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偶然看到演員馬伊琍的一段訪談,她講道:人是有氣場的,如果你總是嘆氣,總是覺得“我為什么這么倒霉”,你就會越來越倒霉。如果有個人罵了你,你因為這個人生了一整年的氣,那這個人就罵了你一整年。如果有人攻擊你,你不要在意,那這個人就消失了。
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容易焦慮、長期深陷負面情緒、越活越不快樂的人,通常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
因為別人隨口的一句評價,整日耿耿于懷,日歷翻過了一頁又一頁,還是咽不下那口氣。每天被各種爛人爛事包圍,過不去、放不下、忘不掉,最后耗盡了全部的精力。究其根本,其實都是因為自身有一個不太健康的習(xí)慣:窮思竭慮。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習(xí)慣性內(nèi)耗
余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已經(jīng)走投無路了,其實你可能是情緒進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你的人生進入了死胡同。”
人生中有太多事情,想得越多,心中的恐懼越深,對精神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影響就越大。很多時候,你以為前方早已無路可走,其實只是自己給思緒打了個死結(jié),過不去心里那道關(guān)卡。而所謂“窮思竭慮”,通俗來講就是反復(fù)回味過去的事,或者日日擔憂還未發(fā)生的結(jié)果,為了許多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自我折磨。時間久了,不僅活得越來越累,還過反了日子,讓生活深陷泥潭之中。
不久前回家時,碰巧遇到鄰居陳阿姨過來串門,之前聽母親提起過,陳阿姨隔三岔五就會來家里傾訴家長里短。
年輕時,她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丈夫吵架,吵完后就會向眾人哭訴自己當年嫁錯了人,大半輩子沒過過一天安分日子。孩子工作后,她又總羨慕別人的兒女都有份好工作,自己的兒子雖然上了大學(xué),但到頭來還只是個打工的。
事實上,她家的經(jīng)濟條件強過身邊不少人,她兒子的收入不錯,所處的行業(yè)發(fā)展前景也挺好,可不管別人怎么勸說,她始終覺得自己命苦,處處不如人。
等到兒子成家后,她又會時不時找鄰里們訴苦,話里話外表示兒媳難相處,就連對方收拾廚房時放碗筷的聲音大了些,她都會想很多。
這些年來,她看別人家都是光鮮亮麗,望自己的生活只有一地雞毛,幾乎整日以淚洗面,逐漸拖垮了身體。
仔細想想,沒有什么事情是過不去的,過不去的其實都是自己痛苦的心境。
經(jīng)常想得太多,就會形成習(xí)慣性內(nèi)耗,而這一切,就是痛苦的根源所在。
生物工程博士尹燁提到過一段親身經(jīng)歷:他有段時間做研究時,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數(shù)據(jù),因此狀態(tài)變得特別低迷。那些日子里,他因為情緒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壓力,身體開始有了一些不適,頻繁出現(xiàn)胸痛的狀況,頭發(fā)也掉了不少。
在身邊人的建議下,他決定先調(diào)整好心情,暫時停下眼前的實 驗 ,外 出 看 看 大 自 然 。在 此 期間,他放下了繁雜的思緒,心里的結(jié)也被一點點解開,負面能量逐漸被驅(qū)散,再一次為自己注滿了生命力。
后來聊起如何處理情緒方面的問題時,尹燁表示:雞叫天亮,雞不叫天也會亮,人別太把控制不了的事當回事,你好好愛護你自己,身體會比你更懂得保護你自己。
老話也常講道:怒傷肝,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氣傷心。
長時間的內(nèi)耗,就是在默許自己的精神世界堆滿垃圾,如果不及時清理,遲早會傷及自身。
別再被陰霾籠罩著生活,務(wù)必趁早改掉“窮思竭慮”的壞習(xí)慣。
唯有清空內(nèi)心的垃圾,才能積聚更多積極的能量,為往后的人生賦能。
真正聰明的人:不著急,不生氣,活自己
人為什么總是感覺特別累?
主持人張越說:“因為我們心里充滿了猶豫、焦慮、自我懷疑、著急、擔心,所以你就特別累?!?/p>
行走于世間,你越在意什么,就越容易受什么限制。
你做任何事情都在意別人的目光,永遠秉持“面子第一”的心態(tài),那就會一直活在別人眼里,永遠被臉面束縛。
你時常為了旁人的評價陷入自證的陷阱,不斷解釋自己,那就容易被他人的一句話左右,活得寸步難行。
真正聰明的人,早已隨著年齡的增長,修煉出了自我修復(fù)的能力。
畫家黃永玉常被人稱為“老頑童”,他一生走過近百個年頭,那份灑脫豁達的人生觀令不少人深受啟發(fā)。
有位年輕人曾在網(wǎng)上向黃永玉提問:“您一生中最驕傲和失意的事情是什么?”他從容答道:“我這一輩子沒什么驕傲和失意的,我從來沒有丟失自己。”
不管到了什么年齡,對于自己熱愛的事物,他都沒有放棄追求,只為來人生這一程能玩得開心。五十歲考駕照;七十歲外出寫生時,一畫就是十幾個小時;八十歲去給時尚雜志當封面模特;九十歲時還經(jīng)常開車出去玩......而如此對生活質(zhì)量的講究,也為黃永玉引來了不少非議,可他無所謂別人怎么評價。
在黃永玉看來,人生就像是一場跑萬米的比賽,有人說你跑的姿勢難看,那就跑遠點,聽不見就好了。有人詆毀他的作品是“崇洋媚外”,甚至作畫丑化他的形象,他也不愿浪費時間多做回應(yīng)。
在他眼中,有太多值得的事還沒來得及做,何必花時間去恨無關(guān)緊要的人。
細想來,這正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修煉出了穩(wěn)定的內(nèi)核,精神上便不會再受累。面對生活中的每個變化,不慌不忙,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心穩(wěn)住了,難事總會過去。
對于生命中的所有得失,減少計較,凡事看得太重,都會給心中壓上一塊石頭。
文化學(xué)者王立群講過一個觀點:“人生的悲劇,往往是從自我的失衡開始的,命運的陰霾,它是始于內(nèi)心的烏云。你的內(nèi)心首先是被烏云遮住了,然后你才會有各種不幸的事情產(chǎn)生?!?/p>
活到一定年紀,放得下面子,戒得了怨氣,為生命賦能,收獲有價值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充實里子,成就自我。
中年以后,唯有自度治愈一切
人到中年,什么才是最好的養(yǎng)生?
媒體人周軼君在《圓桌派》中談道:會養(yǎng)生的人不是說你吃多少補品,睡覺沒睡好補多少覺。
而是你根本看不見那個要死磕的地方,這些事情扔掉就好了。
正如她所說,一個人遇事不死磕,眼中根本沒有消耗自身元氣的東西,什么事情都能過得去。
中年以后,在錯誤的人和事中,及時放過自己的情緒,趁早全身而退,就是治愈痛苦最好的方式。與其在日復(fù)一日的壞情緒中透支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如把自己調(diào)成低耗能模式,開啟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