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的政策背景下,我國老年勞動參與的潛在社會價值有待深入探究。文章使用2023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采用OLS、2SLS等回歸模型,探究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分析其作用機制及影響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總的來看,勞動參與能夠顯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勞動參與具有經(jīng)濟、社會、文化與生理維度上的多重功能,勞動參與會通過增加個人收入、擴大社會網(wǎng)絡、改變老化態(tài)度、改善睡眠質(zhì)量等途徑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勞動參與的心理健康收益在年輕、在婚、未辦理退休的老年群體中更加突出;工作環(huán)境舒適、工作安排靈活及自愿工作的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會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上述研究結(jié)論不僅突出了我國老年勞動參與的必要性,同時也為進一步發(fā)揮其健康促進效能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抓手?;诖?,文章從借勢延遲退休、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工作權益、完善資源配置、優(yōu)化勞動環(huán)境、辨析參與動機六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老年人;勞動參與;心理健康;延遲退休;積極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 F241.21;C91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25)07-0068-10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0億,占總?cè)丝诘?2.0%①。在邁入老齡社會后,我國將面臨更突出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提高老年人口勞動參與率成為亟須關注的現(xiàn)實需求。為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wěn)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2024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時至今日,提升老年人口勞動參與率已成為眾多發(fā)達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1]。然而,我國相關政策舉措能否順利實施并取得預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參與行為本身對老年人的吸引力,尤其是勞動參與是否會為其帶來心理健康與主觀福祉上的改善。
回顧過去,學界普遍將勞動參與視為老年社會參與的組成部分,相關研究大多停留在探討整體性社會參與對老年人特定方面影響的層面[2-5]。然而,區(qū)別于一般性社會參與,老年勞動參與大多集中在經(jīng)濟領域,這種經(jīng)濟活動屬性使其具備鮮明的生產(chǎn)性、有償性與強制性特征,也正因這種差異,在研究相關議題時,有必要將勞動參與從社會參與中分離出來。但遺憾的是,現(xiàn)階段相關老年勞動參與研究大多仍聚焦于發(fā)達國家。在國內(nèi),僅有少數(shù)學者曾關注到這一議題[6-11],且受限于種種原因,既有研究在老年勞動參與的作用機制、屬性辨析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拓展提升空間。那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特點,勞動參與究竟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產(chǎn)生何種影響?產(chǎn)生上述影響的作用機制有哪些?更進一步地,這種影響是否存在著鮮明的群體差異?不同勞動參與屬性又表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特征與規(guī)律?
基于此,本文使用2023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結(jié)合相關理論與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實證檢驗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分析其作用機制及影響差異。在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回答上述問題不僅有助于塑造大眾對于老年勞動參與的正確認識、鞏固延遲退休政策實施的社會基礎,同時也為國家優(yōu)化老年勞動參與制度環(huán)境、強化老年勞動參與正向功能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抓手,研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指導意義。除此之外,本文也兼具學術邊際貢獻,這集中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從本土國情出發(fā),驗證了國外相關勞動參與研究結(jié)論在我國的適用性;二是構建老年勞動參與的理論分析框架,系統(tǒng)呈現(xiàn)了勞動參與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多維路徑;三是使用最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及時反映出了后疫情時代下勞動參與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最新關系,并依托新增調(diào)查題目,進行了勞動參與屬性上的全新探索。
二、文獻綜述
截至目前,已有研究圍繞勞動參與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討,盡管研究結(jié)論呈現(xiàn)多元態(tài)勢,但核心爭議仍聚焦于兩派理論觀點:一種觀點植根于角色理論與活動理論,強調(diào)勞動參與能夠有效保持老年人的社會角色,維系他們與社會的互動關聯(lián),并幫助其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社會尊重,這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12-13]。反之,退休或停止工作被視為角色轉(zhuǎn)換的重要標志,喪失勞動者角色可能會造成老年人失去生活目標、社會網(wǎng)絡萎縮、收入水平驟減,進而引致各類心理健康問題[14-16]??偟膩砜?,“用進廢退”仍是目前學界相關議題研究中的主流觀點。另一種觀點遵循傳統(tǒng)脫離理論,認為伴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老年人不宜繼續(xù)承擔勞動者角色,勞動參與會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為此,應逐漸從勞動參與中撤退出來,這種撤退是一種自然的、積極的、有助于老年人幸福的過程。OSHIO等(2023)[17]基于日本的調(diào)查分析發(fā)現(xiàn),提高法定退休年齡雖能提升日本低齡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但也加重了老年人的心理負擔。XIE等(2021)[18]通過對中國的相關數(shù)據(jù)調(diào)查分析發(fā)現(xiàn),退出勞動參與能夠顯著緩解老年人的抑郁情緒,退休后工作則會對其心理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19]。
從國際經(jīng)驗出發(fā),勞動參與會通過多種作用機制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這主要包括經(jīng)濟、社會、文化與生理四個基本維度:首先,在經(jīng)濟維度上,勞動報酬仍是個體維持晚年生活的重要經(jīng)濟支柱,對于那些家庭支持有限、社會保障不足的老年群體,勞動收入有助于緩解其晚年經(jīng)濟困境,進而直接改善他們因經(jīng)濟貧困而產(chǎn)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0-21]。其次,在社會維度上,依據(jù)社會支持理論,社會互動能夠有效擴充個體的社交網(wǎng)絡與社會資源,促使自身發(fā)展獲得滿足。勞動參與為老年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人際交往空間,這有助于他們在社會互動中建立社群聯(lián)系、擴大朋友網(wǎng)絡,進而預防其因社會隔離而產(chǎn)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2]。再次,在文化維度上,老化態(tài)度反映了老年人對自身衰老過程的主觀認知,這種觀念與其身心健康狀況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23-24]。研究證實,包括勞動參與在內(nèi)的社會參與有助于塑造積極老齡理念、減少消極老化認知[25],這種老化態(tài)度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適應晚年生活,并獲得更多主觀福祉。最后,在生理維度上,睡眠壓力模型指出,伴隨著身體疲憊程度增加,個體入睡需求將愈發(fā)強烈,睡眠質(zhì)量也會相應提高。老年人在從事體力或腦力勞動后,會積累更多的睡眠驅(qū)動力,這有助于提升代謝效率、調(diào)整生活節(jié)奏,進而改善睡眠狀況[26-28],這同樣能夠降低老年人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綜合上述作用路徑,本文構建了如下理論分析框架,用以闡釋勞動參與對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潛在作用機制,詳見圖1。
圖1 理論分析框架
多樣化的作用路徑?jīng)Q定了勞動參與和老年人心理健康關系的復雜性。除老年群體常見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外[6,19,29],眾多國外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不同的勞動參與屬性亦會影響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的心理健康收益。例如,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極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參與動機,自愿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老年人普遍會在勞動參與中收獲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態(tài)。反之,那些迫于生計而繼續(xù)工作的老年人則會在勞動參與中產(chǎn)生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30-31]。除此之外,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的工作安排及強度亦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狀況,相較于周工作時長超35小時的老年人,周工作時長小于35小時的老年人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顯著更?。?2]。
三、研究設計
(一)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所用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diào)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 CLASS)。CLASS是由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設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diào)查與數(shù)據(jù)中心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社會追蹤調(diào)查項目,主要調(diào)查對象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該項目于2014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基線調(diào)查,隨后分別于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3年進行四輪追蹤調(diào)查。調(diào)查采用分層多階段的概率抽樣方法,范圍覆蓋全國除港澳臺地區(qū)及海南、新疆、西藏外的28個?。ㄗ灾螀^(qū)、直轄市)。鑒于最新一期CLASS問卷圍繞老年人的勞動參與情況進行了大量補充調(diào)查,故本文使用2023年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初始樣本量為11 671個,在篩除變量信息缺失嚴重的樣本觀測值后,最終保留有效分析樣本量10 427個,樣本留存率為89.34%。
(二)變量選取
1.因變量:心理健康
參考既有研究文獻[33-35],本文采用簡版流調(diào)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生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變量[36]。CLASS中的CESD量表包括9個項目,采用3點計分,總分為0~18分,得分越高表示老年人抑郁水平越高,相應地,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在本次調(diào)查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22,內(nèi)部一致性良好。
2.自變量:勞動參與
參考宋月萍等(2024)[37]的研究,本文重點關注老年人的有償工作參與情況,故通過CLASS問卷中“目前您從事有收入的工作/活動的情況是?”題目生成老年人的勞動參與變量。若受訪者目前“仍從事有收入的工作/活動”視為勞動參與并賦值為1,反之賦值為0。
3.控制變量
參考既有研究文獻[33-34,38-39],本文主要選取老年人的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戶口類型、現(xiàn)居地、婚姻狀況、家庭成員數(shù)、子女同住情況、退休狀況、自評健康、日常活動能力和慢性病數(shù)量作為控制變量。
表1報告了本文全部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可以發(fā)現(xiàn),老年人平均CESD得分為6.43分,近三成(28.71%)的老年人存在勞動參與行為。就控制變量特征而言,老年人平均年齡為71.29歲,男性占比51.87%,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58年,非農(nóng)戶口占比47.75%,現(xiàn)居城鎮(zhèn)者占比56.90%,在婚者占比82.90%,平均家戶規(guī)模為2.54人,與子女同住者占比24.93%,退休者占比42.42%,自評健康良好者占比57.80%,平均ADL得分為0.32分,平均慢性病數(shù)量為1.73種。經(jīng)驗證,上述樣本分布與總體分布較為吻合,數(shù)據(jù)清理未造成明顯的樣本分布偏差問題。
(三)分析方法
首先,鑒于心理健康為連續(xù)變量,故本文分別建立OLS、2SLS回歸模型,用以評估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時針對基準回歸進行多種穩(wěn)健性檢驗;其次,本文使用江艇(2022)[40]提倡的中介檢驗方法,重點關注自變量對渠道變量的影響,以考察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同作用機制;最后,本文也分別從老年人的個體特征及勞動參與屬性出發(fā),對基準回歸結(jié)果進行異質(zhì)性分析與拓展性分析。上述分析過程均通過Stata 15軟件實現(xiàn)。
四、實證分析結(jié)果
(一)基準回歸
表2呈現(xiàn)了勞動參與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準回歸結(jié)果。其中,列(1)報告了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計結(jié)果,可以發(fā)現(xiàn),勞動參與的回歸系數(shù)(-0.520)在0.1%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為負,這表明勞動參與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②。然而,上述模型估計結(jié)果仍可能面臨著兩類內(nèi)生性問題:一是存在未被觀測特征同時影響老年人的勞動參與決策與心理健康,即遺漏變量偏誤;二是心理健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年人的勞動參與決策,即反向因果關系。
為獲取更加可靠的結(jié)果估計,本文使用“社區(qū)老年勞動參與率”作為工具變量。一方面,由于參照效應的存在,老年人會傾向于模仿與學習周邊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41],這使得社區(qū)整體的老年勞動參與氛圍會直接影響每一個老年人的勞動參與決策。另一方面,個體心理健康狀況并不會因社區(qū)老年勞動參與率高低而發(fā)生顯著變化,工具變量滿足外生性假定。列(2)和列(3)報告了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工具變量回歸結(jié)果③。第一階段結(jié)果顯示,工具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0.896)在0.1%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證實社區(qū)老年勞動參與率越高,老年人參與勞動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階段結(jié)果進一步顯示,勞動參與的回歸系數(shù)(-0.811)仍在0.1%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為負,與列(1)結(jié)果基本保持一致,這表明在克服模型內(nèi)生性問題后,勞動參與仍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上述回歸結(jié)果的穩(wěn)健性仍有待檢驗。
(二)穩(wěn)健性檢驗
為驗證上文結(jié)果的穩(wěn)健性,本文在基準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分別采用逆概率加權回歸、更換自變量類型以及更換聚類層次三種方法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詳見表3。
傾向得分加權。為降低混雜因素對估計結(jié)果的影響,本文采用逆概率加權法(Inverse Probability Weighting, IPW)進行傾向得分加權處理(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 PSW),并進行加權回歸分析。如列(1)所示,新模型與基準回歸模型在結(jié)果上基本一致。
更換連續(xù)變量。鑒于二分類變量難以反映出老年人的勞動參與水平,故本文結(jié)合老年人的勞動參與頻率,生成取值范圍0~4的連續(xù)變量,數(shù)值越大,代表老年人的勞動參與頻率越高。本文將這一新變量重新納入模型進行估計。如列(2)所示,新模型與基準回歸模型在結(jié)果上基本一致。
更換聚類層次。鑒于標準誤的聚類層次可能會對模型估計結(jié)果造成一定沖擊。為最大限度地厘清這種潛在影響,本文參照既有研究的處理方式[42],分別使用社區(qū)和城市層次的聚類標準誤重新進行模型估計。如列(3)、列(4)所示,新模型與基準回歸模型在結(jié)果上基本一致。
五、機制分析
在前文構建出的理論分析框架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對勞動參與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四種潛在作用機制進行實證檢驗,詳見表4。
(一)增加個人收入
個人收入是衡量老年人社會經(jīng)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的重要指標。研究證實,以收入水平為主要表征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會顯著預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即收入水平越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43]。為此,本文以老年人過去一年的個人總收入(連續(xù)變量,對數(shù)化處理)作為因變量,考察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個人收入的影響。列(1)回歸結(jié)果顯示,勞動參與會促使老年人個人收入平均上升16.75%,這一結(jié)果不僅證實了老年勞動參與的財富創(chuàng)造功能,也從經(jīng)濟層面上解釋了勞動參與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
(二)擴大社會網(wǎng)絡
社會關系護航模型將社會網(wǎng)絡視作護航者,指出這些關系網(wǎng)絡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幫助他們應對衰老壓力[44]。本文通過社會網(wǎng)絡量表(Lubben Social Network Scale,LSNS)測量社會網(wǎng)絡,量表分別詢問了老年人可見面或聯(lián)系的、可放心地談論私事的、可在有需要時尋求幫助的親人和朋友數(shù)量,共包括6個項目,采用3點計分,總分為0~12分,得分越高表示社會網(wǎng)絡規(guī)模越大,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0。列(2)回歸結(jié)果顯示,勞動參與顯著擴大了老年人的社會網(wǎng)絡規(guī)模,這一結(jié)果不僅證實了老年勞動參與的社會互動功能,也從社會層面上解釋了勞動參與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
(三)改變老化態(tài)度
老化態(tài)度是指人們對變老過程及年老的體驗和評價。研究證實,老年人的老化態(tài)度對其身心健康狀況均具有重要影響,對變老的消極體驗能夠顯著預測老年人的孤獨和焦慮情緒[45]。本文使用老化態(tài)度問卷(Attitudes to Aging Questionnaire, AAQ)測量老化態(tài)度,問卷通過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5級計分方式,詢問老年人對“我覺得我已經(jīng)老了”“在我看來,變老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等7道題目的看法,我們將各題目得分相加(后3道題目反向計分),獲得取值范圍在0~28分的老化態(tài)度變量,分數(shù)越高表示消極老化態(tài)度傾向越明顯。列(3)回歸結(jié)果顯示,勞動參與負向預測了老年人的消極老化態(tài)度傾向,即強化了其積極老化認識,這一結(jié)果不僅證實了老年勞動參與的觀念塑造功能,也從文化層面上解釋了勞動參與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
(四)改善睡眠質(zhì)量
研究證實,老年人的睡眠質(zhì)量與其心理健康顯著相關,睡眠障礙組老年人抑郁癥患病風險顯著高于非障礙組[46]。為此,本文以老年人自我報告過去一個月的睡眠質(zhì)量(連續(xù)變量,數(shù)值越大表示睡眠質(zhì)量越好)作為因變量,考察勞動參與對老年人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列(4)回歸結(jié)果顯示,勞動參與會顯著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質(zhì)量,這一結(jié)果不僅證實了老年勞動參與的作息調(diào)節(jié)功能,也從生理層面上解釋了勞動參與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
六、進一步討論
(一)異質(zhì)性分析
為檢驗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群體差異,本文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個體特征,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戶口類型、現(xiàn)居地、婚姻狀況、家庭成員數(shù)、子女同住情況、退休狀況、自評健康、日?;顒幽芰吐圆?shù)量(即全部控制變量),采用交互項回歸模型進行異質(zhì)性分析。交互項分析結(jié)果顯示,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總體影響僅存在著年齡、婚姻與退休狀況上的顯著差異,詳見表5④。
年齡異質(zhì)性。列(1)回歸結(jié)果顯示,老年人的年齡會削弱勞動參與對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年輕老年人更有可能在勞動參與中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相較于年長老年人,年輕老年人的勞動參與能力更強,他們在勞動參與中往往會收獲更多的個人收入和更大的社會網(wǎng)絡,而這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在勞動參與中的心理健康收益。
婚姻異質(zhì)性。列(2)回歸結(jié)果顯示,老年人的婚姻關系會強化勞動參與對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處于在婚狀態(tài)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在勞動參與中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這可能是因為,婚姻家庭在老年勞動參與中發(fā)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配偶提供的家務、情感支持促使老年人更有信心和動力進行勞動參與,這強化了他們在勞動參與中的自我效能,進而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
退休異質(zhì)性。列(3)回歸結(jié)果顯示,老年人辦理退休會削弱勞動參與對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未辦理退休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在勞動參與中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這可能是因為,一些老年人在辦理退休后會出現(xiàn)明顯的“退休綜合征(Retirement Syndrome)”,即便他們再次進行勞動參與,但仍會因喪失原工作角色、收入水平及社會資源而產(chǎn)生心理落差,進而削弱其勞動參與中的心理健康收益。
(二)拓展性分析
除老年群體異質(zhì)性外,勞動參與行為本身亦存在著諸多屬性差異,然而,受限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現(xiàn)階段國內(nèi)學者在研究相關議題時仍普遍停留在老年人是否參與勞動這一層面。2023年CLASS問卷圍繞老年勞動參與新增了一系列題目,這為進一步探索相關研究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數(shù)據(jù)支持。結(jié)合問卷題目設置,本文重點從工作環(huán)境、工作類型與工作動機三個方面出發(fā),圍繞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拓展性分析,詳見表6。
工作環(huán)境。狹義的工作環(huán)境是指個體在工作地周圍的物理環(huán)境。本文結(jié)合CLASS問卷中“在您工作和勞動的大部分時間里,您的工作環(huán)境(污染程度、安全程度等)如何?”題目,從工作環(huán)境維度將老年人的勞動參與變量細分為四種情形,即未參與、工作環(huán)境惡劣、工作環(huán)境一般、工作環(huán)境舒適。列(1)回歸結(jié)果顯示,相較于未參與者,工作環(huán)境舒適或一般的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更好,但對于工作環(huán)境惡劣的老年人,勞動參與并不能顯著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由于生理素質(zhì)的退行性變化,老年人往往難以從事高強度的工作內(nèi)容,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對于提升其勞動參與質(zhì)量至關重要[47]。反之,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可能會為他們帶來較重的身心負擔。
工作類型。不同類型工作的收入水平、工作強度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本文結(jié)合CLASS問卷中“目前您主要從事什么工作?”題目,從工作類型維度將老年人的勞動參與變量細分為五種情形,即未參與、管理/技術人員、一般職工、個體/私營/自由職業(yè)者、農(nóng)/林/牧/漁民。列(2)回歸結(jié)果顯示,相較于未參與者,一般職工、個體/私營/自由職業(yè)者、農(nóng)/林/牧/漁民在勞動參與中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更好。其中,個體/私營/自由職業(y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好,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安排較為靈活,老年人可以結(jié)合實際情況自主支配工作時間,及時調(diào)適勞動參與可能為其帶來的身心負擔。然而,我們也發(fā)現(xiàn),對于管理/技術人員,勞動參與并不能顯著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這可能與管理/技術崗位性質(zhì)有關,這些老年人不僅要處理更加復雜的工作任務,還需要應對各種人際關系和職業(yè)發(fā)展問題,他們在這類崗位上往往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
工作動機。工作動機能較為直觀地反映出老年人究竟是自愿勞動參與還是被迫勞動參與。本文結(jié)合CLASS問卷中“目前您繼續(xù)工作/活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題目,從工作動機維度將老年人的勞動參與變量細分為七種情形,即未參與、補充性增收、托底性增收、工作崗位需要、維持原社會關系/資源、發(fā)揮個人價值、喜歡保持工作狀態(tài)⑤。列(3)回歸結(jié)果顯示,一方面,相較于未參與者,以補充性增收和喜歡保持工作狀態(tài)為主要動機的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更好。總的來看,這些老年人的勞動參與行為大多是自愿的,這有助于強化他們在勞動參與中的自我效能,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同時以發(fā)揮個人價值為主要動機的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更好。這可能是因為,這些老年人往往對自己有較高的預期和要求,他們希望在勞動參與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然而,期望與現(xiàn)實存在較大差距,這會促使老年人產(chǎn)生挫敗感和抑郁情緒。另一方面,對于以托底性增收、工作崗位需要、維持原社會關系/資源為主要動機的老年人,勞動參與并未顯著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偟膩砜?,這些老年人的勞動參與行為大多是非自愿的,這會削弱他們在勞動參與中的自我效能,消弭勞動參與帶來的心理健康收益。
七、結(jié)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jié)論
本文使用最新的2023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探究勞動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分析其作用機制及影響差異。本文的主要研究發(fā)現(xiàn)包括:第一,從基準回歸分析來看,勞動參與能夠顯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這一結(jié)果在經(jīng)過多種穩(wěn)健檢驗后依舊成立;第二,從作用機制分析來看,老年勞動參與具有經(jīng)濟、社會、文化與生理維度上的多重功能,勞動參與會通過增加個人收入、擴大社會網(wǎng)絡、改變老化態(tài)度、改善睡眠質(zhì)量等途徑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第三,從異質(zhì)性分析來看,年輕、在婚、未辦理退休的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會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第四,從拓展性分析來看,工作環(huán)境舒適、工作安排靈活及自愿工作的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會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
(二)政策建議
結(jié)合上述研究結(jié)論,為進一步發(fā)揮勞動參與對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如下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穩(wěn)步推進延遲退休政策,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研究證實,勞動參與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延遲退休政策為我國年輕老年人的勞動參與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為此,政府部門應順勢而為,穩(wěn)步推動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加強延遲退休政策宣傳力度,借助網(wǎng)絡媒體、社區(qū)活動等多種媒介渠道,廣泛宣傳老年勞動參與的積極功能,提高社會大眾對延遲退休政策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切實提升我國老年人口的勞動參與率。
第二,提供更多配套政策支持,消除就業(yè)市場年齡歧視。除借勢延遲退休政策外,各級政府也應積極出臺其他配套政策舉措,鼓勵和支持更多老年人進行勞動參與,如提供就業(yè)崗位咨詢、勞動技能培訓等,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和更好的勞動條件。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加強對老年人勞動價值的認可和尊重,著力消除對老年就業(yè)的歧視和偏見,降低老年就業(yè)的市場準入門檻,營造積極的老年勞動參與氛圍。
第三,切實保障老年工作權益,挖掘勞動參與隱性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增加個人收入、擴大社會網(wǎng)絡、改變老化態(tài)度和改善睡眠質(zhì)量是勞動參與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為此,應著重做好四點工作:一是要確保按時、足額為老年人發(fā)放工資,并適當給予其補充性福利;二是要探索構建同齡工作社群,擴大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的社會互動;三是給予更多正向工作反饋,強化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的身份認同;四是動態(tài)調(diào)整工作強度,確保老年人適度勞動參與。
第四,完善就業(yè)服務資源配置,破除老年勞動參與阻礙。研究證實,年長、不在婚及辦理退休的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往往會獲得更少的心理健康收益。因此,在資源約束的前提條件下,應優(yōu)先考慮為上述老年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服務資源,幫助他們破除勞動參與中的各類阻礙,以切實提高其在勞動參與中的自我效能。除此之外,應加強對辦理退休的勞動參與者的觀念引導,促使他們正視退休前后的工作性質(zhì)差異,幫助其緩解角色喪失而產(chǎn)生的心理落差。
第五,優(yōu)化老年勞動參與環(huán)境,改善老年勞動參與體驗。研究發(fā)現(xiàn),工作環(huán)境舒適、工作安排靈活的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會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為此,雇傭單位應注重改善老年人的工作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舒適、安全、健康的工作場所,降低其工作壓力和勞動風險。除此之外,雇傭單位也應靈活安排老年人的工作時間與工作內(nèi)容,減少強制性任務分配,給予老年人更多自由支配時間,保障老年人在勞動參與中保持愉悅放松的身心狀態(tài)。
第六,辨析老年勞動參與動機,重點關注被迫工作群體。研究發(fā)現(xiàn),自愿工作者會獲得更多心理健康收益,但這種積極功能在非自愿工作者中并不顯著。為此,應加快探索不同老年勞動參與類型的識別標準,加強對被迫勞動參與者的工作保障力度,尤其對于那些被迫“賺錢養(yǎng)家”者,應為他們提供更多額外的經(jīng)濟支持與綜合福利,幫助其切實提升收入水平。除此之外,也應通過崗位培訓等方式提升老年人的人力資本,幫助那些高成就動機個體在勞動參與中更好地發(fā)揮個人價值。
(三)不足與展望
不可否認的是,本研究同樣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盡管本文已通過多種方法對模型估計中可能存在的各類內(nèi)生性問題加以處理與檢驗,但截面數(shù)據(jù)因果推斷仍面臨其固有局限性。鑒于部分勞動參與變量是通過2023年CLASS問卷新增題目生成的,早期調(diào)查中并未涉及相關內(nèi)容,因此,我們無法借助多期面板數(shù)據(jù)展開研究,這一問題有待在未來的追蹤調(diào)查完成后得以解決。
[注 釋]
①數(shù)據(jù)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2/content_7008605.htm。
② 本文計算了全部回歸模型的方差膨脹因子(VIF)以檢驗多重共線性。結(jié)果表明,除交互項模型外,其他各模型均不存在明顯的共線性問題。
③ 本文使用Stata軟件中的ivreg2命令進行工具變量回歸檢驗。模型通過了不可識別檢驗(KleibergenPaap rk LM統(tǒng)計量在0.1%的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和弱工具變量檢驗(CraggDonald Wald F統(tǒng)計量超過臨界值)。
④ 限于篇幅,本文僅呈現(xiàn)交互項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的回歸結(jié)果。
⑤ 需要額外說明的是,CLASS問卷題目選項并未詳細區(qū)分“增加經(jīng)濟收入”動機的深層次原因。從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老年人以增加經(jīng)濟收入為主要動機的勞動參與既可能是主動的“賺外快”行為,也可能是被迫的“賺錢養(yǎng)家”行為,兩者存在著極大區(qū)別。為此,本文通過識別老年人的主觀經(jīng)濟自評情況及客觀家庭收支情況,將以增加經(jīng)濟收入為主要動機、自評經(jīng)濟地位較差且所在家庭收不抵支的老年人視為托底性增收,反之視為補充性增收。
[參考文獻]
[1]房連泉.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可行方案[J].人民論壇,2023(14):58-62.
[2]盛亦男,劉遠卓.社會參與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22(6):97-110.
[3]何文炯,張雪,劉來澤.社會參與模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個人—家庭平衡的視角[J].治理研究,2022(5):12-24.
[4]謝立黎,王飛,胡康.中國老年人社會參與模式及其對社會適應的影響[J].人口研究,2021(5):49-63.
[5]王金水,許琪,方長春.誰最能從社會參與中受益?——社會參與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異質(zhì)性影響分析[J].人口與發(fā)展,2021(4):121-130.
[6]孫雅,周金陽,李婷.退休再就業(yè)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基于CHARLS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55-68.
[7]張立媛,劉成斌.再就業(yè)對城鎮(zhèn)離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人口與經(jīng)濟,2022(3):56-70.
[8]張芬,沈晨.勞動參與、代際支持與老年心理健康[J].人口與發(fā)展,2022(3):123-140.
[9]萬媛媛,曾雁冰,方亞.勞動參與對退休老年群體健康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wèi)生政策研究,2021(1):59-65.
[10]白玥.勞動參與緩解老年抑郁癥狀的影響研究[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5):144-154.
[11]黃乾,于丹.延遲退休會損害健康嗎?——基于對退而不休的研究[J].人口與發(fā)展,2019(2):76-85.
[12]ZHAN Y, WANG M, LIU S, et al. Bridge employment and retirees’ health: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09, 14(4): 374-389.
[13]CHRIST S L, LEE D J, FLEMING L E, et al. Employment and occupation effect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lder Americans: does working past age 65 protect against depression?[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7, 62(6): S399-S403.
[14]HELLERSAHLGREN G. Retirement blues[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17, 54: 66-78.
[15]鄭超,王新軍.退休對居民健康的影響——基于斷點回歸方法的研究[J].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20(9):112-128.
[16]王存同,臧鵬運.退休影響健康嗎?——一種社會學實證研究的視角[J].人口與發(fā)展,2016(1):11-18.
[17]OSHIO T, SHIMIZUTANI S. Will working longer enhance the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 pooled analysis of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data in Japan[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3, 33(1): 15-22.
[18]XIE L, SHEN Y, WU Y, et al. The impact of retirement on mental heal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21, 36(5): 1697-1713.
[19]XIE L, YAO Y, TANG L, et al. Effect of working after retiremen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older people: evidence from China[J].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21, 12: 731378.
[20]YUAN B, ZHANG T, LI J. Latelife working participation and mental health risk of retirementaged workers how much impact will there be from social security system?[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22, 64(7): e409-e416.
[21]CHAAYA M, SIBAI A M, TABBAL N, et al. Work and mental health: the case of older men living in underprivileged communities in Lebanon[J]. Ageing amp; society, 2010, 30: 25-40.
[22]TAN M, SAGAYADEVAN V, ABDIN E, et al. Employment status among the Singapore elderly and its correlates[J]. Psychogeriatrics, 2017, 17(3): 155-163.
[23]BELLINGTIER J A, NEUPERT S D. Negative aging attitudes predict greater reactivity to daily stressors in older adults[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 73(7): 1155-1159.
[24]LAIDLAW K, POWER M J, SCHMIDT S. The attitudes to ageing questionnaire (AAQ):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07, 22(4): 367-379.
[25]MAO S, ZENG Y, LU N. Research on attitudes towards age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3, 53(2): 698-717.
[26]KLEITMAN N. Sleep and wakefulnes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36-237.
[27]BEST J R, FALCK R S, LANDRY G J, et al. Analysis of dynamic,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in older adul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leep quality[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19, 28(4): e12769.
[28]CHEN J, LAUDERDALE D S, WAITE L J.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older adults’ sleep[J].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 2016, 149: 164-173.
[29]靳小怡.農(nóng)村中老年人的勞動參與及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人民論壇,2024(19):62-67.
[30]DINGEMANS E, HENKENS K, VAN SOLINGE H. Access to bridge employment: who finds and who does not find work after retirement?[J]. Gerontologist, 2016, 56(4): 630-640.
[31]BASSANINI A, CAROLI E. Is work bad for health? The role of constraint vs choice[J].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5 (119-120): 13-37.
[32]KIM Y, JANG S, CHO S. Working hours, social engagemen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 extended worklife balance for older adults[J]. BMC public health, 2023, 23(1): 2442.
[33]倪晨旭,邵寶魁,叢正龍,等.社區(qū)適老化改造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24(5):113-128.
[34]黃乾,蘇文杰.機器人使用對勞動者心理健康的影響——來自微觀個體層面的經(jīng)驗證據(jù)[J].人口與經(jīng)濟,2024(6):110-123.
[35]杜鵬,馬琦峰,和瑾,等.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基于教育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分析[J].西北人口,2023(2):1-13.
[36]SLIVERSTEIN M, CONG Z, LI 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ople in rural China: consequence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 61(5): S256-S266.
[37]宋月萍,張光贏,彭可余.中國低齡老年人勞動參與的現(xiàn)狀、特征及趨勢[J].人口研究,2024(2):75-89.
[38]侯建明,張培東.居住條件對中國老年人抑郁狀況的影響[J].人口研究,2023(4):67-81.
[39]趙涵,向遠,裴麗君.老年人多維度社會參與和家庭交往與抑郁情緒發(fā)生風險的關聯(lián)研究[J].人口與發(fā)展,2021(3):110-122.
[40]江艇.因果推斷經(jīng)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diào)節(jié)效應[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22(5):100-120.
[41]周愛保,劉沛汝,張彥馳,等.老年人的朋友參照效應[J].心理學報,2015(9):1143-1151.
[42]郭詩怡,倪晨旭,李民,等.醫(yī)養(yǎng)結(jié)合與老年消費——理論與機制[J].人口與經(jīng)濟,2024(2):75-88.
[43]劉昌平,汪連杰.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7(5):40-50.
[44]ANTONUCCI T C, AJROUCH K J, BIRDITT K S. The convoy model: explaining social relations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 Gerontologist, 2014, 54(1): 82-92.
[45]唐丹,燕磊,王大華.老年人老化態(tài)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1):159-162.
[46]ICHIMORI A, TSUKASAKI K, KOYAMA E. Illuminance,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psychosomatic health in elderly individuals requiring care: a survey of Japan’s Hokuriku region in winter[J].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2015, 32(2): 104-114.
[47]安華,趙云月.國際比較視域下的老年人就業(yè):社會認同、政府支持、企業(yè)配合[J].經(jīng)濟體制改革,2020(4):173-179.
The Impact of Labor Participation on Older Adults’ Mental Health: Lates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
Ma Qifeng, Liu Yuanzhuo, Li Lo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statutory retirement age in China, the potential social value of elderly labor participation requires deeper exploration. This study employs data from the 2023 China Elderly Social Tracking Survey, utilizing OLS and 2SLS regression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labor participation on older adults’mental health, 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s and differential effects. Key findings include: first, labor particip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second, elderly labor participation serves multiple functions across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physiological dimensions and improves mental health through increasing personal income, expanding social networks, shifting aging attitudes, and improving sleep quality; third, the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labor particip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among younger, married, and nonretired elderly individuals; fourth, elderly individuals in comfortable work environments, with flexible schedules, and voluntary employment experience greater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from labor participation. 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not only the necessity of elderly labor participation in China but also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 to further enhance its healthpromoting effect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roposes six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leveraging delayed
retirement, improving supporting policies, safeguarding work rights,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enhancing work environments, and distinguishing 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participation.
Key words:older adults; labor participation; mental health; delayed retirement; active aging
(責任編輯:張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