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山水田園詩中,《歸去來兮辭》絕對是扛鼎之作。這篇詩文辭藻優(yōu)美、意境深遠,還凝結(jié)了陶淵明對人生哲學(xué)的思考,以及對生命的感悟。對于同學(xué)們來說,深入挖掘詩里的生命意識,能幫我們輕松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價值追求。
一、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對歸隱的渴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突然迫切地想逃離當(dāng)下、回歸到記憶里最熟悉的地方的感受?陶淵明有過,而且感觸極深。尤其是當(dāng)整日為功名利祿奔波忙碌,身體疲憊不堪,心靈被世俗的枷鎖禁錮,找不到一絲喘息的空間時,他對逃離的渴望達到了頂點。在《歸去來兮辭》里,他發(fā)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的感嘆,直白又深切,道盡了他對現(xiàn)實的失望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官場就是個大染缸,到處都是權(quán)謀爭斗,人性在名利的誘惑下扭曲得不成樣子。陶淵明身處其中,感覺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籠子里的鳥,每一次官場應(yīng)酬都讓他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疤飯@將蕪胡不歸?”這一聲反問,喊出了他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無限向往。在他心里,田園是他最后的心靈棲息地,就算那里已經(jīng)荒蕪,也還有清新的空氣、質(zhì)樸的鄰里以及最純粹的自然美景一一這和黑暗的官場比起來,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既自以心為形役”則直白寫出了陶淵明被世俗規(guī)則、功名利祿奴役的痛苦。他突然意識到,在追求仕途的路上,自己早就迷失方向,變成了被世俗牽著走的木偶,這怎能不讓他感到孤獨又難過?開篇的這幾句質(zhì)問與反思,就像一塊石頭扔進平靜的湖面,一下打破了寧靜,為他一心歸隱定下了基調(diào),也把他渴望擺脫世俗、回歸田園的急切心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陶淵明的官場經(jīng)歷的確充滿了坎坷和無奈。他出生在沒落的仕宦家庭,雖有一身才華,卻生不逢時。東晉末年,門閥制度森嚴(yán),政治風(fēng)氣腐敗,各級官員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像陶淵明這樣的正直士人,在當(dāng)時的政治社會中絕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他不是沒有努力過,曾多次踏入官場,可每一次都被現(xiàn)實狠狠地潑了冷水。例如他當(dāng)彭澤縣令時,因不堪忍受上級的頤指氣使和煩瑣無用的官場規(guī)矩,只干了八十多天就掛印辭官?!安粸槲宥访渍垩背闪怂松闹匾D(zhuǎn)折點,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官場黑暗的厭惡和絕不隨波逐流的氣節(jié)。在《歸去來兮辭》里,這種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就像藏在暗處的洶涌暗流,在字里行間涌動,推動著他一步步回歸田園,去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
二、田園生活的愉悅與心靈的寧靜
陶淵明在這首詩文里,詳細描繪了自己返回田園的場景:“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边@段文字按照空間轉(zhuǎn)換順序,從初見宅院的第一眼景象,到屋內(nèi)的布置,再到庭院中富有生機的自然景觀,由外而內(nèi)、層層遞進,將詩人歸園后在這一方天地里的歡愉與自在細膩展現(xiàn)。從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當(dāng)陶淵明遠遠望見自家那簡陋卻親切的房子時,一路上的疲憊與憂慮瞬間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滿心歡喜。他迫不及待地加快腳步,想要投入它的懷抱。到了家門口,童仆們一臉笑容迎上來,孩子們眼巴巴地在門口盼著。陶淵明看著這一幕,心里暖暖的,回想起在官場的那些日子,到處都是冷漠和虛偽,哪有這般溫暖?走進院子,小徑都有點荒蕪了,雜草叢生,可松菊卻長得生機勃勃。瞧著這些松菊,陶淵明就像看到了自己—不管環(huán)境多艱難,都堅守自己的本心。在這荒蕪和繁茂的對比中,更顯得大自然堅韌又永恒,也襯托出陶淵明堅守自我的精神。陶淵明拉著年幼的孩子走進屋里,一抬眼,就看見桌上那滿滿一壺美酒,心里頓時涌上一股說不出的暢快。他給自己倒上酒,邊喝邊把目光投向庭院里的樹木。那一片蔥郁的綠色,仿佛帶著神奇的魔力,讓他臉上綻放出由衷的笑容。他斜靠著南窗,滿身的灑脫肆意舒展,就這么靜靜地打量著這個不大卻能讓心靈得到安寧的空間,他深深體悟到:簡單和寧靜,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樣。從這以后,陶淵明每天都在園子里漫步,那緊閉的園門就像一堵厚實的墻,把外面的紛紛擾擾都隔開,給他留了個清凈自在的小世界。他拄著拐杖,慢悠悠地走著,走累了就找個樹蔭歇會兒,時不時抬頭看看遠方,瞧著云朵悠悠地從山間飄出來,鳥兒飛累了就往窩里鉆。這些景致,好像和陶淵明心里想的完全契合,他徹底沉浸其中,怎么也看不夠。這一切,都訴說著他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對平和心境的追求,而在這樣的生活里,陶淵明總能從自然中收獲新的感悟。早上,他聽著鳥兒嘰嘰喳喳地叫,看著露珠在草葉上滾來滾去,到處都熱熱鬧鬧;傍晚,太陽快落山了,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他用力吸一口帶著泥王味幾的空氣,只覺生活真是寧靜又美好。這些普普通通的日常,不知不覺就填滿了他的內(nèi)心,讓他在和自然的相處中,慢慢忘掉了那些煩心的憂愁苦惱,靈魂也變得越來越純凈。
三、與世俗決裂及對田園的堅守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干脆又果決,一心想要和世俗徹底劃清界限。在那個追名逐利成風(fēng)的時代,人們像沒頭蒼蠅一樣一頭扎進官場鉆營和虛假社交應(yīng)酬里,可陶淵明不一樣,他是個清醒的“逆行者”,轉(zhuǎn)身就踏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他一眼就看穿了世俗價值觀和自己內(nèi)心追求之間的差距一一那些虛榮的繁華,在他眼里不過是轉(zhuǎn)瞬即逝的泡沫,根本帶不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皭傆H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回到田園后的陶淵明,終于過上了理想中的生活。他和親戚們圍坐在一起,聊聊家?,嵤?,句句真誠,沒有絲毫的功利與算計,這久違的愛與關(guān)懷,讓他心里滿是踏實。而等到空閑的時候,他就彈彈琴、看看書,把所有的煩惱統(tǒng)統(tǒng)扔掉。要是有淳樸的農(nóng)民笑著跟他說春天要來了,他就開始盼著去田里干活。在田地里,他感受著四季的變化,春天播下種子,秋天收獲糧食,每一滴流下的汗水,都是他對土地的熱愛。
陶淵明選擇留在田園,并不是頭腦一熱的沖動決定,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的堅定抉擇。他知道田園生活辛苦,可這兒能讓他的內(nèi)心干干凈凈、自由自在。在這片土地上,他和大自然成了一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也不用為了功名利祿四處奔波勞累。陶淵明用自己的一生,活出了對寧靜、本真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也成了后世文人心里向往田園、追求自由的精神標(biāo)桿。
四、對生命的哲思與對自然的順應(yīng)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陶淵明寫下這些句子的時候,心里滿是對生命短暫的感慨,也在思考著時光匆匆的問題。他覺得人活在世上,時間過得飛快,就像白駒過隙,人不能被世俗的功名利祿牽著鼻子走。他看著那些一門心思追求富貴榮華的人,特別不理解,覺得他們這么做簡直是在浪費寶貴的生命。那怎樣才不算浪費生命呢?“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陶淵明在和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義。他珍惜每一個美好的時刻,經(jīng)常一個人走進山林田野,盡情地擁抱大自然。有時候,他會拄著拐杖在田里干活,體會著勞動的辛苦,也享受著收獲的快樂;有時候,他會登上東邊的高地,大聲呼喊,讓心里的情緒在天地間消散;還有時候,他來到清澈的小溪邊,靈感一來,就把對自然、對生命的感悟都寫成一首首動人的詩。慢慢地,他選擇順應(yīng)天命,讓自己的心靈和自然完全融合,不再抗拒生命的必然規(guī)律。
陶淵明對待生命既敬畏又超脫,這種態(tài)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讓我們懂得:生命的意義不是擁有多少財富和多大名聲,而是內(nèi)心能不能感到平靜和滿足。在當(dāng)下這個又喧囂又浮躁的社會里,我們更應(yīng)該從他的詩里汲取智慧,學(xué)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聽聽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回歸自然,珍惜現(xiàn)在的每一刻,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