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顧舒婷(1995一),女,福建省直屏西幼兒園。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出幼兒園要與小學協(xié)同合作,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促進兒童順利過渡。可見,幼小銜接應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任務。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幼兒園可以信息化為手段,以主題探究活動為載體,以做好小學學習準備為目標,創(chuàng)設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助力大班幼兒做好幼小銜接的學習準備。本文以大班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你好,小學!”為例,指出教師應支持大班幼兒在活動中靈活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個性化探究,從而延伸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深度和廣度。
一、概念闡述
(一)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
主題探究活動是基于園本資源和幼兒動態(tài)生活經驗,根據(jù)幼兒發(fā)展需要,圍繞某一中心內容開展的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教育教學活動,活動環(huán)節(jié)包括目標設計、組織實施、反思調整[1]。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對傳統(tǒng)的探究活動模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借助信息化技術打造智慧學習環(huán)境,引導幼兒圍繞一個主題開展個性化探究,幫助幼兒遷移已有經驗、生成新經驗,促進幼兒元認知的形成[2]。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要求幼兒利用信息化手段與同伴分工合作,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習得知識[3]。
(二)幼小銜接學習準備
幼兒進入小學需要具備的關鍵素質包括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學習準備方面的關鍵素質可以概括為四個要點。一是有好奇心與探究行為,指向的發(fā)展目標為好奇好問;二是專注、堅持、獨立思考、做事有計劃性,指向的發(fā)展目標為學習習慣;三是努力尋找答案,記錄發(fā)現(xiàn),嘗試解決問題,指向的發(fā)展目標為學習興趣;四是能夠傾聽表達、繪畫與拼圖、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指向的發(fā)展目標為學習能力[4]。由此發(fā)現(xiàn),幼兒做好進入小學前的學習準備不僅要具備相應的知識與技能,更要積極主動對待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品質。
二、活動開展路徑
(一)活動前:數(shù)據(jù)分析,資源整合,做好探究準備
在活動開展前,教師要對幼兒以及家長進行調查,從而有效整合線上線下相關活動資源,形成“主題資源包”,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1.了解幼兒前期經驗
筆者通過逐個訪談和日常觀察的方式了解幼兒關于“你好,小學!”主題的前期經驗,包括幼兒已經了解的知識和存在的困惑等,將信息梳理出來后,利用思維導圖對其進行分類統(tǒng)計。經過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對上小學的前期經驗主要集中在學習環(huán)境上,而存在的困惑包括“怎么上課?”“怎么考試?”“考不好怎么辦?”等?;诖耍P者立足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預設貼合本班幼兒實際的項目學習、協(xié)作學習、個性化學習等方式,引導他們探究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要求等問題。
2.調查家長對幼小銜接的了解
筆者運用麥客CRM的表單功能調查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觀念、態(tài)度、做法、需求等,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內容理解不清晰,缺乏幼小銜接的教育意識,忽視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诖耍P者借助家園合作著力改變家長的教育理念,以幫助幼兒做好上小學的準備。
3.創(chuàng)建“互聯(lián)網 + ”學習環(huán)境
基于對幼兒和家長的調查,筆者從海量的線上線下資源中提取出適合幼兒的與小學相關的電子繪本、采訪視頻等,建立“主題資源包”,將其放到線上平臺,讓家長指導幼兒學習,使幼兒能在“互聯(lián)網 + ”環(huán)境中自主學習與主題探究活動相關的知識。比如,孩子想知道上小學后課后作業(yè)會不會特別多,家長可將“主題資源包”里采訪小學生課后作業(yè)問題的視頻放給孩子看,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獲得一定的經驗。
(二)活動中:多樣信息化交互手段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在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中,教師可運用多樣信息化交互手段促進幼兒深度學習小學話題內容。信息化交互手段具有豐富性、靈活性等特點,能促使幼兒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及時調整學習方式,從而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借助二維碼調動前期經驗
筆者將采訪小學生視頻的二維碼打印出來,讓幼兒用平板電腦自主掃碼觀看感興趣的采訪內容。幼兒根據(jù)自己對小學生活的困惑之處觀看系列采訪視頻,逐漸將關于小學的零散經驗整合起來,并通過與同伴進行交流討論,分類梳理關于小學生活的內容。如此一來,幼兒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機會,主動探究意識逐漸增強。
2.借助VR全景進行沉浸式體驗
筆者使用720漫游(VR全景)互動工具制作關于小學校園生活的視頻,讓幼兒通過佩戴設備“進入”視頻參觀小學校園,并自由“穿梭”于其中。幼兒依次“走進”小學校園大門、操場、教室、社團活動室、教師辦公室、商店、醫(yī)務室等,一一了解小學的環(huán)境。在幼兒沉浸式參觀的過程中,筆者適當給幼兒介紹小學生生活細則。當幼兒表示有些地方沒看清楚時,筆者反復移動畫面,以使幼兒細致觀察。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幼兒將小學的環(huán)境與幼兒園的環(huán)境進行對比,鼓勵幼兒自由討論,以此促進幼兒對小學環(huán)境的多元認知。
3.打破空間,線上雙向互動
通過前期活動,幼兒在對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小學的校園環(huán)境有初步了解后,產生了新的問題,如“小學教室墻上為什么掛著國旗?”“教室里為什么小學生是兩個人坐在一起?”“為什么小學的操場上畫有線和寫有數(shù)字,卻沒有滑滑梯、攀爬架?”等。為了進一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筆者和小學的老師進行線上視頻通話,打破空間隔閡,讓幼兒可以親自向小學老師提問題,和小學老師進行深度交流,從而直接獲得關于小學生活的新經驗。
4.AR導航助力個性化學習
在不斷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幼兒萌發(fā)了當小學生的愿望。筆者順勢問幼兒:“怎樣才能知道從自己家到小學的路線呢?”幼兒表示可以利用手機上的導航軟件進行導航。筆者讓幼兒自主選定一所小學,并借助手機導航軟件的AR導航功能定制路線。AR導航能幫助幼兒降低尋找空間方位的難度,有效記憶路線。在筆者的指導下,幼兒根據(jù)AR導航的語音提示及圖標指示,自主探究從自己家去到小學的路線,并將其繪制出來。
(三)活動后:拓展信息化渠道,促進知識鞏固
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經驗后,需要及時加以鞏固。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渠道延伸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幫助幼兒鞏固幼小銜接的知識。
1.借助微信小程序幫助幼兒重溫經驗
筆者借助專門用于開展幼兒園教學工作的“家園聯(lián)系欄”微信小程序開展家園互動。在活動后,筆者及時將幼兒活動視頻上傳至“家園聯(lián)系欄”微信小程序。家長可以觀看視頻,了解孩子在幼小銜接學習準備方面的情況,從而在家中有針對性地指導孩子;幼兒可以觀看自己和同伴的活動表現(xiàn),鞏固活動經驗。
2.借助微信群引導幼兒復述經驗
筆者巧用微信群創(chuàng)建讓幼兒能夠交流討論以遷移經驗的環(huán)境。比如,幼兒在借助手機導航軟件規(guī)劃從自己家里去到小學的路線后,可以在微信群內進行語音討論,說明自己選擇了哪所小學、從家里去到這所小學需要經過哪些地方、如何規(guī)劃路線最合理等。同時,筆者鼓勵家長參與語音討論,以幫助自己的孩子完善路線規(guī)劃。如此一來,幼兒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可以鞏固如何利用AR導航功能快速準確規(guī)劃路線的知識,積累上小學的經驗。
3.借助語音搜索助力幼兒完善經驗
在活動后,幼兒難免還會對小學生活存在疑問,而教師和家長難以保證能及時、正確地回答幼兒所有的疑問。對此,筆者教幼兒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語音搜索功能進行詢問,獲取答案。同時,筆者鼓勵家長在家中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探究感興趣的問題,并密切關注孩子提出的問題,必要時可以給孩子補充答案。幼兒借助語音搜索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提問,從而激發(fā)問題意識,豐富知識儲備。
三、活動開展注意事項
(一)注意幼小銜接育人自標的整體性
幼小銜接是一項長期、全面的準備工作。教師應注意從整體視角出發(fā)幫助幼兒做好進入小學的學習準備,在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中有機融合多元目標,既要促進幼兒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學習能力提升,又要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生活技能提升、社會性發(fā)展。此外,教師還要培養(yǎng)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讓幼兒對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充滿期待與信心。教師借助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全方位落實幼小銜接學習準備工作,有助于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二)注意科學使用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的特色就是信息化技術的使用。如今,幼兒的生活基本離不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網絡電視、智能音箱等。很多大班幼兒已經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使用這些信息化設備。教師因勢利導,借助幼兒熟悉且感興趣的信息化設備開展主題探究活動,貼合幼兒的生活實際與社會的發(fā)展實際,對促進幼兒做好進入小學的學習準備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教師要把握好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度,引導幼兒正確、合理使用信息化設備,避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1.切勿過度依賴信息化手段,忽略學習任務
信息化設備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以及生動豐富的內容,容易使幼兒沉迷其中,而忽略學習任務。在指導幼兒使用信息化設備時,教師要密切關注幼兒的使用情況,引導他們始終圍繞學習任務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動手操作,防止他們偏離學習軌道。
2.注意使用方式,保護幼兒健康
過度使用信息化設備會對幼兒眼睛、脊椎等造成不利影響。在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幼兒科學、合理使用信息化設備,嚴格控制活動中使用信息化設備的時間,要求幼兒保持正確坐姿。同時,教師要與幼兒家長密切合作,要求家長在家中控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信息化設備的時間,注意調整孩子使用這些設備時的姿勢。
3.有機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信息化教學手段
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的開展并不是要完全摒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事實上,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指導幼兒識記知識、掌握技能方面有自己的優(yōu)勢。比如,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讓幼兒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切一切等,從而使幼兒獲得對實物的整體感知。這是信息化教學手段無法做到的。因此,教師應有機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式與內容,如此才能盡可能發(fā)揮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在促進幼小銜接方面的作用。
4.避免教學出現(xiàn)過早的小學化傾向
教師應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適合幼兒的信息化教學內容,按照適合幼兒學習的方式開展信息化教學,切忌操之過急(如為了讓幼兒了解小學的學習內容,花大量時間播放小學一年級的教學視頻給幼兒觀看學習等)。
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主題探究活動視角下促進大班幼兒做好幼小銜接學習準備,是幼兒教育的創(chuàng)新之舉。這可以為大班幼兒的成長創(chuàng)設更好的環(huán)境,幫助他們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小學生活,從而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樂.幼兒園主題活動的實施現(xiàn)狀、問題及
對策研究:以武漢市Y幼兒園為例[D].黃石:湖北
師范大學,2019.[2」張新宇.基于互動理論的深度學習研究:以
網絡學習平臺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2014.
[3]彭紅超.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中的深度學習設計研
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4」王小英,劉思源.幼兒深度學習的基本特質
與邏輯架構[J].學前教育研究,20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