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文化中的“水”,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物”,還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意蘊,且有豐富的情感色彩,使其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水虛無縹緲、浩瀚無垠,賦予中國文化以豐富的哲學內(nèi)涵。本文以“水”為主要對象,從美學的角度將“水”所蘊含的意境表現(xiàn)出來,以宋代山水畫中“水”的精神意蘊為研究對象,首先說明“水”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宋代山水畫中“水”的變革,其次從線條、留白、筆墨、布局分析其形式美,并說明山水畫的藝術特征,最后總結“水”在山水畫中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地位和意義。
宋代山水畫中“水”的文化意蘊及其變革
山水畫作為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和藝術的精神,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人物畫背景,至隋唐時期山水畫發(fā)展顯著提高,宋代山水畫表現(xiàn)的題材更是多種多樣,畫家輩出,雖然當時主要集中在山水自然的描寫上,但從中還是能看到一些當時的社會面貌?!八币云涑晃锿獾钠犯?,在中國山水畫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宋代山水畫中“水”的文化意蘊。王伯敏先生對于水的藝術表現(xiàn)發(fā)端于其對“水”的考察,新石器時代就有“水波紋”的繪畫作品;秦漢時代,很多工藝品上也都雕刻著“水波紋”;在漢代的漆器上,還出現(xiàn)了“落花”“流水”等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使用毛筆勾描出來的,極具意境和真實感。原始先民關于山川神靈與山川崇拜的觀念,共同構成了他們對山水的宗教信仰。巴比倫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宋明理學是以佛家、道家、禪宗為主要思想,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山水畫的美學思想具有較強的感性和理性色彩。
宋代山水畫中“水”的變革。由于地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異,兩宋時期的畫家在“水”的表達方式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在北宋,山水意象主要集中在雄偉壯麗的名山大川上,往往以“留白”或“白描”的手法,描繪出“靜湖”“河流”的景象。像范寬的《秋林飛瀑圖》(見圖1),描繪的是秋山、瀑布、樹木,遠處的山石若隱若現(xiàn),給人一種大氣磅礴之感。范寬最初師從李成和荊浩,后來長年居于太華終南等著名地方,領悟“自然之道”,自成一脈。許道寧這幅《漁父圖》(見圖2),畫的正是初秋時節(jié)的景象,用筆簡潔,卻將山石樹木的韌性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南宋,以“水”為主題的繪畫,種類繁多,這也是因為文人對水的喜愛,他們喜用線條來表現(xiàn)江水,例如馬遠用“勾水法”“染水法”“留白水法”來表達水,其作品的“十二水圖”就是最好的證明。正是馬遠對水的細微觀察,才能夠將水的各種美感展現(xiàn)出來。如在其《洞庭風細》(見圖3)中描繪的那樣,仿佛一股輕風拂過空曠的湖水,像是一片片細密的鱗片,從近處到遠處,從大到小,最終與天空融為一體,觀看時猶如微風襲面,令人心曠神怡,在恍惚間忘卻了一切煩惱?!秾硬ǒB浪》(見圖4)用一種震顫的方式來描寫波濤涵涌的海浪,那種涵涌澎湃的氣息,就像是一條隱藏在水底的巨龍翻涌,讓人的心靈在一瞬間感受到一種磅礴的力量?!逗鉃囦佟罚ㄒ妶D5)所表現(xiàn)的畫面輕盈流暢,仿佛在微風的吹拂下,能感受到水波的靈動,波紋錯落有致,雖然沒有任何顏色,卻給人一種陽光明媚的感覺,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人間天堂”杭州的西湖。在《云舒浪卷》(見圖6)里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幅畫面。
作用。比如馬遠“十二水圖”中的《長江萬頃》(見圖7),就是用流暢的筆觸勾勒出波浪的尖端,用線描的形式勾畫水紋輪廓,并加以墨色的渲染,描繪出水在自然中變幻的不同狀態(tài)。
在中國山水繪畫中,以“中鋒”“線”為主要手段,描繪山川、湖泊、海洋的“勾染”技法,到南宋時期,已經(jīng)發(fā)展得較為成熟。李唐《萬壑松風圖》(見圖8)便是典型的一幅,畫中的水口和山下的溪水,都是用中鋒勾勒出來的,剛猛靈動,突出了瀑布奔騰的氣勢,以及那涓涓細流的平靜之勢,動靜之間,呈現(xiàn)出整幅畫面的生機。
宋代山水畫中“水”的審美意蘊 形式美
山水畫的形式美就是由構成畫面的顏色、形狀、線條以及它們之間的組合而表現(xiàn)出的一種美學特征。山水畫的形式美并不能脫離區(qū)域文化而單獨存在,而是要與當?shù)氐奈幕兔褡逄厣M行持續(xù)融合,才能讓傳統(tǒng)的山水繪畫有突破性的發(fā)展。
在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用曲線來描繪水,最常見的就是波浪紋線條,這一點可上溯至中國石窟壁畫的早期彩陶裝飾。北宋藝術家們已經(jīng)開始致力于對事物圖像的真實再現(xiàn),已經(jīng)不只是簡單的畫曲線了,更多的是采用了以線為主體的繪畫方法,來表現(xiàn)“水”的形態(tài),利用線條的變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線的表意
若是一幅畫只有茂密復雜的樹木、連綿不絕的山巒,那就太單調(diào)了,如果在山底再加一條溪流、一條瀑布,則會讓整幅畫看起來生機勃勃,讓山川草木都有了一種濕潤的感覺。宋人最初的山水畫,多以線條來描繪“水”,但到了南宋時,因朝政更迭,山水畫又因南派技法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一種反轉。畫家逐漸摒棄了用線描繪水面的方法,而改用“留白”來表達“水”,這是繪畫史上的一項重大創(chuàng)新。
北宋時期,畫家們在“師法造化”思想的指導下,不僅僅以造化為師,而是將個人感受和自然變化結合起來。這一轉型正好契合中國山水畫的特點,使人和大自然能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天人合一”。由此山水畫的取材也更加豐富,優(yōu)秀的時代性創(chuàng)作要表達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社會現(xiàn)實生活,這種轉變也是山水畫發(fā)展的一種必然。畫家不再是只注重自然物象的真實視覺形象,而是轉向內(nèi)在世界的探索,以“留白”來表現(xiàn)山水木石的關系,便是繪畫發(fā)展的內(nèi)在使然,用寸指的空間來表現(xiàn)世界的遼闊。
筆墨作為繪畫語言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形象物化的載體。從唐五代開始,到北宋后期,主要表現(xiàn)為以荊浩、李成、范寬、郭熙為代表的畫家。他們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富有地域風格的共同審美特點。荊浩、李成、范寬、郭熙等人,所畫山巒氣勢雄偉,筆力遒勁,多以皴法描繪出北方特有的高峰。就山水畫線條運用而言,北方山水畫更注重山石樹木的表現(xiàn),將山石樹木作為山水畫的主要元素,而云水則是畫中的次要元素,因為它的跳躍性和靈活性,讓畫面的內(nèi)容變得更豐富,表達了畫家的靈感與心境。因此,水成為了聯(lián)系主體之間的一個重要載體。
江南山水畫流派的代表人物有董源、巨然、米氏父子。江南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南派”的山水畫家。江南山水畫在表達線的技巧方面,用的是圓柔秀麗的筆法,多用濕淡墨色,尤以水為最。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見圖9)、李唐的《江南小景圖》(見圖10)等作品,均為江南獨有之景。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其水脈用筆流暢、爽利,有一股雄闊的氣勢。溪水的筆觸流暢,也是用線條勾勒出來的,仿佛隱隱有水聲傳來,配著云霧繚繞的山巒,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
宋代山水畫中“水”的意境
“意境”亦是中國繪畫發(fā)展史上的一種美學理念,是構成藝術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水”的創(chuàng)造,則是要通過作者的真情實感來賦予“水”以生命,從而讓“水”在整幅畫中煥發(fā)出無限的生命力。在作品中,你只能看到墨,但可以感受到水的一種氣質,這就是藝術家們在山水畫中表達水的精髓——意境。
“水”的意境營造?!耙狻笔侵袊剿L畫的靈魂和精髓,視山水畫為“道”的觀念,以“道”為本,則是中國山水畫最高的美學境界。這種非直觀的思維方式,并不是單純地在畫面上描述,必須看透本質,用毫無雜念的心感受意境。
“意”與“境”是山水繪畫的靈魂,它是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通過“情”與“景”、“意”與“境”相結合而產(chǎn)生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意象,是山水畫的一種抽象觀念,也是山水畫的精華?!耙饩场弊畛醪⒎浅鲎岳L畫,而是出自王昌齡的《詩格》,它是一種詩歌的美學追求,中國的古典詩詞是用語言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山水畫則是用筆墨、線條等構成的形象,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創(chuàng)作者的內(nèi)心經(jīng)驗,都是通過意境來傳達的。
中國山水畫之“水”,不單是要透過外在的形式與樣式帶給人一種直接的視覺感受,更要通過藝術家主觀意識的處理,讓觀者體會到畫面中美與智慧的傳達?!八痹谏剿嬛械谋磉_,與其構成、筆墨、線條等藝術語言密不可分。
“情”與“境”的統(tǒng)一。在一件藝術品里,一定要有情景再現(xiàn),情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種是藝術作品畫面中直觀的表達,另一種則是脫離作品融入個人思想與情感,感受到另外一種意境。
首先,一幅畫的優(yōu)劣,取決于一個人的悟性和修養(yǎng),他的真情實感是藝術的源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會有一種情緒。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時候,心情激蕩,靈感進發(fā),揮灑而出,勢不可擋?!懊坑兄谱?,特寡思功,須其自來,不以力構”。注重情緒與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結合,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美術作品首先必須要以情動人。
其次,則是觀者的評判與欣賞。山水畫中,水之意境的營造不僅是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問題,更是觀者的鑒賞與評判,這是一個最終的環(huán)節(jié)。同時,創(chuàng)作者也要兼顧受眾的審美需求、審美能力、審美理念。只有把握好創(chuàng)作主體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使一件作品具有真正的美學價值。繪畫作品帶給觀者一定的精神價值,可以將其看作一種精神商品,有了商品就有了消費群體,而消費群體就是觀眾,給予觀者審美愉悅和審美體驗。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畫家、作品和欣賞者三者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山水畫境界表達的高低,與藝術家的思想、知識、經(jīng)驗、技巧等密切相關。深度意境的確立,要經(jīng)歷以情觀景、寄情于景等復雜過程,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造作品之前,就已經(jīng)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其中了。比如夏圭《溪山清遠圖》中河面的表現(xiàn),除了寥寥數(shù)筆,沒有太多水波的描繪,但這種留白并不意味著畫面是空白,反而給觀者一種內(nèi)心的空靈之感,帶給人一種清冷的氛圍。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