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認識世界,初步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課程設計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作業(yè)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無可替代的育人價值。設計多元的作業(yè)形式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價值,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認識事物、評價事物的能力。
關鍵詞:多元化作業(yè)設計;學科育人;立德樹人;道德與法治
作者簡介:王僖南(1997—),男,江蘇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初步認識世界并對事物做出基本判斷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思想教育尤為重要,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世界并通過正確的方式改造世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設計多元化作業(yè),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1],同時最大程度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作用。
一、通力互助,設計合作作業(yè)
學會合作是學生學習生活中極為重要的能力。《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涵養(yǎng)必備品格,增強規(guī)則意識,發(fā)展社會情感,提升關鍵能力?!焙献髂芰κ菍W生在成長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適當布置合作性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為例。在這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教室中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對教室每一個部分都有一定的認知。在“我們一起來設計”板塊,教師在課前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yè):“班級的發(fā)展與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密不可分,大家可以四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合作設計班級區(qū)角,比比誰設計得好?!苯處熆梢宰寣W生在課后完成作業(yè),并在上課的時候進行評比。教師將每一個小組的作品收集好之后,組織學生投票,并將票數(shù)最高的小組的作品真正落實。在落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全班同學一起裝飾教室,通過合作來完成這個任務。在裝扮教室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新的想法,教師可以讓產(chǎn)生分歧的同學進行討論,選擇出最合適的方案。在裝扮完教室之后,地面上會產(chǎn)生垃圾,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打掃,將整個教室清潔干凈。如在裝扮圖書角時,教師可以安排一個高個子學生搭配一個矮個子學生進行裝扮。矮個子的學生將書遞給高個子的學生,再由高個子的學生將書放置到書架上,最后,兩位學生將使用過的桌椅擦拭干凈后擺放回原來的位置。教師還可以布置“共畫一幅畫”的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教室的裝扮活動。如教師可以將教室后的黑板空出來留給學生作畫,讓學生共同完成黑板報的制作,展示學生的個性,并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
利用合作作業(yè)能調動學生參與到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并促使他們在此過程中融入班級生活,理解課本知識。在合作中學生會產(chǎn)生矛盾,而學生在遇到矛盾時會采用適當?shù)姆椒▉斫鉀Q,從而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指向核心,設計趣味作業(yè)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教師在講述中要注意用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素材和問題引導學生自己主動思考領會,不搞填鴨式的‘硬灌輸’?!苯處熢诓贾米鳂I(yè)時,可以指向課標,設計有趣味的作業(y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并闡釋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使學生形成獨屬于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最大限度發(fā)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作用。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記心上》一課為例。本節(jié)課主要告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將安全意識貫穿生活始終。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布置情景劇演繹作業(yè)。教師指定“馬路場景”“運動場景”“火災場景”“校園樓梯場景”“戶外玩耍場景”這五種場景,讓學生在課后準備與這五種場景有關的情景演繹。以“馬路場景”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在課后排練的情景。教師先用多媒體模擬出“馬路場景”,設置紅綠燈、斑馬線等安全警示標志,然后讓一名學生先演示正確的過馬路方式,如“紅燈停,綠燈行,遇到黃燈慢慢行”“在馬路上不能嬉戲打鬧”。在學生表演完如何正確過馬路之后,讓其再一次演示如果不采用正確的過馬路方式會產(chǎn)生的后果:可能會被小車撞傷。借助情景表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知曉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同時將交通規(guī)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樣的,教師可以模擬“游泳館游泳運動”場景,選擇一名學生演示游泳前要做的熱身運動,再找另一名學生,演示不熱身就直接去游泳會產(chǎn)生的后果——抽筋,甚至是溺水,以此讓學生理解游泳前熱身的作用。教師在學生表演時可以讓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學生“現(xiàn)身說法”。
情景教學,是教學最有力的形式之一。通過直觀的、具體的、有趣的情景演繹,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的學習積極性[2]。這樣不僅能降低作業(yè)帶給學生的枯燥感和壓力感,緩解學生的抵觸情緒,而且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探索和知識復習活動,提高作業(yè)的完成效率,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科的育人作用。
三、尊重差異,設計層次作業(yè)
每一個班級的學生的層次都參差不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習慣等都不相同。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作業(yè)完成的效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3],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所有人做同樣的、統(tǒng)一的作業(yè)”式的作業(yè),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特點布置層次作業(yè),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了我國公民應該知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材借助圖片識記法、連線配對法、舉例法和問答法,讓學生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并通過問題加深了學生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理解。教師在布置層次作業(yè)之前,要先深入了解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學習習慣、接受知識的速度,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狀態(tài),以此將學生進行分層,布置有層次性的作業(yè)。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結合教材,記住書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相關知識,并能夠在課后復述出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也可以為這一類學生布置默寫和背誦的作業(yè)。對于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在學習了課本上提到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知識后,教師可以給他們布置自主探究的作業(yè)。例如,讓他們去尋找除了課本上提到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公民還有哪些權利和義務,找到之后在課堂上與同學和老師一同分享。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站上講臺,在教師的幫助下講授這節(jié)課,教師可以給予他們課件等教學輔助工具,并給他們簡單講解這一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讓他們在課堂上用自己的語句,將這一節(jié)課的知識表述出來,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為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答疑解惑,從而形成優(yōu)秀學生帶動班級進步的風氣。
教師設計有層次性的作業(yè),不僅尊重了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差異,做到“對癥下藥”,同時也滿足了不同層級學生的不同知識復習需求,減輕學困生的認知壓力。針對學習能力中等和較好的同學,有層次性的作業(yè)任務,能極大地滿足他們進一步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也能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帶動學困生進步。
四、聯(lián)系實際,設計生活作業(yè)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作用。教師布置作業(yè)時要以真實生活為藍本,以回歸學生生活為根本目的,設計與生活有關的實踐作業(yè),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應對自然災害》一課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災害,并指出應對自然災害時應該采取的措施。教師在設計生活作業(yè)時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教師設計的作業(yè)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設計的作業(yè)要具備實際操作性,滿足簡單方便易操作的條件,讓學生在完成生活作業(yè)時能獲得滿足感;最后,教師設計的作業(yè)要能夠促進家校合作,家校合作能夠形成多元性的評價,為學生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基礎。教師在完成《應對自然災害》的授課之后,可以布置生活作業(yè),讓學生觀察近14天的天氣預報,記錄下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預測近期是否會有特殊的天氣情況出現(xiàn)。同時,讓學生觀察上學和放學時的云有什么不一樣,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下來。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去查詢近期或者近幾個月我國和世界上發(fā)生了哪些自然災害,以及應對這些自然災害的措施。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帶到課堂上,并與其他同學利用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提出應對這些自然災害的方案,接著讓學生自主評價,選擇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
通過完成教師設計的生活作業(yè),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學過的知識是有作用的,是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4]。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從來不是“空中樓閣”,教師通過設計生活作業(yè)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這門學科的育人作用,并且讓學生真正地將課本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真正的育人效果。
五、合理外延,設計開放作業(yè)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yè)不應該局限在課本知識上,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要進行合理的外延,設計開放作業(yè),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xiàn)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和內容[5]。教師在設計這一類作業(yè)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自主實踐,自我探索。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參與" 我奉獻》一課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與人為善,積極主動參與社會生活,在學校、社區(qū)等社會場所中積極奉獻自己,培養(yǎng)自己的奉獻意識。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總的作業(yè),主題為“為社區(qū)服務”,接著詳細闡述作業(yè)要求:學生需要選擇一個社區(qū)服務項目,可以是環(huán)保、關愛留守兒童、幫助老人等,并研究該項目的背景、目的和影響;學生需要參與到選定的社區(qū)服務項目中,可以是捐贈物資、志愿服務等,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記錄下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在作業(yè)的最后,學生需要撰寫一篇反思文章,總結自己的經(jīng)歷,包括遇到的困難、收獲和幫助他人產(chǎn)生的影響,并在班級或學校分享這篇文章或者通過其他形式展示自己的奉獻經(jīng)歷,如繪制宣傳海報或手抄報等,由教師和學生一同參與評價,評選出最優(yōu)秀的學生并給予表揚。教師設計這樣的開放作業(yè),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區(qū)服務項目,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作業(yè)注重實踐,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會奉獻的意義,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來呈現(xiàn)自己的奉獻經(jīng)歷,從而促進自身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這種開放式的作業(yè)設計不僅符合教育教學的要求,還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教師在設計多元作業(yè)時采用開放式作業(yè)的形式,能夠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充分地完善自己的認知,積極培養(yǎng)奉獻精神和奉獻意識。通過讓學生自主完成開放作業(yè),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業(yè),合理安排外延實踐活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促進他們主動去探尋道德與法治課程背后蘊含的奧秘。
在小學階段,教師通過設計多元作業(y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他們能夠用正確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是極為重要的。教師設計合作作業(yè),能夠讓學生形成合作意識并在生活中不斷貫徹;設計趣味作業(yè),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設計層次作業(yè),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生活作業(yè),能讓學生將課本知識融入生活,將已經(jīng)學到的知識外化于行;設計開放作業(yè),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自主探索、自我實現(xiàn)的意愿并促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樂于奉獻。
[參考文獻]
鄭妍.聚焦“四度”:“大思政課”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yè)設計新實踐[J].學園,2023,16(12):20-22.
趙莎莎.講求“四性”: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J].基礎教育論壇,2023(2):25-26.
馮喆平.優(yōu)化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作業(yè)設計的思考[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4,40(1):61-64.
張琦.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類作業(yè)設計探析[J].教師博覽,2023(3):95-96.
朱守鵬.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研究[J].天津教育,2023(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