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注重“整體化”的教學理念,旨在提升學生知識掌握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議題式教學則以議題為引導,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綜合性和互動性。將二者融合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新方向。針對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的融合策略展開探討,以期為教學工作提供有效參考,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質量。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議題式教學;融合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的融合價值
(一)議題式教學可以提升大單元教學的深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設計能否反映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的思路,關鍵在于確定開展活動的議題,這為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中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基于整體知識結構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效開展自主探究與創(chuàng)新實踐,從而切實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議題式教學下,教師可以針對大單元的重難點進行充分拓展和延伸,創(chuàng)設開放、互動的討論情境,營造課堂互動氛圍,充分發(fā)揮活動型課程的優(yōu)勢,促使學生深化對于大單元知識內容的理解,促使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與生活實際問題相結合、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相結合,進而有效提升大單元教學的深度和廣度[1]。
(二)大單元教學可以優(yōu)化議題式教學的效果
大單元教學不僅強調單元整體視角下知識內容的相互關聯(lián),還關注學生前后知識經驗的銜接,旨在發(fā)展學生自主關聯(lián)新舊知識,自主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能力。這可以有效優(yōu)化議題式教學的效果,充分提升學生在議題討論過程中的思維全面性與觀點的邏輯性。在議題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如果過于關注議題本身,或者局限于本課教材內容,就無法充分拓展思路,難以從全面、多元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而在大單元視域下,學生可以基于議題討論過程,主動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有效關聯(lián),自覺跳出思維定式,積極提出更加新穎、有效的觀點,進而深化議題討論的層次,優(yōu)化學習效果。
除此之外,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融合策略也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認知經驗與實踐能力的關注,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也充分契合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有助于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有效轉變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科學推進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改革。
二、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的融合策略
(一)整體設計階段: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議題內容
大單元教學目標是議題式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實施議題式教學是實現(xiàn)大單元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有效實施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融合的策略,教師要先從整體出發(fā),基于教材內容和核心素養(yǎng)目標,確定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并結合目標設計具有關聯(lián)性、實效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探究性議題[2]。
1.大單元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和具體的學情,設置大單元教學目標,為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的融合實踐指明基本方向。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一單元“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經濟體制”為例,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部分,教師可以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從以下幾個角度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明確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優(yōu)越性;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明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法律法規(guī),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與經濟實踐中學法、知法、懂法、用法;第四,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鼓勵學生結合“怎樣保持經濟平穩(wěn)運行”等相關議題展開積極討論,提升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能力。
2.議題內容的設置
議題內容的設計要遵循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教師可以參考《課程標準》中的建議,設置與大單元教學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緊密關聯(lián)的議題,同時還要注重各個議題之間的層次性和遞進性,以引導學生在大單元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掌握所學內容,提升核心素養(yǎng)[3]。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二單元“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為例,在本單元學習中,學生需要了解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了解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與合法途徑,了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教師可以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從以下幾個角度設置議題。議題一:為什么發(fā)展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學生可以基于這一議題,針對新發(fā)展理念與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意義和實踐路徑進行探究。議題二:如何建設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學生可以基于這一議題,了解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fā)展階段及其基本特征,并思考為什么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議題三:如何從收入分配中品味獲得感?學生可以基于這一議題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不同收入形式及其所屬類別,并進一步探究實現(xiàn)共同富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意義和途徑。
綜上,在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的融合實踐中,教師需要全面把握學生的學情特點,理清大單元知識內容,設置內涵豐富、形式多元,既具備獨立討論價值,又整體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銜接、全面滲透大單元內容的有效議題,從而為后續(xù)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指明方向。
(二)具體實施階段:夯實大單元知識基礎,引導議題討論
在整體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和議題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切實開展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相融合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全面、扎實掌握大單元的理論知識。具體來說,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基礎能力和教學目標,統(tǒng)籌優(yōu)化大單元內容,并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議題討論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在分析與討論議題的過程中,不斷遷移和應用所學知識,充分拓展思路,關注實際問題,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1.統(tǒng)整大單元教學過程,夯實學生知識基礎
理論是實踐的前提。學生只有基于大單元教學活動,夯實理論基礎,才能在議題式探究實踐中充分提升思維活躍性與敏捷性,有效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進而針對問題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解決方案。因此,教師要深度挖掘大單元核心概念,統(tǒng)整教學內容,規(guī)劃教學流程,科學安排課時[4]。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統(tǒng)整大單元教學內容。“是什么”包括了解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與成就,以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總原則;“為什么”包括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意義;“怎么辦”包括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內容劃分為7個課時,“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占2個課時,“法治中國建設”占2個課時,“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占2個課時,最后1個課時用來帶領學生復習和總結整個大單元的知識體系。再次,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知識點,選擇問題教學、合作學習、情境教學等教學方式,有效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大單元知識。最后,教師還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法,引導學生全面整合和總結大單元知識,以鞏固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
2.組織議題討論流程,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
議題式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加強課堂交流互動,促進生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有效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教師可以依托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議題討論,并鼓勵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斷回顧和完善大單元知識體系,相互分享并借鑒有益的探究思路,積極拓寬分析問題的視角,有效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為例,在大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系,理解價值觀的形成與時代和環(huán)境的關系,理解價值觀差異所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其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并積極探尋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教師可以基于大單元教學活動提出多元議題,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分組討論。如針對“人們?yōu)槭裁从胁煌膬r值觀”這一議題,教師可以選擇某項改革政策或者社會熱點話題作為探究資料,引導學生討論不同人群對于這一問題的多元看法,并從觀點主體的所處社會地位、受教育水平、經濟水平、性別特征、年齡特征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探究其價值取向的差異和成因。又如,針對“面對價值沖突如何選擇”這一議題,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兩難問題,將學生組成正、反兩個不同角度的辯論小組,引導學生積極分享和討論自己在生活中進行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標準,針對價值評價中的“動機論”和“效果論”展開辨析。
綜上,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的大單元教學活動是教師實施議題式教學的前提,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議題討論,發(fā)表自主看法、遷移應用知識、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是大單元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應基于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相融合的實踐過程,有效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切實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質量。
(三)成果鞏固階段:總結議題成果,補充大單元教學內容
總結與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有效鞏固教學成果,彌補教學不足,提升教學質量。在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融合的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對于教學成果的總結,尤其要關注學生在議題討論過程中的表現(xiàn),分析學生對于大單元知識體系掌握的缺漏之處,進而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與支持策略,調整和補充大單元教學內容,優(yōu)化和改進學科教學質量[5]。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為例,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傳統(tǒng)文化,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及其價值,并且學會辨識各種文化現(xiàn)象,明確促進文化交流以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可以基于此提出“如何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文化?”“如何看待文化的力量?”“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途徑是什么?”等議題,并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展開積極分享與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對大單元與議題式融合教學的成果進行及時評價與總結,并有效、有針對性地補充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策略。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存在價值的看法,搜集更多能夠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內容,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或組織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訪談、實踐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對于“文化的力量”這一議題的看法,引導學生展開社會調查,感受現(xiàn)代傳媒對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經典文化與流行文化的不同特點與價值,感受文化差異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綜上,總結、評價與反思是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融合實踐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關鍵。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在大單元學習與議題討論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成果,并適當補充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以深化學生對于大單元知識內容的理解,促使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靈活遷移和創(chuàng)新應用知識,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融合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意識與能力,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應積極探索二者相融合的有效策略,從宏觀視角科學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與議題式探究內容,從微觀視角切實推進大單元教學實踐與議題式教學進程,并積極總結、評價教學過程與成果,調整和改進教學策略,從而全面鞏固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王朝霞.議題式教學模式與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的融合策略探究[J].第二課堂(D),2023(11):58-59.
王君.淺析議題式教學與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的融合策略[J].高考,2023(33):102-104.
丁麗娜.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模式的融合路徑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5):169-171.
劉茹.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的融合對策[J].求知導刊,2022(31):50-52.
石文連.議題式教學模式與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的融合策略探究[J].教師,2022(2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