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是生長發(fā)育階段比較常見的兩種變化,赤霉病俗稱爛麥頭,是典型的氣候災害性病害,會導致小麥籽粒腐敗變質,嚴重降低小麥的產量,并且病菌在繁殖生長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毒素,嚴重威脅到人畜安全。白粉病也是小麥生長階段比較常見的病害之一,發(fā)生頻率相對較高,兩種病害混合發(fā)生之后會使得臨床癥狀十分復雜,給病害的防治工作帶來很大難題,甚至會造成大面積的減產絕產,不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所以在小麥栽培管理過程中就需要明確該種病害的發(fā)生流行特點,注重做好病害的科學識別和針對性的判定,然后構建有效的防治措施,將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發(fā)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1小麥赤霉病的病原特征
1.1小麥赤霉病病原特性剖析
小麥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為真菌中的多種鐮刀菌感染所致,菌絲細長、分隔,通常呈白色或淺黃色,具有分生孢子和性孢子。分生孢子產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呈鏈狀排列,呈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為 15-35μm×4-8μm ,表面光滑,顏色為淺褐色或深褐色。性孢子產生在被稱為子囊殼中的子囊內,子囊殼呈球形或梨形,直徑為 90~150upmum ,內包含1\~8個子囊,每個子囊包含8個囊殼孢子,孢子呈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為 30~ 60μm×15~25μm ,囊殼孢子表面有明顯的疣狀凸起。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上可能存在細長的菌毛,呈白色或無色,分生孢子梗上可能存在毛刺,毛刺短而硬,呈黑色或深褐色。多種病原菌在土壤中可以以菌絲體和休眠菌絲體形式存活多年,土壤中可以形成厚垣孢子,具有很強的抗逆性,分生孢子對環(huán)境條件敏感,適宜萌發(fā)溫度為 15~25% ,高濕度。從病原的侵染史來看多種鐮刀菌可以通過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落在小麥植株上,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孢子發(fā)芽侵入寄主,在小麥植株的葉片、莖稈和籽粒等部位生長,造成病斑,在籽粒上,病原菌可導致籽粒腐爛,影響其質量。病原菌在寄主體內形成子座,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可以再次侵染同一寄主或傳播到其他寄主上,在溫帶地區(qū),病原菌在土壤中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形式越夏和越冬。
1.2小麥白粉病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
小麥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麥?;驼婢腥疽穑瑢儆谧幽揖鷣嗛T真菌,真菌菌絲體在宿主葉片表面呈白色粉末狀,由菌絲和分生孢子組成,菌絲體寬約 5~15μm ,分生孢子橢圓形,無色,直徑 20~40upμm ,真菌為專性寄生菌,需要活宿主植物才能生長。菌絲體從寄主葉片表皮吸收營養(yǎng)。白粉病真菌最適宜生長溫度為 18~25% ,相對濕度為 60%~90% 從該種病菌的生活史來看,包括了無性繁殖(分生孢子繁殖)和有性繁殖(子囊殼繁殖)2個階段。在適宜條件下,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柄,分生孢子柄頂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脫離分生孢子柄,隨風傳播,在寄主葉片表面萌發(fā),產生新的菌絲體,繼續(xù)感染寄主,分生孢子繁殖是白粉病真菌主要的傳播方式。有性繁殖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例如,濕度較高)進行,溫度濕度達標情況下菌絲體形成子囊殼,子囊殼內形成子囊,子囊成熟后破裂,釋放出子囊孢子,產下的孢子在寄主殘留物中越冬,翌年萌發(fā)產生菌絲體,開始新的感染循環(huán)。從病原的形態(tài)特征來看菌絲體呈白色粉末狀,覆蓋在寄主葉片表面,菌絲體分隔,寬約 5~15μm ,上生有分生孢子柄。分生孢子柄直立,長約 100~200μm ,頂端分叉,形成2\~5個小梗。分生孢子橢圓形,無色,大小為 20~40μm×12-20μm ,表面光滑,無橫隔。子囊殼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約 100~150upmum ,呈淺褐色或黑色,表面具網狀紋理,每個子囊內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長約 50~70μm ,寬約 20~30upμm ,子囊孢子橢圓形或紡錘形,無色,大小為 20-30μm×10-15μm ,表面光滑,無橫隔。從該種病害的感染循環(huán)規(guī)律分析白粉病真菌的感染循環(huán)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① 分生孢子在寄主葉片表面萌發(fā)。 ② 菌絲體從葉片表皮吸收營養(yǎng),并擴散到葉片表面。 ③ 形成分生孢子柄并產生分生孢子。④ 分生孢子傳播并感染其他寄主葉片 ⑤ 在適宜條件下,形成子囊殼,進行有性繁殖。 ⑥ 子囊孢子越冬并萌發(fā),開始新的感染循環(huán)。
2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發(fā)生特點
2.1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特點
小麥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小麥生產的病害。赤霉病主要通過種子、土壤、空氣和水傳播。帶菌種子是病害傳播的重要途徑,病菌在種子上越冬,播種后侵染幼苗。病菌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均可侵染,主要包括苗期、拔節(jié)期、抽穗期和灌漿期。其中,苗期和抽穗期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時期。赤霉病的發(fā)生與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關。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和侵染,多雨、多霧、濕度大的地區(qū)發(fā)病較重。赤霉病在大田發(fā)病速度較快,一旦感染,病害會迅速擴展。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病害易發(fā)生流行,造成嚴重損失。病菌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可以多次侵染,導致病害不斷加重。病菌侵染幼苗后,首先表現為芽變褐,然后根冠腐爛。病苗黃瘦,重者幼苗死亡?;址Q腳腐,病菌從幼苗出土到成熟均可侵染。初期莖基變褐軟腐,以后凹縮,最后麥株枯萎死亡。病菌侵染劍葉葉鞘基部,導致莖稈腐爛,顏色呈棕褐色,逐漸擴展到節(jié)部,上面長出一層紅霉。病株易被風吹斷。穗期受到危害之后發(fā)病初期穎殼上或小穗基部出現小的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逐漸擴大變成枯黃色,不斷擴大蔓延到全?;蛉∷?,甚至整穗。后期在穎殼的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生出粉紅色霉層(病菌分生孢子),高濕條件下,粉紅色霉層處產生藍黑色小粒(病菌子囊殼)。
2.2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生特點
小麥白粉病主要在溫度為 15~25% 相對濕度大于 90% 的高濕環(huán)境中發(fā)生。真菌通過孢子在空氣中傳播,然后附著在小麥植株表面,并在溫濕條件適宜時侵入小麥葉片組織。孢子具有高度傳染性,易在風、動物或農具等傳播媒介下迅速傳播。該種病害一般發(fā)生在小麥生育期后期,但早熟品種可能較早發(fā)病。在一年之中,首波病害往往首先在葉片上顯現,隨后的病害則主要影響莖稈與葉鞘。高濕、低光照和植株擁擠是發(fā)病的主要因素,密植和不良通風環(huán)境會加劇病情。發(fā)病初期階段葉片上出現白色、粉狀的霉斑,最初是在葉背面出現。隨著病情發(fā)展,霉斑會逐漸擴大覆蓋整個葉片。受感染的葉片表面會出現灰白色的霉層,這是由真菌菌絲和孢子形成的。觀察時,可見到孢子呈圓形、橢圓形或彎曲形,有光澤。病變葉片由于受到真菌的侵害而逐漸干枯,葉片卷曲、變黃、融合并裂開。重度感染可能導致植株生長受限、減產甚至死亡。
2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2.1合理選擇小麥品種
在小麥栽培管理過程中選擇抗病品種,能夠大大降低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發(fā)生流行率。依托當地的氣候特征,應該選擇高產穩(wěn)產,適應能力相對較強,抗病能力優(yōu)異的優(yōu)質小麥品種。目前,在安陽市推廣較好的抗赤霉病小麥品種有矮抗58、周麥18、新麥26等。這些品種具有較高的抗病性,能夠有效抵抗赤霉病的發(fā)生。抗白粉病的小麥品種主要有中麥175、晉麥63、內麥8號等。
2.2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發(fā)生流行
小麥赤霉病與白粉病為嚴重威脅小麥生產之主要病害,主要影響麥粒品質,甚至可能導致小麥大幅減產或絕收。為有效預防該兩種病害的發(fā)生與流行,播種前進行種子拌種處理是常用且有效的預防手段。根據當地植保部門推薦和農藥市場供應情況,選擇適合的藥劑進行拌種,目前常用的藥劑包括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葉菌唑、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蠟芽菌等,拌種時間應在小麥播種當天或者播種前1天進行,通常按照種子用量 0.2%~0.3% 進行半程,將藥劑與10\~20倍的水稀釋成藥液之后加入小麥種子混合均勻,確保種子表面均勻覆蓋藥液,拌種后將種子堆悶4\~6小時,使藥劑充分滲透入種子,然后攤開晾干。
2.3科學整地
小麥適宜生長在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中,因此要確保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質地疏松、耕層深厚、結構良好、地勢平坦、排水通暢的區(qū)域,避免低洼地帶,以防積水造成根系病害,保障種植地周邊有充足的光照,滿足小麥的光照需求,灌溉方便。選地結束之后,要做好有效的整地處理,收獲后對大田進行深翻,深度為 20~25cm ,破壞土壤結構,加速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在深翻土地的同時,進行滅茬處理,這種操作可以有效地破壞自生小麥的根系,減少其對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的吸收,為后續(xù)作物的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結合整體還需要做好底肥的施人工作,推薦每畝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機肥 2000~3000kg ,氮、磷、鉀復合肥 20~30kg 、硫酸鉀 10~15kg ,混合之后撒到地表翻入到土層以下。
2.4合理密植降低白粉病和赤霉病的發(fā)生流行率
小麥播種之前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小麥品種,推薦使用精量播種機或者半精量播種機進行機械化播種操作,確保播種均勻、深度一致。機械化播種過程中要做好設備的有效測試和試播作業(yè),確保機械設備行進一致,下籽均勻,不存在重復播種和漏播的現象,通常每畝播種量控制在 12~15kg ,在播種操作期間每晚播種1\~2天就需要增加小麥種子 0.5kg ,最多播種量不能夠超過 15kg/667m2 。機械化播種操作期間采用寬行勻播播種方式,這樣能夠營造良好的群體結構,增強大田的通風透光率,從而更好地降低白粉病和赤霉病的發(fā)生流行率,一般小麥機械化播種行距控制在 20~25cm ,播種深度控制在 3~5cm ,選擇使用帶有施肥裝置和鎮(zhèn)壓裝置的播種機械設備,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施肥、鎮(zhèn)壓等操作,每畝使用磷酸二銨 15~20kg 作為種肥,施入種子側下方 5~8cm 處,避免出現燒種,播種結束后確保行間鎮(zhèn)壓,使種子和土壤充分接觸,為初全苗奠定堅實基礎。
2.5合理水肥管理確保大田的持水量
在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預防期間,通過科學的水肥管理,能夠避免植株徒長,增強植株抗性,從而大大降低兩種病害的發(fā)生流行率。施肥管理過程中應該嚴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根據小麥植株情況及時進行追肥和灌溉,營造良好生長環(huán)境,滿足植株生長需求。冬前對于底肥施入不足的小麥田應該在返青期追施尿素 5~8kg/667m2 ,小麥進入拔節(jié)期之后根據大田生長情況,生長較為旺盛的可以在拔節(jié)后期進行追肥,生長較弱的小麥田可以在拔節(jié)初期及時追施尿素,通常追施 10~15kg/667m2 ,小麥孕穗期增施尿素 10~12kg/667m2 ,并在開花灌漿期每間隔7\~14天使用 0.1%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液面噴灑,肥液使用量控制在10~15kg/667m2 ,提高葉子光合作用能力,更好地積累營養(yǎng)物質,結合施肥應該在上述幾個階段進行有效的灌溉,確保大田的持水量能夠維持在 55%~70% 左右。
2.6構建小麥赤霉病與白粉病綜合預警體系,守護小麥高產 優(yōu)質
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都是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的病害。為降低兩種病害的危險,就需要做好大田的病情監(jiān)測。廣泛搜集歷史病害發(fā)生數據、作物品種信息、種植模式和地區(qū)氣候特征,建立田間病情監(jiān)測點,定期記錄病情發(fā)展和環(huán)境條件。收集和分析相關氣象數據,包括溫度、濕度、降雨和風速等,這些都是影響病害發(fā)展的關鍵因素,監(jiān)測土壤濕度和溫度,因為它們也會影響病原體的活性和傳播。利用歷史病情和環(huán)境數據,建立病害發(fā)展預測模型,根據模型預測,評估病害發(fā)生的風險等級,然后制定具體的預警指標,如連續(xù)多日的高濕度和適宜溫度范圍等。通過短信、農業(yè)信息網、社交媒體等渠道,及時向農戶發(fā)送預警信息,并為農戶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幫助農戶采取防控措施。一旦預測到嚴重病害發(fā)生的風險,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實施集中防治。并在病害防控過程中注重做好持續(xù)性的收集病害發(fā)展和氣象數據收集,更新預警模型,根據實際病害發(fā)生情況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預警模型。
2.7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的藥物防治
穗期是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流行的高峰期,同時也是白粉病防治的關鍵階段,所以2種病害在防控過程中應該掌握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一般在小麥齊穗期(揚花率 10%~20% )進行第1次藥劑防治,間隔5\~7天進行第2次用藥,根據病情、品種、抗性及天氣變化,決定是否進行第3次用藥。防治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的藥物多種多樣,可以再使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 60% 多菌靈鹽酸鹽(防霉寶)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5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 50% 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者 60% 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大田噴霧,用藥量控制在 30~50kg/667m2 ,如果病情嚴重或氣候條件適宜,可以縮短用藥周期。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麥生長周期較長,橫跨了冬、春、夏三個季節(jié),生長階段會面臨多種病蟲害的危害,如果栽培管理過程中沒有構建完善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勢必會大大增加小麥病蟲害的發(fā)生流行率和傳播范圍。為保證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有效降低像赤霉病白粉病這類病害的危害,就需要栽培管理人員構建合理的預防防治措施,切實降低白粉病與赤霉病的發(fā)生流行率,提高種植水平。
參考文獻:
[1]楊建菊.鳳慶縣小麥白粉病發(fā)生特點及綜合防控技術[J].云南農業(yè)科技,2022(6):35-37.
[2]沈嘉彬,李宏玉,劉美香等.巍山縣小麥白粉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J].云南農業(yè)科技,2022(2):46-48.
[3]李靜.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特點及防控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22(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