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客家漢樂(漢樂)、潮州音樂(潮樂)與廣東音樂(粵樂)并稱為廣東“三大(民系)樂種(器樂)”??图覞h樂和潮州音樂都是嶺南音樂中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間代表性樂種,分別是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經(jīng)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為音樂帶來了更多的可能,也給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文章對客家漢樂和潮州音樂進行比較研究,旨在促進民間音樂傳承與發(fā)展。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客家漢樂與潮州音樂的代表曲目《寒鴉戲水》《出水蓮》進行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及其成因。結果:漢樂與潮樂曲目《寒鴉戲水》《出水蓮》的旋律骨干音基本一致,皆屬于同名同曲。地域上的聯(lián)系使?jié)h樂與潮樂在板式結構、調(diào)式特征等方面存在相近之處。而這兩首同名樂曲的不同之處集中在實際演奏速度、演奏技法、演奏風格和情感表達等方面,這與樂種所在地的語言、音樂、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密不可分。結論:嶺南音樂是中華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樂種不僅是嶺南文化的有聲載體,還融合了當?shù)孛耖g音樂文化元素,展現(xiàn)了嶺南地區(qū)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特色。兩個樂種聯(lián)系密切,但獨具地方特色,文章通過對兩個樂種同名同曲的比較分析,總結漢樂與潮樂的風格特點,對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民間樂種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客家漢樂;潮州音樂;" 《寒鴉戲水》;" 《出水蓮》;比較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6-00-03
1 客家漢樂與潮州音樂的聯(lián)系
客家漢樂與潮州音樂作為嶺南音樂的代表性樂種,具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兩個樂種作為各自地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載體,不僅在廣東廣為流傳,還深受海內(nèi)外客家人和潮汕人的喜愛和推崇。它們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聯(lián)結鄉(xiāng)愁記憶的精神紐帶,展現(xiàn)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性。由于漢樂與潮樂這兩大民系在地域上相鄰,聚居在韓江上下游地區(qū),因此在音樂方面也會相互交流和影響。
在比較漢樂與潮樂的代表性曲目關系時,發(fā)現(xiàn)兩者包含了許多同名同曲的樂曲,如《寒鴉戲水》《出水蓮》等,其旋律骨干音、旋律變化特點基本一致。但由于客家和潮汕地區(qū)音樂文化環(huán)境不同,樂種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點。雖為同名同曲的樂曲,但整體演奏風格大有不同,并且在技巧手法細節(jié)上也有區(qū)別。
本文以廣東省大埔縣文化局廣東漢樂研究組出版的《廣東漢樂三百首》[1]和蔡樹航主編的《潮州樂曲三百首》[2]中的譜例為例,對漢樂與潮樂版本的《寒鴉戲水》《出水蓮》進行比較。演奏主要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組織錄制、梅州廣東漢樂協(xié)會與汕頭潮樂團演奏的版本為例,通過對比分析,揭示兩個樂種在演繹《寒鴉戲水》《出水蓮》時所表現(xiàn)出的異同。為直觀呈現(xiàn)兩者的差異,本文采用表格形式,對兩個演奏版本的關鍵點進行比較。
2 漢樂與潮樂同名曲目《寒鴉戲水》之比較
2.1 《寒鴉戲水》作品概述
漢樂《寒鴉戲水》為客家人在從北向南的遷徙中而作,主要在客家人所經(jīng)之地流傳,如廣東、廣西、福建,乃至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逗f戲水》從梅州沿韓江流傳至潮州后,被改編為具有潮州風格的潮樂《寒鴉戲水》,其曲風歡快,深受潮州人民喜愛[3]。
比較漢樂與潮樂版本的《寒鴉戲水》,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旋律骨干音一致,屬于同名同曲的音樂作品。其演奏風格的多樣性源于地域性語言差異、音樂文化環(huán)境的獨特性,以及在傳播過程中不同演奏者基于個人音樂素養(yǎng)與審美偏好的個性化詮釋。
2.2 音樂特征比較分析
在板式結構上,漢樂版《寒鴉戲水》由頭板(緩板)、中板、尾聲(緊板)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68+68+42板”結構,頭板、中板都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潮樂版《寒鴉戲水》由頭板、拷拍、三板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為68板,也沿用了“起、承、轉、合”的模式。兩首樂曲都采用了傳統(tǒng)板式結構模式,結構嚴謹。
在調(diào)式特征上,漢樂版《寒鴉戲水》為軟線音階調(diào)式,旋律骨干音“567124”(sol、la、si、do、re、fa),增加“l(fā)a、mi”作為裝飾性輔助音,其中“fa”音在實際演奏中為微升“fa”音,“si”音在實際演奏中為微降“si”音,全曲充斥著哀苦的“fa”音、“si”音,由悲涼的頭板到思緒繁復的中板,訴說著客家人南遷的孤寂離愁,在中板的反復中逐漸趨向明朗,再到最后尾聲對美好的向往。潮樂版《寒鴉戲水》為重三六調(diào),旋律骨干音“sol、si、do、re、fa”,在實際演奏中同樣使用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表達出沉穩(wěn)的情感,從而突出“戲水”這一藝術表現(xiàn),刻畫出寒鴉戲水時的種種神態(tài)和情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4]。兩首樂曲的旋律骨干音基本一致,旋律變化特點也基本保持一致。
在演奏速度上,二者整體都呈現(xiàn)出“慢—快—急”的特征。漢樂版《寒鴉戲水》的演奏時間為6分鐘左右,頭板速度較慢,逐漸減字過渡到中板,中板反復后加快,進入尾聲再次加快,反復后漸慢結束。潮樂版《寒鴉戲水》的演奏時間為9分鐘左右,頭板速度緩慢,進入拷拍后變奏加快,進入三板再次變奏加花,在拷拍和三板之間反復演奏,相較于漢樂更加自由。
在演奏技法上,漢樂版《寒鴉戲水》的技法相對簡單,較少加花,使用大量滑音、顫音手法,同時在中板和尾聲部分運用了減字手法,如“抽眼減花”“幺板”等來突出旋律骨干音。潮樂版《寒鴉戲水》的技法相對復雜,較多加花,在三板部分運用“催”(單催、雙催)的變奏手法突出旋律演奏技巧,增強音樂的流動性。
在風格特點上,漢樂版《寒鴉戲水》在保留中原音樂古樸特點的前提下融入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呈現(xiàn)出古樸典雅、簡約大氣的風格特點。潮樂版《寒鴉戲水》更著重于對戲水的描繪,曲風更加歡快卻不失優(yōu)雅,呈現(xiàn)出華麗活潑、委婉細膩的風格特點(見表1)。
3 漢樂與潮樂同名曲目《出水蓮》之比較
3.1 《出水蓮》作品概述
《出水蓮》最初由漢樂理論家、演奏家錢熱儲于1933年記譜并刊載在《樂劇月刊》上,題解為“出水蓮描寫蓮塘蕭散、秋涼景色,富有睹物傷時之意”。又云:“蓋以紅蓮出水,喻樂之初奏。象征其鮮嫩也。凡軟線諸調(diào),均可用此調(diào)起板?!保?]隨著中原地區(qū)人們因避戰(zhàn)大量向南方遷徙于粵東潮州地區(qū),此曲迅速在全國流傳開來。
漢樂與潮樂版本的《出水蓮》的旋律骨干音一致,同樣屬于同名同曲的作品,梅州廣東漢樂協(xié)會演奏的版本與汕頭潮樂團演奏的版本均展現(xiàn)出鮮明的音樂風格與獨特的藝術特征,這些特征在表達蓮花之美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表達。經(jīng)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兩個樂種在演奏此曲時所采用的技法存在顯著差異。
3.2 音樂特征比較分析
在板式結構上,漢樂版《出水蓮》為68板結構,屬于大調(diào)慢板樂曲,多采用全曲重復的形式。潮樂版《出水蓮》為68板結構,僅有二板(無拷拍和三板),不使用重復。兩首樂曲都采用了傳統(tǒng)板式結構模式,結構嚴謹。
在調(diào)式特征上,漢樂版《出水蓮》為軟線音階調(diào)式,旋律骨干音“57124”(sol、si、do、re、fa),實際演奏中“mi”音和“l(fā)a”音作為點綴出現(xiàn),骨干音中的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根據(jù)旋律走向而不斷變化,具有流動性,通過含蓄、深沉的旋律線條展現(xiàn)出漢樂古樸典雅的濃郁風格。潮樂版《出水蓮》為重三六調(diào),旋律骨干音同樣為“57124”(sol、si、do、re、fa),“l(fā)a”音、“mi”音作為輔助性的經(jīng)過音出現(xiàn),旋律變化緩慢、流暢、溫和,宛若一幅清新韻染的水墨畫。兩首樂曲的旋律骨干音基本一致,旋律變化特點也基本保持一致。
在演奏速度上,二者整體速度都偏慢。漢樂版《出水蓮》的演奏時間為7分鐘左右,開始速度較慢,通過小音程的轉換表達音樂情感,隨后逐漸加速,速度略快于前,最后漸慢結束。潮樂版《出水蓮》的演奏時間為13分鐘左右,整體中速稍慢,雖然曲速因情緒變化而有所加快,但仍在中速范疇以內(nèi)。
在演奏技法上,漢樂版《出水蓮》的刮奏短小,多處使用短小帶有裝飾性的經(jīng)過音,通過古箏較慢的揉弦注重以韻補聲。潮樂版《出水蓮》的刮奏較長,在強拍、弱拍處裝飾旋律,加花較多。
在風格特點上,二者都圍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主題,歌頌蓮花的高尚品德。漢樂版《出水蓮》更為鏗鏘有力,結合多重情感,表現(xiàn)出水蓮的堅毅,呈現(xiàn)出含蓄規(guī)整、古樸蒼勁的風格特點。潮樂版《出水蓮》更為柔和,意境深遠,情感表達細膩豐富,呈現(xiàn)出典雅大方、清新亮麗的風格特點(見表2)。
4 結語
本文以《寒鴉戲水》《出水蓮》為例,探究漢樂與潮樂的異同,發(fā)現(xiàn)二者都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地域上的聯(lián)系使其音樂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在某些方面有相近或共通之處。通過對上述同名樂曲的分析,可以看出漢樂和潮樂都十分注重板式結構,調(diào)式特征也有相似之處。
漢樂、潮樂同名樂曲的不同之處,表現(xiàn)在實際演奏速度、演奏技法、演奏風格和情感表達等方面。同時,漢樂與潮樂使用的記譜形式也不同,漢樂《寒鴉戲水》《出水蓮》都為軟線調(diào),采用“工尺譜”記譜;潮樂《寒鴉戲水》《出水蓮》都為重三六調(diào),根據(jù)“二四譜”而來。通過對《寒鴉戲水》《出水蓮》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漢樂在情感表達上更加含蓄內(nèi)斂,往往通過音樂來寄托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樂曲整體呈現(xiàn)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而潮樂則更加直接明快,善于通過音樂來描繪生活場景和表達情感,樂曲風格更顯平和、秀麗、流暢、柔美。兩個樂種緊密聯(lián)系,但各自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些特點與樂種所在地的語言、音樂、文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
本文通過比較漢樂、潮樂曲目《寒鴉戲水》《出水蓮》的異同,總結不同樂曲演奏的特點,并探究樂種所具備的獨特風格,旨在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促進傳統(tǒng)民間樂種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黃東陽.廣府與客家音樂文化之比較研究[J].文藝爭鳴,2022(1):192-196.
[2] 蔡樹航,汕頭市藝術研究室,汕頭市潮州音樂研究室.潮州樂曲三百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81-100.
[3] 謝辰迪.客家箏曲《寒鴉戲水》的演奏探析[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23.
[4] 秦治仙,屠金梅.從《寒鴉戲水》看潮州弦詩樂的美學追求[J].樂器,2023(3):56-59.
[5] 錢熱儲,饒淑樞.弦樂譜:清樂調(diào)譜選[J].樂劇月刊,1933(1):24-2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廣東傳統(tǒng)音樂東南亞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BD048
作者簡介:丁雅晨 (2000—) ,女,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