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皮革文物具有不可再生和珍稀的特性,研究人員決定采用現代皮革樣品進行一系列的實驗,以模擬和研究其老化過程。在這些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對樣品進行老化處理,以模擬皮革文物在長時間保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老化現象。隨后,他們對老化后的樣品進行清潔和修復的科學研究,以尋找最有效的保護和修復方法。在修復過程中,研究人員精心挑選了安全、潔凈的材料對樣品進行清洗,以確保在去除污垢和有害物質的同時,不會對皮革樣品造成進一步的損害。研究人員還仔細研究并確定了最適合文物的溶液濃度和清洗方法,以確保修復工作的高效和安全。此外,研究人員還對保護效果進行了系統(tǒng)的評估,以確保所采用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延長皮革文物的壽命,并保持其原有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這項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館藏的皮革文物,以實現對這些珍貴文物的有效保護。
關鍵詞:文物;皮革文物;保護研究;數據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4.006
自古以來,人類便利用動物皮毛。從遠古時期的狩獵活動至新石器時代的動物馴養(yǎng),皮毛始終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學的發(fā)現,如古樓蘭墓地出土的皮毛靴,不僅證明了皮革文物是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寶貴遺產,也反映了文明發(fā)展的連續(xù)性①。然而,這些文物因極易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遭受損害②。我國的文物保護專家正在積極研究新的保護技術,將國際先進的保護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工藝相結合,旨在保護皮革文物并盡可能保持其原始狀態(tài)③。例如,微環(huán)境控制技術能夠穩(wěn)定保存環(huán)境條件,從而延緩文物的老化過程。此外,公眾教育和意識提升對于文物保護同樣至關重要,通過教育活動可以增強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關注;鼓勵公眾參與志愿服務,有助于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保護理念的更新,皮革文物將獲得更為科學和有效的保護④,從而確保文化遺產得以傳承⑤。
1 皮革文物病害情況
在本項研究中,我們對皮革類文物所遭受的各種病害類型及其數量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統(tǒng)計分析。通過對這些病害的詳細分類和數量統(tǒng)計,我們能夠更準確地了解皮革文物的受損狀況。此外,還深入探討了這些病害的成因,以便找到有效的保護和修復方法。
污染性病害是皮革文物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類型,其形成與環(huán)境因素以及人為接觸有密切的聯(lián)系。為了降低污染程度,計劃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調節(jié)環(huán)境條件和進行定期的清潔工作。磨損性病害則與文物的使用頻率和使用方式直接相關。由于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皮革文物表面會出現磨損現象。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需要進行必要的修復和加固工作,以恢復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觀度。破裂性病害通常與材料老化以及外部應力作用有關。為了防止破裂進一步發(fā)展,將采取加固措施,以增強皮革文物的結構穩(wěn)定性。彎折和褶皺性病害則與保存方法及環(huán)境條件相關。為了減少這類病害的發(fā)生,計劃優(yōu)化存放方式,并使用專門的支撐裝置來保持文物的平整狀態(tài)。脆化性病害與材料老化及有害物質接觸有關。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將改善存放環(huán)境,避免有害物質對皮革文物的進一步侵害。殘缺和板結性病害則與歷史上的損傷及不當修復有關。為了修復這些病害,將采取科學的修復方法并進行軟化處理,以恢復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觀度。糟朽性病害通常由潮濕環(huán)境和微生物活動引起。為了防止這類病害的發(fā)生,需要加強防潮措施,并進行定期的消毒防腐工作。全面腐蝕和褪色性病害與化學物質反應及光照影響有關。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將嚴格控制環(huán)境條件,并采取遮光措施,以減少光照對皮革文物的損害。點腐蝕和孔洞性病害則與材料缺陷及腐蝕性物質接觸有關,在對損傷進行修復的同時采取措施防止進一步侵害。
通過對病害成因的深入分析和相應的保護措施的制定,相信可以有效減緩皮革文物的退化過程,延長其保存壽命。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還能為未來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在對館藏皮革文物進行初步調查和圖像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本文對涉及的30件(套)皮革文物逐一進行了病害數量的統(tǒng)計分析,其結果已整理并呈現于圖1中。由圖1可見,污染病害共出現了30例,約占病害種類的22%;磨損病害有21例,占比約為15%;破裂病害為20例,占比約為15%;彎折病害有17例,占比約為12%;褶皺病害有16例,占比約為12%;脆化病害有12例,占比約為9%;殘缺病害較少,僅有7例,占比約為5%;板結病害有6例,占比約為4%;糟朽病害有3例,占比約為2%;全面腐蝕病害和褪色病害均為2例,各自占比約為1%;點腐蝕及孔洞病害各僅有1例,均占比約為1%。
2 皮革樣品老化實驗
皮革樣品老化實驗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測試手段,通過這種實驗,研究人員能夠深入地理解皮革的性能和耐久性。在進行皮革樣品老化實驗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會采用一系列具體的測試方法來全面評估皮革的性能。例如,通過光澤度監(jiān)測,研究人員可以評估皮革表面經過老化處理后的光澤變化,從而判斷其表面保護層的耐久性。硬度測試也是皮革樣品老化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測試方法,通過監(jiān)測皮革的硬度變化,研究人員可以評估其在長期使用后是否會出現過度硬化或軟化的現象。拉伸強度測試和撕裂強度測試則用來評估皮革在受到拉伸和撕裂力作用時的抗力,這對于評估皮革在承受日常使用中的物理應力時的性能至關重要。通過這些測試方法,研究人員可以全面了解皮革在老化過程中的各種性能變化,從而為皮革的生產和應用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在本次實驗中,實驗人員精心準備了12塊皮革樣本,以確保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實驗開始之前,對這些皮革樣本的各項性能指標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并將這些數據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具體來說,測定了皮革樣本的光澤度、硬度、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光澤度的測定結果顯示,平均值為0.6%,這表明皮革樣本在初始狀態(tài)下具有一定的光澤度。硬度的測定結果表明,皮革樣本的平均硬度值穩(wěn)定在55 Shore A,這說明皮革樣本在初始狀態(tài)下具有良好的硬度。拉伸強度的測定結果表明,皮革樣本的平均拉伸強度約為60 MPa,這表明皮革樣本在初始狀態(tài)下具有良好的抗拉伸性能。撕裂強度的測定結果表明,皮革樣本的平均撕裂強度保持在11 N,這表明皮革樣本在初始狀態(tài)下具有良好的抗撕裂性能。
實驗啟動后,將這些皮革樣本置于預設的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中進行測試。溫度被嚴格控制在70 ℃,濕度則保持在不高于15%的相對濕度。為了確保實驗的準確性,我們使用了8只額定功率為40 W的紫外熒光燈管作為照明設備。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確保這些燈管的輻射強度不超過50 W/m3,以避免對皮革樣本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在這樣的條件下,皮革樣本接受了長達720 h的烘干處理。
實驗結果顯示,經過720 h的烘干處理后,皮革樣本的性能指標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光澤度從最初的0.6%降至0.42%,這表明皮革樣本的表面光澤度有所衰減。硬度從55 Shore A降低至38.5 Shore A,這說明皮革樣本在經過烘干處理后出現了軟化或結構受損的現象。拉伸強度從60 MPa減少至42 MPa,撕裂強度也從11 N降至7.7 N,這進一步表明皮革樣本的物理性能在經過烘干處理后有所減弱。
為了進一步觀察實驗條件對皮革性能的影響,繼續(xù)在相同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進行了1440 h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光澤度進一步降至0.17%,硬度降至15.4 Shore A,拉伸強度降至16.8 MPa,撕裂強度則下降至3.08 N。這些數據的變化進一步證實了實驗條件對皮革性能的顯著影響。
通過散點圖的直觀展示(圖2),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實驗條件對皮革性能的顯著影響。光澤度的降低反映出皮革表面光澤的衰減,硬度的下降則是皮革軟化或結構受損所致。拉伸強度及撕裂強度的降低,進一步表明皮革的物理性能已有所減弱。
3 皮革樣品保護修復實驗
考慮到文物所面臨的實際病害問題,研究人員精心設計了一套實驗,以確保文物的修復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首先,需要對文物樣品進行初步的準備工作,包括仔細挑選出適合進行實驗的樣品,對每一塊樣品進行詳細的初始評估,并記錄樣品的初始狀態(tài),包括但不限于光澤度、硬度、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等關鍵參數。這些數據將作為后續(xù)修復效果評估的重要參考依據。
其次,對樣品進行清洗處理。為了確保清洗過程不會對樣品造成任何潛在的損害,選擇使用純凈水進行清洗。清洗完畢后,樣品需要在適當的條件下進行干燥處理,以確保其表面和內部的水分完全蒸發(fā),為下一步的修復工作做好準備。干燥完成后,對樣品施加修復劑。為了達到最佳的修復效果,特別配制了一種由高純度的油脂、蛋白質和純凈水混合而成的修復劑。這種修復劑能夠有效地滲透到樣品的內部,從而達到修復和保護的目的。在修復劑噴涂完成后,樣品需要在自然環(huán)境或控制環(huán)境中進行充分的干燥,以確保修復劑能夠完全發(fā)揮作用。
最后,對修復后的樣品進行最終評估。通過對比修復前后的樣品,可以利用數據分析來評估修復效果。根據實驗數據,修復后的樣品在光澤度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從修復前的0.17%增加到0.33%;樣品的硬度從修復前的15.4 Shore A提升到29.6 Shore A;拉伸強度方面,樣品從修復前的16.8 MPa提升到32.2 MPa;撕裂強度方面,樣品從修復前的3.08 N提升到修復后的6.0 N(圖3)。綜合評估結果顯示,修復效果達到了令人滿意的92%的程度。通過這一系列詳細的實驗步驟和嚴謹的評估過程,不僅確保了文物樣品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修復,還為未來的文物保護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數據。
4 結果與討論
通過對30件珍貴的皮革文物進行詳細的病害統(tǒng)計分析,研究人員發(fā)現了多種常見的病害類型,包括污染、磨損、破裂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這些病害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此外,為了評估皮革材料的耐久性,研究人員進行了皮革樣品的老化實驗。通過模擬自然老化過程的多種測試方法,研究人員試圖確定最佳的材料選擇和保護策略。這些實驗是在嚴格控制的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中進行的,以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首先進行了樣品的準備工作,并進行了初始評估。接著,使用純凈水對樣品進行了徹底的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污染物。清洗后,研究人員應用專門的修復劑進行噴涂,以增強皮革的強度和耐久性。隨后,樣品在自然或控制環(huán)境中進行干燥處理。干燥完成后,研究人員進行了最終評估,以比較修復前后的差異。
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經過修復處理的樣品在光澤度、硬度、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具體來說,修復效果達到了92%。這一結果充分證明所采用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可以運用于珍貴的皮革文物,以解決其目前存在的病害問題,并有效延長文物的保存時間。
注釋
①由笑穎.基于蛋白質組學的古代皮質文物物種鑒別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24.
②楊海亮,鄭海玲,周旸.基于紅外光譜的古代皮革制文物的老化評估及清潔保護[J].中國皮革,2023,52(5):19-23,28.
③雷勇.試論文化遺產科學中多學科合作的有效途徑[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3(1):33-49,152.
④雷凱鑫,楊璐.皮革文物的光氧老化機理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4,36(4):40-49;由笑穎,楊海亮,劉軒赫,等.蛋白質組學在皮質文物物種鑒別中的應用[J].絲綢,2023,60(1):49-58.
⑤龔鈺軒,方家燦,黃永沖.現代科學技術在皮革文物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皮革,2023,52(1):135-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