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作戰(zhàn)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激發(fā)了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耗盡,我軍的士氣正旺,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
背景:魯莊公十年(前684),強大的齊國攻打弱小的魯國,魯國大夫曹劌求見,請求取信于民后再戰(zhàn),后在長勺作戰(zhàn),曹劌隨從指揮,等齊國軍隊擊了三次鼓后再進攻,大敗齊軍。戰(zhàn)勝后,魯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做了以上回答。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
釋義:將軍在軍隊中,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背景:“兵圣”孫武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闔閭讓他帶領宮女來現(xiàn)場操練。在訓練過程中,孫子要把不服從命令的兩位隊長斬首,闔閭極力阻止,孫子說了上面的話后,將隊長二人斬首示眾。再訓練時,很快就軍容整肅。從此闔閭才知道孫子善于用兵,終于任他為將。領兵打仗,戰(zhàn)無不勝。
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秴亲印?/p>
釋義:賢明的君主以此為鑒,一定會對內修明政治,對外治理戰(zhàn)備。
背景:這是戰(zhàn)國軍事家吳起政治觀點和軍事思想的核心內容。吳起帶著自己的軍事謀略學說拜見魏文侯時,說了這番言論,希望明主既要重視實行仁政,又要加強武裝軍備,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此番交談后,魏文侯在祖廟中向吳起敬酒,立他為大將。受到重用的吳起率領魏兵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次,幫助魏國開拓疆土。
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善于作戰(zhàn)的人應順應形勢的發(fā)展,向有利的方向
引導。
背景:戰(zhàn)國時期,孫臏為齊國軍師,出謀劃策,利用魏軍認為“齊軍怯”的輕敵之心,提出“因其勢而利導之”的策略。他佯裝敗退,并通過逐日減少行軍的灶數(shù)誘敵深入,誘使龐涓率輕騎追擊,最終在馬陵設伏,大敗魏軍。成語“因勢利導”即源于此句。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只老鼠在洞里爭斗,哪個勇猛哪個得勝。
背景: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秦國派兵進攻趙國重鎮(zhèn)閼與。趙惠文王召見名將廉頗,問是否可以救援,廉頗說“道遠險狹,難以援救”,又征詢樂乘,得到一樣的回答。最后,趙惠文王詢問趙奢,趙奢說了上面的話,趙惠文王便派趙奢領兵救援,大破秦軍,史稱“閼與之戰(zhàn)”。
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在這種形勢下就要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zhàn);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還能用他們取勝呢?
背景:這句話是漢初名將韓信對《孫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靈活運用。韓信率軍攻打趙國,背水列陣,違背了兵書上前臨水,背靠山的原則,但最后大敗趙軍。將士好奇地詢問韓信運用的什么戰(zhàn)術,韓信做了以上
回應。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也?—《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
釋義:匈奴尚未消滅,怎么能先顧自家呢?
背景:這是西漢名將霍去病在擊潰十余萬匈奴獲勝后,拒絕漢武帝賞賜的府第時,表達的滅敵決心,體現(xiàn)出強烈的家國
情懷。
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后漢書·馬援列傳》
釋義:有志男兒應當戰(zhàn)死邊疆戰(zhàn)場,用馬皮包裹尸體歸葬
故鄉(xiāng)。
背景:東漢建武二十年(44),名將馬援南征交趾凱旋,面對孟翼的祝賀,說了上面的話。建武二十四年(48),六十二歲的馬援聽聞武陵五溪蠻叛亂,不顧年邁抱定戰(zhàn)死疆場的決心主動請纓南征,次年病逝于軍中,實踐了“馬革裹尸”的誓言。此典故衍生出成語“馬革裹尸”。
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飛傳》
釋義:排好陣勢再戰(zhàn),這是兵法上常用的。而用兵的奧妙,全在于用心思考。
背景:南宋時,岳飛多次出奇兵阻擊金兵。副元帥宗澤夸他智勇雙全,讓他研究古陣圖,希望他在擅長野戰(zhàn)的同時,更全面發(fā)展。岳飛婉轉地拒絕了,說了上面的話。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戰(zhàn)之難,勝于外物。 —《王陽明全集·與楊仕德薛尚謙書》
釋義:剿滅山中的賊寇相對容易,但破除心中的貪欲雜念是非常困難的。內心的斗爭,難度遠勝過一切外部的挑戰(zhàn)。
背景: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陽明平定南贛嘯聚山林的盜賊時,在致弟子書信中提出此觀點。當時剿滅“山中賊”僅用一年,而教化民眾卻需更長時間?!靶闹匈\”可作更寬泛的延伸,如過度的欲望。
但知結硬寨、打呆仗,從未用一奇謀、施一方略制敵于意計之外?!对鴩喔濉げ‰y速痊請開各缺仍留軍中效力折》
釋義:只知道將防區(qū)修筑得夠結實,穩(wěn)扎穩(wěn)打慢慢積累,從沒用過奇計或方略,在敵人意料之外將其制服。
背景: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作戰(zhàn)上,向來以善打硬仗、持久戰(zhàn)著稱?!敖Y硬寨、打呆仗”正是他的作戰(zhàn)風格。他多次勸告弟弟曾國荃“無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穩(wěn)適”。在同治五年(1866)十月十三日的上書中,他再次闡述了這一作戰(zhàn)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