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新時期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舉措、新方向,對于充分發(fā)揮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拓展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要積極探索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途徑,以規(guī)范典雅的語言、生動感人的形象、追求真善美的情懷熏陶和感染學生,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關鍵詞]高職;語文;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時期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舉措、新方向,從根本上回應了“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我們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陣地、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所有課堂都承擔好育人責任,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在課堂這個育人的主渠道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育人導向作用。高職院校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中以適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語文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值得認真思考。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及意義
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tǒng)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所以,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罢n程思政”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課程中去,充分發(fā)揮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提煉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
思政課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主要渠道。培育新人,需要運用的思想教育途徑多種多樣,但都要圍繞思政課這個主渠道形成相應體系,都要通過思政課這個龍頭形成合力。廣大教師在課堂中,通過講授歷史文化、法律法規(guī)、社會道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通過思政教育,學生可以了解國家、社會和人類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特點
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招收的學生為初中畢業(yè)生,對其實行五年一貫制培養(yǎng),學生年齡在15歲左右,年齡小、思想不穩(wěn)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形成,理想不清楚,目標不明確。
新時代社會發(fā)展背景下,網絡發(fā)達,信息流通快,各種各樣的社會信息紛至沓來,但未成年人由于社會認知不足,產生種種思想困惑。因此,高職院校教師需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這根生命線,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用“課程思政”構筑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精神支柱,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點亮學生成長“明燈”。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緊緊圍繞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呵護學生的心靈,傳道解惑,始終堅定不移地將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良好品德以及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放在教學首要地位。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前途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習文化知識與加強思想修養(yǎng)統(tǒng)一起來,把實現(xiàn)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統(tǒng)一起來。
(二)語文課程天然具備思政教育屬性
宋朝周敦頤在《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論語陽貨》中也提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文學可以通過文字的表達,傳遞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現(xiàn)實,引起讀者思考,改變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所以,文學本身承擔著啟迪智慧、培養(yǎng)情感、傳播價值觀、推動社會進步等功能。
古今中外經典名篇皆為經過時代淬煉的典范,它們是學生形成良好思想政治理念的優(yōu)質資源。比如,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修身、愛國、治天下的哲學思想,現(xiàn)代文學中魯迅、聞一多、郭沫若等人作品中的愛國、革命、理想等主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拓展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與思想政治教育,以規(guī)范典雅的語言、生動感人的形象、追求真善美的情懷熏陶和感染學生[1],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三、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思政素養(yǎng)及觀念還需要提高
高職院?!罢n程思政”建設取決于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觀念。但是,很多教師對課程思政這一理念認識不深,缺乏相關培訓,課程思政的目標及方法都比較模糊,在課堂教學中,只是想當然地進行課程思政,對課程思政的實踐較為隨意。還有一些教師觀念陳舊,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以及思想教育工作在“課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師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只要做好自己的學科教學就行,不愿意承擔“課程思政”的責任。
(二)思想教育理念缺乏系統(tǒng)性
很多高職院?!罢n程思政”缺乏頂層設計,不能根據(jù)校情學情確定適合本校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重點及體系,只是開展一些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導致“課程思政”教育不夠科學,缺乏系統(tǒng)性。
(三)存在重視形式不重視實效的情況
部分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過于注重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教師不能真正理解課程思政的深刻內涵,錯誤地認為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就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課堂教學中過于形式化,生搬硬套,導致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效果不佳。
四、高職語文課程思政路徑探索
(一)深挖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語文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政內容尤為豐富,這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優(yōu)勢。比如,品德教育、情感培養(yǎng)較為自然,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思想;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等等。高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借助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促使思政教育的目的順利實現(xiàn)[2]。
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一些可以直接看出。比如,荀子的《勸學》,分別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等方面,通過比喻論證等方法論證了有關學習的問題;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為我們的人生之路指引了方向;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集中思考和表達了“生命”的困難與意義,刻畫了母親的形象以及母親的愛,是親情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比較明顯的思政元素;郁達夫的《我的夢,我的青春》通過童年視角,寫了渴望長大、渴望遠航的純潔美好的青春之夢,又通過成年視角,批判理性地去打量曾經的青春、曾經的夢,表達了對家鄉(xiāng)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憫情懷,希望“百姓覺醒、國家強大”,表達了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未來命運的擔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通過追憶劉和珍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罪行,悼念了“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了“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良好素材。這些作品,都是思政元素比較明顯的文學作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緊緊圍繞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另一些則具有隱蔽性、內在性。比如,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清岡卓行從維納斯的斷臂處放任想象,揮灑筆墨,縱情謳歌維納斯極致的美麗,謳歌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了作者獨具新銳的藝術感受力。這篇文章看似與思政關聯(lián)不大,但是受網絡影響,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審美變得淺薄化、同質化、單一化,缺乏對于多元化美的認識和欣賞,并不能欣賞到維納斯的美。“秋菊春蘭,并稱佳妙,環(huán)肥燕瘦,各擅風流”,美不是只有一種,小家碧玉、青春靚麗、明艷動人、氣質優(yōu)雅、端莊大氣,皆為美女,美的標準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在該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能力。另外,維納斯的美還美在她的殘缺,就像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夢未完,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種事物都有缺陷。但是五年制高職學生正處于一種追求完美的年齡階段,所以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殘缺美”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生活在無光無聲世界的海倫·凱勒、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失聰?shù)呢惗喾?,雖然身體上有殘缺,但他們的人生依然絢麗多姿。青年群體的審美態(tài)度、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反映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審美趣味與審美需要,映照著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程度。所以,教師有責任在課堂教學及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及思政教學。
因此,高職語文教師在處理教材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表面的內容,而應對教材中隱性的思政元素進行深挖,確保思政教育更具實效性。
(二)創(chuàng)新語文課程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思政,不應該僅僅是教師的講授式、灌輸式思政教育,需要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達到課程思政的目標。
在教學模式上,教師不能只借助傳統(tǒng)模式開展教學,而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模式,聯(lián)合其他學科教師同上一堂思政課。例如,在講《米洛斯的維納斯》時,維納斯到底美不美,美在何處,這個問題我們便可以邀請美術教師合上一堂課,通過作品鑒賞,讓美術教師從專業(yè)角度帶領學生去欣賞維納斯那種勻稱的、高貴典雅的美,以及她那“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意想不到的殘缺美,同時,語文教師可以從語言、情感等方面帶領學生進行拓展升華,正確理解殘缺美,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殘缺。在課堂教學中,可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朗誦、學生講述、表演等形式,讓學生變成作品中的人物、進入作品呈現(xiàn)的環(huán)境、融入作者的人生經歷中,讓學生真實參與課堂教學情境,不斷強化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力[3]。比如,在學習《玩偶之家》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海爾茂收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來信后對娜拉由之前百般寵愛到咆哮痛斥辱罵的經過的片段,讓學生通過轉換角色,理解娜拉一步步認清海爾茂覺醒的過程。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游戲化教學法、合作教學法、閱讀拓展法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在學習《雉——生物素描之一》這篇文章時,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圖片、視頻等直觀地呈現(xiàn)雉這種生物,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加深對雉的印象,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環(huán)境上,課堂不僅僅是在教室里,博物館、大自然都可以成為語文課堂,通過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提升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我們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找一片荷塘,認真觀察荷花,感受朱自清先生筆下那像明珠、像星星、像美人的荷花。
(三)在寫作實踐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內容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素養(yǎng),其中,“寫”是整理思維、組織思路、進行分析和比較的過程,更嚴密全面,它不單體現(xiàn)了作者的語言素養(yǎng),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及文化素質、邏輯思維能力、思想深度等。所以,語文教師必須在做好教學的同時,注意思政教學寫作實踐的重要性。學生接受思政教學后,其思想方面的觸動情況通過寫作以文字形式可以較好地表達出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寫作掌握思政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通過這種反饋調整自己的思政教學方式[4]。例如,在學習郁達夫的《我的夢,我的青春》時,可以讓學生描寫“長大后的阿千”這一人物形象,那樣一個熱情、善良、聰明的阿千,在富陽縣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我們猜想,最終也會變成其中的一個“蟑螂”,過上父輩祖輩那樣麻木愚昧的生活。通過寫作,既能檢驗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又能讓學生去感受郁達夫對于家鄉(xiāng)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以及對國家對民族深深的擔憂。學生是否真正形成健康的審美觀,此時我們便可以通過寫作來檢驗,讓學生用文字刻畫身邊人的美,既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也進一步讓他們獲得了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能力。在學完《項脊軒志》之后,可以讓學生創(chuàng)作一篇關于親情的文章,既學習歸有光從日?,嵤轮羞x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jié)來抒寫感情的技巧,又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認識親情,起到思政教學的效果。
結束語
儒家經典《大學》強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的這種“德治”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國家治理中,也體現(xiàn)在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課程思政建設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語文課程是思政融入的天然土壤。教育工作者要緊跟時代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貫徹“大思政”教學理念,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做好語文基礎教學工作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yǎng),針對校情學情,確定思政建設目標,優(yōu)化整合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健全評價方法,積極探索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途徑,深化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學機制,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劉雙澤.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現(xiàn)狀與對策探賾:以高職高專教育類專業(yè)為例[J].成才之路,2023(14):17-20.
[2]馬伊.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語文課的教學研究[J].南北橋,2023(3):124-126.
[3]高玲.高職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效結合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36-38.
[4]王理超.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途徑新探[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1):95-97.
作者簡介:丁亞男(1991—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徐州高等師范學校,初級,碩士。
研究方向:高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