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從這里開始!
矗立于歐洲南端荒蕪海角上的薩格里什(Sagres)要塞(圖1)是葡萄牙阿爾加夫(Algarve)地區(qū)最負盛名與最具游覽量的遺產(chǎn)地之一。這里曾是航海家亨利王子②的住所,傳說,他于15世紀在此建立了航海學校,現(xiàn)已成為歐洲早期海外探索的象征。由此向東約 2300km ,克拉皮納尼安德特人博物館(KrapinaNeanderthal Museum)形如一個史前洞穴楔入兩山之間,毗鄰克羅地亞著名的胡什尼亞科(HusnjakovoHill)遺址,該地于1899年發(fā)現(xiàn)了中歐數(shù)量最多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博物館則致力于早期人類的文化、環(huán)境與進化研究。2015年,這些在時間與文化上都相距甚遠的遺址因同時獲得“歐洲遺產(chǎn)標簽”(EuropeanHeritageLabel,EHL)的稱號而被聯(lián)系在一起。
EHL于2011年由歐盟通過③,授予那些具有“象征歐洲價值”和“在歐洲和(或)聯(lián)盟建設(shè)的歷史與文化中起作用”的遺產(chǎn)地[1。一經(jīng)列入,遺址就會被指定作為歐洲的起源地之一,自此以后,與之相關(guān)的展覽與活動都需歐洲化,以增強歐洲公民對歐盟的歸屬感[2-3]。
以薩格里什和克拉皮納的遺址為切入點,本節(jié)提出的問題是:以歐洲之名,遺產(chǎn)塑造和打破了哪些歸屬邊界?筆者在調(diào)查中首先深入位于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僚機構(gòu)中心,那里在歐盟文化政策方面對歐洲本質(zhì)的定義故意模糊不清,使歐洲在作為“一個獨特的文明”和“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并行觀念間游移不定。筆者認為這種模糊性在歐盟遺產(chǎn)行動中為歐洲塑造了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厮莸紼HL遺址所處的時代,筆者認為:這一形象與EHL對歐洲文明特定準則的堅守相一致,使得歐盟與那些黑暗和令人不適的歷史撇清了關(guān)系。最后,筆者將視角拓展至歐洲大陸的邊緣地帶乃至更遠的地方,借助薩格里什要塞的一個特征來闡明EHL在超越邊界與文明確認方面是如何與歐盟邊境制度外部化的并行政治項目相聯(lián)系的。同時,筆者也著重說明了后者是如何賦權(quán)歐洲激進右翼——這一同樣依賴于歐洲文明經(jīng)典思想的政治勢力。
2 你屬于哪里?
借用伊恩·哈金(IanHacking)的話,遺產(chǎn)和邊界并不“服從于我們的主觀思維”4,而是人們的觀念和它們所代表的事物共生發(fā)展的一種產(chǎn)物。除了那些被人為分類而產(chǎn)生的表現(xiàn)形式之外,如標示牌、旅游中心、地圖和鐵絲網(wǎng)圍欄,《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上的遺址之間或國家邊界之間并沒有天然的相似之處。因此,遺產(chǎn)和邊界需要通過不斷地重申與物理劃分,才能持續(xù)得到認可(見休斯-蒂德倫德(Hughes-Tidlund)在本書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這種將遺產(chǎn)理解為我們“所做之事”而不僅僅是存在的事物,在當今遺產(chǎn)研究領(lǐng)域是不足為奇的[5]。這與邊界研究領(lǐng)域中處理邊界問題的方法不謀而合。正如漢克·萬·豪登姆(HenkvanHoutum)所認為的:邊界是一個動詞,以及“劃定邊界、劃分空間界限是一種合作行為”。采取這樣的觀點意味著需要認識到,遺產(chǎn)和邊界不是對過去的映照或?qū)臻g的自然劃分,而是一種在現(xiàn)實中留下自身印跡的世界塑造行為。這也意味著,作為研究人員和公民,我們總是在某種程度上參與到遺產(chǎn)和邊界的構(gòu)建中。下一步,如緹姆·溫特(TimWinter)在關(guān)于遺產(chǎn)研究的未來中所建議的那樣,將開始“關(guān)注當今世界所面臨的關(guān)鍵問題,以及與遺產(chǎn)相關(guān)并延伸出的更大問題”7。其中一個遺產(chǎn)與邊界交織的問題,即是當今歐洲歸屬感的條件構(gòu)造④。
萬·豪登姆寫道:邊界是一個問題。遺產(chǎn)亦是如此。它們在被工具化的形式下,提出并回答了當下最危險的問題之一:你屬于哪里?這取決于誰提問、答案是什么以及答案所參照的依據(jù)(國籍、外貌、宗教信仰、文化遺產(chǎn)等),這可能會影響人們生活的軌跡。這個問題中蘊含著權(quán)力不對稱,即誰有權(quán)利提出問題以及誰擁有解釋的特權(quán)使得某些答復優(yōu)于其他。正是這種權(quán)力不對稱,使得歐盟如此不穩(wěn)定,一方面尋求體現(xiàn)在遺產(chǎn)中的歐洲身份;另一方面又不斷強化外部邊界。在下文中,筆者通過對EHL遺產(chǎn)地的民族志田野調(diào)查,在歐盟委員會的參與式觀察、文件分析和訪談中所獲得的見解,來探索歐洲遺產(chǎn)與邊界的交叉點8。
3 向內(nèi)延伸:歐盟文化政策的模糊性
2017年8月下旬,在克羅地亞薩格勒布(Zagreb)一家熱鬧的咖啡館里,筆者見到了2位在國家層面參與EHL遺產(chǎn)地推廣和提名的工作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翻譯員,被招募來尋找合適的遺址,如克拉皮納尼安德特人博物館,并向有意的申請者解釋歐盟的這項倡議。他們說,這不是一個輕松的任務(wù),部分原因是獲得這一標簽是沒有任何經(jīng)濟利益的,它只代表了一種聲譽;此外,歐盟委員會制定的標準也很難理解,這些標準聽起來都非常相似且模糊,要求遺址具有“歐洲象征價值”“泛歐洲性質(zhì)”、歐洲一體化和歷史的意義,以及它如何認可“共同價值”和遺址活動的“歐洲維度”1。克羅地亞于2013年加入歐盟,而首批EHL遺址也在同年獲批,因此,克羅地亞代表在解釋此類帶有政治身份色彩的歐盟表述時經(jīng)驗有限。
克羅地亞代表的困惑并非孤例。在“EHL專家小組”(由歐盟提名的專家評審團做最后的評估)提交的每份報告中都指出,許多申請者都誤解了EHL的意圖:他們的敘述不夠歐洲化,對于歐洲維度的解釋不夠精確(或太過時),以及他們與歐洲價值觀的聯(lián)系不夠具體[9-12]。這些憂慮與以往歐盟遺產(chǎn)行動中遇到的問題相呼應(yīng)。歐洲共同體的第一個遺產(chǎn)計劃是為“歐洲知名”的古跡和遺址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從1983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吸引了很多申請,但據(jù)歐盟委員會認為,這些申請未能滿足該計劃的條款與條件[13]。這也與筆者2007—2013年在歐盟機構(gòu)負責文化資金項目的經(jīng)歷一致。筆者在那里處理了數(shù)百份申請,并協(xié)助監(jiān)督專家小組的工作。在遺產(chǎn)方面,第一項評估標準“歐洲(文化)附加值”在專家和申請者之間的解釋即有所不同,其含義從基督教到地理位置都不相同[8]。
筆者認為,這種不確定性的根源不在于歐盟對遺產(chǎn)的定義(遵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洲理事會的定義),或不完善的申請指南,而在于其對“歐洲”這一表意符號的模糊處理。歐盟應(yīng)該實現(xiàn)什么(一體化和經(jīng)濟繁榮)以及基于什么原則(民主、自由、人權(quán)),從一開始就很明確,但是“歐洲”和“身為歐洲人”的意義仍然模糊不清。正如索尼婭·龐切爾·瑞克門(SonjaPuntscherRiekmann)所強調(diào)的那樣,這種回避與其說是忽視的結(jié)果,不如說是一種策略[14]64。在《舒曼宣言》(1950年)中,第一份關(guān)于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提案,“歐洲”被當作一種道德概念和近乎神奇的計劃。只有將地理和文化上的歐洲與新的合作相結(jié)合,才能實現(xiàn)更廣泛的一體化項目。這在與歐盟擴大的有關(guān)文件中尤為明顯:“歐洲人”一詞尚未被正式定義。它結(jié)合了地理、歷史和文化元素,這些元素共同構(gòu)建了歐洲身份委員會認為,現(xiàn)在既不可能、也不適宜劃定歐盟的邊界[15]11。
這種模糊性塑造了歐盟的文化政策,其任務(wù)是打造一個歐洲文化區(qū)域,并“凸顯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16]。最重要的是,“歐洲”和“歐盟”的互換使用激發(fā)了一種對歐洲遺產(chǎn)的褒揚觀點。裹藏在這一政治項目的名義中,“歐洲”注定會成為一個積極的表意符號,而遺產(chǎn)這一后現(xiàn)代的懷舊項目,已蘊含著某種美好的意義——值得留存的東西[7]。在歐盟的表述中,古希臘和羅馬帝國被頻繁地作為民主、公民權(quán)和法制的參照點,因此象征性地與歐盟機構(gòu)聯(lián)系在一起。當涉及“負面”或“黑暗”的遺產(chǎn)時[18](如大屠殺等),這些聯(lián)系就會被切斷。盡管這些時期的遺址對歐盟的自我敘述至關(guān)重要,并且也得到了許多歐盟行動的支持,但它們并未被用來講述歐盟的當代故事,而是被當作歐盟崛起之時的歷史灰燼。通過將歐盟展現(xiàn)為一個誤入歧途的大陸救世主,并將黑暗遺產(chǎn)宣揚為紀念場所一一野蠻暴力、種族主義和暴政成了道德故事的素材,而沒有內(nèi)化為“身為歐洲人意味著什么”的一部分[8.19]。
這種將歐盟所代表的歐洲從不堪的過去中分離出來的趨勢,體現(xiàn)在歐盟委員會暫時將EHL遺址劃分為4個積極的主題。這些主題被列在“自由與民主”的旗幟下,分別是“爭取和平”“團結(jié)之路”“追求知識”和“進步先鋒”[20],然后將遺址分別歸于某個主題之下,如奧地利卡能騰姆(Carnuntum)的羅馬軍事考古遺址被歸于“進步先鋒”;荷蘭納粹中轉(zhuǎn)營韋斯特博克(Westerbork)集中營則被歸于“爭取和平”。對于卡能騰姆,EHL專家組的報告將羅馬帝國稱之為“歐洲的前身”,而將納粹集中營與“和解”和“歐洲記憶”等價值觀聯(lián)系起來9。也許正是因為不愿意承認負面遺產(chǎn)與當今歐洲的象征性聯(lián)系,所以當韋斯特博克集中營的工作人員收到標準化的EHL宣傳明信片時才會深感不安。明信片上印著“歐洲從這里開始!”的標語,背景是關(guān)押猶太人的營房[21]。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將歐洲的起點與種族滅絕聯(lián)系起來,真的有那么牽強嗎?
這一模糊性的策略決定了歐洲的框架,卻未明確其內(nèi)容,這在歐盟文化政治中產(chǎn)生了一種概念上的模糊地帶,從19世紀關(guān)于獨特歐洲文明的傳統(tǒng)觀念,直至當代的文化團結(jié)觀念[8.22-23]。前一觀點主導了歐盟的第一次遺產(chǎn)行動,默認以希臘一羅馬和猶太一基督教遺產(chǎn)為基礎(chǔ),將紀念碑和遺址視為歐洲歷史的無聲證人,以及反映在西方考古特征和建筑風格中的歐洲身份。2000年歐盟東擴后,這種觀點變得不那么可行[24]。焦點從“歐洲起源”轉(zhuǎn)移至“歐洲價值觀”,從體現(xiàn)在事物中的“歐洲過去”轉(zhuǎn)移至了體現(xiàn)在人身上的“歐洲”[25]。因此,歐盟支持遺產(chǎn)項目的方式也從目標導向轉(zhuǎn)向了形式導向。資金不再主要用于資助像雅典衛(wèi)城這類標志性遺址的修復和保護,而是越來越多地投向文化合作以及歐洲專業(yè)網(wǎng)絡(luò)的建設(shè)[26]。
在EHL中,這2種方法并行使用。EHL計劃以目標為導向,將遺址想象成“具有歐洲意義的鏡子和使者”[12]。但也以形式為導向,意欲將專業(yè)人士和遺址聯(lián)系起來。該計劃旨在揭示已經(jīng)蘊藏在遺址中的歐洲敘事,并通過貼標簽這一行動塑造一種共有的歐洲敘事。這樣雄心勃勃的文化政治事業(yè)離不開各方協(xié)作,而這正是模糊性至關(guān)重要之處。為使行動有意義,必須招募獨立專家和遺產(chǎn)專業(yè)人士,鼓勵他們從“歐洲”的角度進行思考,解釋諸如“歐洲意義”這類概念并賦予其內(nèi)涵[27]??死锼埂ば枺–risShore)和蘇珊·瑞特(SusanWright)認為:通過實施這種軟壓力,文化政策才能“影響人們固有的行為規(guī)范,使他們自身即便不是有意識的,也能為政府的社會秩序模式作出貢獻”[28]。
回到薩格勒布的咖啡館,克羅地亞代表所經(jīng)歷的困難可被視作這種模糊性策略的回應(yīng)。他們被要求思考“歐洲”:思考歐盟希望他們想要的是什么樣的“歐洲”。
4 向后延伸:時間的邊界
當歐盟委員會或EHL專家組展示已被授予EHL的38處遺產(chǎn)地時,通常會按時間順序排列,以“傳達一種歷史感”[12]。其中,13處早于近代(1789年之前),16處始于近代至“二戰(zhàn)”結(jié)束,還有9處屬于當代(1945年后)③。這些遺產(chǎn)地體現(xiàn)出對過去幾個世紀的重點關(guān)注,以及對更久遠時期的跨越式回溯,可被視作標簽?zāi)康恼撘暯堑淖匀唤Y(jié)果,以標記“當今歐洲創(chuàng)建過程中的里程碑”[2]。那么,唯一的難題在于:為何只有6處遺址與歐盟的政治歷史直接關(guān)聯(lián)?例如斯特拉斯堡歐洲區(qū)(EuropeanDistrictofStrasbourg)、申根村(VillageofSchengen)和《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Treaty)的相關(guān)遺址。根據(jù)EHL專家組成員的聲明以及筆者與歐盟官員的談話可以看出,他們懷著一種潛在的意愿去創(chuàng)建一個無偏見且具有代表性的歐洲歷史年表,希望“缺漏逐漸被填補”[21l。這種對代表性的追求,以及為歐盟的歐洲創(chuàng)造一個有意義的歷史的強烈期許,是歷史與遺產(chǎn)融合的絕佳例證。
在“馴化”過去的過程中,我們利用它來服務(wù)當下的目標。關(guān)于起源和忍耐、勝利或災(zāi)難的傳說,將當下投射回過去,又將過去延伸至當下,它們使我們與祖先產(chǎn)生共鳴,我們傳承祖先的美德,摒棄他們的弊端。我們通常將這種共鳴稱之為歷史,但實際上這就是遺產(chǎn)。歷史與遺產(chǎn)的區(qū)別至關(guān)重要:歷史探索并解釋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越發(fā)模糊的過去;而遺產(chǎn)澄清過去,并為過去注入當代價值[7。
大衛(wèi)·洛翁日奧(DavidLowenthal)在此所劃分的歷史與遺產(chǎn)的界線,在現(xiàn)實中其實很難如此涇渭分明,但這有助于闡明一個觀點:所有歷史遺跡都有著縱向的時間脈絡(luò)。它們在不同的時期連接著不同的目的、族群和事件,這些要素共同構(gòu)成了它們的歷史。在成為遺產(chǎn)的過程中,其中一些過往被橫向凸顯出來,并在當前關(guān)注的背景下被選為具有特殊意義的遺產(chǎn)。EHL試圖通過將這些遺產(chǎn)列入遺產(chǎn)名錄來實現(xiàn)這種“凸顯”,而這也在時間維度上劃定了界限。為探究歐洲何時處于這一計劃之中的問題,筆者將目光拉回到克拉皮納和薩格里什。
筆者在2017年參觀克拉皮納尼安德特人博物館時,管理者提及他最近參加的一次EHL網(wǎng)絡(luò)會議。在向其他遺址代表介紹克拉皮納遺址時,有人問及其被貼上標簽的原因,言外之意,在這樣的背景下,克拉皮納遺址所處的時期和主題顯得有些突兀。對照EHL的標準,筆者承認自己當時也對它將古代考古遺址和尼安德特人遺址囊括其中而感到詫異:他們肯定不是說歐盟的歐洲起源于更新世吧?事實證明,情況確實并非如此。在歐盟委員會和EHL專家組列出的主題中,克拉皮納遺址被歸類為“追求知識”和“科學與進步的歐洲\"[20-21]。專家組建議將其列入名錄,作為“歐洲對人類起源研究貢獻的紀念碑”[1]。
因此,在克拉皮納,關(guān)注的焦點并非尼安德特人,而是這一發(fā)現(xiàn)的學術(shù)重要性一包括來自約80個個體的900多塊骨頭碎片。它在歐洲的重要意義與地質(zhì)學家兼古生物學家爵古廷·戈吉諾維-克蘭貝吉(Dragutin Gorjanoviε-Kramberger,l856—1936)于1899年的發(fā)現(xiàn),以及隨后圍繞這些發(fā)現(xiàn)所形成的科學網(wǎng)絡(luò)和理論相關(guān)。在長達12.5萬年的歷史中,1899年的關(guān)鍵事件及其深遠影響被橫向凸顯出來,被視作歐洲歷史的重要代表,并由西方科學界的杰出人物所詮釋。這與申請書的重點相一致,并且僅在“鞏固歐洲一體化的共同價值觀”這一類別下引用了該遺址的史前史。申請書中建議,“人類發(fā)展”這一主題本身傳達了一種根植于歐洲史前史的、關(guān)于包容與和平共處的生物環(huán)境信息。一位參與撰寫申請文本的克羅地亞遺產(chǎn)專家告訴筆者,在最初的申請構(gòu)想中,關(guān)于“首批歐洲人”的生活和文化的敘事更為突出,但在EHL的申請過程中,根據(jù)反饋意見,重點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從某種程度上說,即便在時代性上有些偏差,將“身為歐洲人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與尼安德特人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并由此延伸到“身為人類意味著什么”(圖2),這代表了一種比深植于歐洲文明傳統(tǒng)觀念中的“進步”理念更為廣泛的歐洲觀。
負責葡萄牙薩格里什要塞的遺產(chǎn)專家對該遺址申請EHL充滿信心。他們解釋道,薩格里什要塞對歐洲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真正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避免航海家亨利王子(1394—1460)的傳奇故事,掩蓋掉這里更為悠久的歷史:這里不僅有史前時期的巨石紀念碑;還受到8一11世紀基督教莫扎勒布人的深遠影響;更留存著16—18世紀軍事歷史的斑駁痕跡。實際上,薩格里什在葡萄牙的歷史想象中扮演著重要的神話角色,它既是亨利王子最后的居所,也是傳說中他的航海學校所在地(一個即使存在爭議卻依然存續(xù)的觀點)[29]。與相鄰的勒高斯(Lagos)一起,薩格里什也被視為歐洲探索宏大敘事的起點。正如EHL專家組的建議所示,15世紀前的所有歷史元素都輕易地融入被選定的歐洲歷史范疇中。
薩格里什海角是一處豐富的文化景觀,見證了歐洲文明的久遠起源,以及在大航海時代通過科學、貿(mào)易和探索實現(xiàn)的普遍擴張[11]
申請材料中沒有任何避免聚焦到亨利王子的內(nèi)容,他被描繪為全球化的先驅(qū)以及歐洲的奠基者之一[30],但仍提及了歐盟宣傳文本中一個重要的缺失方面:亨利也是歐洲奴隸貿(mào)易的始作俑者之一[29]。他的“探險”行動是由貪婪和宗教狂熱驅(qū)使,而非好奇心。在他的商品清單中,最受青睞的是黃金和香料。但在1444年,亨利授意一支船隊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帶回235人,并在薩格里什附近的勒高斯市將他們作為奴隸出售。亨利將這次公開拍賣變成了葡萄牙作為奴隸貿(mào)易國的新實力展示現(xiàn)場,標志著葡萄牙統(tǒng)治大西洋長達2個世紀的奴隸貿(mào)易開端[29.31]。使這些行為在當時看起來合理的部分原因是針對伊斯蘭教的圣戰(zhàn)。亨利是由圣殿騎士團資助的基督軍事教團的大團長,奴隸貿(mào)易開始時,塞內(nèi)加爾(Senegal)河以北的穆斯林柏柏爾(Berber)部落是第一批受害者[29.32]。因此,歐盟標牌上的“商業(yè)”和“探索”這2個詞語(圖3)可以很容易地被轉(zhuǎn)換為“剝削”和“征服”。事實上,有歷史資料表明,來自奴隸貿(mào)易的收益是亨利能夠借以科學、利益和基督教上帝的名義繼續(xù)其探險活動的原因[29.31]
由歐盟委員會分類的主題,如“追求知識”和“網(wǎng)絡(luò)與交流”[20-21],這些都是歐盟話語體系中的積極成分,在薩格里什被選定的歐洲歷史中的黑暗面一—即“歐洲文化擴張”所造成的壓迫被淡化了(圖3)。倘若薩格里什主要被視作跨文化的交匯點與全球化的起源之地而備受贊譽,那么這一時期的暴力行為便會被美化為一種了不起的成就。那些明顯侵犯了我們?nèi)缃裾J為是歐洲核心價值的人權(quán)行為,成了歐洲文明宏大敘事中的注腳。這段歷史是否應(yīng)該被珍視?它應(yīng)該成為和解的基礎(chǔ)嗎?又是否應(yīng)該被當作一種手段,用以凸顯并批判至今依舊存在的權(quán)力失衡現(xiàn)象?這些問題并非相互排斥。但就當下的情況而言,如果像“奴隸販子亨利”(圖4)這樣的故事未能作為歐洲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加以深入反思與妥善處理,那么EHL便會面臨縱容歐洲殖民、奴隸販賣以及宗教戰(zhàn)爭的罪行風險。
從克拉皮納和薩格里什劃定的時間界限來看,以及通觀整個EHL倡議,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該計劃在其使命中營造歐盟歸屬感,并試圖挑戰(zhàn)既定的歐洲觀念。即便帶有批判性的視角,它也往往傾向于重復一種既定的經(jīng)典敘事:歐洲文明的搖籃時期在希臘一羅馬世界;青年時期在大航海時代、啟蒙運動以及帝國時代;成年時期在工業(yè)革命和世界大戰(zhàn),并最終在歐洲大一統(tǒng)的進程中走向成熟。
這種EHL敘事還受到一個事實的限制,即EHL計劃僅對歐盟成員國開放,而將在該地區(qū)歷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國家,如瑞士、挪威、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排除在外。此外,如果該計劃真的旨在歐洲的文化歷史(而非地理)觀念,那么具有“歐洲意義”的遺址可以說是遍布全球。作為“身為歐洲人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的答案,這種受限的方法可能會強化一種依賴于過去、依賴于你來自哪里的歸屬感觀念。它也可能會使歐盟所代表的歐洲與歐洲歷史上的負面因素分離。在現(xiàn)實中,成為歐洲人當然并不意味著必然代表正義,當代史比遺產(chǎn)更能教會我們這一點。
5 向外延伸:歐洲斷層線上的遺產(chǎn)
沿著薩格里什海角漫步,筆者遇到一座幾乎沒有標識的建筑(圖5)。在該遺址的地圖上,它僅被標記為“海軍無線電臺”。通過進一步查找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薩格里什的第一座燈塔落成于1894年,作為紀念亨利王子誕辰500周年的一部分;1923年,燈塔被一座新建筑所取代,并大約在35年后又被拆除,因為這被認為損害了即將成為“官方認定的”遺產(chǎn)地的真實性。由于該地戰(zhàn)略優(yōu)勢明顯,燈塔仍然不可或缺。1960年4月1日,一座新的建筑風格不明顯的塔樓落成,作為紀念亨利王子逝世500周年的一部分[33]。
正是筆者所見到的這座無名建筑,如今,它已成為薩格里什要塞遺產(chǎn)保護區(qū)的一部分,并且仍在正常運作[34]。它不再僅僅是一個導航輔助設(shè)施,還被用于對未經(jīng)授權(quán)或已獲授權(quán)的船舶進行遙控無線電測向定位。在與遺址協(xié)調(diào)員探討該遺址的當代意義時,筆者逐漸明晰,它與歐洲乃至全球的邊境監(jiān)控系統(tǒng)緊密相連,并且還因為近期的海上移民潮而加強了監(jiān)控系統(tǒng)。就像在15—18世紀時一樣,該遺址如今依然具備軍事功能,并象征著歐洲與非洲、基督教世界與穆斯林世界的邊界。該協(xié)調(diào)員告訴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排外政治團體加劇了這一分裂。這一情況充滿了悲哀的諷刺意味一一來自撒哈拉以南地區(qū)的人們,曾被強行從這片土地上擄走,用船運往歐洲,并常常在途中喪生。如今,來自同一地區(qū)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渡海前往歐洲,即便抵達歐洲,往往也面臨著拘留或被遣返一一這一點,筆者與協(xié)調(diào)員都深有感觸。
薩格里什要塞展現(xiàn)了遺產(chǎn)如何同時涉及超越邊界和確認邊界的實踐[35。作為EHL計劃的一部分,該遺址參與了歐盟的象征性與網(wǎng)絡(luò)化的去邊界化行動。由于歐盟文化政策所營造的環(huán)境,這種政治整合與超越行為也在歐洲人與非歐洲人之間確認了一種具有特定意義的差異。這一發(fā)展趨勢在1995年《申根協(xié)定》生效后真正開始顯現(xiàn),隨后是1999年歐元的發(fā)行以及2004年歐盟的東擴。隨著在通信、商業(yè)和教育領(lǐng)域超越邊界的措施日益增多,研究人員開始將新歐洲理解為一個由不同民族、地區(qū)和商品之間的非領(lǐng)土化關(guān)系構(gòu)成的網(wǎng)絡(luò):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由科技驅(qū)動的世界中,這些關(guān)系如同節(jié)點一般,與歐盟這一集群緊密相連[36-37]。盡管如此,邊界并未消失,只是其本質(zhì)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這正是海軍無線電臺變得重要的原因。作為跨國家監(jiān)控網(wǎng)絡(luò)的一部分,它與歐洲的(重新)劃界緊密相連,這一復雜的控制架構(gòu)旨在維持歐盟所代表的歐洲與非歐洲之間的分界[38-39]。在“反恐戰(zhàn)爭\"和“非法移民”(如今這兩者被危險地合并)的推動下,歐盟外部邊境制度的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外部[40-42]。通過諸如歐洲邊境與海岸警衛(wèi)局(Frontex)及其快速邊境干預(yù)小組(RABIT)等途徑,如今歐盟的大部分邊境工作都在海上或周邊國家展開。南歐和東歐國家已成為緩沖區(qū),它們在沒有獲得歐盟成員國身份的情況下,承擔著執(zhí)行歐盟邊境政策的任務(wù),以換取享有更多歐盟特權(quán)的機會[43]。此外,歐盟還與摩洛哥、王耳其等其他國家也簽訂了雙邊協(xié)議,以阻正那些不被歡迎的人抵達歐盟邊境,一旦他們進入,便被遣返回過境國[44]。對于那些在抵達歐盟之前就被驅(qū)逐或阻攔的人,以及那些滯留在希臘萊斯博斯(Lesbos)
或西班牙梅利納(Melilla)的拘留中心的人來說,“歐洲堡壘”是一個切實存在的現(xiàn)實。艾蒂安·巴里巴爾(EtienneBalibar)認為,這些處于中間地帶的地方使“外國人再次淪為非公民和被排斥的人”,暴露了邊界作為一個“民主的非民主條件”[45]。此外,即便有人成功地進入歐盟,他們很快就會意識到,倘若沒有宗教和身體的“隱形優(yōu)勢”,邊界所帶來的限制仍會伴隨左右。因為正如邊界向外延伸一樣,它們“時而明目張膽、時而悄無聲息地”從邊緣地帶轉(zhuǎn)移至了“政治空間的中心”[45]。
民粹主義激進右翼勢力是極力維護這種邊界的群體,他們利用歐盟在難民接收危機的政治決策中始終猶豫不決的狀況,為其核心目的搭建了一個強有力的平臺:阻正非西方(尤其是穆斯林)移民的涌入。比起他們所提出的政策,更見成效的是他們在公眾輿論中灌輸恐懼的能力,這促使主流政黨將政治討論的焦點轉(zhuǎn)移至了國家安全問題上[46-47]。歐洲議會中圍繞難民配額的激烈爭論就體現(xiàn)了這種影響力,這也揭露出歐洲正成為一個“爭奪排外獎杯的自私聯(lián)盟”[48]。激進右翼意識形態(tài)中常常被忽視的一個方面是,盡管他們反對歐盟,但他們很少對“歐洲”或是對獨立歐洲國家之間的合作提出異議[49]。事實上,在過去的10年間,他們已經(jīng)確立了一個共同的外交政治主張:歐洲屬于歐洲人[50]。這一理念的基礎(chǔ)是一種被奉為經(jīng)典的歐洲文明觀念,且與歐盟話語中時常引用的歐洲文明觀念并無顯著差異。對于他們而言,正如卡斯·穆德(Cas Mudde)所指出的,歐洲是一種“元文化”,是根植于希臘一羅馬和基督教傳統(tǒng),并由不同國家組成的擴展俱樂部[49]。同樣地,羅杰斯·布魯貝克(RogersBrubaker)認為,將“穆斯林”視為集體敵人的同步轉(zhuǎn)向,催生了一種“民族主義話語的文明化疊加”[51]。在西歐的民粹主義右翼政黨中,基督教正以一種自相矛盾的方式,逐漸成為新的“自由主義、世俗主義和性別平等的基石”51]。所以即使歐洲計劃步履瞞跚——歐元區(qū)、申根區(qū)以及歐盟自身都深陷危機之中一但以宗教、文明術(shù)語定義的歐洲身份,卻在政治話語中占據(jù)了更為核心的地位[51]。
在這里,歐盟超越邊界、確認邊界的行為與激進右翼的議程相互交織。歐盟試圖積極主動管理而非完全阻止中東和北非移民的涌入,但其邊境管理機制的外部化舉措,仍然與“恐懼政治”相契合,并使其合法化[47]。與此同時,激進右翼呼吁保護歐洲文明,這使他們成為歐洲共同遺產(chǎn)的有力爭奪者。從法國到奧地利,認同主義青年運動聲稱在為一個“真正的歐洲”而戰(zhàn),并以“本土歐洲人”多元且又互聯(lián)的遺產(chǎn)為借口,對騷擾移民的行為進行辯解[52-53]。在希臘,新納粹主義政黨“金色黎明”(GoldenDawn)在雅典衛(wèi)城(自2014年始成為EHL遺址)下召集反對移民,并舉行年度活動,以紀念傳說中斯巴騰人(Spartan)在溫泉關(guān)(Thermopylae)為西方文明對抗波斯人(Persian)的戰(zhàn)斗[54-55]。對于歐盟文化政策的未來而言,一個亟待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是:如何確保通過諸如EHL這樣的遺產(chǎn)倡議所塑造的歐洲文明形象,在本質(zhì)上有別于激進右翼所宣揚的形象?
6 歐洲從這里結(jié)束?重新構(gòu)想遺產(chǎn)與邊界的關(guān)系
本節(jié)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即遺產(chǎn)是使邊界得以存在的條件之一。因此,“塑造”歐洲遺產(chǎn)的行動不僅影響人們對歐盟的歸屬感(這正是EHL的明確目標),還勾勒出歸屬歐洲一員所應(yīng)具備的“條件”。本文提出了一個簡單且關(guān)鍵的觀點:倘若EHL能夠成功打破邊界,并拓展歐洲公民的歷史意識,那它也將不可避免地在其他地方創(chuàng)造新的邊界。至關(guān)重要的是,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這些邊界是什么以及它們是為誰服務(wù)的,以免歐盟的遺產(chǎn)行動在無意間支持了那些將民族文化起源作為獲得公民身份和公平待遇的文明議程。當然,這不僅僅是歐盟政策制定者的責任?!斑吔纭笔且粋€協(xié)作產(chǎn)物,遺產(chǎn)從業(yè)者、研究人員、公務(wù)員和政治家都有義務(wù)留意他們在行動中劃定和打破的邊界。
那么,在EHL計劃中被揭示出的關(guān)鍵問題與潛在陷阱,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構(gòu)想遺產(chǎn)與邊界的傳統(tǒng)關(guān)系?如何從分析角度利用這種關(guān)系,使其作為一種工具,而非決定我們在思考“誰屬于哪里”這一問題時的先決條件?通過暫時反轉(zhuǎn)EHL的口號,從“歐洲從這里開始”到“歐洲從這里結(jié)束”,筆者將強調(diào)以下3個潛在維度,以更審慎的方式去看待遺產(chǎn)與邊界的關(guān)系。
第一是在遺產(chǎn)中確定“政治邊界”。這意味著要識別出一種使大量混亂無序的歷史得以整理并轉(zhuǎn)化為遺產(chǎn)的機制,并通過這種機制挑選出某些特定的歷史,這些歷史具備闡釋與合理化政治現(xiàn)狀的能力。就EHL而言,筆者認為,文化歐洲與政治歐洲、歐洲歷史與歐盟遺產(chǎn)的混同,正是這樣機制的體現(xiàn)。它使歐盟能夠?qū)⑦^去的“歐洲”與其作為一個機構(gòu)的歷史以及存在的理由聯(lián)系起來,結(jié)果就是,當時界定的歐洲歸屬邊界依然影響著今天“身為歐洲人”的意義。將這種“政治邊界”定位于遺產(chǎn)之中是我們利用其進行思考的第一步。就歐盟而言,這可以促進從“歐洲的遺產(chǎn)”到“在歐洲境內(nèi)的遺產(chǎn)”的轉(zhuǎn)變,或者更好的是將“歐洲”從這個固定短語中完全去除。最近已有跡象表明這種趨勢,歐盟委員會已開始承認所有生活在歐盟的人的文化貢獻,并將其視為歐洲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僅僅限于歐盟公民[22]。歐盟的文化部長們也呼呼將文化遺產(chǎn)理解為一種“不斷發(fā)展”的事物,并開始減少對歐洲作為符號的關(guān)注[25]。對EHL來說,這意味著首先要基于遺產(chǎn)所具有的知識潛力來進行支持,而不是將其作為身份政治使命的一部分。
第二是采用邊界的視角。通過象征性地跨越我們所定位的邊界(在國家與大陸之間、在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在我們與他們之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根植于“你屬于哪里?”這一問題中的權(quán)力不對稱現(xiàn)象。筆者將EHL超越邊界和確認邊界的實踐行為與歐盟邊境制度的外部化,及其與歐洲激進右翼言論無意間產(chǎn)生的契合聯(lián)系起來,就是試圖開啟這樣一種跨越邊界的視角。旨在表明,就像民族國家一樣,歐洲價值觀(民主、個人自由和法治)的言論在其邊緣地帶面臨的挑戰(zhàn)最大,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對于歐盟文化政策而言,采取這樣一種觀點意味著挑戰(zhàn)歐洲和非歐洲之間在大城市、沿海地區(qū)或歐盟邊緣地區(qū)所體現(xiàn)出的邊界。然后,EHL便可凸顯出歐洲宏大敘事中的諷刺之處與不一致性,從而使當前對“身為歐洲人意味著什么”的理解復雜化,而非和諧一致化。
第三是停止將遺產(chǎn)視為一種正面積極的項目。這意味著,從一開始就不應(yīng)依據(jù)遺產(chǎn)與特定政治權(quán)利的當代價值觀的契合程度,來劃分積極和消極的歷史過往,而應(yīng)意識到遺產(chǎn)的兩面性:罪犯與英雄、失敗與成就,往往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8。這將標志著一種在遺產(chǎn)上更加自信與勇敢的立場,愿意接受那些令人尷尬的與自我揭露且挑戰(zhàn)現(xiàn)狀的敘事。在討論被賦予歐洲價值觀的EHL遺址時,筆者認為,歐盟對“歐洲”和“遺產(chǎn)”這兩者作為正面積極事業(yè)的隱性意識導致了這樣一種局面:與歐盟自我形象相符的遺址被作為遺產(chǎn)的一部分而被頌揚,而那些具有令人不適過往的遺址,則被認為是與一個過去的、不同的歐洲相聯(lián)系的部分而需要被銘記。那么問題是,一個非正面的、非積極的EHL遺址會是什么樣子?
在談到巴爾干(Balkan)戰(zhàn)爭(1994—1996年)的后果時,艾蒂安·巴里巴爾認為,只有當歐洲共同體意識到所發(fā)生的一切是其自身歷史與行為的產(chǎn)物,而不僅是共產(chǎn)主義的副產(chǎn)品或“需通過外部手段克服外部障礙”時,歐洲才“有可能再次復興”[45]。因此,位于歐盟外部緩沖區(qū)之一的斯瑞布瑞尼卡(Srebrenica)大屠殺紀念館未來將是一個自我揭露的EHL遺址。EHL標識將承認歐盟成員國在這場沖突中的不作為所造成的損害。另一個被推薦的候選地、作為歐盟邊界政治的紀念地,是位于希臘萊斯伯斯島上的莫睿亞(Moria)難民營與收容中心。在這2種情況(斯瑞布瑞尼卡大屠殺紀念館、莫睿亞難民營與收容中心)中,它們的歐洲意義不是關(guān)于和解或克服通往和平與進步道路上的障礙,而是在于處理那些在通往社會正義道路上的不斷惡化的歷史過往。
參考文獻
[1] EU.European HeritageLabelapplicationform2015[EB/ OL].[2018-01-09].http://mc.government.bg/images/ Polina/application-form_en.doc.
[2] EU.European HeritageLabel[EB/OL].[2018-01-07]. https://ec.europa.eu/programmes/creative-europe/ actions/heritage-label_en.
[3]EU.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decision 1194/2011/EU of 16 November 2011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Union action for the European Heritage Label'[EB/OL].[2025-01-05].http://data.europa.eu/ eli/dec/2011/1194/oj.
[4] HACKiNG I.Historical ontology[M].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2.
[5] SMITHL.Uses of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2006.
[6] van HOUTUM H.The mask of the border[M]/WASTLWALTER D.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BorderStudies.Farnham:Ashgate,2011:49-62.
[7] WINTERT.Clarifyingthecritical in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3,19(6):532-545.
[8]NIKLASSONN E.Funding matters:archaeolog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past in the EU[D]. Stockholm:Stockholm University,2016.
[9]EHL.Report of the 2013 European heritage label panel[EB/OL].[2018-01-05].http://ec.europa.eu/ programmes/creative-europe/actions/heritage-label/ documents/2013-panel-report_en.pdf.
[10] EHL.Report of the 2014 European heritage label panel[EB/OL].[2018-01-09].http://ec.europa.eu/ programmes/creative-europe/actions/heritage-label/ documents/2014-panel-report.pdf.
[11] EHL.Report of the 2015 European heritage label panel[EB/OL].[2018-01-08].http://ec.europa.eu/ programmes/creative-europe/actions/heritage-label/ documents/2015-panel-report_en.pdf.
[12] EHL.Report of the 2017 European heritage label panel[EB/OL].[2018-01-08].https://ec.europa.eu/ programmes/creative-europe/sites/creative-europe/ files/library/ehl-2017-panel-report_en.pdf.
[13] EU.New prospects for community cultural[EB/OL]. [2025-01-05].https://aei.pitt.edu/4836
[14] PUNTSCHER RIEKMANN S.The myth of European unity[M]//HOSKING G,SCHOPFL G.Myths and Nationhood.NewYork:Routledge,1997:60-71.
[15] EU.Europe and the challenge of enlargement[EB/OL]. [2025-01-05].https://aei.pitt.edu/1573.
[16] EU.Treaty on European Union[EB/OL].[2025-01- 05].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 TXT/?uri=celex%3A11992M%2FTXT.
[17] LOWENTHAL D.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8] MESKELL L.Negative heritage and past mastering inarchaeology[J].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2009, 75(3):557-574.
[19] KARLSSON K G.The uses of history and the third wave of Europeanisation[M]//PAKIER M,STRATH B.A European Memory?Contested Histories and Politics of Remembrance.New York:Berghahn Books,2010:38-46.
[20]EU.TheEuropean Heritage Label,presentationby Gerald Colleaux,DG Educationand Culture at the meeting of the Reflection Group EU and Cultural Heritage,16-18 May 2017,Luxemburg[EB/OL].[2018- 01-08].http://reflection-group.beniculturali.it/ p=295 :
[21] EHL.European heritage label panel report on monitoring[EB/OL].[2018-01-10].https://ec.europa. eu/programmes/creative-europe/sites/creativeeurope/files/ehl-report-2016_en.pdf.
[22] CALLIGARO O.Negotiating Europe:EU promotion of Europeanness since the 1950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3.
[23] SHORE C.Building Europe.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M].NewYork:Routledge,2000.
[24] DELANTY G.Formations of European modernity:a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urope[M].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3.
[25] NIKLASSON E.The Janus-face of European heritage:revisiting the rhetoric of Europemaking in EU cuiturai poltics[J.Journal Ol Social Arcnaeology, 2017,17(2):138-162.
[26] INNOCENTI P.Cultural networks in migrating heritage. Intersect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cross Europe[M]. London:Routledge,2015.
[27] MORIN E.PenserI' Europe[M].Paris:Gallimard,1987.
[28] SHORE C,WRIGHT S.Anthropology of policy: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M].London: Routledge,1997.
[29] RUSSELL P E.Prince Henry‘the Navigator':a life[M]. 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
[30] GONCALVES M A,PARREIRA R,MAGALHAES N, et al.Sagres fortress in the algarve:between the myth,the 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the European heritage labeI[M]//HENRIQUES C,MOREIRA M C,CeSAR P deA B.Tourism and History,World Heritage-Case Studies of Ibero-American Space. Lisbon:Interdisciplinary Centre of Social Sciences, 2016:144-165.
[31] RAWLEY J A,BEHRENDT S D.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a history[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5.
[32] THOMAS H.The slave trade:the story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1440-1870[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7.
[33]Direccao de Farois2006.‘Farol de Sagres',Revista da Armada (May)[EB/OL].[2018-01-07].http://www. marinha. pt/Conteudos_Externos/RevistaArmada/_ flipversion/2006/index.html.
[34] DGPC.Estacao Radio-Goniométrica/Farolim de Sagres/Farol da Ponta de Sagres (IPA.00017069) [EB/OL].[2018-01-04].http://www.monumentos.gov. pt/Site/APP_PagesUser/SIPA.aspx?id=17069.
[35] SCOTT JW.European politics of borders,border symbolism and cross-border cooperation[M]// WILSON T M,DONNAN H.A Companion to Border Studies.Oxford:Blackwell,2012:83-99.
[36] CASTELLS M.Materials for an exploratory theory of the network society[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51(1):5-24.
[37] SASSEN S.Territory,authority,rights:From medieval to global assemblag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38] van HOUTUM H.Human blacklisting:The global apartheid of the EU’s external border regim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 2010,28(6):957-976.
[39]VAUGHAN-WILLIAMS N.Europe’s border crisis: biopolitical security and beyon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40] FOLLIS K S.Vision and transterritory:the borders of Europe[J].Science,Technology,amp; Human Values, 2017,42(6):1003-1030.
[41]VAUGHAN-WILLIAMS N.Borderwork beyond inside/ outside?Frontex,the citizen-detective and the War on Terror[J].Space and Polity,2008,12(1):63-79.
[42] ZAlOTTl R.Mapping remote control:The externalization ofmigration management inthe 21st century[M]//ZAlOTTI R.Externalizing migration management:Europe,North America and the spread of ‘remote control’ practices.New York:Routledge, 2016:3-30.
[43] LIIKANEN I,SCOTT JW,SOTKASIIRA T.The EU's Easternneighbourhood:Migration,borders and regional stability[M].London:Routledge,2016.
[44] YILDIZ A G.The European Union’ s immigration policy:Managing migration in Turkey and Morocco[M].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6.
[45] BALIBAR ∈.We,the people of Europe?:reflections on transnational citizenship[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46] NIKLASSON E,HOLLELAND H.The scandinavian far-right and the new politicisation of heritage[J/ OL].Journal of Social Archaeology.[2019-03- 15].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 1469605318757340.
[47] WODAK R.The politics of fear:what right-wing populist discourses mean[M].London:SAGE,2015.
[48] BALIBAR E.Borderland Europe and the challenge of migration[EB/OL].(2015-09-08)[2018-01-06].https:// www.opendemocracy.net/can-europe-make-it/ etienne-balibar/borderland-europe-and-challengeof-migration.
[49] MUDDE C.Populist radical right parties in Europ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0] LIANG C S.Europe for the Europeans:th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of the populist radical right[M]//LIANG C S.Europe for the Europeans:Th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of the Populist Radical Right.Aldershot: Ashgate,2007:1-32.
[51] BRUBAKER R.Between nationalism and civilizationism:the European populist mo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017,40(8):1191-1226.
[52] NEYRAT F.Une hégémonie d’extréme droite. Etudesur le syndrome identitaire francais[J].Lignes, 2014,3(45):19-31.
[53] YORK C,ANSELMl P.l met defend Europe to try and work out what the hell they're doing[EB/OL].(2017- 08-06)[2018-01-08].http://www.huffingtonpost. co.uk/entry/defend-europe-interview_uk_5982 f0f9e4b06d48887453c6.
[54]FIELITZ M.Beyond the fringe.Unfolding the dynamics of Golden Dawn’s rise[M]//GOLD J,GOLL S,MLINARIC M.Minorities under Attack.Othering and Right-wing Extremism in Southeastern European Societies. Wiesbaden:Harrassowitz,2016:257-275.
[55] THAROOR I.Why the west’s far-right-and trump supporters-are still obsessed with an ancient batle[EB/OL].(2016-11-07)[2018-12-06].https://www. washingtonpost.com/news/worldviews/wp/2016/11/07/ why-the-wests-far-right-and-trump-supportersare-still-obsessed-with-an-ancient-battle/?ut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