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8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883(2025)04-0038-11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5.04.006
1937年四十九歲
本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7月27日,郭沫若回國抵達上海。8月13日,上?!鞍恕ひ蝗笨箲?zhàn)開始。
4月20日,杜國庠撰寫完成《為什么邏輯離不開認識論?》。
6月12日,杜國庠從蘇州的江蘇反省院被釋放。當天,杜國庠恰好遇見來蘇州購書的阿英(錢杏邨)。阿英這樣回憶:
直到“七七”抗戰(zhàn)前夜,杜國庠同志才被釋出獄。也恰巧是他出獄的一天,我從上海到蘇州買書,在玄觀廟附近見到了他。還是瘦削的面龐上架著深度的近視光鏡,還是滿面笑容。腋下夾著一把雨傘。我一眼看見他,真是歡喜得說不出話來。
(見1961年版《回憶杜國庠同志的文學活動》)
6月22日,據(jù)常任俠日記,“過田漢處,與田沅、林伯休(修)等閑話?!?/p>
7月8日,杜國庠與田漢、華漢(陽翰笙)、姚蓬子應邀出席自上海來的中央書局盧芳在南京新街口美美俄國餐廳舉行的聚餐會。(見1937年7月9日南京《新民報》)
7月29日,本日《社會日報》發(fā)表《林伯修閑居南京》(琴僮)一文。其中這樣報道:“昔左翼團體社會科學聯(lián)盟主干者林伯修君,三年前與田漢華漢同時被捕,田漢早于前年恢復自由,林以案情較重,被叛送蘇州反省院居住。林之潮汕同鄉(xiāng)(中)有聲于政壇者,曾數(shù)度為之(關)說,數(shù)月前業(yè)已恢復自由,近居京中,閉門讀書。數(shù)日前中央書店主人盧芳于新街口美美餐廳宴邀田華、林及姚篷子諸君小酌,四子昔為滬上文化界中堅份子。今日同聚白門,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也。某君聞之,改田氏舊作贈之云:‘高論還待驚天地,小別恐未隔死生!’
8月13日,上海“八·一三”抗戰(zhàn)開始。不久,杜國庠參加錢亦石(1938年1月29日病逝于上海)領導的第八集團軍戰(zhàn)地服務隊。錢亦石生病回上海后,杜國庠代理隊長,繼續(xù)參加抗戰(zhàn)。
9月7日,晚5點左右,杜國庠陪同郭沫若一起前往昆山前線面見陳誠,商量事情。(據(jù)《郭沫若年譜長編》)
9月8日,晨,杜國庠、郭沫若與馮玉祥共進早餐。后見到陳誠,聽陳誠介紹戰(zhàn)事形勢。(據(jù)《郭沫若年譜長編》)
9月下旬,杜國庠主持嘉興戰(zhàn)時服務團工作。
10月,杜國庠在浙江嘉興擔任張發(fā)奎第八集團軍戰(zhàn)地服務隊上校總務科長。
10月底,戰(zhàn)地服務隊原隊長錢亦石罹患重病就醫(yī),杜國庠代理隊長一職。
杜國庠(署名“杜守素”)在《憶錢隊長亦石兄》一文中說:
我們的認識較早,在“一二八”事變不久后,我們在上海一個學術座談會上見了面就成為研究學術的朋友;但是真正和他同事,卻在抗戰(zhàn)以后,民國二十六年的冬天。當時他替張向華(張發(fā)奎字)將軍的第八集團軍組織了一個戰(zhàn)地服務隊—抗戰(zhàn)后第一個戰(zhàn)地工作隊:他任隊長,從上海文化界集合了三十幾位隊員,任務是宣傳調(diào)查,溝通軍民意志等等。他要我?guī)兔λ?,擔任了第一科科長。
(見1943年1月29日重慶《新華日報·新華副刊》)
11月15日,據(jù)劉田夫回憶,深夜,杜國庠帶領戰(zhàn)地服務隊撤至松江。
11月16日,據(jù)劉田夫回憶,杜國庠帶領戰(zhàn)地服務隊在青浦縣遭遇敵機轟炸。
11月中旬,據(jù)劉田夫回憶,杜國庠帶領戰(zhàn)地服務隊抵達杭州。
12月26日,據(jù)劉田夫回憶,杜國庠帶領戰(zhàn)地服務隊抵達江山縣休整。
1938年五十歲
1月,杜國庠帶領戰(zhàn)地服務隊抵達浙江戰(zhàn)時省會金華。戰(zhàn)地服務隊改隸黃紹站部,并開始為期三個月的休整。
1月29日,戰(zhàn)地服務隊原隊長錢亦石因積勞過度,病情嚴重,在上海病逝。隨后,杜國庠正式接任戰(zhàn)地服務隊隊長一職。
2月,抗戰(zhàn)刊物《浙江潮》創(chuàng)刊,主編嚴北溟請求戰(zhàn)地服務隊的支持,杜國庠撰寫了《從戰(zhàn)時經(jīng)濟說到春耕問題》《浙江省戰(zhàn)時財政政策》等文章發(fā)表在第一期和第三期。
3月1日,第八集團軍在金華召開錢亦石追悼大會,杜國庠發(fā)表演說:“錢先生的死,不但是蔽隊的損失,而且是整個中國的損失。我們要努力促成軍民合作,來紀念我們已故的隊長?!?/p>
4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正式成立,郭沫若出任廳長。政治部部長陳誠、副部長周恩來出席成立儀式,并由陳誠“訓話”。杜國庠擔任第七處第一科科長。據(jù)陽翰笙回憶,三廳成立后,杜國庠與郭沫若、田漢、陽翰笙、馮乃超、董維健等組成秘密黨小組,由周恩來直接領導。
4月7日,據(jù)本年4月9日的《新華日報》報道:愛國同胞繼續(xù)響應朱德、彭德懷通電。7日,第八集團軍戰(zhàn)地服務團全體同人杜國庠、石凌鶴、何家槐、王亞平等27位共捐27元。
6月7日,下午二時,在政治部第三廳會議室開了“宣傳品編集委員會談話會”,出席者為政治部各廳及秘書處、武漢衛(wèi)成總司令部代表,杜國庠任主席,并發(fā)表講話:“此次會議為根據(jù)上次部務會報時,部長面諭:囑將武漢衛(wèi)成總司令部及本部各廳處所出各種宣傳物集齊后加以編整,以備送贈外賓及一切來賓之用,請各代表對進行方法多多發(fā)表意見?!?/p>
7月27日,據(jù)田漢年譜,晚,杜國庠與周恩來、鄧穎超、田漢、胡愈之、洪深等到郭沫若寓所參加慶祝郭沫若歸國抗戰(zhàn)一周年聚餐。
8月13日,杜國庠率領三廳第一批撤退人員來到衡山。駐守衡山期間,杜國庠代理第三廳廳長,主編宣傳抗日的通俗報紙《民眾三日刊》,由廖沫沙擔任總編輯。郭沫若在《洪波曲一一抗
日戰(zhàn)爭回憶錄》中記述:
在當時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計劃,萬一武漢撤守,準備把衡山當作為抗戰(zhàn)的大本營。
三廳派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員,各處各科的人都有,是由杜守素率領前去,而同時把孩子劇團也一道帶去了。
先遣隊到了衡山,很有趣的是駐扎在文廟里面,一位墨家巨子真真正正地和孔門圣人分庭抗禮起來了。而更有趣的是,杜老的作風竟使部方的張厲生佩服得五體投地。內(nèi)部工作極有條理,衛(wèi)生勤務非常整飭,桌上無隔夜的公文,杏壇有漏夜的弦歌,特別是同去的何成湘是把《總理遺教》讀得爛熟的人,弄到部方有好些文件都非請三廳擬稿不可。張厲生好幾次在紀念周上都當眾宣揚,要大家以三廳為模范,學習三廳。而在私下對人贊揚杜老,他說,象杜守素這樣的人倒不像個左派,像杜守素這樣的人可惜我們國民黨太少了。
就靠著杜老這種穩(wěn)健的作風,使先遣隊在衡山的對外工作也沒有受到什么大的阻礙,特別是孩子劇團,在他的指導之下,加強了內(nèi)部學習,而在巡回工作中也獲得了相對的自由。他們在駐扎衡山的短期中,曾經(jīng)到長沙、衡陽、湘潭等地去做工作。在前曾經(jīng)蔑視他們是“耍猴戲的娃娃們”的張公厲生,也公然看中了他們,每有群眾聚會,都要讓他們表演表演,仿佛是替他增光的少年先鋒隊。
11月,杜國庠同三廳全體人員撤退到衡陽,在衡陽郊外等乘火車西撤。
12月5日,杜國庠批復蔡家桂等第三廳職員上呈的關于在行軍轉(zhuǎn)移過程中趁時間空檔進行抗日宣傳的計劃報告,有三點意見:一,派蔡家桂同志為隊長;二,由會計室先墊發(fā)式拾元;三,限十四日至桂林報告。
12月17日,下午,杜國庠與郭沫若、于立群、何公敢、白鵬飛夫婦等一起坐船游陽朔。(據(jù)《郭沫若年譜長編》)
12月30日,郭沫若為杜國庠、陽翰笙等五人增加津貼事簽呈政治部長官。(據(jù)《郭沫若年譜長編》)
1939年五十一歲
年初,杜國庠和三廳同仁從武漢遷到重慶,三廳分城里和鄉(xiāng)下兩處辦公,杜國庠負責賴家橋鄉(xiāng)下管理工作。
2月1日至8日,杜國庠與郭沫若等出席軍委會政治部舉辦的政工會議。據(jù)《新華日報》15日報道:該部科長以上人員,亦均列席會議。(據(jù)《郭沫若年譜長編》)
2月12日,杜國庠批復科員潘念之關于抗敵宣傳隊第一隊的呈文(據(jù)林潔偉抄錄第二歷史檔案館資料)。
4月8日,政治部要求開小組會議,杜國庠代郭沫若批復處理意見:一,一二三組于每周星期二三四順序開會。二,第一次會議由本人暫任指導員。
9月18日,杜國庠《堅定自力更生抗戰(zhàn)到底的國策,加強敵后的抗戰(zhàn)工作》一文,發(fā)表于《政工通訊·敵后工作問題特輯》1939年第3卷第1-2期合刊。
12月23日,杜國庠、翁澤永對《釋國民公約》等抗戰(zhàn)作品的批復意見:
奉批已將《釋國民公約》《討汪》二稿修正后,與《回頭岸》《壯天雷》二稿同時付印?!秳窆?jié)約救國》《抗戰(zhàn)到底》二稿抽存本科。
十二 廿三 (杜國庠印) (翁澤永?。〒?jù)林潔偉抄錄第二歷史檔案館資料)
本年,杜國庠(署名“張學忍”)譯,馬爾騰著:《怎樣創(chuàng)造你自己》,縱橫社1939年初版。杜國庠(署名“林伯修”)譯,日本林房雄著:《牢獄到五月祭》,廈門風行印刷社,1939年版。
1940年五十二歲
2月,杜國庠(署名“伯修”)《蘇聯(lián)東方學權威巴爾托利特》《高本漢著作漢譯表》,發(fā)表于《學術》1940年第2期。
4月,馬爾騰著、杜國庠(署名“張學忍”)
譯的《怎樣創(chuàng)造你自己》一書,由縱橫社再版。
5月,馬爾騰著、杜國庠(署名“張學忍”)譯的《怎樣創(chuàng)造你自己》一書,由縱橫社三版。
6月30日,杜國庠夫人陳御仙由潮汕步行至香港,經(jīng)越南、昆明、貴陽抵達重慶。郭沫若作詞《蝶戀花》贈杜國庠夫人。
郭沫若的《蝶戀花》:“萬里關河烽燧繞,胡騎雖深,勝利前途好。幾見薰風搖碧草,南來賓雁知多少?石化珊瑚成綠島,海底潛龍,海上神鷹躍。鵲架星橋多一道,三塘古木逢人笑?!痹~后注曰:“今三廳所在地為三塘院子,杜老代余坐鎮(zhèn)其間,儼如古之山長焉?!碧餄h也贈杜國庠一詩云:“一如野鶴一閑云,皓首丹心各不群。從此不應傷寂寞,淡煙疏柳永隨君?!焙笞⒃唬骸安抻山鹆旮疤K州時,予贈句云:此去未應傷寂寞,淡煙疏柳又迎君,頃來行都,伯修夫人從萬里尋夫,久別當新婚,寫此為祝?!?/p>
7月1日,《郭沫若致孫陵函》中說:“杜老之夫人由潮汕步行至香港,更經(jīng)越南、昆明、貴陽,于今日抵此間。余昨曾草前蝶戀花一詞贈之,錄之以供一笑?!?/p>
8月11日,杜國庠(署名“伯修”)作詞、沙梅作曲的《抗戰(zhàn)歌曲:當兵打日本》,發(fā)表于《浙江青年(金華)》1940年第17、18期合刊。
8月25日,杜國庠向郭沫若等呈辭職報告。
報告 八月二十五日 于三廳二科
竊以輕材,謬蒙識拔,服務迄今,忽逾兩載;雖朝夕黽勉,以圖報稱;奈材力所限,建樹毫無,清夜自思,只增慚汗。入夏以來,胃病復發(fā),身心兩憊,折覆堪虞,長此以往,于公于私,兩無裨益,用敢懇請乘此本部改組人事調(diào)整之際,準予長假,俾得從事休養(yǎng),以圖報效于將來。伏乞賜準,實為德便。
謹呈
廳長郭轉(zhuǎn)呈
部長陳
副部長周張
職杜國庠 (杜國庠印)
(據(jù)林潔偉抄錄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七七二,第2281卷,第49頁。)
9月,馬爾騰著、杜國庠(署名“林伯修”)
譯的《怎樣創(chuàng)造你自己》,上海啟蒙書店出版第四版。
10月30日,據(jù)31日《大公報》報道:杜國庠與茅盾、胡風、張志讓、孫伏園、王昆侖、洪深、呂振羽、老舍、鄭伯奇等被聘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專任委員。郭沫若任主任委員,陽翰笙等任副主任委員。
11月1日,杜國庠與周恩來、董必武等400余人,參加在重慶天官府郭沫若主持的慶祝文化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的招待會。
11月2日,杜國庠與郭沫若、茅盾、洪深、鄭伯奇、陽翰笙、胡風、老舍、常任俠等,參加田漢重慶天官府文工會組織的“戲劇的民族形式問題”座談會。其中,杜國庠的發(fā)言:
凡是能適合全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便是好的形式。同時民族的精神也應該發(fā)揚。一個民族,大多有他自己的特殊的東西。中國民族,在其周遭的豐富的大自然中生活已久,養(yǎng)成自己的情趣和風格。印度的泰戈爾雖然也寫英國詩,但絕對和西洋任何一個時代的詩人不同,這正是民族性的表現(xiàn)。人類的發(fā)展有其共同性,但地方環(huán)境可以使各民族有自己的特點。就其優(yōu)長的特點加以發(fā)揚是每一自覺民族的任務。
在戲劇上,我對舊劇很生疏,但覺得它和中國的生活情趣,是比較調(diào)和的。其場面的調(diào)節(jié)中,有一種樸素的美。不能因其舊而一概抹殺。如果從社會的觀點看,舊劇的形式,還是受著物質(zhì)的決定的。士大夫在自己家里召家伶演劇侑客的時候,需要幽雅的簫笛;而農(nóng)民集資唱草臺戲的時候,需要大羅大鼓。今天的錯誤不是鑼鼓,而是在資本主義化的時候,把草臺戲的鑼鼓搬進近代戲場內(nèi)。在今天談問題,不要忘了時間和空間,特別是抗戰(zhàn)建國的時間和空間的特點。凡是適合今天抗戰(zhàn)需要的,舊的東西固然應該改革和發(fā)揚,那怕是外國東西,只要拿過來通過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的語言,中國人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仍然還是中國的;這也就是文藝中國化的問題。
(見田漢記錄的《戲劇的民族形式問題座談會(中會)》)
1941年五十三歲
是年1月6日,“皖南事變”發(fā)生。6月,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lián),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12月8日,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同日,日本進攻香港。
是年皖南事變發(fā)生不久,按照黨組織的安排,杜國庠等撤離重慶,前往香港。
3月1日,杜國庠(署名“杜守素”)《關于“新經(jīng)濟制確立綱要”》,發(fā)表于《敵情月刊》1941年3月1日出版的創(chuàng)刊號。
3月,據(jù)黃學盛、熊澤初的《杜國庠傳略》,杜國庠抵達香港,因國民黨當局不發(fā)給出國護照,只得暫留,在友人杜之紳開的行鋪“毛絨社”樓上,辦了一間孟夏書店,出版了郭沫若的《片羽集》等6種書刊。開業(yè)約有半年,后來因為日本占領香港而關閉。
7月11日,據(jù)本日《新華日報》報道,杜國庠與郭沫若、沈鈞儒、茅盾、郁達夫、田漢、鄒韜奮、陽翰笙、侯外廬、鄧初民、馮乃超、翦伯贊等264人聯(lián)名發(fā)表《中國文化界致蘇聯(lián)科學院會員書》,響應蘇聯(lián)科學院呼呼全世界文化界一致起來反對文化與科學最惡毒的敵人一一法西斯的通電。
10月20日,杜國庠與茅盾等聯(lián)名,在《光明報·雞鳴》發(fā)表《郭沫若先生創(chuàng)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及五十壽辰紀念論文集》征稿啟事。
11月16日,杜國庠與柳亞子、茅盾等聯(lián)名發(fā)表《敬祝郭沫若先生五十初度》(見《華商報》1941年11月16日)。下午四時,杜國庠與柳亞子、鄒韜奮、茅盾、馬鑒、胡風、黃藥眠、林煥平等九十余位留港文化界人士,在香港溫莎餐室舉行郭沫若50壽辰暨創(chuàng)作生活25周年紀念會。杜國庠報告了籌備紀念會的經(jīng)過(見徐封《香港通訊·郭沫若壽辰紀念會》,《時事新報(重慶)》1941年11月28日第4版)。
11月,郭沫若《羽書集》初版,由杜國庠主持的香港孟夏書店出版。郭沫若在《〈羽書集gt;第二序》(重慶版)中說:“書在重慶沒有出成,后來由杜守素兄在九龍?zhí)嫖矣×顺鰜恚伤H自校對,版樣一切都很令人滿意。但不幸剛出版不久,香港九龍便相繼淪陷了,所有紙稿和存書又都一火而焚了。因此《羽書集》的初版流傳于人間的很少,在重慶的恐怕還不上三十部吧?!?/p>
同時期,杜國庠還幫助胡風等人出書?!逗L回憶錄》中記述:
由華僑出資請杜國庠老先生當編輯出書。(杜老是人,在華僑中很有聲望。左聯(lián)時期他在文總,領導過我。到武漢時見過一面。在重慶他也是文工會委員,我們是同事,見面機會多了些。)我應約把過去的一些譯文集成一本交他出版。排成后,太平洋戰(zhàn)爭就發(fā)生了。這就是后來的《人與文學》(1943年3月桂林文苑出版社出版)。
12月8日,日本進攻香港。杜國庠等在黨組織安排下開始撤離香港
1942年五十四歲
春,據(jù)黃學盛、熊澤初的《杜國庠傳略》中說,1942年春,杜國庠隨同難民撤離香港,經(jīng)澳頭、白芒花、三多祝、海陸豐、揭陽,徒步跋涉,回到澄海蓮陽。在家四十多天,又繞道曲江、桂林,返回到重慶。
4月11日,杜國庠(署名“念慈”)《昔日孤島已變成了死尸》,發(fā)表于1942年4月11日《新華日報》第4版。
4月,杜國庠(署名“張學忍”)譯、馬爾騰著《怎樣創(chuàng)造你自己》,縱橫社桂林版。
5月16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已自城來鄉(xiāng)下。
5月17日,據(jù)陽翰笙日記,陽翰笙午約杜國庠等來舍共餐。
5月21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陽翰笙會中同人,在永興場設宴為杜國庠洗塵。
5月23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后二時,文工會中聯(lián)誼社舉行茶會,歡迎杜國庠。席上杜國庠報告香港脫險經(jīng)過甚詳,到黃昏始歸。
5月31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在會復與杜國庠與陽翰笙、馮乃超、鄭伯奇等談商推進研究工作,展開學習運動事。
6月1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晨,原定陽翰笙與馮乃超、杜國庠談去碚事。乃超因聲韻病、杜老因腹瀉,均不能去。最后,陽翰笙同鄭伯奇一
起走。
6月5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后三時,抵達文工會,與杜國庠、馮乃超、夏衍等談甚快。
6月6日,據(jù)陽翰笙日記,五時,請夏衍來舍晚餐,并約鄭伯奇、杜國庠、馮乃超等作陪;杜國庠因晨間頭在郭宅門外跌破,未至。
8月28日,杜國庠復文化工作委員會函。
敬覆者:頃奉貴會大札及生活補助費伍百元,殷殷慰問,獎借有加,至為感謝。尚祈諸公隨時賜教,俾得于文化工作竭其棉薄,以副政府關切之盛意!
此致
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杜國庠謹啟 (杜國庠?。┌?廿八
(據(jù)林潔偉抄錄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七一一(4),第68卷,第92頁。)
晚,據(jù)《歌德晚會》(愛蘭記)中記述,杜國庠參加“歌德晚會”,就朗誦問題談了很多感想,并主張詩人要朗誦自己的作品(原載1942年8月成都《筆陣》第8期,愛蘭記錄)。
9月10日,據(jù)陽翰笙日記,中午,杜國庠、鄭伯奇、馮乃超等,參加陽翰笙在家中招待翦伯贊的家宴。
9月20日,應杜國庠之邀,郭沫若作《崇德學校校歌》:“蓮花山下風光好,薰風搖碧草。春秋代序如海潮,讀書趁年少。學成為國爭光耀,努力努力莫浮躁。蓮花山下好風光,凈幾又明窗。少年志趣要堅強,學業(yè)日就將。立身處世貴鷹揚,努力努力莫彷徨?!焙笥少R綠汀譜曲。
10月10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應馮玉祥之邀,杜國庠與陽翰笙、郭沫若、夏衍等到馮公館午餐。
10月31日,《新華日報》上發(fā)表了郭沫若的《趙高與黑辛》一文,其中提到杜國庠對“黑辛”的解釋:“老朋友杜守素兄,從前是參加過南社的詩人。他對于黑辛有一種解釋,以為就是細辛。據(jù)說細辛是發(fā)汗的藥,中醫(yī)用細辛每每燒焦后用之,故可稱黑辛,猶燒焦筱之姜稱黑姜也。“流汗蒙頭姜黑辛’者,是令人慚愧流汗之事使黑辛亦感愧者也。這樣解釋似乎也說得過去,但不知道太炎先生的本意究竟是不是這樣”
11月22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郭沫若、鄭伯奇、馮乃超、夏衍、陽翰笙等擔任《中原》月刊的編委,夏衍實際負責。
11月24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后,郭沫若、杜國庠、鄭伯奇、馮乃超、于立群等為陽翰笙做生日,晚十時左右結束。
本年,據(jù)侯外廬回憶,杜國庠與侯外廬等一起發(fā)起成立“新史學會”,顧頡剛、張志讓、周谷城等著名學者,都會聚到這面“新史學”的旗幟之下。(據(jù)《韌的追求》)
1943年五十五歲
1月1日,杜國庠與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漢、鄧初民、翦伯贊、鄭伯奇、馮乃超、陽翰笙等一起為沈鈞儒慶祝七十壽辰。
1月14日,杜國庠(署名“杜守素”)《〈新華日報〉五周年紀念獻詞》,發(fā)表于1943年1月14日《新華日報》第4版。
《新華日報》五周年紀念獻詞(杜守素):
《新華日報》的發(fā)行已屆五周年了。
《新華日報》是在抗戰(zhàn)中誕生,在抗戰(zhàn)中長大的,她為了擁護抗戰(zhàn)而奮斗,而六年來的抗戰(zhàn)也讓她鍛煉出今天這一身本事來。
六年以來,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危疑艱辛的風險,而在每一風險中,她總是苦心孤詣呼吁全國團結、堅定民眾信心的最重要的一員;這勞績是不可埋沒的。
隨著物質(zhì)環(huán)境的艱難,報紙的篇幅是縮小了,但是她的內(nèi)容卻反而豐富充實起來,自去歲九一八改版以后,尤其如此。我希望她今后更加擴大這種“文章經(jīng)濟”的精神,務去陳言,使每一篇文字都稱為精金美玉!
《新華日報》是提倡“中國風派中國作風”的。因此,我希望她能夠留出一部分篇幅先作真正中國語體文字的記載,不留一句帶有“土八股”或“洋八股”氣息的語句,逐漸建立一家簡潔、通俗而又生動的作風的報紙來!
墨經(jīng)說過:“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常然。”人類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人翁,人們的一言一動,必然要使整個文化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任何力量卻不能給它以障礙,使他
埋沒。
在《新華日報》紀念五周年的今天,敬以讀者的資格貢獻一點小意見,并祝她日益壯大,健全!
1月17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晚,杜國庠與陽翰笙、郭沫若、夏衍等,參加應云衛(wèi)的宴請。
1月29日,杜國庠(署名“杜守素”)《憶錢隊長亦石兄》一文,發(fā)表于1943年1月29日的《新華日報》第4版。
2月15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自城里歸,說城中朋友都希望陽翰笙能快點進城,因有許多事等著去解決。
2月17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晨,杜國庠、馮乃超來訪,商談俠公繼仁釗來會事。
2月25日,杜國庠(署名“杜惑”)《兩千余年前楊王孫的贏葬論》發(fā)表于1943年2月25日《新華日報》第4版。
3月,馬爾騰著、杜國庠(署名“林伯修”)譯的《怎樣創(chuàng)造你自己》,華南圖書社再版。
4月12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晚,杜國庠自鄉(xiāng)下來,告訴郭沫若、陽翰笙等,萬迪鶴已于昨日病逝。
4月30日,杜國庠(署名“杜惑”)《形與神(其一)》發(fā)表于1943年4月30日《新華日報》第4版。
杜國庠(署名“守素”)《探病》發(fā)表于《新蜀報》副刊《七天文藝》96期“紀念萬迪鶴???。
5月4日,據(jù)胡風日記,下午二時,乘車到賴家橋,先到馮乃超家,見到杜國庠等人。
5月5日,杜國庠(署名“杜惑”)《形與神(其二)》發(fā)表于1943年5月5日《新華日報》第4版。
5月6日,杜國庠(署名“杜惑”)《形與神(其三〈范縝神滅論》)》發(fā)表于1943年5月6日《新華日報》第4版。
5月22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深夜,杜國庠派人把陽翰笙找回文工會,告訴其郭沫若為了查清宇仁失竊的東西,因久查無著大生其氣之事。
5月24日,杜國庠(署名“杜惑”)《披著‘經(jīng)言’外衣的哲學——讀〈孟子字義疏證〉》發(fā)表于1943年5月24日《新華日報》第4版。
6月12日,據(jù)胡風日記,杜國庠來訪。
6月15日,據(jù)陽翰笙日記,郭沫若來電話,邀請杜國庠、陽翰笙、馮乃超等一起進城。
6月16日,杜國庠(署名“林柏”)《紅棉屋札存(一)》發(fā)布于《群眾》1943年第8卷第10期。
6月18日,據(jù)胡風日記,夜,與馮乃超、杜國庠閑談。
6月29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傍晚,張文伯部長來文工會。杜國庠、陽翰笙、馮乃超、鄭伯奇等陪同座談。
7月5日,據(jù)陽翰笙日記,下午三時,文工會開會。主要議程在聽取各組的工作報告及俠公和杜國庠、鄭伯奇、胡風三位的意見。
7月16日,據(jù)胡風日記,訪杜國庠。
杜國庠(署名“林柏”)《紅棉屋札存(二)》發(fā)布于《群眾》1943年第8卷第11期。
7月27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后三時左右,杜國庠與陽翰笙、茅盾、孫伏園、王昆侖、胡風、沈志遠、鄭伯奇、尹伯休等到文工會召開全體委員會議。
8月6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晨,杜國庠應陽翰笙之約到文工會,與鄭伯奇、馮乃超、胡風、蔡儀諸位在會商討《文化月刊》編輯計劃事。
8月11日,據(jù)胡風日記,訪杜國庠閑談。
8月31日,杜國庠(署名“林柏”)《紅棉屋札存(三)》發(fā)布于《群眾》1943年第8卷第13、14期合刊。
9月3日,杜國庠完成《關于墨辯的若干考察》的撰寫。
9月7日,據(jù)《郭沫若年譜長編》,郭沫若往金剛村訪杜國庠,借閱錢穆《先秦諸子系年》。
10月12日,據(jù)胡風日記,下午,在杜國庠處閑談。
10月30日,據(jù)常任俠日記,杜國庠此日致常任俠函。
任俠我兄史席:
霍兄從城來,承惠主編的《學術雜志》創(chuàng)刊號一冊,謝謝!本期內(nèi)容充實,在學術不振的今日,誠可貴也。拙作《墨家的認識論研究》,已仍由徐兄送上,因經(jīng)審查通過,故不更動,未卜何日出版?日來因物價昂騰,頗需款,可否煩兄商之書店,稿費先予支用?并請兄交城天官府街七號朱秘書海觀兄轉(zhuǎn)下。如何之處佇候來鴻。
敬請 著安!
弟杜國庠拜手 十卅
10月,杜國庠完成《戊戌變法運動的思想側面》的撰寫。
11月1日,杜國庠(署名“杜惑”)《戊戌變法運動的思想側面》發(fā)布于《群眾》1943年第8卷第18期。
上午,據(jù)胡風日記,杜國庠主講公孫龍子。
11月3日下午,據(jù)胡風日記,杜國庠到文工會繼續(xù)主講公孫龍子。
11月12日,杜國庠完成《論〈公孫龍子〉》的撰寫。
11月16日,據(jù)常任俠日記,杜國庠參加文工會為郭沫若祝壽,并獲常任俠贈《民俗藝術考古論集》一冊。
12月6日下午,據(jù)胡風日記,訪杜國庠。
12月17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馮乃超、胡風諸位先后來城。午后在郭沫若家談城中文化界的情況甚久。
12月18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與郭沫若、茅盾、胡風、馮乃超及陽翰笙等在梁寒操家晚餐。
1944年五十六歲
1月1日,據(jù)胡風日記,夜,參加郭沫若為董必武祝壽的家宴,與馮乃超、胡風等閑談文藝界情形至二時過。
1月24日,據(jù)陽翰笙日記,該日是陰歷的除夕。晚,杜國庠參加陽翰笙與何成湘兄的聯(lián)名宴請。同時,還有楊晦夫婦、乃超夫婦、胡風夫婦、冶秋夫婦、鹿地夫婦、劉仁綠川夫婦、陳白塵、沈澤民及會中三十余同人來陽翰笙家吃年夜飯。
2月,杜國庠(署名“杜守素”)《關于墨辯的若干考察》發(fā)布于《中蘇文化雜志》1944年第15卷第2期。
馬爾騰著、杜國庠(署名“林伯修”)譯的《怎樣創(chuàng)造你自己》一書,由華南圖書社再版。
2月底,杜國庠(署名“林柏”)《紅棉屋札存(四)》發(fā)布于《群眾》1944年第9卷第3、4期合刊。
3月12日,據(jù)胡風日記,訪杜國庠閑談。
3月18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晨,杜國庠參加馮乃超約談文藝問題,還有胡風、蔡儀、陽翰笙等。
4月5日,據(jù)胡風日記,杜國庠來訪。
5月初,杜國庠(署名“杜守素”)《論公孫龍子:公孫龍的哲學和邏輯》發(fā)表于《說文月刊》1944年第4卷合刊。
5月4日,杜國庠(署名“林柏”)《五四運動憶感》發(fā)表于1944年5月4日《新華日報》。
5月21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馮乃超、何成湘諸位均先后來城。
5月23日,據(jù)胡風日記,上午,訪杜國庠,談城內(nèi)情形。
5月24日,據(jù)胡風日記,下午,杜國庠來訪。
7月17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晨,杜國庠在文工會講“政治經(jīng)濟學中的幾個重要的問題”,至午未完。
7月中旬,劉白羽拜訪了杜國庠。劉白羽在《心靈的歷程》中這樣說:
我們拜訪了杜國庠。杜老一看就是一位學者,窄長、瘦削的臉膛上戴著一副寬邊的近視鏡,他輕言軟語,嚴肅認真。杜老是一位哲學家,他針對蔣介石的老師馮友蘭的思想發(fā)表了批評馮友蘭的新的形而上學,發(fā)表了《紅棉屋札存》、《關于邏輯》。杜國庠看起來是一位纖弱的書生,實際上他是一位哲學的戰(zhàn)斗者。(《劉白羽文集》第九卷,華藝出版社1995年版)
7月,據(jù)郭沫若《十批判書·后記》中記述:
杜老很為我高興,他看見了我的原稿后,竟做了四首詩來送我四首詩,我摘錄三首在下邊:
殷契周金早擅場,井田新說自汪洋。廬瓜一樣堪菹剝,批判依然是拓荒。
齊國官書證《考工》,紛紛臆說廓然空。晚周技史增新頁,不下美洲發(fā)現(xiàn)功。
管家娃子揚眉日,正是士林得意時。狗盜雞鳴君莫笑,幫閑衣缽濫觴茲。
8月10日,杜國庠完成《略論禮樂起源及中國禮學的發(fā)展一一給提倡制禮作樂的先生們的一個答復》的撰寫。
8月21日上午,據(jù)《郭沫若年譜長編》,郭沫若8月24日致裘孟涵信稱,杜國庠于周一上午,第一次開講清初四大家 (顏黃王顧),每周一上午一次。
8月28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第二次到文工會講《明末清初顧黃諸大師的學術思想》。該日講的是黃梨洲。講時偏重在黃的哲學方面,故感興趣的人不多。講畢,表示下次不想講了,要大家多去看看其講稿。
9月21日,據(jù)胡風日記,杜國庠來訪。
10月1日,杜國庠完成《中國古代由禮到法的思想變遷》的撰寫。
10月底,杜國庠(署名“林柏”)《略論禮樂起源及中國禮學的發(fā)展一一給提倡制禮作樂的先生們的一個答復》發(fā)布于《群眾》1944年第9卷第20期。
11月1日,杜國庠(署名“杜守素”)《論“理學”的終結(上):由這觀點看明清之交黃顧王顏的學術》發(fā)表于《大學月刊(成都)》1944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
11月12日,杜國庠完成《論荀子的成相篇:介紹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學》的撰寫。
11月20日,本日《新華日報》上發(fā)表的《結合理論和現(xiàn)實》中高度評價了杜國庠《論“理學”的終結》一文。其中說到:
近年來,有一部分人重抬起舊道學家所說的道統(tǒng)之說,竭力加以宣揚,自命為上繼周公孔孟程朱的“道統(tǒng)”。這其實是違逆民主潮流的復古理論的招牌。在學術史上,孔子上繼堯舜周公之說本是胡扯,從孔孟到程朱,中間又跳了一大段漢儒的學術工作,程朱以后不僅在兩宋時已有反理學的思想,而且到了明末清初以后反理學思想更成為主潮,只有滿清統(tǒng)治者才死捧住朱注四書當作愚弄天下讀書人的工具。把這種學術發(fā)展中的經(jīng)緯斗爭弄清楚,也足以揭封建專制主義定思想于一尊的妄想。杜守素先生發(fā)表在這個刊物上的論文就是從這觀點上談明清之交的梨洲、亭林、船山、習齋的學術思想的。
12月27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后,杜國庠、陽翰笙、何成湘、楊晦等來文工會,他們漫談時局,一直到傍晚才散去。
12月,杜國庠(署名“杜守素”)《論“理學”的終結(下):由這觀點看明清之交黃顧王顏的學術》發(fā)表于《大學月刊(成都)》1944年第3卷第11、12期合刊。
1945年五十七歲
本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31日,毛澤東應邀來到重慶。
1月12日,據(jù)胡風日記,訪杜國庠,喝酒閑談。
1月30日,據(jù)胡風日記,與杜國庠閑談
2月12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杜國庠與陽翰笙、傅抱石、楊晦、胡風等到文工會聚餐。
2月22日,《新華日報》報道:積極響應郭沫若倡議并草擬的《文化界發(fā)表時局進言,要求召開臨時緊急會議,商討戰(zhàn)時政治綱領,組織戰(zhàn)時全國一致政府》,杜國庠與田漢、沈鈞儒、侯外廬、顧頡剛、周谷城等312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簽名。
2月,杜國庠《怎樣研究中國哲學》刊載于青年生活社主編的《怎樣自我學習》一書,青年生活社1945年2月版,第15-26頁。
3月11日,杜國庠完成書評《接受遺產(chǎn)與知人論世—一介紹侯外廬著〈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上卷》的撰寫。
3月,杜國庠(署名“杜守素”)《論荀子的成相篇:介紹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學》發(fā)表于《中原》1945年第2卷第1期。
4月12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來陽翰笙處,談甚久。杜國庠希望陽翰笙他們設法把李在田的問題給解決了。
5月6日,據(jù)李春鑄的回憶,杜國庠、郭沫若、李春等在馬寅初家相遇。杜國庠就當時時局和李春進行了交談:“就目前的形勢看來,抗日戰(zhàn)爭就要勝利,但是國民黨反動派卻趕緊準備內(nèi)戰(zhàn),我們要發(fā)動全國人民起來反對內(nèi)戰(zhàn)。你可結合教學的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F(xiàn)在物價高漲,抗戰(zhàn)初期,一百元國民黨的法幣,可以買一頭大水牛,現(xiàn)在只能買一粒米(注:應指一袋大米)的四分之一。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有一位民主人士說:‘此路不通,去找毛澤東。說明民心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傾向共產(chǎn)黨。我們要乘此機會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特別要團結進步學生,以增強斗爭的力量,要把那位民主人士的呼聲,變?yōu)閺V大群眾的呼聲,促使更多更多的人民起來跟著共產(chǎn)黨走?!保ɡ畲骸抖艊杂肋h會在我的心中》)
5月21日,據(jù)胡風日記,杜國庠來訪。
6月2日,據(jù)郭沫若《〈十批判書〉后記之后(一)》,其中感謝杜國庠告知兩則他人研究成果:陳澧《東塾讀書錄》卷12《諸子書》以思孟之學出于子游,近人劉節(jié)以《心術》《白心》二篇出于宋或尹文。
6月3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將晚,杜國庠忽自城中折回。他特別走來看陽翰笙和何成湘,說日內(nèi)他即將離開此地。
6月25日,杜國庠完成《讀文所感》一文。
7月3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訪陽翰笙,談了最近的時局。陽翰笙也為研委會的季刊向他拉稿。杜國庠表示很愿意為他們寫稿。
8月8日,《東方日報》(第3版)上登載《記共黨杜國庠》(勵天游)一文,誤傳杜國庠被國民黨殺害:
杜國庠君為北大社會學教授,系日本帝國大學畢業(yè),樸學能文。與余在吳貫因先生座上曾數(shù)次相晤。余于民國十年辛酉在北京主辦《民和報》,杜君助余最力。時余不知其為信仰共產(chǎn)主義也。猶憶辛酉秋日,與吳柳隅先生及守素(杜君字)同游北京香山,策驢賦詩,日暮方歸。有“斯世雖無干凈土,只在云深不知處”,“杜老亦是哀時客,相遇共傾杯中酒”之句,初不料幾年后競分道揚鑣,歸粵南。為赤色主義而犧牲也,杜氏完全為一“學者”典型,與余前述之李大釗氏為“同一書生本色”,余聞其死訊,曾有詩吊之云:“回憶策驢題句處,杜復不見令人哀”。才士歧路,亦可悲已。杜君番禺人,字守素,口訥而下筆千言,有譯
著甚多,在北京刊行。
8月26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晨,杜國庠訪陽翰笙。他們談了很多城里的情形和時局。
9月9日,據(jù)陽翰笙日記,杜國庠訪陽翰笙,談時局。
據(jù)常任俠日記,晚間,杜國庠在郭沫若處,遇常任俠,論治學之方,言談甚暢。
9月初,據(jù)黃、熊《杜國庠傳略》,某日晚上,毛澤東在駐地接見了杜國庠。杜國庠把自己入黨以來的情況向毛澤東做了簡要匯報,并且得到了毛澤東的鼓勵。
9月19日,據(jù)陽翰笙日記,聽說陽翰笙等朋友陸續(xù)搬離鄉(xiāng)下,杜國庠仍居鄉(xiāng)下,熟人友朋所剩無幾,心里頗有些黯然
9月20日,據(jù)陽翰笙日記,午,何成湘請杜國庠和陽翰笙過中秋節(jié)。
9月,杜國庠(署名“杜守素”)《讀文所感》發(fā)表于《青年知識(重慶)》1945年第1卷第2期。
杜國庠(署名“林柏”)書評《接受遺產(chǎn)與知人論世—一介紹侯外廬著〈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上卷》發(fā)表于《青年知識(重慶)》1945年第1卷第2期。
杜國庠(署名“杜守素”)《墨家認識論的研究》發(fā)表于《中山大學季刊》1945年第2卷第2期。
11月17日,《自由導報》在重慶創(chuàng)刊。杜國庠與侯外廬、邵荃麟、馬寅初等組成編委會,并擔任總編輯。
11月,杜國庠(署名“杜守素”)《所謂“風流”,該消歇了——讀馮友蘭“論風流”》發(fā)表于《青年知識(重慶)》1945年第1卷第4期。
12月24日,據(jù)《新華日報》1949年12月26、29日報道:杜國庠、彭一湖、梁漱溟、沈鈞儒、張東蓀、郭沫若、侯外廬、馮乃超等二十七位會員以陪都各界反對內(nèi)戰(zhàn)聯(lián)合會名義,聯(lián)名分別致函毛澤東、蔣介石,呼呼和平,反對內(nèi)戰(zhàn)。
12月30日,據(jù)《新華日報》1945年12月31日報道:杜國庠與馬寅初、侯外廬、張申府等四十人于30日參加在重慶的教育學術界人士集會,討論對政治協(xié)商會意見,決定籌組“中國學術工作者聯(lián)誼會”,推定張東蓀、馬寅初、侯外廬等
十三人為籌備委員。
12月,杜國庠相繼完成《玄虛不是中國哲學的精神——評馮友蘭〈新原道〉》《玄虛不是人生的道路——再評馮友蘭〈新原道〉》的撰寫。
杜國庠(署名“杜守素”)《論理、學、邏輯》發(fā)表于《青年知識》(重慶)1945年第1卷第5期。
杜國庠發(fā)表《我抗議》以聲援發(fā)生在昆明的“一二·一”慘案:
我抗議:把歷史拉回到“三·一八”段政府使衛(wèi)兵槍殺援助外交的請愿青年的時代去。
我抗議:敵視民眾,根本把學校師生當做盜匪看待,動不動使用武力去包圍、鎮(zhèn)壓、拘捕、以至殺戮的作風。
我抗議:在政府承認保障自由,宣布以和平民主來建設新中國之后,便讓西南大都會——昆明發(fā)生“一二·一”,軍隊用手榴彈、機關槍沖進學校,殘殺手無寸鐵的反內(nèi)戰(zhàn)的師生,死傷至三十多人,釀成空前的大慘案。
我抗議:慘案發(fā)生多日,當局不趕快恤死問傷,懲辦兇犯,撤換措施失宜、釀成慘案的負責當局,以平公憤;卻在封鎖掩飾慘殺的事實,阻止馮友蘭教授等代表來渝陳述案情。歷史要前進的!武力鎮(zhèn)壓不了民眾的公憤!
(見《“一二·一”慘案死難四烈士榮哀錄》)
A Concise Chronology of Du Guoxiang's Year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YANG Miao-ping, KONG Ling-b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Abstract:At the outbreak of the full-scal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Du Guoxiang was introduced by his friend Guo Moruo,who had just returned to China,to jointhe field culturalservice team under theleadership of Qian Yishiin Zhang Fakui’sEighth Group Army.Soon after,Du Guoxiang acted as Qian Yishi’s captain,and in early 1938,Du Guoxiang was invited by Guo Moruo to Wuhan to join the Third Ofice of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headed by Guo Moruo.In194O,when the Third Office was disbanded,Du Guoxiang joined the Cultural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led by Guo Moruo. Throughout the entir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Du Guoxiang stood firmly with Guo Moruo and participated in leading thecultural work in the Nationalist-controlld region to support the war effort.In1941,atthe time of the climax of theanti-communist movement in the Nationalist-controlled region,Du Guoxiang,together with Guo Moruo,Hou Wailu,Jian Bozan and others,persisted in applyingMarxist theory intheir academic research,andwrote a large volume of academicwritings on thehistory of thought and culture inancient China.Through these effrts,a solid foundation was lai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within the Chinese scholarly tradition.
Key words:Du Guoxiang;War of Resistance;Third Office;Cultural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