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長卿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xiāng)心。
野寺來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解讀】
這是一首略帶詠史意味的詩歌。
“吳公臺”為古戰(zhàn)場。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劉誕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發(fā)動叛亂。為平定叛亂,孝武帝派名將沈慶之討伐。沈慶之在廣陵城外壘土筑臺,居高臨下,作為發(fā)射弓弩之地。南朝蕭梁末年,廣陵為北齊所占。南朝陳宣帝時,發(fā)動太建北伐,將領(lǐng)吳明徹率軍圍攻廣陵,在沈慶之的弓弩臺上進一步增筑,據(jù)此臺向廣陵城內(nèi)射箭,以助攻城,后人便稱此臺為“吳公臺”。可以說,吳公臺見證了南朝的歷史滄桑。到了唐代中葉,這里已成高岡,有寺院建于其上。
劉長卿游于吳公臺,感慨所見之蕭瑟,追憶南朝之滄桑,故有此詩。
詩歌前四句主要寫吳公臺上景象:詩人登臨吳公臺,映入眼簾的是草木凋零、秋色肅殺的一派景象?!皳u落后”,指此時葉已落、草已衰,秋意彌漫。此處人跡罕至,無人相伴;而吳公臺同樣是孤單矗立,唯有長江對岸云霧繚繞的山峰可以相伴。
此番情境,觸動了詩人本已沉郁的羈旅情懷,使他的心境更添一份涼意。
放眼遠眺,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乃是:“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殘陽中,山林空曠,江水自流,唯有寺院里傳來的磬響回蕩;舊日古戰(zhàn)場的營壘尚存遺跡,而當年之人早已不見蹤影;南朝的喧囂紛爭,也煙消云散,只留在記憶之中。
詩作也傳遞了一種渺小感。江天廣闊,歲月悠悠,隨著無盡天穹和奔涌江流所勾畫的宏大自然畫卷的展開,隨著腳下吳公臺那百年滄桑積淀的彌散,獨立高岡的詩人逐漸濃縮為一個小小的圓點,顯得那么渺小。這種渺小,不僅指向詩人自己,也指向他的悲歡苦樂。這首詩作于劉長卿遭遇貶謫,徘徊江南之際,南朝的繁華,在永恒的自然與無盡的歷史中尚且如浪花一朵,自己一人的榮辱又算得了什么呢?(李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