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外語思政課程設計與中國傳統(tǒng)教學思想中的“育人”目標具有傳承性,對如何在高校外語課程設計教學過程融合中國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及評價方法,如何提升教師素養(yǎng)的路徑進行教學實踐與反思。這是推動我國特色教學理論建構與發(fā)展,課程設計立足“本土根基”的應然選擇。
關鍵詞: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傳統(tǒng)教學思想;融合;育人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5)S1-0185-04
Abstract:Thedesignofforeignlangua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universitiesandthe\"education\"goalintraditionalChineseteachingideashaveinheritance.Thispaperconductsteachingpracticeandreflectiononhowtointegratetheteachingmethods,learningmethods,andevaluationmethodsoftraditionalChineseteachingintheteachingprocessofforeignlanguagecoursedesigninuniversities,andhowtoimprovethepathofteachercultivation.Thisisanaturalchoicetopromote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distinctiveteachingtheoriesinChina,andtobasecurriculumdesignona\"localfoundation\".
Keywords:CollegeEnglish;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urriculum;traditionalteachingideas;fuse;goalsofeducatingpeople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第一條即要求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邱偉光[1]提出在各類課程中,都要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營造教學氛圍,道德規(guī)范與思想認識的傳遞要以間接、內隱的方式為主。新時代高校外語教育新格局,就是將“育才”與“育人”并舉,以德智融合發(fā)展為目標,以育教無聲、育德無形為原則,讓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位教師心中扎根,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生長。
一"外語課程思政與中國傳統(tǒng)教學“育人”思想的一脈相承
文秋芳[2]指出思政課程難點是將外語課程設計落實、落細在每一堂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量體裁衣”,而非“畫蛇添足”,管理學生要“不立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在日常言行中,要不斷完善自己的學識,提升自己的品格,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這些措辭描述不難看出,思政課程設計并舉“育人與育才”目標,其與唐代韓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一脈相承,是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教學本土語境的教學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教學思想主要本體概念的“教與學”“學與思”“知與行”“師與生”“性與理”等范疇依然對我們的教學各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我們的教學思想始終處在連綿不斷的“本土境脈”與“本土實戲”中?!傲暸c智長,化與心成”出自朱熹的《小學》,“習與智長”是指學習與智慧相互長進,“化與心成”指教化與觀念一并成熟。語言學家Stern[3]提出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一定會受到思維、情操及價值觀的影響并潛隱式地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學生通過外語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不僅掌握了外國語言的使用、對象國文化的特點,同時也培養(yǎng)了一種思維方式、價值判斷能力和兼容并蓄的品格特征。外語專業(yè)畢業(yè)生進入國際關系互動后,這個價值體系勢必對其思維方式與價值判斷帶來重大影響。因此在外語課程中,我們更應該探求“課程設計”與中國傳統(tǒng)“育人”教學思想之間的文化脈絡,推動我國特色教學理論建構與發(fā)展,這也是外語課程設計教學立足“本土根基”的應然選擇。
二"中國傳統(tǒng)教學思想與外語課程思政的目標設計
張敬源等[4]指出教材是外語課程設計的重要載體,通過外語教材的編寫目的以及編寫宗旨,與依托教材形成課程思政目標緊密相連。比如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基礎日語綜合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系列教材在其編輯總序中指出“以學為本,話題領先”“貼近時代,內容多樣”,指明了系列教材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探索性學習”,同時,“在反映全球科技和文化最新成就和信息的同時,穿插富有哲理性和東西方文明精髓”,有利于學生“融會貫通”“體現(xiàn)通才教育”。教材不只將培養(yǎng)學生熟練運用語言的技能作為主要目的,而是將外語專業(yè)學生從單純的語言學習者、語言工作者培養(yǎng)為熟悉兩國國情與文化、具備愛國情懷的合格中國文化傳播工作者。
中國傳統(tǒng)教學的目的集中在“聞道”?!奥劦馈眮碜杂诳组T之學。如“士志于道”(《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朱子曰“道者,事物當然之理”(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文、行、忠、信為孔門教科,即教學主要內容。也就是說,孔門之學的教學目的不僅是廣蓄知識,提升智的修養(yǎng),而且更加重視的是道德實踐,更加重視“道”所內涵的人倫道德之規(guī)范。中國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一直在于養(yǎng)成學德具備,可以為天下儀表,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人物。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博學廣識永遠不是學習的唯一目的,具備人格修養(yǎng),成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
外語課程具有深刻廣博的社會文化背景,外語學科的成立與工業(yè)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廣渠聯(lián)通的那一天同時到來,因此外語學科的目標不在于語言知識的習得,而是如何發(fā)揮外語學科滋潤人心,培養(yǎng)人格的先天優(yōu)勢,構建學生修身、齊家、治天下的國家視野與全球化格局觀,也就是達成“外語修習與智慧并長,人格修養(yǎng)并化與心成”。
三"中國傳統(tǒng)教學思想與外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管理
在課程思政設計的教學方法闡述中,我們經(jīng)??吹健皾撘颇薄靶紊窬凵ⅰ薄按蟮罒o形”或“鹽溶于水,潤物無聲”等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或是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隱現(xiàn),那么中國傳統(tǒng)教學方法論是否能給外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的“落地實踐”帶來一些啟示呢?
(一)"變動不居,循循善誘——外語課程設計的教學導入
張?zhí)烀鱗5]調查了傳統(tǒng)教育學研究進而指出,儒家教學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即是啟發(fā)法,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鬃釉诮虒W當中不是直接教授知識和觀點,而是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詰難反問,引導其思考,開發(fā)其思維。在外語課堂中尤其要重視問題導入,所謂“變動不居,引人入勝”,比如《高年級綜合日語》上冊第四課選取了日本芥川賞獲獎者川上弘美的短篇小說作品《神2011》,這篇作品是2011年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核泄漏事件后,以“熊”的視點對日本核泄漏事件對自然與生物造成的危害進行批判與反思,教師通過“導讀”問題將學生帶入跨越“時空”的想象,進一步結合這篇小說與作者1994年版本不同之處的對比,去思考作者寫作目的,不拘泥于一處,而結論在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永恒的互動,此所謂“變動不居”。第二是注重“自動學習”。孔子在教學時,有時會“子欲無言”,主張“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提出學生應當具有自主性,順應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深入掌握知識才能靈活運用,意暢言達。例如在《基礎日語綜合教程》第三冊第3單元第7課「觸れ合う」一課,似乎沒有漢語能夠翻譯這個代表日本人際交往特征的詞匯,教師將思考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經(jīng)過深度思考后認為漢語根據(jù)關系的親疏遠近具有豐富的表達方式,比如“心有靈犀,心照情交,推心置腹,見賢思齊,誼切苔岑”,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人際觀念“君子之交淡如水”“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等。與知識要點的傳授與灌輸不同,“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給予學生思考與內化成長的時間。
(二)"循序漸進,誘掖磨煉——外語課程設計的教學方法
儒家教學認為教學過程需要按部就班,遵循教學次第,所謂“盈科而后進,放乎四?!保ā睹献印るx婁下》)。高校外語專業(yè)課也要符合教學次第規(guī)律,從簡單單詞、語法到專業(yè)領域高難文章的整體閱讀,書寫與表達,思政課程設計也要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初學者,孔子多采用誘掖法。重在引導扶植,而非苛求學生速成。在高校外語課程設計中,在低學年階段,不要強行加入過深的思政內容或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過難任務,可以從一個小的語言知識點稍加引申,點到為止。一年級日語專業(yè)學生在學習日語假名的時候,更要講述中國悠久歷史文化對于亞洲各國文明的深遠影響。對于高年級學生,則施行磨煉法。比如《高年級綜合日語(上冊)》第2課選擇了日本麗澤大學語言學家井上優(yōu)的“日語曖昧語”一文。教師引導高年級學生利用語料庫對漢語、日語敬意表達進行比較與探討,這樣的練習過程不僅符合高年級學生綜合學力較強的能力特點,而且讓他們通過實踐去切實感受漢語歷史悠久、底蘊深長的優(yōu)勢等,從而才能真正具備“用外語講述中國”的能力和意愿。
同時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認為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興味”,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教師設計課程內容與元素時,要注意符合當代學子的興趣。如在設計《基礎日語綜合教程》第三冊第8課“與書籍交流”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用日語介紹自己喜歡的書籍,比如在日本出版的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為什么跨越國界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以及中國畫家《桃花源記》插畫被用于日本小學教科書等實例,讓同學們在翻譯、總結、拓展等“由博返約”的練習過程中,加強自己的語言技能,通過交流與發(fā)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才能夠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積極凝練“中國故事”元素。
(三)"學思結合,泛觀廣接——外語課程設計的學習方法
思政課程的設計從構思到教學實踐的落地過程,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我們要注意引領并培養(yǎng)學生“學思結合”“泛觀廣接”的學習與思考方法??鬃釉弧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國傳統(tǒng)教學由此形成了“學思結合”“學思并重”的學習方式,“求知”與“力行”在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如在《高年級綜合日語(下冊)》第5課選取了北京大學丁莉老師文章《千年のかがやき紫式部と『源氏物語』》,從紫式部的角度論述了漢字、漢學與中國文化共同孕育了日本最知名古典文學作品《源氏物語》。文章中涉及大量日語文言表達,如沒有扎實的日語文言學習過程,無從體會經(jīng)典古籍中的文學美感,更加無法讀懂「紀伝道」「紫式部日記」「三史」「鴻臚館貿易」等相關中日交流的歷史背景知識。在“學”的基礎上,學生需要進一步去考察《桐壺》《梅枝》卷中是從哪些漢文學中獲取了靈感,光源氏所創(chuàng)作的《須磨》又是如何體現(xiàn)了漢文學中的“二千里外故人心”,去理解紫式部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何晏在《論語集解》中如此解釋“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唯有學思結合,通過學習—實踐—評價的思政學習過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丁莉老師《永遠的“唐土”——日本平安朝物語文學的中國敘述》深意所在,不斷提升自己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意識。
南宋東萊學派創(chuàng)立者呂祖謙提出的“泛觀廣接”學習法,指學習需要“虛懷接納,集思廣益”。這在課程設計的學習方法中尤為重要?!陡吣昙壘C合日語(上冊)》第3課《拯救玻璃地球》的作者是日本動漫之父——手冢治蟲。手冢治蟲曾拒絕將他塑造的阿童木形象出售給東京電力公司作為“核電”卡通形象,教師設定了“科技與地球”“科技與人類”等討論題目,學生們將阿童木與東京電力公司為排放核廢水創(chuàng)造出的卡通形象“氙”進行對比,自行查閱中日文資料,總結近年來中國在科技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比如“環(huán)保電瓶車”“智慧出行小黃車”等身邊的環(huán)保例子,更是完成總結報告“塞罕壩——森林的恩惠中國的力量”。外語專業(yè)人才在將來一定在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中承擔重任,我們怎么去傳達中國人始終堅守“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信念與精神,是我們在教學中時刻要銘記在心中的使命。
(四)"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外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
“有教無類”提出了教育之于社會的責任,“因材施教”為“有教無類”提供了宏觀的教育教學原則與策略,體現(xiàn)了中國教學所特有的智慧與仁人之心。教育家的責任就是使處于上智下愚各個水平的學生各如其分以完成其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
文秋芳[2]指出低起點的學生的努力和進步不易被發(fā)現(xiàn),可將每個學生的努力程度、進步速度與學習成績共同作為評價依據(jù)。“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復?!笔恰墩撜Z·先進篇》中記述的孔子對弟子們的不同評價??梢?,孔子在教學方法上非常重視個性教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語言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可能具有其他善于合作、興趣廣泛等優(yōu)點,畢業(yè)后很多人從事著公關、媒介或人力資源等各方面的重要社會工作,因此如何為他們制定合適的思政教育環(huán)節(jié)是未來的課題。如筆者發(fā)現(xiàn)教學班級中有一位學生在外語專業(yè)的基礎學習階段,其成績并不突出甚至落后,但是該生喜愛閱讀課外書,知識面廣泛。筆者鼓勵該生參加國家級別的外語作文比賽,該生思路活躍,能夠深度思考,雖然存在不少語言運用問題,但該生積極查閱字典、網(wǎng)頁、語料庫等尋找恰當方式修改作文,最終獲得較好獎項。因此筆者認為在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團體工作中培養(yǎng)他們見賢思齊的進取心,返回課堂時,要鼓勵他們多用“簡單日語”進行意義表達,以“意思疏通”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語言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多元化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體現(xiàn)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惟各盡其性,斯有所成立,可同歸于善也”。
四"中國傳統(tǒng)教學思想與課程思政中的教師成長
“教學”,顧名思義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而教師和學生即承擔了教學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中,以“尊師重教”為代表,關于教師作用和地位的論述尤其多。自周朝起,師長地位極高,甚至有“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劉向《新序·節(jié)士》)。所謂“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國語·晉語》),將師長比作父輩,直到現(xiàn)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依然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文秋芳[2]指出作為一門課程的任課教師,除了教學行為外,還有很多看上去與課堂教學內容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言語和行為,而這些言行也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chǎn)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要使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成長產(chǎn)生正面引導,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自我修養(yǎng)。
如“教學相長”一詞所言,教師終身都面臨自我修養(yǎng)的課題。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的道德情操與理想信念。《學記》中有言“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德才兼?zhèn)洹睆膩矶际俏覈鴤鹘y(tǒng)教學中評價教師的基本標準。在外語課程設計中,教學法可以通過學習與教學實踐得以提升,而教師豐富的精神世界才是課程設計“鹽溶于水,潤物無聲”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比如在高校外語專業(yè)的設置中,基本都會有語言、文學、文化以及翻譯課程的設置。筆者本人擔任語言學相關課程的教師,在做語言學相關科研任務、教授學生語言學基礎知識的時候,需要站在語言民族志、語言類型學的角度,去思考與挖掘漢語千年文脈,比如向學生講解世界上唯一綿延五千年的漢字體系,與日語相比,漢語具有的厚重、含蓄的敬語表達等,有了漢語才鑄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魅力,平時要從科研、教學的點滴積累,培養(yǎng)自己與學生的漢語文化自信。同樣的,文學與文化課程也可以將對比研究作為課程基礎,在講授外國文學與文化課程時,筆者所在學校設置了“無產(chǎn)階級文學主題”“日本作家的中國經(jīng)歷”“從檔案學角度去看侵華戰(zhàn)爭對中國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的重創(chuàng)”等小講座,不論是在教學或科研中,教師都要“吾日三省吾身”,科研是否以服務人民服務中國發(fā)展為先,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能夠堅定政治立場,是否能堅持不懈提升教學的思想性高度,讓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中都能感受到身為中國人民的驕傲感與責任感。
其二是教師對待教學與學生的態(tài)度。荀子很看重教師的作用,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一是因為學生容易受到環(huán)境影響,好的教師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勸學篇》)?!岸Y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荀子·修身篇》)。教師和學生在日常交往中,不僅會談及自己個人及他人的經(jīng)歷,討論國內外的熱點新聞,也會談及對某事某人的看法與見解,而教師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觀點和看法卻會對學生三觀的塑造起到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因為在學生眼里,教師“吐辭為經(jīng),舉足為法”。在外語思政課堂體現(xiàn)為教師嚴于律己,增長自身學識與教學能力,不遲到早退,同時也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包括課堂管理與課后作業(yè)等。而孔子又主張教師要謙虛好學,學而不厭。將科研結果積極應用于學生教學,拓展知識深度與廣度,及時跟進先端科研成果,與時俱進。
把“習與智長,化與心成”作為外語課程設計的中心主題,意味著外語課程除培養(yǎng)學生外語能力外還有與其同生共長的思想價值體系。這需要我們依托于思政課程設計的引領,與時俱進地對傳統(tǒng)教學思想展開詮釋與探索,不斷追求民族教學自信,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真正具備“中國表達”能力和“中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定位和本科人才培養(yǎng)[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5):1-4,9.
[2]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設計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3]STERN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
[4]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17(5):15-20.
[5]張?zhí)烀?中國傳統(tǒng)教學思想研究的百年沉?。?912—2014)[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