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D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5)03—0094—08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社會對海洋資源、海上通道以及海洋環(huán)境依賴加深,圍繞海洋資源的合作與博弈交織,全球海洋治理面臨諸多挑戰(zhàn),實現海洋善治的重要性、必然性凸顯。全球海洋治理議題涵蓋了海洋發(fā)展、海洋科研、海洋環(huán)境保護等多元向度,實踐主體呈現出層次性的特征,其中,海洋城市作為重要的行為體,在海洋治理實踐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城市外交”,海洋城市可與超國家行為體和國家行為體有效互動,積極融人國際海洋合作交往,助力構建“藍色伙伴關系”。
海洋是的特色,對外交往是的優(yōu)勢。市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我國最早開埠通商的城市之一,更是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經濟強市,在海洋對外交往方面歷史積淀深厚,其對外開放步伐始終與國家總體外交布局同頻共振。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擘畫了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領高質量發(fā)展的廣闊前景,賦予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等國之重任。以市為例探討海洋城市外交助力全球海洋治理的路徑極具代表性和現實意義。
一、全球海洋治理與海洋城市外交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工業(yè)化的迅猛發(fā)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惡化,各種全球性問題凸顯[1]。為應對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共識性難題的跨國問題,全球治理應運而生。作為全球治理的組成部分,全球海洋治理是多元行為體應對全球海洋問題的集體行動,是解決全球海洋問題、實現海洋善治的過程。由于全球海洋面臨的挑戰(zhàn)呈現全面性、相互交織性態(tài)勢,全球海洋治理也具有多主體、多議題向度。
海洋城市外交是全球化時代海洋事務與外交關系耦合的產物,是各海洋城市以海洋問題的良治為目標,借助于海洋這一媒介與載體,從事有關涉海政治、經濟、科技等諸多次國家行為體外交活動的總和。海洋城市作為次國家行為體,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直接參與主體,既服務于國家整體外交布局,又呈現出城市外交的靈活性,可以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多元主體圍繞多種議題進行互動合作。
(一)海洋城市與全球海洋治理多元主體產生外交互動
縱向看,全球海洋治理的多主體向度主要包括超國家行為體、主權國家和次國家行為體,海洋城市作為次國家行為體,在參與全球治理進程中可與其他行為體進行多維互動,結成密切的合作網絡。
1.海洋城市與國家行為體的外交互動
主權國家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行為體。地緣環(huán)境、區(qū)域權力格局等因素影響國家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意愿和態(tài)度。人海關系和國家與海洋的關系奠定了現代國家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基礎[2]。圍繞全球海洋治理,主權國家已經構建起涉及海洋安全保護、海洋爭端解決、海洋環(huán)境養(yǎng)護等一系列國際制度和機制。依靠自身掌握的強大資源,主權國家必將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直接影響著全球海洋治理進程。中國作為全球海洋治理最重要的參與國和利益攸關方之一,持續(xù)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發(fā)揮治理效能,是維護自身海洋利益及促進全球海洋治理良治善治的重要保證。海洋城市與國家行為體的外交互動一方面要服務于本國整體外交布局,與國家總體外交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要靈活發(fā)揮作用,構建與其他海洋國家的合作路徑。
2.海洋城市與超國家行為體的外交互動
當今世界,海洋占地球面積 70% 以上,人類文明誕生于深藍,人類社會發(fā)展于深藍。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接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安危與共\"[3]。面對涉及整個人類社會的海洋問題,以政府間國際組織為核心的超國家行為體是實現全球海洋治理不可忽視的重要參與主體。目前,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發(fā)揮重要平臺作用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包括國際海事組織、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國際海底管理局、國際海洋法法庭等。除此之外,非政府國際組織在海洋環(huán)境保護、海洋經濟發(fā)展等議題中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包括綠色和平組織、全球環(huán)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會等[4]。海洋城市積極與超國家行為體互動,參與國際組織的全球海洋治理議程,積極爭取話語權,推動海洋治理進程。
3.海洋城市與次國家行為體的外交互動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的權力發(fā)生了多向度流散,由此導致國家內部的政治單元也開始參與到原本只屬于國家層面的事務中來[5]。地方政府作為次國家行為體,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作用的認知起源于“兩枝世界\"理論,“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無政府體系\"與\"多中心國際體系”相結合[6]。隨著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交織,有學者提出“多層外交”理論,即認為全球化使得國內、國際政治交融,形成了多個層面(次國家政府是其中一個層面),每個層面的行為體都在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形成了“多層外交\"景象[7]。城市作為全球性資源和要素集聚、流動、復合轉化的重要節(jié)點,是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行為體。在國際體系與世界經濟發(fā)展格局中,全球海洋城市融全球性影響、海洋性角色、中心性地位于一體,正在成為撬動全球海洋發(fā)展與全球海洋治理事務的支點[8]。海洋城市與其他同層級城市就海洋問題構建議題聯(lián)盟和合作網絡,有利于增強全球海洋治理的韌性。
(二)海洋城市可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多個議題
全球海洋治理是關于海洋問題的全球治理,海洋問題既是一個多維空間的地理結構問題,又涵蓋政治、經濟、資源、科技、生態(tài)和軍事等多個領域[9]。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面臨著各種嚴峻而復雜的海洋問題[10]。海洋城市作為次國家行為體,主要參與海洋發(fā)展、海洋科研和海洋環(huán)境保護等低政治領域議題。
1.海洋城市參與全球海洋發(fā)展議題
海洋作為人類尚未完全了解和掌握的生存空間,具有巨大的經濟開發(fā)潛力,海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逗Q蠼洕?023(Theoceane-conomyin2030)》報告預測,“2030年,無論從增加值還是就業(yè)的角度看,許多海洋相關行業(yè)有潛力超過全球整體經濟增速;海洋經濟對全球增加值的貢獻額將翻一番,超過3萬億美元。\"[]目前,傳統(tǒng)海洋經濟受困于海洋漁業(yè)資源枯竭、海洋油氣開發(fā)污染、海洋旅游安全等問題,面臨諸多挑戰(zhàn)。2021年6月,聯(lián)合國大會第75屆會議主席在“關于海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14:水下生命的高級別專題辯論”中指出,“建設可持續(xù)的海洋經濟是我們時代最重要任務和最大的機遇之一\"[12]。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是21世紀海洋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海洋城市擁有海洋漁業(yè)、海洋旅游業(yè)、海洋油氣業(yè)、海洋船舶工業(yè)等海洋經濟產業(yè),是海洋經濟外交“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2.海洋城市參與全球海洋科研議題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支撐地球宜居性的關鍵空間,是地球系統(tǒng)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地球氣候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器,對地球系統(tǒng)的熱量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物質循環(huán)等有重要的調控作用。深人認識海洋動力過程及能量物質循環(huán)過程是理解和應對全球及區(qū)域氣候變化的關鍵。自20世紀中期以來,圍繞海洋中的物理、化學和地質過程及其對氣候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全球海洋科學界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發(fā)起了一系列國際大科學計劃[13]。海洋城市利用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海洋科研創(chuàng)新領域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助力全球海洋科技水平的跨越式發(fā)展。
3.海洋城市參與全球海洋環(huán)境保護議題
海洋環(huán)境保護議題是全球海洋治理的核心議題之一。工業(yè)化和全球化時代帶來了快速發(fā)展的生產力,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tài)災難。從北冰洋的海冰融化問題到墨西哥灣的海洋油污污染問題,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本身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識。我國2024年發(fā)布的《中國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白皮書,再次闡明了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白皮書指出:“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關乎地球生態(tài)平衡和資源合理利用,關乎人類文明永續(xù)發(fā)展,關乎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與未來。\"[14]海洋城市處于保護海洋環(huán)境的“一線”,通過參與國際組織的海洋環(huán)境保護行動和跨域海洋環(huán)境合作,促進海洋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人海和諧共生。
二、海洋城市外交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吏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治理體系、制度與共識逐漸進入混亂無序的熵增狀態(tài)[8]。在時代波濤中艱難前行的全球海洋治理也面臨著治理意愿與治理能力錯位、治理話語惡性競爭、治理機制失效、治理平臺碎片化等問題。海洋城市外交憑借其獨特的參與主體優(yōu)勢及議程設置能力提升了全球海洋治理的效能。
1.海洋城市外交有利于影響全球海洋治理議程設置
海洋城市作為全球海洋治理的利益攸關方,承擔著海洋治理的直接成本和結果,這使得其天然具備參與海洋事務治理議程的能力。借助海洋城市外交,海洋城市得以在全球海洋治理議程設置中闡述自身海洋治理訴求與理念,影響全球海洋治理議程設置中的議題構建、議題傳播、議題決策等環(huán)節(jié)。作為兼具城市經濟特點與海洋地緣要素特點的城市行為體,海洋城市不僅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展現出強大的活力,更在環(huán)境保護、資源管理、氣候變化應對等全球海洋治理議題上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通過開放包容的外交策略,海洋城市促進了跨國界的對話與合作,推動海洋治理議題設置多元化、傳播多維化、決策透明化,為全球海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人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面臨著全球層面和地區(qū)層面的戰(zhàn)略競爭,以為代表的海洋城市通過城市外交將進一步助力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議程設置,充分維護我國海洋治理權益,為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打開新的窗口。
2.海洋城市外交有利于提供全球海洋治理公共產品
海洋城市外交有利于豐富全球海洋治理公共產品供給,提升全球海洋治理的有效性,進一步推動全球海洋治理走向良治善治。歷經數十年的持續(xù)演進,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在強化國際合作機制、構建和完善國際公約和法律框架、保護和管理海洋生物多樣性及資源、推動海洋監(jiān)測與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15]。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全球海洋治理效能卻呈現下降趨勢。當前,全球海洋領域發(fā)展赤字、生態(tài)赤字、和平赤字顯現,全球海洋治理的公共產品提供不足,現有制度、平臺、論壇碎片化嚴重。特別是伴隨國際社會大國競爭態(tài)勢的回歸,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權力競爭日益激烈,部分國家行為體提供全球海洋治理公共產品的意愿下降。在此情境下,海洋城市外交通過跨國科研機構合作,推動海洋科學研究,為全球議程提供數據支持;通過主導海洋污染監(jiān)測項目為全球海洋政策制定提供依據,以更為溫和的治理表達、相對豐富的公共產品供給成為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重要貢獻者和建設者。
3.海洋城市外交有利于推動全球海洋治理目標實現
海洋城市憑借陸海聯(lián)結的地理優(yōu)勢、交通優(yōu)勢,在對外開放合作中充當“先行者”角色。在全球海洋治理的宏大舞臺上,海洋城市外交以其獨特的開放姿態(tài),成為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力量,也推動地方行動與全球目標對接。例如,海洋城市將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DG14等全球目標轉化為地方政策,確保全球海洋治理目標在地方層面得到實施。海洋城市常作為政策創(chuàng)新的試驗場,通過建立海洋保護區(qū)、推行可持續(xù)漁業(yè)政策等,為其他海洋城市提供借鑒,為全球治理提供可行方案。
三、市以城市外交助力全球海洋治理的優(yōu)勢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經濟強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對外交往日益活躍,在海洋外交方面,可以充分發(fā)揮獨特的海洋資源優(yōu)勢助力全球海洋治理發(fā)展。
(一)現代海洋城市的產業(yè)集群優(yōu)勢
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yè)城市和海洋產業(yè)重地,具備頂層設計優(yōu)勢和強大的海洋產業(yè)集群優(yōu)勢。頂層設計是實現海洋城市外交實踐落地的前提。近些年,市政府相應出臺了一系列城市對外發(fā)展政策,促進在海洋產業(yè)領域的對外合作。2022年1月,市出臺了精準支持海洋經濟發(fā)展的綜合性產業(yè)政策“海洋15條”。在2022年4月召開的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提出“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后,市海洋發(fā)展局牽頭制定了《關于加快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的意見》,在全市進一步營造認識海洋、走向海洋、經略海洋的熱潮,全面增強向海圖強發(fā)展新優(yōu)勢。2023年,市出臺《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服務新格局凝心聚力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工作圖譜(2022—2026年)》,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事務交流中心,提升國際海洋事務交流及治理影響力[16]
借助頂層設計優(yōu)勢,發(fā)揮自身海洋產業(yè)集群優(yōu)勢,在海洋經濟領域加強國際合作。首先,海洋產業(yè)門類齊全,28個海洋相關產業(yè)均有布局,海洋漁業(yè)、海洋裝備、海洋藥物、海水淡化等產業(yè)在全國具有引領性,在現代海洋漁業(yè)、船舶海工業(yè)、海洋生物醫(yī)藥業(yè)、海洋交通運輸業(yè)等方面優(yōu)勢明顯。在海洋裝備制造業(yè)方面,不斷提升設計研發(fā)、生產制造和自主配套水平,努力打造總部型產業(yè)基地。經過調整與優(yōu)化,海洋產業(yè)的集聚程度得以提升,發(fā)展環(huán)境顯著改善,各主要海洋產業(yè)展現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2024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5513.2億元,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 和 30% ,占全市地區(qū)生產總值的 33% ,海洋經濟貢獻率達到 45.9%[17] 。其次,市注重海洋產業(yè)的“引進來\"與“走出去”。2022年,聚焦國際海洋產業(yè)合作的國際涉海商協(xié)會聯(lián)盟在揭牌,并引進北斗星圖“空間信息科技應用”、中石云創(chuàng)“海洋油氣田開發(fā)工程一體化關鍵技術\"2個項目[18]。市《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上聚力攻堅實效,做大做強現代海洋產業(yè),積極推進總投資2400億元的170個海洋重點項目以及加快打造國際航運中心[19]。這充分展示了在海洋經濟對外合作方面的強勁實力和廣闊前景。
(二)經濟發(fā)展示范區(qū)的科技集群優(yōu)勢
科學技術始終是影響全球海洋治理的關鍵因素,海洋城市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直接關系到其海洋議題設置能力。市匯聚多方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力量,具備科技集群優(yōu)勢,使得其城市外交具備多元議題設置能力。
首先,作為海洋科學城,市擁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截至2024年7月,市擁有全國 30% 的涉海院士、 40% 的高端涉海機構、 50% 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20],這三項指標均排名全國第一,其中包括嶗山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大學等“國之重器”,這些平臺為海洋科技的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央批準成立的國家實驗室“嶗山實驗室\"是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海洋領域新型科研機構,加快了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研究方向覆蓋海洋動力、海洋生物、海洋生態(tài)、海洋技術與裝備等多個領域,為發(fā)展高端海洋科技創(chuàng)造了高質量的發(fā)展平臺。
其次,市錨定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城市,不斷放大海洋領域科創(chuàng)優(yōu)勢,暢通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引導多元行為體以“鏈式發(fā)展\"激活聚變效應,加速實現前沿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不斷\"轉”出新質生產力[21]。在產業(yè)方面,藍谷明確了以海洋高技術服務、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為三大新興產業(yè),以及海洋文旅和涉??偛拷洕鸀閮纱筇厣a業(yè)的“ 3+2 ”產業(yè)體系布局,并建立了四大千畝產業(yè)園作為產業(yè)項目落地的重要支撐,加速推進總計650.43億元投資的71個重點產業(yè)項目,力促其早日落地生根[22]
最后,在海洋科技國際合作領域持續(xù)邁出新步伐,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由“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華麗蛻變。在這一進程中,成功啟用了聯(lián)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xié)作中心,這是海洋城市外交助力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標志;全球海洋觀測伙伴關系西太區(qū)域辦公室以及歐亞科學院海洋學部等國際知名組織機構相繼落戶,為的海洋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注人了新的活力。同時,還成功舉辦了“2023東亞海洋合作平臺論壇\"“世界海洋科技大會”“世界航??萍即髸"等一系列重量級國際海洋展會活動。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引進和吸收國際先進的海洋科技成果和經驗,推動自身海洋科技水平提升,促進了國際間海洋科技的交流與合作,也展示了在海洋科技領域的雄厚實力和開放姿態(tài)。
四、城市外交助力全球海洋治理面臨的困境
市在助力全球海洋治理過程中具備獨特的優(yōu)勢,但是作為次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事務依然面臨空間與功能上的多重困境。
(一)海洋治理參與權與治理工具箱匱乏的雙重困境
在討論次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時,我們需要明確“一方面民族國家作為治理中心,需要與地區(qū)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以實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另一方面,次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治理中其權力是有限的,且常常嵌套在更高級別政府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中\(zhòng)"[23]。次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有效性離不開政府其他部門的運作,在治理中的權力屬性使其面臨以下功能困境。
其一,次國家行為體往往面臨治理合法性不足導致的治理工具箱匱乏問題。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以市為代表的城市行為體并不具備普遍意義上的治理參與權,這使得其可采用的治理工具箱大多局限于認知共識等軟性工具,其治理參與度與有效性均被限制。全球海洋治理涉及以聯(lián)合國為代表的國際政府組織、主權國家以及沿海各地方政府等多元行為體,其治理參與和治理決策高度復雜又彼此相互依賴。市在如此龐大的縱橫交錯的政策網絡中難以承擔核心節(jié)點角色。
其二,次國家行為體自身治理有效性有待提高。城市行為體的治理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治理效能。市在城市外交發(fā)展上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也面臨治理有效性偏低問題,具體而言,在全球海洋治理參與中,面臨城市外交建設力量分散、城市外交平臺銜接不順的問題。例如,“上合國際城建設\"與“活力海洋城\"銜接不緊密,推動城市外交力量比較分散。上合國際城建設是市的優(yōu)勢,也是國家總體外交布局和省賦予市的重任。它作為市乃至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承載著深化上合組織框架下經貿合作、人文交流與安全合作的重任。然而,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上合國際城的建設往往更多地聚焦于陸上絲綢之路的拓展與延伸,而在與海洋經濟、海洋科技等領域的結合上顯得不夠緊密。這導致市在利用上合組織平臺推動海洋產業(yè)國際化、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等方面存在短板,難以充分發(fā)揮其在海洋領域的獨特優(yōu)勢和潛力。
(二)外交布局失衡與城市群尚待構建的發(fā)展困境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海洋城市之一,依靠強大的海洋產業(yè)集群優(yōu)勢、海洋科技集群優(yōu)勢,城市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在海洋治理中面臨的話語錯位、治理費效比偏高等問題,為助力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捍衛(wèi)我國海洋利益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發(fā)展困境。
首先,海洋城市外交布局較為不平衡,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影響力。外國領事館和友好城市是判斷城市外交布局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jié)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zhàn)略支點城市,但與擁有數十個外國領事機構的上海、廣州相比,目前領事館只有日本、韓國以及泰國[24]。在友好城市締結方面,截至2024年12月,共結交友好城市30個、友好合作關系城市62個,但上述友城呈現地域分布不平衡和海洋城市占比較小等問題,33個位于亞洲,28個位于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各有13個、8個、6個、4個,海洋城市占比不到三分之一。
其次,海洋城市外交還面臨外交城市群缺乏以及經濟合作效益偏低等問題。在經濟方面,在外資的引進與促進本土企業(yè)“走出去\"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不僅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企業(yè)在此投資設廠,推動了當地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還助力了企業(yè)拓展海外市場,提開了國際競爭力;但是,城市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參與有效性有限。我國海洋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缺乏是制約海洋城市外交效能的重要因素。城市群是受人口流動、產業(yè)集聚、網絡化交通影響形成的由若干大城市、中等城市及周邊城鎮(zhèn)共同構成的空間上緊密聯(lián)系的區(qū)域共同體。城市群已成為國家經濟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場域,是一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象征,為國家總體外交和國際影響提供支持力量[25]。全球海洋治理的極端復雜性使得單一海洋城市難以承擔節(jié)點作用,這極大制約了市充分發(fā)揮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工具箱功能和可行路徑。
受限于單一海洋城市外交的局限性,海洋城市外交還面臨經濟合作效益偏低問題。海洋經濟合作是城市外交的重要合作領域,直接影響著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效力。若要成為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廣泛認可度的海洋城市,依然任重而道遠,急需推動海洋中心城市發(fā)展、構建海洋城市集群。
(三)海洋標簽不突出和海洋國際交流制度碎片化困境
近年來,國際社會“大國競爭\"的態(tài)勢明顯,國家間的海洋治理權益爭奪日益激烈,全球海洋治理機制碎片化日益嚴重,海洋城市外交也相應受到這種機制碎片化現象的困擾,面臨城市外交海洋標簽不突出、海洋國際交流制度碎片化的問題。
一方面,城市外交的海洋標簽不明顯。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享譽世界的海洋城市,對其海洋外交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還有待加強。發(fā)揮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影響力需要有特色的海洋合作平臺和享譽全球的標簽,但市缺少特色海洋交流制度平臺。國際上已召開了多層次、多領域的海洋主題國際性會議,但受到狹隘的“西方中心主義”影響,這些會議機制的主導權大多掌握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手中;與此同時,我國也與相關海洋國家建立了官方的、非官方的論壇會議等機制,譬如,中國-小島嶼國家海洋部長圓桌會議、中國-南歐國家海洋合作論壇、亞太經合組織海洋部長會議,在中國-東盟合作框架等機制下建立“藍色經濟論壇”“海洋環(huán)保研討會”“海事磋商”“海洋合作論壇”“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東亞海洋合作平臺\"等合作機制,但梳理發(fā)現,市承辦的相關會議和制度化平臺較少。
另一方面,承辦國際性海洋合作會議較為碎片化。以福建平潭承辦的“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高級別論壇\"為參考,該會議為平潭海洋經濟發(fā)展、海洋特色標簽打造提供了助力,被自然資源部等官方網站、國際國內知名媒體報道,成為平潭與海洋國家交流的制度化平臺。若市承辦的“聯(lián)合國海洋十年發(fā)展大會\"“全球海洋合作發(fā)展大會\"等可以整合成更具影響力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平臺,則更有利于擴大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影響力。
五、城市外交助力全球海洋治理的實踐進路
綜上可見,市作為重要的海洋城市,可充分發(fā)揮城市外交的功能,助力全球海洋經濟合作和科技發(fā)展。但是,由于次國家行為體外交功能的局限性,市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影響力、話語權及實際成效還面臨困境。2024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市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2021—2035年)》,批復明確,市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代海洋城市、北方對外開放門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26]。面對更加清晰的城市定位,應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引導下配合國家總體外交布局,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國際海洋合作,為全球海洋治理作出貢獻。
一是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海洋城市外交,加強國際合作。全球事務的融合與轉型加速了城市的國際合作進程,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市作為次國家行為體發(fā)揮外交功能,要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布局,承接國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戰(zhàn)略任務。首先,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海洋合作中秉持多邊主義、堅持對話協(xié)商和合作共贏,建設和平之海、美麗之海、繁榮之海[27]。其次,明確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國際合作重點和方向。致力于構建“藍色伙伴關系”,以提升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海洋合作為重點方向,以與太平洋島國、東北亞國家等有合作基礎或區(qū)位優(yōu)勢的國家或地區(qū)合作為抓手。再次,構建跨城市海洋合作網絡。全球性大城市崛起成為推動全球議程的重要力量。一些城市形成了各類城市集團倡議網絡和論壇機制,不斷在全球治理過程中發(fā)出聲音并施加政策影響力[28]。市作為重要的海洋城市,在推進全球海洋治理議程過程中可聯(lián)合其他海洋城市結成倡議網絡,共同在國際舞臺上發(fā)聲。
二是完善海洋城市外交的政策體系,實現多主體、多議題協(xié)同治理。市在助力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深厚的經驗基礎,在新的城市定位的引領下,需要理順頂層設計,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協(xié)同推進全球海洋治理的機制。首先是基于一體化邏輯的多主體協(xié)同。市推動全球海洋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包括政府部門的宏觀管理,也包括知識部門的理論創(chuàng)新,還包括研究部門的數據支撐,更重要的是企業(yè)、公眾的具體行動,例如,港在助力全球海洋航運治理方面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而,一體化邏輯的協(xié)同機制需要使數據(研究機構)、信息(政府管理部門)、知識(科研機構和組織)、行動(公眾)共同推動市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其次是基于整合邏輯的政治一經濟一文化效用互相轉化的協(xié)同平臺與機制搭建。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政治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是互相影響的,需要理順現有的政策規(guī)劃,充分整合資源,實現三者效益的轉化和效益最大化,在助力全球海洋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推動市發(fā)展更上一層樓。
三是在海洋城市外交進程中打造示范項目和城市名片,提升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影響力。市需進一步將城市精神擴展為城市共識,提升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影響力。借助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通過開展“海洋周”“海洋節(jié)”“海洋展覽會”等形式,將城市的悠久歷史文化多角度地展現出來,從而提高外國民眾、企業(yè)和社會組織對這座海洋城市的認同感。注重體驗式的公共外交手段,通過外國游客的文化體驗,外國公民的生活、學習體驗,工作與創(chuàng)業(yè)體驗等,強化城市宜居、宜游、宜學、宜業(yè)、宜商的感受,避免概念化、介紹式的對外傳播。將海洋元素更多融合到旅游城市打造的過程中。打造“海洋游\"旅游品牌,整合現有海洋旅游資源,并可與國際國內其他海洋城市聯(lián)動,推出系列海洋旅游產品,如海上郵輪旅行、潛水、海上低空飛行等項目。抓住舉辦國際性賽事、會展的契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承接更多全球海洋治理的國際性會議,提高外事接待水平,打造更多類似于“世界帆船之都”“世界最美海灣\"等的城市名片。在享譽全球的標簽方面,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海洋特色資源,打造一批具有鮮明印記、能夠代表中國海洋形象的國際品牌。這些標簽可以涵蓋海洋產業(yè)、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多個方面,如的海洋生物醫(yī)藥、高端海工裝備、藍色硅谷等品牌,以及國際海洋節(jié)、海洋博物館等文化符號。通過持續(xù)的品牌建設和推廣,市可以逐步樹立其在全球海洋領域的獨特形象和地位,吸引更多國際關注與合作。
同時,需要不斷打造更完善的海洋國際交流制度化平臺,聚焦于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合作網絡,這包括但不限于:打造國際化的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平臺,吸引全球頂尖海洋科研機構和企業(yè)設立分支機構或聯(lián)合研發(fā)中心,推動海洋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建立海洋經濟合作示范區(qū),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吸引國內外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集聚,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產業(yè)集群;設立海洋人文交流中心,通過舉辦海洋文化節(jié)、海洋論壇、海洋教育項目等活動,促進全球海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在國際海洋文化領域的影響力。
結語
“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新時代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該理念的策源地和宣示地?!昂Q竺\共同體\"為海洋城市外交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沙浞掷米陨沓鞘型饨恢鲌鰞?yōu)勢與海洋優(yōu)勢破解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困境,進而充分發(fā)揮自身在海洋治理中的作用,維護中國海洋利益,宣發(fā)中國海洋治理方案,助力全球海洋治理發(fā)展。通過建立貫通超國家行為體一國家行為體一次國家行為體,融合政治、經濟、文化多領域的協(xié)同治理機制,真正實現海洋城市外交的協(xié)同治理,有效開展海洋城市外交活動,全面提升城市與國家在全球海洋事務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引導全球海洋事務的議題走向,助力實現我國多層級海洋戰(zhàn)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劉貞曄.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互動的理論要義及現實出路J].國際觀察,2024(4):84-106.
[2]陳偉光,孫慧卿.全球海洋治理的國家參與:一個比較分析框架LJ.廣東社會科學,2024(4):37-47.
[3]新華社評論員.共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EBOL].[2024-12-2o].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4/23/content_5385580.htm.
[4魏建勛.國際機制視角下的全球海洋治理效能提升[J].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1(6):18-29.
[5]李秀芳.次國家行為體參與區(qū)域合作的實踐邏輯解析:以云南參與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為例[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0(3):94-116.
[6]JAMES N R.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5-38.
[7]BRIAN H. Localizing Foreign Policy:Non-centralGovernments and MultilayeredDiplomacy[M].NewYork:St.Martin's Press,1993:34-35.
[8]單天雷,金輝.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規(guī)劃、短板與路徑:以上海、、深圳為例[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3):19-29.
[9]陳偉光,孫慧卿.全球海洋治理的國家參與:一個比較分析框架[J].廣東社會科學,2024(4):37-47.
[10]劉新華.海洋安全治理面臨的挑戰(zhàn)與中國的應對之道[J].社會主義研究,2024(3):145-152.
[11]方梅,樊宇薇.構建我國海洋經濟發(fā)展新格局的思路和舉措[J].科技中國,2024(10):39-44.
[12]聯(lián)大主席:建設可持續(xù)的海洋經濟是當代最重要的任務和最大機遇之一[EB/OL].[2024-12-30].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6/1085162.
[13]吳立新,荊釗,陳顯堯,等.我國海洋科學發(fā)展現狀與未來展望[J].地學前緣,2022,29(5):1-12.
[14]中國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EB/OL].[2025-01-01].https://www. gov. 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2503.htm.
[15]褚曉琳,王磊.海洋命運共同體:全球海洋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貢獻[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4):21-29.
[16]制定現代海洋城市“工作圖譜”[EB/OL].[2024-04-o8].https://www.mnr.gov.cn/dt/hy/202304/t20230411_2780770.html.
[17]2024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5513.2億元[EB/OL].[2025-04-08]. http://www. qingdao. gov.cn/ywdt/tpxw/202504/t20250402_9226571.sht-ml.
[18]全球海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聲音”:二二二東亞海洋合作平臺論壇成果綜述[N].中國自然資源報,2022-07-27(5).
[19]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5-04-08].ht-tp://www.qingdao. gov. cn/zwgk/zdgk/ghjh/zfg-zbg/202502/t20250213_8943958.shtml.
[20]向海圖強!激活海洋經濟新質動能,獲評“海洋資源機遇之城”[EB/OL].[2025-04-08].ht-tps://news.bandao.cn/a/17199861 93107648. ht-ml.
[21]耿婷婷.全面增強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策源能力[N].日報,2024-05-05(1).
[22]王濤.科創(chuàng)策源,加快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fā)展高地[N].日報,2024-06-16(1).
[23]LISBET H,GARY M. Unraveling the centralstate,but how? :Types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o03,97(2):236-237.
[24]張佳佳,王晨光.城市外交的歷史、現狀與完善途徑[J].長江論壇,2017(1):50-55.
[25]韓笑.全球治理視域下的城市群外交:動力機制、功能分析與路徑探索[J].國際展望,2022,14(4):80-95.
[26]國務院關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2021-2035年)》的批復[EB/OL].[2024-12-30].https://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o24ll/content_6986714.htm.
[27]積極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EB/OL].[2024-04-23].http://theory.people. com.cn/nl/2024/0423/c40531-40221528.html.
[28]董亮.次國家行為體與全球治理:城市參與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研究[J].太平洋學報,2019(9):35-46.
責任編輯:賀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