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課程思政理念下高中歷史思辨型課堂教學研究”(批準號:D/2021/02/8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曉燕(1971一),女,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
基于學生立場、觀照學生成長的思辨型課堂,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踐行新課程理念的應然追求。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通過開展思辨型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歷史情懷,拓寬其歷史視野、發(fā)展其歷史思維,使其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與能力,增強其價值認同與文化認同。筆者以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的第12課“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為例,探討構建思辨型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經驗。
一、建構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鋪就思辨型課堂教學的基礎
思辨是一種高階思維,它必須建立在扎實學識的基礎上。學生學習是逐步提升的過程,涉及知識能力的螺旋式增長。學科知識的掌握應通過主動意義建構,而非單純灌輸或記憶。這一過程應包括“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以拓展和改變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圖譜”和“知識結構”是關鍵的起點,教師應重視并利用這些“原點”,引導學生構建新知識。
由教材內容可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包括所有被資本主義列強壓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以西方國家為核心,非西方國家為外圍。它始于新航路開辟,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qū)被瓜分。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他們對亞非歐美早期文明、近代歐洲崛起、新航路開辟、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等內容都已熟知,對部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明清史和近代史,也有一定的儲備。教師探明知識“原點”,從而能夠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建構。
在教授“拉丁美洲殖民地化”時,教師可結合“走向整體的世界”這一單元中新航路開辟的史實,展示相關圖片、要求學生在聯(lián)系舊知中說出西葡在拉丁美洲殖民侵略的特點。結合教材地圖“列強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8世紀晚期)”,聯(lián)系“中古時期的歐洲”一課西葡在中世紀后期的發(fā)展情況,幫助學生了解總督制度和專制統(tǒng)治,理解殖民統(tǒng)治往往表現(xiàn)為宗主國的一種移植。
在世界史講述過程中有機聯(lián)系中國史,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可幫學生迅速建立知識鏈接,深化知識理解。在教授“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時間軸梳理明清時期歐洲列強染指澳門和臺灣、傳教士東來西學東漸、馬戛爾尼使團來華、閉關鎖國到近代國門洞開乃至19世紀末遭遇瓜分狂潮等相關史實,初步分析殖民國家、殖民目的及殖民方式變化等階段特征。在此基礎上,觀察課本地圖“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點到面地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國家普遍遭受殖民,基本被瓜分”的空間概念和歷史觀點。
教師可拋出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和壟斷主義這三個概念,把殖民侵略的階段特征與這三個階段對應,形成系統(tǒng)認知。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科知識在新場景中不斷被提及和應用,賦予知識生命力,使其成為動態(tài)、整體的知識。學生通過深入學習,在新情境中廣泛遷移、運用和轉化知識,使思辨活動有章可循。
二、激發(fā)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豐富學生的思辨路徑
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fā)生的[1]。歷史教學應立足時空、基于時空來理解歷史,在歷史理解與解釋中發(fā)展時空觀,提升學科素養(yǎng)。
教材圍繞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這一主題,展示了三幅地圖:“拉丁美洲在18世紀晚期”“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世紀末20世紀初)”及“列強瓜分非洲”。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地圖中的時空信息,例如探討18世紀晚期列強在拉丁美洲的殖民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國家占優(yōu)勢及其原因。通過聯(lián)系歷史背景,學生認識到這是拉丁美洲歷史的關鍵時期。通過問題解答,學生理解外交格局與國家實力的關系,以及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在分析“列強瓜分非洲”地圖時,教師提出問題關于非洲國家分界線的特點及其成因,以及這些分界線對非洲的影響。這涉及19世紀末的帝國主義爭奪、非洲的被奴役歷史,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民族問題和邊界沖突。學生充分利用地圖、結合時代背景,觀察直觀信息、挖掘隱含信息,在經緯方寸間把地圖作為盤活知識的支點,基于時代變遷與空間特征綜合分析問題。這樣的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眾多因素合力的結果。思辨型課堂要求理解、解釋歷史現(xiàn)象時,除了時空之維,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整合多種因素,通過綜合分析、多方考量,學生才能厘清歷史線索、把握歷史規(guī)律、探尋歷史真諦、汲取歷史智慧。
由教材內容可知,列強的殖民擴張具有共性,但因歷史、地理等因素呈現(xiàn)出地域差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qū)成為歐洲列強殖民地。工業(yè)革命后,東方從屬于西方,直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15世紀,歐洲殖民者入侵非洲,19世紀中葉前,僅限沿?;顒印5?9世紀末,短短30年內,歐洲控制了非洲大陸 90% 以上的土地。殖民活動的快速發(fā)展背后有不為人知的因素,教師需精選史料,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合理解釋歷史現(xiàn)象。首先展示非洲地形圖,指出其地理環(huán)境多樣化,復雜地形構成歐洲殖民活動的天然障礙?;诖?,教師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1:尼日爾河與贊比西河的河口,宛如沼澤與沙洲的迷宮;剛果河被如同水閘一樣的巨大瀑布群封鎖;即便是歐洲人相對熟悉的尼羅河,也在穿過埃及、努比亞等文明地區(qū)之后,隱沒在遍布紙莎草的蘇德沼澤中。這些大河流域普遍氣候濕熱,溫度超過40°C 如同家常便飯,瘧疾、昏睡病等可怕的熱帶疾病泛濫,無論對當?shù)厝诉€是對入侵者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
材料2:工業(yè)革命的進步幫了這些廢奴主義者的忙:它正在使奴隸制過時,因為不斷進步的技術需要的是海外市場而不是廉價勞動力的供應。
材料3:侵略者乘坐蒸汽船,攜帶奎寧,裝備鋼槍鋼炮。
材料4:70年代蘇伊士運河的開始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礦和鉆石產地的發(fā)現(xiàn),以及許多經濟作物的種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和戰(zhàn)略地位。
材料5:19世紀后期,壟斷的出現(xiàn)讓資本主義躍上了一個新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不平衡導致他們對世界上最后一塊尚未瓜分的土地垂涎三尺。非洲內陸探險和礦產資源的發(fā)現(xiàn)對殖民主義具有強大的誘惑力,醫(yī)療技術的提高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殖民者不再滿足于“無形的統(tǒng)治”而是極力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有形帝國”。
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梳理列強在非洲殖民擴張的歷程,并分析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學生結合氣候、地形、水文、交通等地理要素,綜合醫(yī)學發(fā)展、資本主義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物質基礎、軍事實力、經濟需求等歷史因素進行論述,從中體會到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認識到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教師借助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利用史料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得出有根據的結論,從而改變被動學習的習慣。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等素養(yǎng)。
三、巧設議題深入“析”“辨”,明確思維方向與導向
在思辨型課堂,教師應具備宏觀統(tǒng)攝力,圍繞主題設計課程,引領學生探究歷史學科的奧秘,發(fā)展其歷史思維。學生應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觀點,確保邏輯推演實事求是、嚴謹合理。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弘揚主流價值觀和時代主旋律,這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
在教授“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時,教師需要在指明世界殖民體系“是什么”的基礎上,將闡釋引向深入,分析“為什么”“怎么樣”,這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诖耍處熆梢郧稍O議題1,在思維沖突與碰撞、價值判斷與澄明中滲透主題探究的意涵,深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議題1:有人說,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開放性和擴張性,你認為對嗎?請說明理由。
在明晰概念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根據殖民體系的構成元素,教師可把問題分解,引導學生條分縷析:亞非拉國家為什么會被侵略(以近代中國和印度為例)?西方國家為什么會殖民擴張?學生基于唯物史觀分析殖民擴張的主觀性、客觀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學生分析西方國家“為什么要”和“為什么能”殖民擴張后,教師追問:“能不能就此定論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開放性和擴張性?”
有部分學生認為這種說法具有合理性,商品經濟帶有外向性和開放性,資本主義作為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必然要以全世界作為活動舞臺。它的每一次發(fā)展高潮,都伴隨著列強瘋狂的殖民擴張: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后,為促進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為尋求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為滿足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要,最終將整個世界瓜分完畢。因此,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驅動,是資本主義的開放性和擴張性使然。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并不認可這個結論,他們認為體系是不平等不公正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一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凌駕于非資本主義國家之上,給它們帶來了災難和落后,開放和擴張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展開平等貿易與交流,武力擴張與征服、暴力掠奪和奴役是不人道的。這一結論基于西方立場、是資產階級按照自已的意愿改造世界,是為列強侵略行徑尋找理由,它秉持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論調,是以強凌弱的強勢邏輯。
教師結合學生的闡述提問:“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能否歸結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或‘資本的逐利性’呢?”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果:不同的論點或結論,往往基于一定的立場或價值觀;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應不偏不倚,秉持公正立場;對事件的評價應立足當代看歷史,弘揚時代價值觀;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主題,國際社會的交往原則是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任何國家無權干預和打破別國文明正常的自然演化,應本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理念,謀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展示議題2。
議題2:閱讀本課“學習拓展”材料,請回答:馬克思對于英國侵略印度的觀點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這段論證的?要求學生結合馬克思的觀點展開論述。
針對議題2,學生需要理性分析“破壞性”和“建設性”,同時指明列強不過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是主觀的侵略性客觀的進步性,絕對不能美化侵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隨著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力的相對削弱,隨著殖民地民族意識的增強、新興民族國家的崛起而風雨飄搖并最終走向崩潰,就是對侵略行為的回應,也進一步印證了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不合理和非道義性。教師還可以將課堂適當延伸至課外,要求學生閱讀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tǒng)治》《不列顛在印度統(tǒng)治的未來結果》兩篇文章。通過拓展閱讀,學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印度淪陷與復興的國運轉向,從而產生一定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認同。
結語
綜上所述,思辨型課堂教學的實踐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踐行新課程理念的有效路徑。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構建思辨型課堂,將教學引向深處:學生不僅能夠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系統(tǒng)掌握史實、理解知識,發(fā)展思維,還能明確為什么要學,通過正向價值引導,知善惡、明是非、懂美丑、辨真假,通過歷史學習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