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字化;公眾參與;遺產活化;鼓浪嶼 中圖分類號:G122;K878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25.03.061-070
Abstract: The arrivalof the digital age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protecting and revitalizing world heritage. In this context, safeguarding cultural heritage requires a balance betwee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is article takes Kulangsu,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in China,as an example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how digital technology can be deeply embedded in heritage protection practices to enhance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mot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facilitat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eritage. Specificall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cultural dissemination methods,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y,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achievements of Kulangsu in policy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By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this case,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ther heritage site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ization.
Keywords: digitization;public participation;heritage revitalization;Kulangsu
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與文明的重要見證,對其的保護與傳承關系到社會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然而,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包括自然環(huán)境惡化、經濟開發(fā)過度、傳統社區(qū)功能弱化以及年輕一代文化認同感的下降等問題。這些問題迫切要求在技術和社會治理層面探索新的解決方案。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全新工具與路徑,如虛擬現實(VR)、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大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不僅能夠提高遺產管理效率,還能通過創(chuàng)新的傳播方式提升公眾對遺產的認知與興趣。在這一趨勢下,如何結合數字技術推進遺產保護與社區(qū)參與的深度融合成為理論與實踐領域的核心議題。
鼓浪嶼作為國際歷史社區(qū)典范,以其多元歷史價值和豐富文化內涵享譽世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面對旅游業(yè)快速發(fā)展與社區(qū)功能弱化的雙重壓力,當地通過數字技術和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探索了一系列有效的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模式。本研究從理論與實踐2個維度出發(fā),首先梳理社區(qū)參與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理論基礎與重要性;繼而結合鼓浪嶼的具體實踐,分析數字化技術是如何嵌入公眾參與與活化利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最后總結了鼓浪嶼經驗并提出推廣建議,以期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推廣提供參考。
世界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理論與實踐
1.1公眾參與的理論基礎
西方國家較早便開始關注遺產地保護中的公眾參與問題。早在1969年,美國學者SherryAronstein發(fā)表了《A LadderofCitizen Participation》一文,并在文中提出了“市民參與階梯”理論,為公眾參與成為可操作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并成為社會學研究、城市研究等領域專家學者廣泛關注的重點,至今仍應用于世界各地、交叉學科研究和實踐工作當中1。1999年,英國學者Townshend和Pendlebury也關注到了遺產地保護中的公眾參與問題2。城市社會學者DavidBell和MarkJayne撰寫的《Cityofquarters:urban villages in the contemporarycity》一書中,提出了公眾參與城市街區(qū)改造是解決舊城振興與保留歷史特色矛盾的關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在自己所著的《公共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中,翔實地論述了公眾參與到公共決策當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等,指出了公眾參與行為在公共決策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引用了多個案例反復思考并闡釋了公共決策管理者應當以何種標準與具體情況相結合,從而選擇何種范圍、何種深度的公眾參與這一核心問題[4]。
國內對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研究起步較晚,根據“遺產保護”“公眾參與”等關鍵詞的相關文獻發(fā)表時間來看,我國對于公眾參與遺產保護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隨著時間流逝,公眾參與遺產保護研究重視程度逐步上升。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具體的個人、群體,政府本身無法成為傳承主體,因此,在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需要動員廣泛的公眾力量參與其中[5]。許多名人建筑、文物故居都受益于各種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公眾參與,得以較好地保留。西遞與宏村2個案例通過不同的公眾參與模式所體現出的遺產地保護效果,也充分證明了公眾參與能夠實現古村落型世界遺產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理論運用方面,國內更偏好使用“社區(qū)增權”“自組織理論”等理論來解讀遺產地保護中公眾參與行為內所存在的邏輯關聯[8]?!吧鐓^(qū)增權”理論將遺產地居民作為研究重點,突出遺產地居民在參與遺產地保護事務方面的主體地位9?!白越M織理論”則是試圖研究構建公眾參與的有效運行模式,以進行推廣[10]。
社會公眾作為遺產保護的直接受益者和管理者,其參與是確保保護措施可持續(xù)的重要條件。通過公眾參與,不僅能夠提高遺產地保護效率,促進歷史文化價值的傳承,而且能夠建立起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從而提升社會整體凝聚力,對推動遺產地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性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2 世界遺產保護中的數字化趨勢
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與相互融合,為文化遺產的數據采集、修復和存儲提供了新動能,同時為遺產的立體化展示與數字化傳播帶來了新機遇,也為觀眾帶來了交互沉浸式的新體驗,它不僅提升了遺產管理的效率,還改變了公眾與遺產互動的方式。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進“世界的記憶”項目的發(fā)展,目的就是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對世界范圍內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數字化,以實現永久留存,在最大限度上使社會公眾能夠公正平等地享有文化遺產[。在遺產保護中,基于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分析等的多學科方法,對文化遺產地的風險評估[12-13]、環(huán)境提升[14]、活化利用評價[15]等都產生了很好的成效。
在遺產展示與體驗中,AR/VR技術與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能夠構造一種基于視覺體驗的沉浸式虛擬環(huán)境,使用戶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虛擬場景中,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接觸遺產,同時該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大型遺產地的虛擬展示之中[16]。隨著三維掃描、三維建模、紋理復原等技術的出現,文物復原與全息3D展示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豐富了文化遺產的保護技術,延伸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維度[17-18],增強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興趣與理解。通過Unity3D、UnrealEngine等互聯網平臺實現數字遺產的發(fā)布[19],不但提升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開發(fā)和利用的水平,也使數字遺產逐漸融入國家數字政府、數字經濟的建設發(fā)展中[20]。
在文旅大融合的趨勢下,遺產地旅游也成為文旅融合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可精準揭示游客旅游軌跡與行為偏好,對遺產地的旅游營銷、科學分流和科學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21]。此外,通過數字博物館發(fā)布文化遺產的歷史記錄、影像資料等信息,使得研究者和公眾可以隨時隨地訪問這些資源,能夠有效地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興趣,這對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傳播與普及至關重要[22]。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功能不僅僅限于保護、展示、體驗和教育,還能夠用于研究和管理,為其提供持續(xù)性的文化遺產數據分析和監(jiān)測[23]。
2 鼓浪嶼的文化遺產特征與保護現狀
2.1 鼓浪嶼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按文化特征劃分,鼓浪嶼的發(fā)展歷經了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一公共租界一休養(yǎng)生息一風景旅游一人文回歸一文化遺產6個階段(圖1)。無人小島前期憑借著獨特優(yōu)美的風光吸引了居民和工商業(yè)的聚集發(fā)展,從而奠定了“城市”與“風景”相互融合的特色風貌和建筑格局。2017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qū)”申遺成功,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共30座建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另已認定歷史風貌建筑共391棟[24]。
2.1.1 歷史風貌建筑
經歷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發(fā)展和歷史積淀,島上各色建筑同自然風景的有機融合形成了鼓浪嶼文化遺產地的中西合璧、古今博彩的風貌特色,一方面是作為建筑本身所體現出來的藝術美學價值;另一方面則是依托一定規(guī)模的建筑群體所形成的近現代文化歷史價值。鼓浪嶼建筑風貌特色可包括閩南傳統建筑風格、哥特式建筑風格、拜占庭式建筑風格、廈門裝飾風格、其他風格5種類型(表1)。
各類型的建筑展現出小島上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使得鼓浪嶼素有“萬國建筑博物館”的美譽,從而構成了鼓浪嶼國際化的公共社區(qū)整體空間結構,也充分印證了鼓浪嶼是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在多元文化交融下形成并不斷完善發(fā)展的近代居住型社區(qū)獨特實例。
2.1.2 音樂文化底蘊
鋼琴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隨基督教傳入鼓浪嶼,最初的淵源在于教會的贊美詩。島上優(yōu)越的人文環(huán)境促進了鼓浪嶼音樂的發(fā)展,促使其成為現代氣息和古典文化糅合的音樂島嶼。全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坐落于鼓浪嶼淑莊花園內,館內收藏著70余臺產于歐洲、美洲、澳洲的古鋼琴,世界鋼琴發(fā)展史躍然眼前。島上有鋼琴500多架,人均擁有量居全國之冠,成就了鼓浪嶼“琴島”“音樂之島”的雅稱。鼓浪嶼一直固守著熱愛音樂的傳統,經常組織家庭音樂會和庭院音樂會,演奏者有來自島上音樂學校的師生,也有來自國內外的名人、學者,并歡迎聽眾分享。閩南人的熱情好客之上,更有超越世俗的、對音樂的熱愛,島上孕育了殷承宗、許斐平等國際音樂大師,還有100多戶音樂世家,活躍在音樂界的鼓浪嶼籍專業(yè)人士達200多人。
2.2 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框架
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框架自上而下,總體形成了“政府引領、機構管理、社區(qū)自治、居民自發(fā)”的工作思路(圖2)。
自2012年鼓浪嶼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后,廈門市政府就遵照《實施lt;世界遺產公約gt;操作指南》(1977年)等世界遺產保護公約、廈門市《廈門經濟特區(qū)鼓浪嶼文化遺產地保護條例》(2012年)等遺產地保護法律法規(guī)對鼓浪嶼實施系統性保護和管理。2019年,廈門市政府制定了《廈門經濟特區(qū)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其目的就是為了加強鼓浪嶼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示,彰顯歷史國際社區(qū)的獨特性,傳承和傳播文化遺產價值,并鼓勵公眾參與到文化遺產工作當中。隨著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開展,對鼓浪嶼文化遺產地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遺產地管理工作朝精細化發(fā)展,總體上形成了“完成一批”“修繕一批”“設計一批”“申報一批”的良性局面。
2003年,廈門市鼓浪嶼一萬石山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以下簡稱“鼓浪嶼管委會”)成立,負責鼓浪嶼的統籌規(guī)劃和協調工作,并設立了文化遺產保護處?!豆睦藥Z世界文化遺產地保護管理規(guī)劃》(2014—2030年)
的編制,為鼓浪嶼作為文化遺產地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豆睦藥Z世界文化遺產地消防專項規(guī)劃》《鼓浪嶼風貌保護與一般建筑有機更新設計導則》的推進和更新,進一步完善了鼓浪嶼文化遺產地在機構管理層面的保護制度。
鼓浪嶼的遺產價值在于這個歷史國際社區(qū)的完善和成長,其保護和傳承工作也必然依賴于社區(qū)自身的良性組織和自發(fā)參與,社區(qū)在廈門市政府和鼓浪嶼管委會的引導下,制定了《保護鼓浪嶼文化遺產社區(qū)公約》,使得社區(qū)民眾對遺產地價值、保護必要性和基本原則,以及自身權利和義務有了更為統一的認識和公眾約束。社區(qū)內也自發(fā)地形成了一些公約,如《龍頭社區(qū)居民公約》《鼓浪嶼龍頭路商業(yè)街自律聯盟章程》等,體現了社區(qū)居民對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相關事務的參與和需要[25]。
此外,在居民中還自發(fā)形成了“鼓浪語”民眾組織、鼓浪嶼公共議事會、鼓浪嶼商家協會、鼓浪嶼家庭旅館協會等民間組織,在鼓浪嶼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一方面與社區(qū)、鼓浪嶼管委會和廈門市政府形成了良好互動;另一方面在社會輿論、學術收集、監(jiān)督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民眾支持。
2.3 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2.3.1旅游業(yè)沖擊
目前,前來廈門游玩的旅客都相對集中于鼓浪嶼、中山路等幾個熱門景點,尤其是在旅游旺季,超負荷的游客量給鼓浪嶼島上管理帶來了諸多問題,也對鼓浪嶼遺產地旅游品質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自進入“風景旅游”階段,部分商家企業(yè)為追求更高利益,無序開發(fā)利用島上旅游資源從而給鼓浪嶼上的風貌建筑造成了大量的破壞性建設;而部分私人家庭也為了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經濟收入的提高,在對建筑的整體風格和修繕尺度把握不當的基礎上,實施私人住宅的改造與翻建工程,從而導致島上風貌建筑的整體性遭到了一定的破壞。由于過度開發(fā)、過度商業(yè)化等問題,加之早期對保護和修繕技術的局限性,使得島上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效果不佳、活化和利用效率低下。
2.3.2社區(qū)功能喪失
鼓浪嶼早期曾是文化藝術氛圍濃厚的歷史國際社區(qū)。隨著鼓浪嶼發(fā)展進程的推進,其自身定位不斷發(fā)生變化,島上的制造業(yè)、醫(yī)療機構、衛(wèi)生機構等相繼向外搬遷,造成了大量原住民流失,使得社區(qū)功能開始萎縮弱化。加上早期整體基礎市政設施投入不足,同時商業(yè)開發(fā)和旅游活動的開展,給島上帶來了大量游客和外來人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類居住環(huán)境質量的下降,促使更多原住民不堪其擾而向鼓浪嶼島外搬遷。原住民的外遷造成了原有居住文化的流失,進而對鼓浪嶼的歷史文化造成了破壞。
3 鼓浪嶼遺產保護中的數字化應用
3.1 數字化工具促進公眾參與
在當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中,雖決策過程仍主要由政府部門或專業(yè)機構來主導,但如今也非常重視社區(qū)和居民在這一過程中的參與度。公眾參與式地理信息系統(publicparticipation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PPGIS)是一種將地理信息系統(GIS)與公眾參與結合為一體的理念和技術,能夠在遺產保護和管理過程中,很好地獲取到公眾的地理信息數據、意見和需求,一方面可以幫助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更好地了解社區(qū)公眾需求,優(yōu)化政策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社區(qū)公眾對政策制度的理解與參與,提高決策透明度和參與性,實現政府領導與社區(qū)參與的雙向良性循環(huán)。鼓浪嶼通過開發(fā)在線平臺,將政策信息透明化,并提供社區(qū)成員反饋意見的渠道。例如,“鼓浪嶼社區(qū)論壇”不僅發(fā)布政策公告,還開展數字問卷調查,直接了解居民對遺產保護的需求和建議,使社區(qū)參與更加便捷、高效。
3.2 數字化手段助力活化利用
2014年,鼓浪嶼開始實施“全島博物館計劃”,目的是活化利用好島上的歷史風貌建筑、多國領事館等建筑資源,并將其納入公共開放的無圍墻生態(tài)博物館系統。隨著近年來紋理修復、數字建模等遺產修復保護技術的精細化發(fā)展,VR/AR視頻等遺產互動體驗技術的更新迭代,使得鼓浪嶼島上的博物館建設有了新興數字技術的加持。筆者曾參與“鼓浪嶼自來水供水設施舊址展館”的布設,因此后續(xù)文章將以此館作為具體陳述案例。
3.2.1全島博物館計劃的數字技術支撐
島上的遺產價值源于經過歷史洗禮的各式建筑及其背后的名人事跡,在進入后申遺時代的全島博物館建設時,對歷史建筑資源的普遍價值闡釋和數字活化利用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采用數字建模技術為歷史建筑建立數字化檔案,使社區(qū)居民和社會公眾能夠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參觀建筑內部,同時減少對遺產本體的干擾。利用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等數字技術,聯合采集遺產地室內外影像和點云數據,并進行數字模型構建,其流程如圖3所示。
為進一步提升文化遺產地的互動體驗,首先通過無人機和地面手持設備搭載魚眼鏡頭,對建筑周圍區(qū)域及建筑室內外進行全景視頻數據采集;接著對采集的視頻進行匹配點選取、畸變修正、視瀕拼接和球立轉換,得到建筑遺產地的空地全景VR視頻。具體流程如圖4所示。
在數字展館搭建階段(圖5)將采用全景拍攝技術,基于實體展館設計漫游路線圖,采用相機對線下展廳進行現場拍攝,并對得到的影像進行拼接和畸變修正,為各個展物添加圖文和視頻等熱點,搭載數字導覽員和設備拆卸交互系統,完成全景漫游的在線數字化展廳布設。
3.2.2數字展館與知識傳承
通過系列新興數字技術獲取的多源數據,集成開發(fā)面向全年齡段參觀群眾及社會公益機構等的遺產地數字展館;通過數字動畫與圖文、紀錄片互補,增加數字化傳播系統的趣味性,全面?zhèn)鬟_建筑遺產信息與價值;通過3D打印實體模型來彌補傳統展覽無法觸碰的缺憾;結合模型交互系統,實現建筑與設備模型的拆卸組裝,以此感受近現代技術智慧與結構特點;此外,根據實地展館館長形象設計的數字館能夠同時布設于線上與線下,實現遺產信息的智能問答。通過多種產品形式與特點的優(yōu)勢互補,進行建筑遺產地的全空間展示和全渠道傳播(表2)。
在線上和線下同步配備西門子水設備數字模型交互系統,投放至移動式觸摸數字大屏、手機端、電腦端等多種屏幕上,以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圖6)。用戶可以在線下采用館內的移動式觸摸屏和VR設備,或者在線上通過電腦、平板、手機等設備,觀看實體展廳內的展品,了解建筑遺產背后的故事。在線上通過展品熱點互動,觀眾就如同在線下參觀,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展品,查看其歷史故事、高清大圖、視頻、三維模型等內容(圖7)。
此外,空地全景視頻能夠同時布設于實體與數字展館中,為用戶提供鼓浪嶼遺產地天空和地面各4個視角(前、后、左、右)的全空間瀏覽功能(圖8)。用戶可以在網頁端或移動端利用鼠標或手勢來控制視角,從而觀察遺產地室內外不同方向的景象。這種操作方式簡單直觀,使用戶可以隨時調整觀看視角,從空中俯瞰或從地面瀏覽整個鼓浪嶼遺產地,探索室內的古代精細設備等一系列遺產地內容。通過VR實體設備進行遺產地空地全景視頻體驗時,用戶戴上VR頭盔,就能夠通過轉動頭部改變視角,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遺產地的室內外環(huán)境,以沉浸式的交互提升用戶體驗的真實感和參與度。
通過多元數字化技術的相互融合,可將鼓浪嶼文化遺產信息,以可視、可聽、可觸的多模態(tài)話語形式展現給用戶,為多屏互動的數字體驗展館構建提供了內容與技術上的支持,加強了遺產地的文化信息傳播與互動的虛實體驗。
4 結論與展望
4.1結論
數字化時代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了全新的視野和多樣化的工具,尤其在增強社區(qū)參與和促進活化利用方面展現了巨大的潛力。本文,該遺產地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了遺產管理、社區(qū)動員和文化傳播等多重融合,其經驗對其他遺產地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首先,數字化技術為遺產精細化保護和管理提供了可能性。通過VR/AR、GIS等技術,能夠精準記錄、分析和展示遺產地文化價值。同時,這些技術還能夠降低對遺產實體的壓力,使得遺產地能夠在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同時,實現長效保護。其次,公眾參與是遺產保護的關鍵,而數字化技術能夠在這一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通過開發(fā)社區(qū)參與平臺和移動應用,居民不僅能夠實時了解保護工作動態(tài),還可以參與決策制定。最后,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需要兼顧經濟收益和社會價值,而數字化技術可以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鼓浪嶼的“全島博物館計劃”借助數字化展示,既吸引了游客,也在無形中增強了社區(qū)居民的文化認同感。這種基于數字化的活化利用模式,可以考慮推廣到其他遺產地。
4.2 展望
然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也可能帶來挑戰(zhàn)。例如,高昂的技術投入和維護成本可能會對部分資源有限的遺產地形成阻礙。此外,如何確保技術的應用不會過度商業(yè)化,損害遺產的真實性和文化價值,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未來,為了進一步提升數字化技術在遺產保護中的應用效果,需要從以下4個方面努力。(1)加強技術研發(fā):鼓勵科研機構與遺產地合作,開發(fā)適用于不同遺產類型的技術解決方案。(2)促進國際合作:通過跨國合作與經驗交流,吸收先進理念和成功案例,為本地化實踐提供借鑒。(3)推動公眾教育: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使社區(qū)和游客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保護工作中。(4)平衡保護與發(fā)展:在技術應用過程中注重可持續(xù)性,確保遺產保護的核心目標不被商業(yè)化需求所取代。
總之,數字化時代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需要謹慎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zhàn)。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與社會治理的雙輪驅動,可以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保護與發(fā)展。鼓浪嶼的實踐證明,只有在多方協作下,數字化技術才能真正為遺產保護賦能、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蔡定劍.公眾參與:歐洲的制度和經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2-13.
[2] TOWNSHEND T,PENDLEBURYJ.Public participationintheconservationofhistoricareas:case-studiesfromnorth-east England[J].Journal ofUrban Design,1999,4(3):313-331.
[3] BELL D,JAYNE M.City of quarters:urban villagesinthe contemporary city[M].Aldershot:AshgatePublishing Limited,2004.
[4] 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M].孫柏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 楊頡慧.社會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及路徑[J].殷都學刊,2014,35(3):116-118.
[6] 何慕人.梁林故居保護中的公眾參與和多方博弈[J].中國文化遺產,2010(5):6-7,38-43.
[7]蔣海萍,王燕華,李經龍.基于社區(qū)參與的古村落型遺產地旅游開發(fā)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9,23(8):24-28.
[8]祁潤釗,周鐵軍,董文靜,等.近20年國內城鄉(xiāng)遺產保護公眾參與研究評述[J].城市規(guī)劃,2021,45(1):105-118.
[9]王純陽,黃福才.從“社區(qū)參與”走向“社區(qū)增權”:以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例[J].人文地理,2013,28(1):141-149.
[10]關斌.歷史街區(qū)保護更新的“自組織”模式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10-27.
[11]UNESCO.The 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EB/OL].[2024-12-11].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88773?poslnSet=2amp;queryld=f73f0b63-098d-4666-b1c1-b098d6d4a100.
[12] REIMANN L,VAFEIDIS A T,BROWN S,et al.Mediterranean UNESCO World Heritage at risk fromcoastal flooding and erosion due to sea-level rise[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9(1):4161.
[13] Ll Y,JIA X,LIU Z,et al.The potential impact of risingsea levels on China’s coastal cultural heritage:a GlSrisk assessment[J].Antiquity,2022,96(386):406-421.
[14] AGAPIOU A,LYSANDROU V,ALEXAKIS D D,et al.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using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lS:the case study ofPaphosarea,Cyprus[J].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Urban Systems,2015,54:230-239.
[15] ZHANG Y,ZHANG Q.A model approach for postevaluation of adaptive reuse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Beijing central axis historicalbuildings[J].Heritage Science,2023,11(1):1-17.
[16]潘志庚,袁慶曙,陳勝男,等.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與互動技術研究與進展[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20,47(3):261-273.
[17] CHENG Y,SHOUQIAN S,CAIQIANG × .Recovery ofcultural activity for digital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C]/EEE.2006 6th World Congress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Dalian:IEEE,2006:10337-10341.
[18]何原榮,陳平,蘇錚,等.基于三維激光掃描與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的古建筑重建[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9,34(6):1343-1352.
[19]王賽蘭.基于三維全景交互系統的文化遺產傳播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2):206-209.
[20]陳曉皎,苗甜,唐曉騰,等.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及可視化[J].包裝工程,2022,43(20):26-37.
[21]馬斌斌,陳興鵬,陳芳婷.基于社交大數據的敦煌旅游流多尺度時空分異特征[J].經濟地理,2021,41(3):202-212.
[22]趙哲超,王昕.媒介記憶視域下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以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1(3):99-102.
[23]高超,王國利,王晏民,等.建筑遺產數字化表型監(jiān)測技術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測繪科學,2019,44(5):85-92.
[24]廈門市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中心.鼓浪嶼申遺知多少[EB/OL].[2024-12-11].http://www.glysyw.com.
[25]劉寧.申遺背景下的鼓浪嶼文化遺產價值綜合保護體系[C]//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規(guī)劃60年:成就與挑戰(zhàn):2016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文化).沈陽:中國工業(yè)建筑出版社,2016:71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