坐落于此,為柳湖增添了豐富的文化意蘊,引得文人士子在此廣設雅集,俯仰于名山大川之景,吞吐之間暢敘古今幽情。
柳湖書院“名勝甲于西陲”,在《柳湖書院志序》曾有這樣的描寫:“面山負郭圍以暖泉柳林,其間亭閣樓臺挺特錯落,池塘橋梁回環(huán)映帶。山長飄然出迎,生徒吟哦之聲不絕。睹斯景也,塵氛盡去,不啻入武陵桃園,別有天地,非人間也。\"[3]125柳湖風景宜人,士人學子在酬唱宴集之中,游賞山水,于推杯換盞之間產(chǎn)生諸多佳作,其中有不少吟詠山水風光的作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趙時春的《柳湖宴集》:
橫野山為帶,連天城做屏。泉光隨地綠,樹影入譚青。宿霧簾仍濕,溪風水自鳴。相邀揮彩筆,何必羨登瀛。
(其一)[3]152
珠履延賓席,錦瞿載酒船。天邊王子鳳,海上水宮仙。細浪排魚陣,長空度雁聯(lián)。凌波休笑影,已在碧云間。
(其二)[3]153
詩人放目遠眺,詩興大發(fā),吟唱賦詩,好不快活,何必再去羨慕尋得仙山羽化成仙之人呢?趙時春此詩極力盛贊柳湖美若仙境,瀟灑恣意,充斥著俊朗風神,又有著道家思想的浸染,這些風格在他的第二首詩中體現(xiàn)的更加明顯,“凌波休笑影,已在碧云間”二句醉心山水,寫得俊逸流暢,神采飛揚,彷佛下一刻就要脫離塵世羽化登仙。
此外還有唱和贈答詩,詩人們互相贈答,切磋文藝,游戲文字,別有一番趣味。
天光云影滿平湖,扇是南風不用蒲。水木清華通閬苑,樓臺飄渺接蓬壺。稚川興味留詩卷,摩詰溪山入畫圖。太守同觀魚鳥樂,早知臥治碧紗櫥。
王槐衍《和葛法曹柳湖書院原韻》[3]162
北海開樽宴柳湖,釣鰲客至坐青蒲。已窺白傳詩千首,不減青蓮酒百壺。此日文章傳鹿洞,他年勛業(yè)待龍圖。南昌盛會誠難得,雞鳩雙雙對葛五。
張光漢《和葛法曹柳湖書院原韻》[3]162
太守于柳湖設雅集,這兩首詩作均記載了這一盛況。王槐衍之作從風景人手,寫天光大好云影入湖,有風襲來愜意非常,景色清朗秀麗恍若仙境,樓臺縹緲如入仙山,文人雅士佳作瀕出,太守無為而治一片祥和;而張光漢之作從別處著眼,巧用典故,將宴會比作“北海開樽”,將赴宴而來之人比作“釣鰲客”,盛贊宴會桂酒椒漿,群賢畢至,充滿建功立業(yè),揚名后世的豪情壯志?!耙迅Q白傳詩千首,不減青蓮酒半壺”句,寫得意氣風發(fā),氣勢非凡。此類詩作在柳湖詩歌中比較常見,如陳元的《和李山長柳湖春興韻》[7]227、顧晴沙的答謝詩《答楊東章學使柳湖書院之作》[3]157、朱愉梅的題畫詩《題柳云臺柳湖課業(yè)圖》[7]260等。
記錄生活瑣事的作品寫得更加鮮活,大都記載了作者當下的真情實感,極富生活氣息。楊芳燦的《喜錢獻之過平?jīng)鲎栌晷∽〈稳沼?柳湖書院即事賦贈長句》[3]160-162寫得情真意切,作者開篇就寫自己久為官務所累,已有十二載與故人不見;僅靠書信維持聯(lián)系,但關山難越,往返徒勞信使;詩作毫無引文弄墨之嫌,純是真情流露,“倒屣出迎君,喜極涕轉流”句將急于相迎導致未語淚先流的迫切心情刻畫的活靈活現(xiàn)。詩作結尾說自己“我齒轟然脫,元花醫(yī)我眸”,年邁體弱,風燭殘年;論自己報復落空“誰憐汗血駒,竟作蘭單牛”,明珠蒙塵不為人所用,白白蹉跎了青春歲月;最后相約“江干買薄田,相對操樓鋤”,二人惺惺相惜,難舍難分,也正因此約定使得即將到來的離別更添悲涼。無盡的離情別意與無盡的感傷使得詩作更加動人心弦。正所謂“繁華落盡見真淳”。這類作品還有周維漢的《讀書平?jīng)隽骸穂3]164寫自己于平?jīng)隽x書的所見所思;閻曾履《柳湖宴陳湘南學使》[7]257勉勵向學。龔景翰的《柳湖書院落成即得張生紹學發(fā)解之喜作此示書院諸生》[3]159寫書生伴燈苦讀,書卷早已泛黃,其間辛苦不言而喻,可喜榮登榜頭,正值柳湖書院新修落成,可謂喜上加喜。這類作品與平?jīng)龈x傳家的獨特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作品去偽存真,所以更能打動人心。
三、柳湖詩歌的價值
自北宋蔡挺環(huán)湖植柳以來,柳湖詩歌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豐富完善。文人士子在此地交游學習,留下諸多詩篇,創(chuàng)作柳湖詩歌的文人其人其事雖已無從考究,但其留下的作品對柳湖文學而言有著極高的價值。這些作品無論藝術水準的高低,都是對柳湖形勝的歷史記錄,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隴右文學的璀璨明珠,體現(xiàn)出西北大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情懷。
(一)柳湖形勝的歷史記錄
柳湖詩歌中有一些特別的詩作,以柳湖的建筑命名,一篇專詠一處。自明朝柳湖劃為韓王私人苑屬以來,歷經(jīng)多次增修,后世戰(zhàn)亂,屢圯屢修,所幸風景形勝被詩人記錄下來,為研究柳湖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價值。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顧中憲公的詩作《柳湖書院六詠》[7]212-213,
鑿池泉左右,筑室水中央。一勺小滄海,百年新草堂。知人從所樂,云漢信為章。亦有尋源者,宜窺數(shù)仞墻。
《觀海堂》
堂下水初生,林邊春服成。四維深柳色,終日讀書聲。靜對黃鸝坐,閑隨白鷺行。往來頻宿宿,風露一琴橫。
《深柳讀書堂》
老鶴響空山,余音去復還。悠然掩關臥,聲在翠微間。湖月一何靜,嶺云相與閑。在陰誰知爾,春澗瀉潺潺。
《響鶴山房》
一夕破春犁,重重柳岸堤。云鳩鳴板屋,谷雨漲前溪。始覺杏花喜,漸看蒲葉齊。斷霞明日腳,遙在小亭西。
《時雨亭》
暖泉泉未暖,一飲一清心。亭影倒青漢,水光澄碧林。弄花香滿掬,坐月露盈襟。此意有誰領,臨淵深更深。
《飲水亭》
然黎非太乙,開帙得吾真。小閣自虛照,高文如有神。天光懸劍佩,夜氣聚星辰。于此共刪述,弦歌風俗淳。
《青黎閣》
詩作描繪了修葺一新的園林亭舍?!队^海堂》一詩以鮮活靈動的筆墨勾勒了建造過程?!渡盍x書堂》直接描摹春水初生,書聲朗朗,環(huán)境清幽;《響鶴山房》寫出了空靈清幽的境界;《時雨亭》描寫在谷雨這天的春耕,柳樹,云鳩,落雨,杏花等充滿詩情畫意;《飲水亭》寫湖光山色,弄花賞月愜意非常;《青黎閣》寫柳湖人杰地靈,才脈亨通,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此外,還有王肇衍的《和顧晴沙夫子六詠》[3]157、王駿《青黎閣》[3]163、朱紹濂《時雨亭》[7]270]朱紹洛《響鶴山房》[7]271、陳俶《養(yǎng)正軒》[7]271、邱中漣《飲水亭》[3]164、劉杰《荷花塘》[7]271等。
這些作品記載了不同時期的柳湖風貌,為后世考察柳湖歷史沿革提供了珍貴的佐證。即使勝景已逝,但我們仍舊能夠從詩歌世界中追索歷史的腳步,重游圣地,領略柳湖風光。
(二)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與其西則崆峒太統(tǒng)疊崎,右環(huán)曲水,左抱涇流,前則暖泉之水瀅洄北折。\"[3]143柳湖地域位置獨特,柳湖詩歌也是隴右詩歌史上特別的一章。這一現(xiàn)象的形成是柳湖地域文化滋養(yǎng)的結果。在丹納看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于種族、環(huán)境、時代三大要素。\"[20]9柳湖詩歌的創(chuàng)作明顯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
從文學地理學的視域來看,柳湖詩歌為我們研究柳湖文學之所以能夠表現(xiàn)出不同于其他文學特色問題的探究提供了前提條件。正如曾大興所言:“要從地理空間的角度對文學的各種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探究,也就是找出文學之所以表現(xiàn)出如此特色的地理因素以及文學本身體現(xiàn)出的地理空間特征。\"[21]]在詩歌中,描寫柳湖地域的詩歌就有很多,如胡大定的“峒嶺從西拱,涇水向北朝”、王肇衍的“涇水源流遠,峒山會脈長”、吳潮的“湖心亭子作賓筵,涇水峒山在眼前”得益于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柳湖詩歌自然受到“峒山?jīng)芩钡牡澜涛幕母腥?,道教文化符號“鶴”“太乙”“瀛洲”“蓬島”“大化\"等,在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柳湖詩歌是柳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反映了柳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的不同地域風貌。柳湖詩歌與文人交游密切相關,在交游過程中柳湖的地域文化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詩人的創(chuàng)作,隨著詩人的行跡與酬唱活動,帶動了柳湖的文化發(fā)展,他們的詩作一方面是對自己當下情感的忠實記錄,對柳湖風景民情的真實感知,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柳湖地域文化的內涵,對研究柳湖地域文化意義重大。
(二)隴右文學的璀璨明珠
“詩書弦誦之鄉(xiāng),其所志山水,皆清和閑逸,有沂水春風之樂;亦足以證我國家重熙累治,漸仁摩義之盛況為古所未有也。\"[3]129柳湖的文學創(chuàng)作,自北宋蔡挺引暖泉入湖,環(huán)湖植柳而始,韓藩王大修園林,水陸形勝甲于關隴時進入鼎盛。在此地設立書院后,文人交游絡繹不絕,創(chuàng)作活動高度興起,宴會酬唱頻繁往來,柳湖文學得以欣欣向榮。柳湖并不像崆峒山那般早在春秋時的《爾雅》一書中留下痕跡,柳湖也并未產(chǎn)生名盛一時的詩作大家,最值一提的就是明代嘉靖才子之一的趙時春留下的關于柳湖的寥寥數(shù)作,柳湖學子雖名不見經(jīng)傳,但也在千年畫卷中揮毫著墨,留下痕跡。這些作品記錄著柳湖的興衰沿革和個人的品格志趣,均是柳湖最為珍貴的財富。
柳湖文學塑造了諸多地域意象。詩歌中最常見的就是“涇水峒山”“鶴”等意象。正如前文所言,柳湖詩歌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柳湖詩歌山水入詩,寫得雄深雅健?!霸Q”人詩,清新脫俗,志趣高遠。這類作品大都描寫生動,深受柳湖江山之助,筆勢大開大合,充滿著激揚文字的書生意氣,展現(xiàn)出柳湖的獨特地域風貌。
柳湖文學也承載著文人的精神內涵。柳湖文人積極入世,始終充滿著進取精神,關隴大地滋養(yǎng)了柳湖人的溫潤平實,詩歌也盡可能的還淳反樸。柳湖詩歌整體的的風貌算不上紛繁富麗,語言更傾向于質樸平實,這與西北地域落后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密切相關,落后的農(nóng)耕文明滋養(yǎng)了質樸平實的文人士子,甚至有的作家并非平?jīng)霰就猎娙?,但他們也都深深為這片土地所吸引。粗獷的土地滋養(yǎng)了他們的豪邁之氣,詩作也寫得神采飛揚,寫下“相邀揮彩筆,何必羨登嬴”這般的豪邁之語;柳湖溫潤的水柳也滋養(yǎng)了詩人的細膩空靈,寫下“滿目晴光映野塘,何來白雪遍空揚\"的清靈之語;農(nóng)耕文化滋養(yǎng)了他們的質樸平實,寫下“江干買薄田,相對操樓鋤”的樸實之語…
柳湖詩歌的創(chuàng)作展現(xiàn)著本、客籍詩人的文學風貌。在柳湖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除了一些本土學作家之外,還有大量的旅隴詩人,他們或漫游,或羈旅,雖來處不同,又都在特定時間匯入柳湖:顧光旭(平?jīng)鲋饏T人)吳潮(山長桐城人)楊芳燦(平?jīng)鲋饏T人)、李世男(山長進士三原人)、張光漢(固原州舉人)這些詩人的創(chuàng)作總體呈現(xiàn)出以柳湖為原點,平?jīng)鰹橹行模蜿P隴地區(qū)不斷散射文學光芒的格局,為西北大地注人了新鮮血液。
柳湖文人創(chuàng)作兼收并蓄,相得益彰,本土詩人與客籍詩人相互交游相互影響,促進了南北文學的交流,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創(chuàng)作題材多樣,作品風格鮮明,既有秦風的剛健雄放,沉郁頓挫,又有秀麗清空,沖融綿邈。兼有南北詩風之長,在隴右詩歌史上獨具一格,對后世文人的審美與創(chuàng)作都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四、結語
“以柳湖之地而藏休息于此,茍有所會,皆有可樂,魚躍鳶飛,道體查也。知水仁山,動靜殊也。春風楊柳以喻其和,秋月寒潭以方其潔,優(yōu)而游之,觸類而長之,林泉清華之氣必有醖釀于性情學問間者,是在學人之自為領取焉矣。\"[3]143 柳湖作為平?jīng)雒麆伲衅渥陨淼膬r值和研究意義。在平?jīng)龅臍v史上,像柳湖書院這樣產(chǎn)生如此多的詩歌,為國家培育人才的書院屈指可數(shù);要研究這樣一個獨特的詩歌現(xiàn)象,必然要探究他的產(chǎn)生條件與形成原因,從柳湖獨特的地理位置,到柳湖書院得天獨厚的創(chuàng)作條件,氣候條件,歷史上紛繁錯雜的園林亭舍人文景觀,再加上眾多士子文人的任職,都為柳湖詩歌繁榮提供了條件;文人們于此交游贈答,往來酬唱,使得柳湖詩歌如同朱愉梅所言:“即看湖上芊芊草,略受滋培綠滿叢\"般欣欣向榮。
分析柳湖詩歌的內容以及藝術特色,主要涉及四個大的方面,即山水四時之景、儒釋道三教之染、緬懷古跡之思、酬唱宴集之作。然而研究柳湖詩歌現(xiàn)象,不能僅僅只考察詩歌本身,更應研究產(chǎn)生這種詩歌現(xiàn)象的內在因素,深植地域文化研究,以地域文化的視野來研究地域詩歌,探討其價值所在。
柳湖詩歌是柳湖歷史形勝的忠實記錄,是柳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隴右文學的璀璨明珠,更是西北耕讀文化在詩歌領域的一個精彩縮影,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兼收南北之長,對柳湖文學乃至隴右文學的發(fā)展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皇甫謐.帝王世紀M」.宋翔鳳,編.沈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7:2.
[2]莊子.莊子[M].王先謙,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5.
[3]仇非,朱愉梅.柳湖書院志[M].平?jīng)觯浩經(jīng)鍪兄灸觇b辦公室珍本叢書編輯部,1993:129.
[4]左宗棠.左宗棠家書[M].劉浹浹,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14:250.
[5]趙時春.平?jīng)龈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05.
[6]鄭晶晶.文學地理學視域下“隴頭流水”文學意象的生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0(3):58-62.
[7]趙逵夫.甘肅歷代詩歌選注[M].吳娛,選注.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24:269.
[8]平?jīng)鍪械胤街揪幾胛瘑T會辦公室編.詩詠平?jīng)鯷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39.
[9]余鴻.中華語典[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271.
[10]逐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188.
[11]張震.明清崆峒山地區(qū)道教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1.
[12]鐘肇鵬.道教小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176.
[13]孫星衍.三輔黃圖[M].莊逵吉,校訂.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47.
[14]許慎.說文解字[M].許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12.
[15]老子.道德經(jīng)[M].陳徽,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159.
[16]劉安.淮南子[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581.
[17]程俊英,蔣先元.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2017:566.
[18]于春媚.道家思想與魏晉文學[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19]張永鐘.平?jīng)鰵v代詩統(tǒng)編[M].蘭州:甘肅墨緣印刷廠,2009:93.
[20]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9.
[21]曾大興.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建構[J].美學與藝術評論 201072).1-20
[責任編輯:王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