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不斷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要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養(yǎng)學生理想信念、提升人文修養(yǎng)、傳承紅色基因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其中,特別提出要引導學生增強歷史主動,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基于此,本文將通過揭示其內在機理、價值意蘊,探索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以期為高校思政課的發(fā)展提供
助力。
[關鍵詞]歷史自信;高校;思政課;智慧課堂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課程,承擔著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歷史自信。因此,如何將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使大學生在學習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更加清醒地認識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和取得的巨大勝利,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在機理
(一)歷史方面
歷史自信的根基在于黨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在經歷百年風雨洗禮后,以堅持真理、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成功領導中國人民走向解放和獨立,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這一歷史過程凝結著黨和人民艱苦奮斗的智慧和勇氣,形成了獨特的紅色基因,這種紅色基因通過黨的百年傳承,不斷發(fā)展壯大,為歷史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黨的百年歷史中,每一段歷史都是紅色的,都承載著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這些歷史故事構成了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自信的源泉。通過深入挖掘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學生能夠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形成對黨的敬仰和對先烈的敬意,在歷史中找到自己的責任和擔當[1]。因此,通過對紅色基因的深刻理解和傳承,將使歷史自信在學生心中扎根。
(二)育人方面
育人方面的內在機理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過程,涉及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在高校思政課中,通過將歷史自信融入教學體系,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其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高校學生的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和情感認知都在不斷發(fā)展,因此,思政課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例如,通過融入歷史自信的內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和自尊心,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的壓力。
從教育學角度來看,需要考慮教育的本質和目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學術研究,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正是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通過學習歷史,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傳統文化,還可以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啟示,為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參考。
從政治學角度來看,需要考慮政治因素對思政課教學的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素質,更是為了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因此,思政課教學需要緊密結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發(fā)展需要,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去。而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正是為了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通過深入學習和思考歷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胸懷的新時代中國人。
二、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
歷史自信是一種植根于文化土壤中的價值觀念,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更承載著重要的價值意蘊。
第一,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構建國家認同。歷史自信的價值在于通過對黨史、國史、人民歷史的學習,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因此,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國家認同感的重要責任。通過深入挖掘黨史中的典型事件、杰出人物,以及國家歷史中的發(fā)展脈絡,可以使學生在準確把握歷史事實的同時,形成對國家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有助于構建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其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的責任擔當。
第二,有助于學生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歷史自信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黨的奮斗歷程。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通過在高校思政課中滲透歷史自信,可使其在家國情懷上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紐帶。同時,歷史自信也可以強化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成長與國家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2]。
第三,有助于學生學術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對歷史的深入研究要求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在高校思政課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層次思考,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質疑與探索,這種學術思維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認知結構,更能夠為其未來的創(chuàng)新實踐奠定基礎。
三、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一)以思政課堂為載體滲透歷史自信
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陣地。在這個過程中,應明確思政課的性質,是以課程形式系統性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肩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闡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任務。與此同時,思政課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需要牢牢把握辦好思政課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深度融入歷史自信,構建高質量的思政課堂。
在思政課中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為此,需要回答一系列問題,包括為何要堅定歷史自信、堅定歷史自信的內容體系及新時代如何堅定歷史自信等,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有助于厘清思政課與歷史自信的關系,為深入滲透歷史自信奠定基礎。
第一,為什么要堅定歷史自信?這不僅是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決定的,更是歷史自信作為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題中之義。歷史自信是歷史的必然、現實的訴求和實踐的指向。在這一點上,需要理解歷史自信的三層認知結構:鑄牢以“四史”為根本的歷史記憶是堅定歷史自信的基本要求;把握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根本的歷史主線是堅定歷史自信的關鍵要義;增進以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為根本的歷史認同是堅定歷史自信的旨歸所在,這三個層次呈現出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為思政課堅定歷史自信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第二,應當準確把握歷史自信的內容體系?;诖?,高校思政課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三層認知結構:學生應當筑牢以“四史”為根本的歷史記憶,深刻理解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斗爭歷程、改革開放歷史和黨的建設歷程,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3];學生要把握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根本的歷史主線,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培養(yǎng)對國家發(fā)展前景的信心;學生要增進以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為根本的歷史認同,通過深入了解黨的歷史和國家的奮斗歷程,激發(fā)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這一內容體系的建構需要在思政課堂上有機地融入各類教學手段,如講授、討論、實踐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度體驗歷史自信的內涵。
第三,思政課堂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自信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在這教學中,應當向學生講清楚歷史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間的關系,這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新時代該如何堅定歷史自信。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引入實踐案例,展示歷史自信在新時代的重要性和具體表現。例如,通過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和取得的重大歷史性突破,引導學生從中認識到堅定歷史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二)以智慧課堂的形式呈現我黨歷史成就
高??梢岳弥腔壅n堂,采用多媒體、網絡等手段,將我黨歷史成就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例如,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示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黨的奮斗歷程和輝煌成就,這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的歷史自信。同時,在智慧課堂中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批判精神。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討論、問答等方式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與歷史自信相關的主題或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討。例如,組織學生探討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等不同歷史時期的經驗和教訓,讓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時,通過問題式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響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歷史意識,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三)以社會課堂為依托,增強學生的歷史自信
歷史自信的融入不應局限在傳統的教室當中,還需要通過廣泛的社會課堂來實現。社會的發(fā)展本身就是歷史的演進,社會課堂可以成為學生感悟歷史成就的重要場所??紤]到學生還具有社會屬性,可以在社會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敏感性。
在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大思政”體系構建的過程中,社會課堂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可以實現內外一致、同頻互動,為全方位育人提供支持。為了更好地融入社會課堂,高校黨組織需要精心選擇歷史題材,設計具有深度的“學歷史、看發(fā)展”社會實踐活動。以觀察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的歷史變遷為例,可以通過安排實地考察、座談研討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社會,近距離觀察黨的歷史足跡,這樣的社會實踐不僅能夠將學生融入真實的歷史環(huán)境中,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實際感受與思考。通過歷史比較視野,學生能夠全面觀察變遷中的社會情況,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長河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這一社會實踐的設計需要精準而深刻,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需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變遷,可以使其在實地中深入了解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演變,感受到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對國家富強的推動作用。
此外,社會課堂的設計也可以涵蓋多個維度,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元素。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全面了解黨的歷史奮斗歷程對各個領域的積極影響,形成更強的歷史自信。通過精心策劃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比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公益活動等,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其實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社會課堂,學生可以體驗到百年來的變化,深刻感受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成就。通過實地感受與親身參與,學生將更深刻地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取得的豐碩成果,這樣的深刻感受將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歷史自信,鞏固其對黨的信仰。
(四)以多元評價為保障,檢驗歷史自信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往往過分依賴單一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表現和綜合素質。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自信,高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以全面考量學生的學習成效、發(fā)展情況。
首先,課堂表現是評價學生歷史自信的重要依據。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觀察學生的參與度、思考深度和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表現[4]。學生是否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是否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否能夠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客觀評價等,都是評價歷史自信的重要指標。通過課堂表現的評價,教師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在歷史自信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其次,小組討論也是評價學生歷史自信的有效方式。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分享觀點和經驗,促進彼此的學習和成長。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的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團隊合作和交流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表現,更好地指導學生提高歷史自信[5]。最后,引入第三方評價也是完善評價體系的重要措施。第三方評價機構可以對思政課教學質量進行客觀、專業(yè)的評估,并提供改進教學的建議。通過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評價,高??梢愿尤娴亓私馑颊虒W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為后續(xù)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評價結果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客觀、可靠的參考依據,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學習狀況和發(fā)展方向。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校思政課融入歷史自信教育的探討,可以明確這既是新形勢下提高思政課育人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在實踐中,高校和教師需要解放思想,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將歷史自信融入教學內容和過程的方方面面。此外,還應將歷史自信的培育落實到思政課的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夯實這種自信。
參考文獻
[1]王鑫宏,王政炎.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的思考[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3(12):10-17.
[2]李明超.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J].共產黨員(河北),2023(24):50.
[3]王偉,許佳佳.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邏輯依據·價值意蘊·實踐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4):45-48.
[4]何錫輝.歷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3(2):145-152.
[5]黃玉雪.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價值與路徑探析[J].大眾文藝,2023(21):165-167,171.
作者簡介:林佳樹(1972— ),男,漢族,四川簡陽人,江蘇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