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資源蘊含極大的教育價值,承載著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精神血脈,是新時代高校進行黨史教育的獨特資源。用好紅色資源、賽續(xù)紅色血脈,不斷創(chuàng)新高校黨史教育教學新模式,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就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所蘊藏的價值,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教育密切結合,推動新時代紅色文化與高校黨史教育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進一步增強高校黨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fā)揚紅色文化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這些論述彰顯了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對革命老區(qū)、紅色場館進行考察調研時,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文化。新時代,高校應在黨的領導下,充分挖掘、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黨史教育提供生動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史教育的價值意蘊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底色,而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是弘揚偉大革命精神、賡續(xù)民族血脈的重要載體,記載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高校是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場所,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教育相結合對于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不僅為新時代黨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學習內容,還依靠自身優(yōu)勢賦予黨史教育工作新的意義。
一、有助于樹立正確歷史觀,消除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是對客觀歷史的真相、本質、規(guī)律持懷疑、否定和消解的態(tài)度,對歷史事件和人物任意解釋甚至刻意歪曲的一種歷史觀。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面對各種社會思潮的現(xiàn)實影響,當代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思想困惑。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就是要通過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將紅色文化資源所沉淀下來的偉大革命精神生動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
黨史教育是高校進行理論灌輸、思想引導的重要途徑,而紅色文化資源則是黨史教育的重要學習資源。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場所,高校應明確自身任務,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虛無主義對自身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危害,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教育結合,以理服人,提高學生的歷史辨別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在歷史經驗中汲取前行力量。
二、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使命感,堅定理想信念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共產黨人如果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推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只有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礎,才能擔起歷史重任,成為能夠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新時代人才。同時,這個階段的大學生三觀還未成熟,容易受到不利因素影響。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有一部分大學生就會出現(xiàn)理想信念不堅定、意識薄弱等情況。用紅色文化資源夯實大學生理想信念是實現(xiàn)復興之夢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高校黨史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史教育,通過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講述紅色文化故事,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錘煉學生意志,培養(yǎng)學生品行,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強化使命擔當。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靈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從而堅定理想信念,用強大的精神力量補足“精神之鈣”,來迎接挑戰(zhàn)、克服困難。
三、有助于強化大學生情感認同,汲取前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中,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維護民族團結的責任感,激發(fā)深層的情感共鳴,并將這些情感認同轉化為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黨史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方面是因為紅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跡和民族情感能夠深深觸動大學生內心,激發(fā)黨史學習教育的興趣。通過講述革命英雄的英勇故事,展示革命時期的艱難與輝煌,讓大學生直觀地體會到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從而引發(fā)情感共鳴。另一方面,紅色文化不僅記錄了黨的輝煌歷史,也蘊含著推動國家繁榮昌盛的現(xiàn)在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未來。通過學習紅色文化,大學生能夠將黨的歷史與當前國家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認識到自己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史教育路徑研究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工作時,要用好紅色文化資源,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就必須思考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教育的融入路徑,不斷提升黨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可靠接班人。
一、打造高水平專業(yè)師資隊伍
高校育人隊伍是進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教育工作的主體,從事黨史教育工作的教師是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教育相融合的關鍵。高校應該致力于組建一支了解黨史、了解紅色文化,同時還掌握先進教育教學方法的教師隊伍。
首先,提高高校教師的理論水平。紅色文化資源蘊含濃厚的內在價值和思想底蘊,要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黨史教育的教育教學資源,就需要高校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水平。因此,高校要將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作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教育的重要抓手。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可以定期舉辦學術交流、學術講座,對教師進行理論培訓,使得教師在理論培訓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紅色文化、黨史教育的認識。同時,還可以通過組織教師參觀各地革命場所,開闊自身眼界。對紅色文化資源親自參觀學習,探索紅色文化資源和黨史教育相結合的高效學習方式。與其他類型的教育資源相比,紅色文化資源擁有獨特的屬性,并不是簡單地將二者理論知識疊加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具備過硬知識素養(yǎng)。只有自己成為堅定的紅色文化傳播者,才能在黨史教育中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合進去,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紅色文化知識,通過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提高政治素養(yǎng),堅定政治立場。
二、開展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眰鹘y(tǒng)課堂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講,學生聽”是上課主要形式。這樣教學模式雖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黨史教育,但不利于學生情感方面的發(fā)展。所以讓教學只停留在課堂難以適應當代的學習發(fā)展需要,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紅色文化資源的魅力。
首先,學校和教師可以利用重大紀念日節(jié)點舉辦一系列主題教育,吸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增強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強化黨史教育成效。其次,可以邀請專家到校園開展講座,融合新時代要求解讀黨史教育與紅色文化資源的發(fā)展,與學生進行探討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提升黨史教育工作的科學性。最后,學??梢越M織學生去紅色文化博物館或者其他紅色文化基地,如紅色革命舊址、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堅持“學史力行”,不僅有利于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謀當下和謀長遠結合起來,也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尋求真理,做積極的奮斗者。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親身體會,在實踐活動中將理論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究,從而促進對黨史學習的理解和掌握。
三、利用新媒體教育教學方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已經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和提升素質、能力的重要渠道。在“互聯(lián)網+”時代,應該積極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方法,引入新媒體平臺,緊跟紅色文化發(fā)展步伐,切實將學生的興趣和黨史教育工作緊密融合,發(fā)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能。因此,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來進行黨史教育,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教育融合新平臺。
首先,高校要利用好官方網絡平臺,增設紅色文化教育專欄,詳細解讀紅色文化、紅色故事,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提供與紅色文化資源相關服務,有針對性地對紅色文化進行網絡傳播。以紅色文化與黨史教育為專題,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動員全體學生參與進來。同時,安排專業(yè)教師定期上傳紅色文化資源、黨史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受黨史教育。其次,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自媒體的功能,以視頻、公眾號的形式,提高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效率,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凝心聚力,營造濃厚氛圍,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聚勢賦能。最后,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梢怨膭顚W生參與到微信公眾號或者其他網絡平臺的運營工作中。站在學生的視角,以運用學生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黨史教育,這樣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吸收和理解。
新時代,紅色文化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時代高校黨史教育中,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依舊發(fā)揮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教育結合,既是促進黨史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助推器,又可以更好地促進紅色文化江山代代相傳。不斷開展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工作,深度開發(fā)育人價值,創(chuàng)新高校黨史教育的新模式。讓紅色文化進課堂、進頭腦,在學生的心中播下紅色種子,激勵廣大學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中綻放絢爛的青春之花。
作者簡介:
滕曉曼,2000年生,女,碩士研究生在讀;葉麗,1971年生,女,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四史’教育有機融合研究”(編號:21BKS057)成果。作者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