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縣隸屬于山東省臨沂市,地處魯中地區(qū),位于沂河中游,蒙山東麓。沂南縣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5°18′26\" 一 35°46′15\" ,東經 118°6′36′′-118°43′31′′ A總面積為 1719km2 。板栗在沂南縣栽培歷史悠久,為主要糧食果樹之一,因其壽命長,群眾稱其為“鐵桿莊稼”,當地板栗品種主要有華光、華豐、燕山紅、石豐等。
板栗干枯病,又稱胴枯病、潰瘍病,是由栗疫菌侵染所引起的、發(fā)生在板栗上的一種病害。苗木及大樹均可受害,主要危害主干、側枝和小枝。寄主感病后,病斑迅速包圍枝、干,引起爛皮或潰瘍,使板栗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嚴重時造成整個枝條或全株枯死。板栗干枯病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是中國植物檢疫對象之一。
1病原
病原為子囊菌類核菌綱、球殼目、間座殼科、內座殼屬的栗疫菌[Cryphonectriaparasitica(Murr)Barr.]。病部的菌絲著生在形成層或皮層內,組成緊密的扇形菌絲層,子座自樹皮裂縫中突出,直徑 0.3~ 2mm ,呈橘紅色,內生分生孢子器和子囊殼。分生孢子器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一,多室,內腔壁上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無色,單生,很少有分枝,其上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橢圓形或圓柱形,直或稍彎,大小為 (2.4~3.0)μm×(1.2~1.3)μm 。子囊殼茶褐色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徑 150~350μm 深埋在子座組織中,1個至多個,頸細長,黑色,下部色淡,長 600μm ,長頸伸出子座頂部。
2 越冬與傳播
2.1 越冬方式
板栗干枯病的病原主要以三種形態(tài)在枯死的枝
干上越冬,分別是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和子囊殼。除了在枯死枝干上越冬外,病原體還可以菌絲的形式在果實內越冬]。
2.2 傳播方式
在 5~35°C 下菌絲均能生長, 15~30°C 下生長良好,最適溫度為 25~30°C 。病原體的傳播方式多樣化,可借助風力、雨水、昆蟲或鳥類等自然媒介傳播,一旦遇到合適的宿主,便有可能引發(fā)病害。雨水也能夠將孢子帶入土壤中,進而感染板栗樹的根系。此外,昆蟲和鳥類在覓食或遷徙過程中,也可能攜帶病原體,成為傳播的媒介。
3 危害癥狀
病菌自傷口侵入板栗樹主干或枝條,初期在樹皮上出現不規(guī)則的水漬狀,邊緣出現黃褐色或褐色病斑。隨著病斑逐漸擴展,直至包圍整個樹干,并向上、下蔓延,病斑組織初期濕腐,有酒糟味。失水后樹皮干縮縱裂,剝開枯死樹皮,可見到有污白色至淡黃色的扇形菌絲體。在氣候干燥時,子座色澤變暗。秋季在子座中出現子囊殼,子座變橘紅色至醬紅色。隨著病斑的擴展,樹皮開裂,進而脫落下來,露出木質部,病斑邊緣形成愈合組織,第2年舊病復發(fā),繼續(xù)擴展,形成新的愈合圈,這樣年復一年形成同心密集的中心低、邊緣高的多層愈合圈,即開放或放射型潰瘍。當病斑環(huán)繞主干時,造成整株板栗樹死亡(圖1)。
4 板栗干枯病的主要發(fā)病原因
4.1 環(huán)境因素
板栗干枯病的發(fā)生與溫度和濕度密切相關。板栗干枯病的病菌在 5~35°C 的溫度范圍內都能生長,最適溫度為 25~30°C ;而濕度大于 80% 時,病菌繁殖
迅速,導致病情加重。在寒冷的冬季,氣溫驟降,樹體內部水分結冰,導致細胞膜受損,形成凍傷。這些凍傷的部位成為病菌侵入的理想通道。
4.2 樹體損傷
林業(yè)害蟲如天牛、吉丁蟲等,在取食過程中會對樹體造成傷口,這些傷口不僅為病菌提供了侵入的機會,還可能加重樹體的損傷,使病情惡化2。剪切口也是病菌侵入的常見途徑。在修剪過程中,如果工具消毒不徹底或者剪口處理不當,都會造成樹體的傷口,為病菌侵入提供可乘之機。此外,嫁接口處的損傷也是病菌侵入的關鍵點。在嫁接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或嫁接材料的不合格,容易導致接口愈合不良,形成傷口。這些傷口一旦被病菌感染,就會引發(fā)病害。
4.3 管理不善
林內通風透光狀況差、土壤板結、長期陰暗潮濕等管理不善的情況容易誘發(fā)板栗干枯病。此外,果園積水、樹勢衰弱、機械損傷等因素也會增加病害的發(fā)生概率。
5 農業(yè)防治措施
5.1精細管理
保持樹冠通風透光,減少病菌滋生的環(huán)境。適時修剪病枝、弱枝和過密枝,保持樹形合理,增強樹體生長勢。及時清除重病株和病枝,減少病菌的侵染源(圖2)。清除后應進行燒毀處理,防止病菌擴散。在板栗樹春季萌芽前(3月初),對樹體噴灑 3~ 石硫合劑。秋季落葉期整樹噴施1遍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肥等。以華光品種5~8年生樹為例,每 667m2 施腐熟農家肥 2000kg 左右,硫基復合肥 1.0~1.5kg/ 株。采用放射狀溝施法,以樹干為中心,在樹冠邊緣部位等距離挖4-6條放射溝,溝寬 30~40cm ,溝深由內向外逐漸加深。將肥料施入溝內,混合土攘后覆土封溝。
板栗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如腐熟農家肥、有機
5.3 加強苗木檢疫
在引進苗木前,需要對苗木進行檢查,確保每一棵苗木健康。此外,檢疫工作不僅包括苗木本身,還包括了苗木的接穗。如果接穗攜帶病菌,嫁接后也可能會受到感染[3]。
5.4樹干涂白
5.2 合理施肥
樹干涂白不僅能反射陽光,減少樹干吸收的熱量,減少晝夜溫差對樹木的影響,還能有效阻止真菌的生長。涂白后的樹干表面形成了一層保護膜,可以隔絕水分,減少水分蒸發(fā),從而減少真菌繁殖。涂白劑配方比例為硫酸銅 1kg 、生石灰 20kg 水 60~80kg 。調制方法是先用少量開水將硫酸銅溶解,再加入生石灰調成濃石灰乳,最后將兩者混合均勻(圖3)。
6 化學藥物防治
6.1 噴灑殺菌劑
感染初期可以使用 40% 苯甲·吡唑酯懸浮劑1000\~1500倍液整樹或患病部位噴施,或 40% 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2000~3000倍液噴灑到感染部位,間隔10d再噴藥1次。抑制真菌的生長和繁殖。但應注意使用方法和劑量,避免對樹木造成傷害4。
6.2 刮皮涂藥
6.2.1刮除病斑對于主干和大枝上的個別病斑,可以用刀刮除病部,刮皮與涂藥時間主要在冬季,具體時間為冬末春初,即氣溫開始回升但害蟲和病菌尚未開始活動時。使用刀具將病斑刮除,確保刮除干凈,直到露出健康的組織。刮除后,用酒精或酒精棉球對刀具進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圖4)。
6.2.2涂藥可選 40% 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倍液:在刮除病斑后,涂抹可有效防治板栗干枯病?;驅⒉“邏乃澜M織徹底刮除后,涂抹 5% 菌毒清水劑100\~300倍液,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5。6.2.3定期檢查和處理在涂抹藥劑后,需要定期檢查傷口的愈合情況。如果發(fā)現新的病斑,應及時處理。通常需要每隔半個月檢查1次,連續(xù)檢查2~3次。
7總結
板栗干枯病是一種常見的林業(yè)病害,其病原體主要通過多種形態(tài)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傳播。板栗干枯病病菌主要通過凍傷、蟲傷、嫁接口、剪切口等損傷處侵入樹體。應了解板栗干枯病的病因,掌握其農業(yè)防治和化學藥劑防治方法,為板栗種植高效益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汪敏.山核桃主要病蟲害發(fā)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的實踐應用[J].種子世界,2024(9):234-236.
[2] 胡皓,張守兵.核桃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園藝與種苗,2024,44(9):30-31.
[3] 楊興明.核桃種植中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措施[J].河北農機,2024(16):60-62.
[4] 姚盼毅,黨闖,雷劉斌.核桃種植過程中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措施研究[J].河北農機,2024(13):106-108.
[5] 張劍.核桃栽培過程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法[J].種子科技,2022,40(2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