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少數(shù)民族民間美術在兒童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可鑒性研究”(編號:2024KY0607);202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類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編號:2022JB325)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tài)文化,具備傳承和變化的特性,凸顯人的主體作用。兒童作為傳承與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力量,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為此,美術教育成為非遺與兒童之間的重要橋梁。文章基于傳播學與教育學的雙重視角,利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探討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路徑。研究結果表明,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深入探討當前的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育學的理念,提出相應的研究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兒童美術教育;傳承與傳播;扎根理論
引言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強調:“必須提高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的認識?!薄蛾P于實施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也提出要“發(fā)揮兒童的生力軍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時間的洗禮,凝聚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精神內涵,不僅是文化的見證者,更是生活智慧的結晶。傳承是非遺的本質屬性,而傳播則是保護非遺并延續(xù)其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傳播學與教育學的雙重視角,探討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路徑,并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對文獻、新聞報道、專家講座及微信公眾號推文的資料進行逐行編碼,經過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選擇性編碼,歸納出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路徑。
一、文獻綜述
非遺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深厚的文化精髓,其保護與傳承已成為全球共識。近年來,非遺技藝的數(shù)字化保護及其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路徑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和實踐領域關注的熱點。
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路徑研究,也受到教育學與傳播學領域的廣泛關注。有學者指出,非遺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其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融入,不僅能豐富課程資源,還能提升兒童的藝術素養(yǎng)與文化認同感。然而,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現(xiàn)狀并不樂觀,面臨著教育體系不完善、非遺解讀深度不夠、教學方法單一等多重挑戰(zhàn)。
針對這些挑戰(zhàn),學者們提出了多種策略。教師在非遺傳承與傳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應具備挖掘非遺元素、融入非遺文化、提取本土素材等品格,通過強化認知體驗、設置興趣情境等方式,激發(fā)兒童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與熱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宣傳、組織社團活動、融入校外活動等,以增強兒童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與參與感。
在教學方法上,學者們也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教學、注重設計與反思等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提升非遺文化的傳播效果與傳承質量。因此,鼓勵兒童進行自評與互評,不僅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探究意識,還能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圖1)。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在廣泛探討方法與路徑時展現(xiàn)出突出的優(yōu)勢,這種研究方法通過歸納分析數(shù)據(jù),生成理論,并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解釋行為與意義構建的內涵。在此背景下,扎根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的定性研究方法備受關注,其核心優(yōu)勢在于從數(shù)據(jù)中提煉出重要概念,并通過歸納這些概念間的關系來構建理論,進而揭示特定現(xiàn)象。在實際操作中,程序化的扎根理論編碼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開放編碼、軸心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圖2)。
2.資料收集
鑒于地域因素及不同學科面對的不同教育背景,筆者致力于深入研究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路徑,通過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來解決這一問題。
為獲取高質量的相關文獻,采用系統(tǒng)性的文獻檢索策略,在中國知網、萬方等重要數(shù)據(jù)庫中,使用關鍵詞包括“非遺兒童美術”“非遺幼兒園美術” 及“非遺小學美術”進行文獻檢索。為確保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經過反復比較,根據(jù)信息完整性和理論飽和原則,最終確定了32篇高質量的文本,總計19.92萬字。
三、編碼體系構建
在數(shù)據(jù)收集和理論生成的過程中,編碼起到關鍵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視。編碼過程包括對原始數(shù)據(jù)的系統(tǒng)化和細致分析,旨在揭示概念的分類、命名及整合,同時確定類別的屬性和維度,為后續(xù)的理論構建奠定基礎。為確保編碼的準確性,采用了一系列嚴格的步驟。
首先,研究者將專家講座和新聞訪談內容一致地轉錄為文本,隨后將這些文本導入質性分析工具NVIVO12進行深入分析。這些問題經過分類、歸納和編碼處理,使研究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它們的本質。
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對這些初始概念開展進一步的總結和命名,以構建基本范疇。研究人員使用NVIVO12來對相關材料進行分類、解析和逐行編碼,經過持續(xù)比較,獲得234個參考點。在反復比較的過程中,將意義相近的概念進行合并,并清除出現(xiàn)次數(shù)不足兩次的重復概念,最終得到35個初始概念,分別標記為a1到a35。通過對這些初始概念之間的比較,實現(xiàn)了這些初始概念的范疇化,并總結出10個基本范疇,分別標記為A1到A10(表1)。
2.軸心編碼
在軸心編碼這一階段,研究人員對從開放式編碼中獲得的10個基本范疇進行仔細地提煉、整合和分類工作,梳理這些基本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最終生成包括“非遺融入教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師能力提升”“課程與教材開發(fā)”“展示與評價反饋”5個主要范疇(標記為B1到B5)(表2)。
四、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模型闡釋
1.非遺融入教學
在課程中應深入挖掘非遺元素,提取本土素材,通過強化認知體驗和設置興趣情境等方式,將非遺文化融入美術教學中,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基礎能力、專業(yè)能力和素質水平,拓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其主動性,最終通過系統(tǒng)地選擇性編碼,提煉出非遺教學的核心范疇,促進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2.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設置興趣情境,結合游戲和活動方式,激發(fā)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興趣。此外,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展教學資源,組織社團活動,推動非遺文化的宣傳,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非遺歷史,激發(fā)其學習主動性,從而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中促進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fā)展。
3.教師能力提升
教師應不斷深化對非遺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強化自身必備品格,提升基礎能力。通過強化認知體驗和設置興趣情境等方式,將非遺文化有效融入美術教學。同時,加強專業(yè)能力訓練,推動非遺文化的宣傳,組織社團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并注重設計與反思,線上線下結合教學,豐富教學資源。
4.課程與教材開發(fā)
課程緊密圍繞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深入挖掘非遺元素與本土素材,豐富美術課程內容與教材資源。還需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從而在課程與教材開發(fā)中實現(xiàn)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5.展示與評價反饋
充分利用多元化展示活動,如非遺展覽、演出等,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感。通過展示非遺美術作品(圖3、圖4),不僅能有效檢驗教學成果,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持續(xù)的動力。
結語
本文通過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對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路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與分析。研究過程中,筆者構建了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模型,并圍繞非遺融入教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以及教師能力提升三大核心方面進行系統(tǒng)闡釋。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路徑研究是一個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程,通過深入挖掘非遺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及提升教師能力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促進非遺文化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傳播。未來,我們將繼續(xù)深化這一領域的研究,為非遺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紀瑞祥.非遺文化與兒童美術教育的融合——評《非遺文化與兒童美術融合教育課程:以深圳魚燈舞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23(06):132.
[2]張笑楠,曹東,孫倩男.非遺在青少年兒童美術教育傳承與傳播中的問題探索與策略研究[J].藝術教育,2021(06):135-138.
作者簡介:
趙君超(1987—),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