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外國留學生;漢語不及物動詞;習得;非賓格假說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186/2025.04.014文章編號:2096-9864(2025)04-0104-07
2005年首屆“世界漢語大會”在北京召開后,漢語日益成為世界解讀中國、走向中國的橋梁,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大規(guī)模增長[1],學界關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也隨之增多。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不及物動詞獨特的句法結構是漢語二語學習者的習得難點[2-6]。針對該難點,現(xiàn)有相關研究尚未從不及物動詞句法和語義本體特征的視角給出充分解釋。有關不及物動詞的句法分類,美國語言學家D.M.Perl-mutter[7于1978 年曾提出“非賓格假說”,將不及物動詞分為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兩大類。根據(jù)該假說,兩類不及物動詞都只有一個論元,非賓格動詞的論元既可以出現(xiàn)在動詞前也可以出現(xiàn)在動詞后,如上海到了/到了上海;而非作格動詞的論元只能出現(xiàn)在動詞前,如小明笑了/*笑了小明。1995年,美國語言學家B.Levin等8認為,兩類不及物動詞內部句法結構的差異由語義決定并由句法結構來體現(xiàn)。有關不及物動詞的語義分類,愛丁堡大學教授A.Sorace[9]于2001年基于非賓格動詞的終結性語義特征和非作格動詞的施事性語義特征,提出“不及物動詞層級分類”理論,將不及物動詞細分為表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表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表存現(xiàn)非賓格動詞、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和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其中,表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終結性語義特征最為凸顯,是核心非賓格動詞;表存現(xiàn)非賓格動詞的終結性語義特征較不凸顯,是邊緣非賓格動詞;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施事性語義特征較不凸顯,是邊緣非作格動詞;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施事性語義特征最為凸顯,是核心非作格動詞。當前學界關于不同水平的漢語學習者能否習得漢語不及物動詞的句法特征和語義特征,他們的習得表現(xiàn)與漢語母語者有何異同,鮮有研究深人探析。鑒于此,本文擬通過實證研究考察不同漢語水平的外國留學生對漢語不及物動詞句法和語義的習得,及其與漢語母語者習得的異同,以期為漢語二語教材編寫與教學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為更深入探析不同漢語水平的外國留學生對漢語不及物動詞句法特征和語義特征的習得程度,本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兩個問題:(1)與漢語母語者相比,不同漢語水平的外國留學生能否習得漢語不及物動詞的句法特征?(2)與漢語母語者相比,不同漢語水平的外國留學生能否習得漢語不及物動詞的語義特征?
2.被試者確定
本研究的被試者主要包括32名留學生和20名漢語母語者,他們均來自國內某“雙一流”大學。留學生被試者的母語背景為俄語、英語、德語、阿拉伯語、馬達加斯加語,留學生被試者的漢語水平測試題采用C.S.H.Wong[10]研究中運用的漢語水平測試題(Chineselanguageproficiencytest,簡稱CPT),同時參考留學生被試者的HSK考試等級,把得分在 13~24 分的17名留學生歸為高水平組,得分在 4~11 分的15名留學生歸為低水平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高水平組和低水平組留學生被試者的漢語水平有顯著差異 (plt;0.001 )。20名漢語母語被試者為參照組。被試者的相關信息見表1。
3.資料選取
本研究的漢語不及物動詞選自《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中的甲級和乙級不及物動詞,同時參考了袁博平等[3-4]研究的實證材料,共選取50個漢語不及物動詞,漢語不及物動詞分類及其示例見表2。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Likertscale,1-5代表非常不熟悉到非常熟悉)和中英詞義配對的測試問卷對三組被試者進行實驗動詞熟悉度判斷測試和詞義配對測試。三組被試者的熟悉度判斷結果顯示:漢語母語組對五類動詞的熟悉度均較高,熟悉度判斷結果沒有顯著差異 [F(4,95)=1.05,p=0.38] ;高水平留學生組對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的熟悉度( M=4.50 ,
SD=0.42 )顯著低于對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熟悉度( (M=4.73,SD=0.31,p=0.03) 和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熟悉度( M=4.75 , SD=0,32 ,p=0.02 ),對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熟悉度( (M=4.81,SD=0.23) 和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熟悉度 沒有顯著差異( p=0,27 );低水平留學生組對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熟悉度( M=4. 12 , SD= 0.55)、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的熟悉度( M= 3.73, SD=0.77 )和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熟悉度 M=3,97 , SD=0.70 )沒有顯著差異( pgt; 0.05),對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熟悉度 (M=4.27,SD=0.54) 和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熟悉度( M=4.61 , SD=0.59 )沒有顯著差異 Ω(p=0.15) 。詞義配對測試結果顯示:高水平留學生組和漢語母語組對五類動詞的詞義配對正確率均無顯著差異。低水平留學生組對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詞義配對的正確率( M=72% , SD=0.21 )顯著高于對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詞義配對的正確率( M=61% , SD= 0.29,p=0.01 )和對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詞義配對的正確率( M=59% , SD=0.24,p=0.01) ;對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詞義配對的正確率( M=83% , SD=0. 19 )和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詞義配對的正確率( M=89% , SD= 0.17)沒有顯著差異(
)。低水平留學生組對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和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詞義配對的正確率均顯著低于高水平組和漢語母語組(
),低水平留學生組對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和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詞義配對的正確率均顯著低于漢語母語組(204號 (plt;0.05) 。
本研究把選定的50個實驗動詞分別納入G ΔNP+V′ '和“ ΔV+NP′ 兩種句式中,共有100個實驗句??山邮芘袛嗳蝿諏嶒灳淙绫?所示,實驗句的格式參考了袁博平[3研究的實證材料
可接受判斷任務實驗句編制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實驗要求被試者對實驗句作出可接受度判斷;所有實驗句的上方均標注拼音,所有指示語均為英語;實驗過程中,被試者不得使用手機、查閱紙質材料或與人交談。
二、研究結果分析
1.漢語不及物動詞句法特征的習得結果
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被試者對漢語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可接受度判斷的平均值,見表4。由表4可知,漢語母語組對漢語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均高于高水平留學生組和低水平留學生組。同時,三組被試者對漢語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均高于對漢語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
為進一步比較分析三組被試者對漢語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均值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本研究以組別為組間因素、以動詞類型為組內因素,進行 3×2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動詞類型主效應顯著 , plt;0.001 ]、動詞類型和組別交互效應顯著 [F(2,49)=8.33 ,
。進一步簡單效應檢驗發(fā)現(xiàn),漢語母語組、高水平留學生組和低水平留學生組對漢語非賓格動詞句的可接受度平均值均顯著低于對非作格動詞句的可接受度平均值。
2.漢語非賓格小類動詞的習得結果
漢語母語組、高水平留學生組和低水平留學生組對“ NP+V, ’句式中漢語非賓格小類動詞可接受度判斷的平均值見表5。由表5可知,漢語母語組和高水平留學生組對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均值高于對位置變化和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的,而低水平留學生組對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均值高于對位置變化和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
進一步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漢語母語組對4 NP+V ”句式中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顯著低于對狀態(tài)變化和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對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顯著低于對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高水平留學生組對4 ΔNP+V ”句式中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也顯著低于對狀態(tài)變化和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低水平留學生組對該句式中不同語義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沒有顯著差異 (pgt;0.05) 。
漢語母語組、高水平留學生組和低水平留學生組對“ ΔV+NP′ ’句式中漢語非賓格小類動詞可接受度判斷的平均值見表6。由表6可知,三組被試者對“ ΔV+NP′ ”句式中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高于對狀態(tài)變化和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高水平留學生組對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高于漢語母語組和低水平留學生組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
進一步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漢語母語組和高水平留學生組對“ ΔV+NP′ 句式中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均顯著高于對狀態(tài)變化和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低水平留學生組對該句式中不同語義非賓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沒有顯著差異 (pgt;0.05) 0
3.漢語非作格小類動詞的習得結果
漢語母語組、高水平留學生組和低水平留學生組對“ '句式中漢語非作格小類動詞可接受度判斷的平均值見表7。由表7可知,漢語母語組和高水平留學生組對兩類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均高于低水平留學生組,高水平留學生組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高于對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而低水平留學生組對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高于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
進一步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漢語母語組對C NP+V ”句式中非作格小類動詞的可接受度判斷平均值沒有顯著差異( ζ(p=0.91 ),高水平留學生組對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顯著低于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低水平留學生組對非作格小類動詞的可接受度平均值呈現(xiàn)邊緣性差異1 。
4.三組被試者漢語不及物動詞的習得結果
進一步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只有在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句可接受度判斷中,低水平留學生組的可接受度平均值( M=3.27 , SD=0.28 顯著低于高水平留學生組( M=3.76 , SD=0.58 ,p=0. 04 )和漢語母語組( M=3. 89 , SD= 0.61, plt;0.001 )的,高水平留學生組和漢語母語組的可接受度平均值沒有顯著差異( M= 3.76, SD=0. 58;M=3. 89 , p= 1.00)。在位置變化和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句可接受度判斷中,三組被試者的可接受度平均值均無顯著差異 (pgt;0.05) 0
此外,方差分析結果還表明,在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句的可接受度判斷中,低水平留學生組的可接受度平均值( M=3.77 , SD= 0.54)顯著低于漢語母語組( M=4.58 , SD= 0.53, plt;0.001 )的可接受度平均值,低水平留學生組與高水平留學生組、高水平留學生組與漢語母語組的可接受度平均值均無顯著差異(pgt;0.05) ;在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句的可接受度判斷中,低水平留學生組的可接受度平均值( M=3.56 , SD=0.40 )顯著低于高水平留學生組( M=4.40 , SD=0.59 , plt;0.001 )和漢語母語組( M=4.57 , SD=0.68 , plt;0.001 )的可接受度平均值,高水平留學生組和漢語母語組的可接受度平均值沒有顯著差異( M=4.40 ,SD=0.59;M=4.57,SD=0.68,p=1.00) O
三、結論與啟示
1.研究結論
(1)外國留學生對漢語不及物動詞句法特征的習得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母語者和外國留學生對漢語非作格動詞句的可接受度均顯著高于對非賓格動詞句的可接受度,這表明外國留學生能夠區(qū)分兩類不及物動詞句法結構的差異,且對漢語非作格動詞句法特征的習得顯著好于對漢語非賓格動詞的習得,該研究結果符合“非賓格假說”。此外,本研究結果表明,低水平留學生也能夠區(qū)分漢語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的句法差異,這與薛常明4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在\"非賓格假說”的最簡方案分析[1]中,非賓格動詞的論元基礎生成于實義動詞的主語位置,是VP的標示語,共同嵌套在輕動詞的補語位置,若論元提升至輕動詞前,則需經(jīng)過VP的標示語位置移位到IP的標示語位置,從而在表層結構中位于動詞前;而非作格動詞的論元生成于輕動詞結構之外,無需移位,無論在表層結構中還是在深層結構中其論元始終位于動詞前。由此表明,相較于非作格動詞,非賓格動詞的句法特征更為復雜,給留學生的習得帶來困難。本研究結果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兩類不及物動詞論元生成位置的不同,與“非賓格假說”相符。
(2)外國留學生對漢語不及物動詞語義特 征的習得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留學生對“ NP+V′ 和5 ΔV+NP′ ”句式中漢語非賓格小類動詞語義特征的習得表現(xiàn)不同。“ NP+V′ 句式中高水平留學生對狀態(tài)變化與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語義特征的習得顯著好于對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習得,而在“ ΔV+NP′′ 句式中高水平留學生對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語義特征的習得顯著好于對狀態(tài)變化與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的習得。結合詞義配對測試結果,本文認為,這可能與非賓格動詞語義特征、非賓格動詞論元語義角色、論元句法位置和不同語序句式的相容性有關。漢語非賓格動詞終結性語義特征決定其唯一論元的語義角色是受事,在深層結構中位于賓語位置,在表研究,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是核心非賓格動詞,其動態(tài)性和終結性語義特征最強;而狀態(tài)變化非賓格動詞雖蘊含變化的方向但沒有一個明確的終結點,其非賓格性特征較弱;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則沒有變化語義,僅表示存在,其靜態(tài)語義特征凸顯,非賓格性特征最弱。相較于狀態(tài)變化與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最強的動態(tài)性和終結性語義特征使得其論元的受事性更為凸顯。由此,凸顯的受事論元語義角色的句法實現(xiàn)也更易與“ ΔV?+NP?′′ 句式中賓語句法位置相容,易于高水平留學生的習得?!?ΔNP+V, '句式是漢語的常規(guī)句式,“NP”通常是主語,其論元語義角色通常是施事者,在缺乏正語料輸入的情況下,把位置變化非賓格動詞的受事論元與“ NP+V′ 句式中主語句法位置進行相容,可能會給高水平留學生的習得帶來困惑。此外,低水平留學生對“ NP+V′′ 和“ V+ NP”句式中漢語非賓格小類動詞語義特征的習得均沒有顯著差異?;谠~義配對測試結果,本文認為,低水平留學生尚未充分習得漢語非賓格小類動詞的語義特征。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高水平留學生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的習得顯著好于不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低水平留學生對漢語非作格小類動詞的習得沒有顯著差異,說明漢語非作格動詞的施事性語義特征顯著促進了高水平留學生的習得,而未顯著促進低水平留學生的習得。本研究結果表明,高水平留學生對“ V+NP′ '句式中漢語非賓格小類動詞與\" NP+V ”句式中漢語非作格小類動詞語義特征的習得與A.Sorace[12]提出的“不及物動詞層級分類”理論相符。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句、不可控制過程類和可控制過程類非作格動詞句的可接受度判斷中,低水平留學生的可接受度顯著低于高水平留學生的和漢語母語者的。結合詞義配對檢驗結果,本研究認為,漢語水平、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的語義特征共同影響和制約低水平留學生的習得。隨著漢語語言水平的提高,他們能夠習得存現(xiàn)類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的語義特征
2.啟示
本研究結果對漢語二語教材編寫與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其一,漢語二語教材編寫者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把握漢語不及物動詞內部語義特征和句法特征的差異及其習得難度等級。其二,應將漢語非作格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特征編寫在初級階段的教材中,把漢語非賓格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特征編寫在中、高級階段的教材中。具體而言,建議把每類不及物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特征編寫在同一章節(jié)中,語義特征信息編排在前,句法特征信息編排在后。其三,漢語二語教師應采用分類教學、先易后難和語義句法句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講授漢語不及物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特征。對低水平的漢語學習者,教師可先講授核心非作格動詞的語義特征及其在“ NP+V ”句式中的句法表現(xiàn),再講授邊緣非作格動詞的語義特征及其句法表現(xiàn);對中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教師可先講授核心非賓格動詞的語義特征及其在“ ΔV+NP′ ”和“ NP+V, 句式中的句法表現(xiàn),再講授邊緣非賓格動詞的語義特征及其在“ NP V”和\" ΔV+NP′ 句式中的句法表現(xiàn);對高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教師可采用比較教學法,并結合一定數(shù)量的語篇語料,從論元數(shù)量、論元語義角色和論元句法位置等不同方面比較分析漢語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語義特征與句法結構的異同,進而幫助學生鞏固強化兩類不及物動詞的語義知識和句法知識。
四、結語
本研究采用可接受度判斷任務考察不同漢語水平的外國留學生對漢語不及物動詞句法特征和語義特征的習得,研究結果不僅驗證了漢語二語不及物動詞句法和語義習得的理論思想,還為漢語二語不及物動詞句法和語義習得的難點提供了實證依據(jù),并基于習得難點,為漢語二語教材編寫與教學提出建議。因留學生被試數(shù)量及其漢語水平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完全統(tǒng)一被試者的母語背景,研究結果未能揭示被試者母語對其漢語不及物動詞習得的影響。未來研究可進一步考察被試者的母語背景,對漢語二語不及物動詞習得的影響還可以采用眼動技術、事件相關電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在線研究方法考察漢語二語不及物動詞的加工過程及其認知神經(jīng)機制。
參考文獻:
[1]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 書館,2019:3.
[2]朱周曄,熊文新.基于物性結構的漢語學習者 名詞短語習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24,38 (2) :259 -273.
[3] 袁博平.漢語中的兩種不及物動詞與漢語第二 語言習得[J].世界漢語教學,2002(3):91-101.
[4]薛常明.英語母語者對漢語非賓格動詞的第二 語言習得研究:檢驗“非賓格陷阱假設”[D]. 廣州: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
[5] 張玲玉.泰語母語者漢語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 動詞習得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21.
[6]張蒙.日語母語者漢語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動 詞習得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22.
[7] PERLMUTTER D M. Impersonal passives and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M]//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 1978.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8: 157 -190.
[8] LEVINB,RAPPAPORT HOVAV M. Unaccusativity: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 [M].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4.
[9] SORACE A,SHOMURA Y. Lexical constraints on the acquisition of split intransitivity:Evidence from L2 Japanese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1,23(2) :247 -278.
[10] WONG C S H.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L2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unaccusative verbs by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J]. Advances in the Linguistic Sciences,2020,2(3) :35-54.
[11]RADFORD A. Syntax :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209 -218.
[12] SORACE A. Gradients in auxiliary selection with intransitive verbs [J]. Language,200o,76(4) : 859 -890.
[責任編輯:毛麗娜]引用格式:朱秀杰,朱欣宇.外國留學生漢語不及物動詞習得研究[J].鄭州輕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6(4):104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