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秋季,山城重慶被秋色點染得頗為明媚,雖非典型的江南景致,卻也令人想起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痹谀莻€詩意的季節(jié)和詩意的城市里,某一天我收到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何旭輝教授寄來的一本充滿詩意的書——《詩話橋》。盡管此前旭輝教授已經(jīng)微信告知:他正在和中南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合作,做一個古典詩詞與古橋的文、工跨學科交叉研究項目的嘗試,并且已經(jīng)有了階段性的成果,即《詩話橋》一書。但我對這個項目還是保持著半好奇半質(zhì)疑的態(tài)度。畢竟,腦袋一拍想出一個忽悠人的新“創(chuàng)意”不難,難的是使這樣一個聽上去有點玄乎的“創(chuàng)意”真正“落地”。所以當我真的接到旭輝教授寄來的快遞時,便帶著這點好奇和質(zhì)疑翻開了那本裝幀雅致的《詩話橋》。令我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我居然一口氣將這本書讀完了,且讀得津津有味!
我在土木工程領(lǐng)域深耕數(shù)十年,但必須承認,我還是第一次從如此詩意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古橋文化和橋梁發(fā)展的歷史,《詩話橋》文字之唯美、觀察之細致、文獻之翔實、體系之完整,給我?guī)硪环N非常舒服且時有會心的閱讀體驗。這種體驗與我平時閱讀本專業(yè)理論書籍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感受?!对娫挊颉贩路馂槲掖蜷_了一扇新的、審視我的專業(yè)的窗口,從這扇窗看過去,橋不僅僅具備結(jié)實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更擁有了靈動的詩情畫意。
2023年4月,我應旭輝教授邀請到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講學,便提出了能否見見“詩話橋”課題組主干成員的請求。旭輝教授欣然接受,安排了一場“詩話橋”的雅集,我也因此結(jié)識了“詩話橋”團隊古代文學專業(yè)的負責人楊雨教授。我對楊雨教授說:“你們的《詩話橋》,我是從頭至尾完整地讀了一遍的?!彼敃r的表情顯得有些“難以置信”——她可能的確沒想到,一個工科學者會有耐心讀完這樣一部和本專業(yè)并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科普著作。
看來,不同專業(yè)的學者真的應該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偏見”。正是在那一次聚會中,楊雨教授告訴我,“詩話橋”團隊正在撰寫《詩話橋》的“升級版”——《詩畫橋》。以“畫”易“話”,意味著新著將從文學、工學再跨界到藝術(shù)領(lǐng)域:結(jié)合著名古畫中的橋梁來反映橋梁建筑審美在不同時代的變遷,并與古典詩詞中橋梁意象呈現(xiàn)的畫面感形成呼應。從以“詩”話“橋”,到詩、畫、橋三者的交融,我不得不感嘆“詩話橋”真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新精神的團隊。由此,我對《詩畫橋》也充滿了期待。
2024年7月,楊雨教授將《詩畫橋》初稿電子版發(fā)給我,并且告訴我,她以此稿為底本,正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錄制“詩畫橋”系列講座,請我對講稿提出批評建議,并“小心翼翼”地問我能否為《詩畫橋》撰寫序言。我答:“等我先看看書稿吧。”不得不承認,“詩話橋”團隊的新作沒有讓我失望?!对姰嫎颉吠脐惓鲂拢瑫r時帶給我耳目一新之感,我?guī)缀跤质且豢跉庾x完了全部的書稿。如果說,此前的《詩話橋》是以橋梁建筑結(jié)構(gòu)及橋梁發(fā)展史為主線,來呈現(xiàn)橋梁中蘊含的詩意之美;那么,《詩畫橋》則是以時代為順序(從先秦到當代,一共十五集),以中國古典詩詞中橋梁意象被賦予的象征意義和精神內(nèi)涵為主線,融合不同時代古畫中呈現(xiàn)的橋梁形態(tài)以及建筑史上的橋梁發(fā)展軌跡,講述橋梁、詩詞背后那些動人的故事以及不同時代文化特質(zhì)、審美思潮之于橋梁的互動關(guān)系。書稿通過橋梁這一核心元素,娓娓道來的,或是波瀾壯闊的宏大歷史,或是細膩婉轉(zhuǎn)的愛情故事,或是睿智深邃的哲學思辨,或是慷慨激昂的家國情懷,或是情趣盎然的友朋志趣,或是父子傳承的家風淵源……此前我從未意識到,橋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如此豐富的情緒價值和雋永的精神內(nèi)涵:它既可以是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上玄妙的哲人睿智,也可以是孟浩然灞橋風雪中尋覓詩思的超然風度;既可以是盛唐詩人“鳴鞭出渭橋”的報國壯心,也可以是白居易天津橋邊“抱團養(yǎng)老”的幽默風趣;又或是垂虹橋邊的隱士氣韻,以及徐淑、秦嘉“河廣無舟梁”的最美異地戀情書……全書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詩、畫、橋融會貫通,視野開闊,不時流露的奇思妙想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或是眼眶一熱……
一字一句讀來,我仿佛是駕一葉扁舟,遨游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橋梁和詩詞在我眼前飄然而過,我真有姜夔“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那樣的感動。
更讓我感動的是,最后一集也就是第十五集,講述了中國現(xiàn)當代橋梁發(fā)展的歷程,雖則篇幅不長,但作者由古及今,以當代橋梁建設的日新月異展現(xiàn)了新中國的強大自信,信息是濃縮的,激情卻是澎湃的。作為當代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學者,我見證了新中國建設的突飛猛進,我為此無比自豪,也為自己能有所貢獻而感到欣慰。
我在提筆寫這篇序言的時候,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正在播放楊雨教授主講的“詩畫橋”系列節(jié)目。那些熟悉的文字通過視頻的形式再現(xiàn)于我眼前,“詩話橋”團隊中的大學生們那青春洋溢的笑容讓我看到了中國橋梁建設未來的希望,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綻放的鮮活魅力。
我非常認同《詩畫橋》第十五集的標題《一橋飛架南北——跨越天塹讓夢想之光照進現(xiàn)實》:橋梁的使命就是跨越障礙,連接彼此,承擔責任,共同“渡”過,讓詩和遠方的夢想成為現(xiàn)實!我希望,“詩話橋”團隊的腳步不止于此,要不斷地走向未來,走向我們共同的夢想。千千萬萬座橋梁等著我們?nèi)ソㄔO,等著我們?nèi)プ哌^,等著我們?nèi)ビ涗洠戎覀內(nèi)コ尸F(xiàn)橋梁之美、文化之美、青春之美。
在此,我想引用《詩畫橋》第六集《鳴鞭出渭橋——守護一座橋就是守護大唐的家國》結(jié)尾的文字作為我這篇序的結(jié)束語:
那個少年,在渭橋上,在長安城,在一代英主唐太宗的身邊,激揚文字,追逐夢想。
那個少年,騎一匹駿馬,背一把彎弓,披一襲白衣,揚鞭策馬,絕塵而去。在某個清晨,當他飛馳過長安城外的渭橋,在橋的那頭,他也許會勒住韁繩,駿馬一聲長嘯,白衣少年一個回眸,在他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揮灑青春的恣意,看到了如日初升的朝氣,更看到了萬里赴戎機的無所畏懼和保家衛(wèi)國的無比堅定!
這就是李白筆下的盛唐,這樣的盛唐,是無數(shù)個“駿馬似風飚,鳴鞭出渭橋”的英雄少年共同創(chuàng)造的盛唐。
盛唐不曾遠去,少年仍會歸來。
渭水上的橋會永遠見證少年英雄對盛世家國的守護!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