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歷史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作為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文化自信及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探究高校歷史教育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價值追求與創(chuàng)新實踐路徑尤為重要。文章從高校歷史教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價值追求入手,簡要論述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歷史教育的創(chuàng)新實踐路徑,包括增設歷史公開課、強化學生唯物史觀教育、利用地方史料豐富教育資源以及拓展課程思政教育空間等,旨在推動高校歷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與協(xié)同發(fā)展,以期為高校教師提供經(jīng)驗和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歷史;歷史課程;歷史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7-0137-04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課程思政已經(jīng)成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不僅關注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培養(yǎng),更強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歷史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在塑造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這一背景下,將歷史教育與課程思政相結合,不僅是提高歷史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歷史教育的價值追求
(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為目標
雖然愛國主義思想的價值內涵和外延會隨著時代發(fā)展變遷而不斷演化,但其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是連接中華民族的重要橋梁,同時也是助推民族復興、社會發(fā)展的源泉。因此,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不僅是歷史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關鍵。從清朝“師夷長技以制夷”維護統(tǒng)治的洋務運動到“救亡圖存”的資產(chǎn)階級戊戌變法,又到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運動,愛國主義的思想內涵從維護封建地主統(tǒng)治,過渡到維護無產(chǎn)階級利益,逐漸在抗日、解放戰(zhàn)爭中形成以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愛國主義思想。[1]開展歷史課程教育并非只對歷史事件、歷史意義進行宣講,而需要緊緊圍繞在時間主線上,將各個歷史事件按照相關線索串聯(lián),帶領學生結合真實史料,分析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矛盾,認識歷史發(fā)展各個階段面臨的挑戰(zhàn),進而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規(guī)避歷史虛無的局限性,在愛國主義思想的引導下主動承擔建設祖國的光榮使命,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國家發(fā)展貢獻力量。
(二)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信念為職責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歷史教育承擔著塑造學生的理想信念重要的職責。理想信念是學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對生活、職業(yè)、道德和社會政治等方面的追求和信仰。通過歷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厘清這四個方面的理想信念關系,讓學生建立科學、合理、健康的理想信念體系。具體而言,高校歷史教育要在講述史料和歷史發(fā)展邏輯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社會主義理想的基本原理和依據(jù)。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相互連接、有機統(tǒng)一的過程整體。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通過學習共產(chǎn)主義發(fā)展歷史和實踐,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從而堅定共產(chǎn)主義必然實現(xiàn)的理想信念。同時,高校歷史教育還要靈活應對歷史虛無主義荼毒學生的思想。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否定歷史、歪曲歷史、虛無歷史的思潮,對學生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高校歷史教育應通過講述真實的歷史,讓學生了解歷史的真相,認識歷史的規(guī)律,從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和尊重感。高校歷史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真正將個人發(fā)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緊密結合。個人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才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通過高校歷史教育,學生可以深刻理解這一道理,自覺將個人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結合,為民族復興和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
二、高校歷史教育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一)思想價值觀念
高校歷史教育在塑造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歷史,作為一面鏡子,能夠反射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遷,揭示出各種思想價值觀念的起源、碰撞與演變。[2]通過深入研究歷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思想觀念,學生可以洞察社會公正、平等、自由、尊重等核心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在歷史的長河中,學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為了追求公正而奮斗、如何為了實踐平等而努力、如何為了捍衛(wèi)自由而犧牲,以及如何為了尊重他人而約束自我。這不僅構成了社會進步的基石,也為個體的成長提供了道德指南。歷史教育不僅讓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價值觀背后的深層邏輯和文化脈絡。學生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追溯這些思想的起源,觀察其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時代中受到挑戰(zhàn)、發(fā)展和變異。因此,通過高校歷史教育,學生不僅能建立正確價值體系,還能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xiàn)象時,運用歷史智慧,做出明智的判斷和選擇,使學生在未來生活中堅守自己的價值觀,為社會的進步作貢獻。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
高校歷史教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培養(yǎng)上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通過深入研究歷史,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社會的相互依存性和共享性,意識到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文明間緊密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學習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史可以使學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互相借鑒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歷史上,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催生新的思想、科技和藝術,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通過理解和欣賞其他文明,能使學生樹立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尊重差異,倡導多樣性與共融。在全球化的時代,具備全球視野尤為重要。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全球議題,理解國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構建更加和諧、公正的世界貢獻力量??傊ㄟ^高校歷史教育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政教育元素,學生能夠超越個體和國家的局限,關注全人類的福祉與發(fā)展,努力推動構建包容、平等、合作、共贏的和諧社會。
(三)文化自信與認同
高校歷史教育是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和認同的沃土。通過系統(tǒng)而深入地學習,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這種學習和認知不僅存在于傳統(tǒng)文化,更延伸至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成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含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無盡智慧。高校歷史教育引導學生走進古代的歷史長河,親身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情懷,無論是儒家的仁愛思想,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都給予了學生深厚的文化滋養(yǎng)。同時,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接觸,如京劇、書法、陶瓷等,更深化了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自豪。并且,這種自信與認同不僅僅基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成就,同樣是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重要來源。通過學習,學生可以親眼見證祖國從貧窮落后到繁榮富強的飛躍,感受到中華民族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堅韌與創(chuàng)新。這種切身的體驗,使得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前景充滿信心,積極傳承并弘揚中華文化成為學生內心的使命。高校歷史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溝通和信念的培育。學生在學習中深入感受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新力,從而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和認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力量。[3]
(四)家國情懷
高校歷史教育具有獨特的魅力,能夠深深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深厚而熾熱的情感,表現(xiàn)為對祖國的熱愛、對社會的關心,以及對人民的真誠關懷。歷史教育不僅是讓學生了解過去,更是引導學生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人民的利益緊密結合的重要路徑。通過了解祖國的歷史變遷,學生親身感受中國共產(chǎn)黨為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而付出的艱辛努力。學生也因會看到祖國在逆境中崛起,經(jīng)歷風雨洗禮而更加堅強。通過家國情懷的歷史教育深深烙印在學生的心中,激發(fā)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決心。同時,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上的社會進步和發(fā)展,意識到自身在社會建設中的責任和使命,認識到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興旺、人民的福祉密不可分的。高校歷史教育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成為學生的人生信仰和動力,讓學生始終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感、對人民的關懷,推動學生砥礪前行。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歷史教育的創(chuàng)新實踐策略
(一)增設高校歷史公開課
增設高校歷史公開課對于推進歷史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舉措可以有效拓寬歷史教育的受眾范圍,并進一步提升其影響力。從歷史教育的學科屬性來看,公開課的形式有助于打破傳統(tǒng)專業(yè)教育的束縛,將歷史知識向更廣大的學生群體傳播,[4]對于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教師發(fā)展層面,增設高校歷史公開課為學者和教師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公開課,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可以共同探討歷史問題,分享研究成果,從而豐富歷史教育的學術內涵。同時,公開課還可以促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打造生動有趣的歷史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此外,從培養(yǎng)人才的角度來看,增設高校歷史公開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歷史文化素養(yǎng)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之一,它對于塑造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歷史公開課,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歷史的進程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從而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傊?,增設高校歷史公開課是推進高校歷史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不僅可以擴大歷史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還能促進學術交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二)強化學生唯物史觀教育
強化學生唯物史觀教育是高校歷史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它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解釋歷史現(xiàn)象,高校歷史教育應當著重強化學生的唯物史觀教育。首先,深入講解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在歷史課程中,教師應系統(tǒng)講解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核心概念。通過深入剖析知識原理,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歷史觀。其次,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分析歷史事件。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和進程。通過實證分析和案例研究,讓學生深刻領會唯物史觀在認識歷史中的方法論意義。此外,注重比較研究和跨學科研究。鼓勵學生運用唯物史觀進行比較研究和跨學科研究,探討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共性和差異。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深化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5]最后,結合現(xiàn)實問題進行思考。將唯物史觀教育與現(xiàn)實問題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當代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和問題。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把握現(xiàn)在、預見未來。總之,強化學生唯物史觀教育是高校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深入講解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指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注重比較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結合現(xiàn)實問題進行思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歷史觀,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以地方史料補充歷史教育資源
歷史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感受歷史的真實與生動。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以地方史料補充歷史教育資源成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通過挖掘和利用地方史料,不僅可以豐富歷史教育資源,還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6]具體而言,以地方史料補充歷史教育資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收集與整理地方史料。高??梢耘c當?shù)貓D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共同收集和整理與地方歷史和文化相關的史料。其次,開設地方史課程或講座。利用收集的地方史料,高??梢蚤_設專門的地方史課程或講座,講解當?shù)氐臍v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傳統(tǒng),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背景。此外,開展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當?shù)氐臍v史遺址、博物館或文化景點進行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觀察和親身體驗,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同時,引入地方史專家和研究者。邀請當?shù)氐臍v史專家和研究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或開設講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獨特的視角,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最后,鼓勵學生參與地方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通過以地方史料補充歷史教育資源,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增強對歷史的感知和理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高校重視地方史料的重要價值,充分利用地方史料豐富歷史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生動的歷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拓展高校歷史課程思政教育空間
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合作與交流,拓展高校歷史課程的思政教育空間極為重要。為了形成多學科協(xié)同育人的良好局面,高??梢钥鐚W科合作開設課程,與人文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學科共同探討相關議題,豐富歷史課程的內容。其次,舉辦跨學科研討會和工作坊,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進行深入交流,促進學科間的啟發(fā)與合作。同時,整合教學資源,共同開展研究項目,深化對歷史與思政教育相互關系的理解。此外,強化教師的跨學科培訓,提升學生的教學能力和跨學科素養(yǎng),以更好地傳授知識。最后,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推進跨學科教學,創(chuàng)造直觀、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的真實場景。通過以上措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跨學科素養(yǎng),還能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有機結合,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思政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歷史課程教育應以發(fā)展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為根本目標,以培育學生理想信念為重要任務,以發(fā)展學生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和認同、思想價值觀念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抓手,進一步推動高校歷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高效協(xié)同。此外,高校應積極開設歷史公開課、拓展歷史課程思政教育空間、以地方史料補充歷史教育資源并強化學生唯物史觀教育,實現(xiàn)歷史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敏. 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J]. 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23,45(S2):186-188.
[2] 胡冰,尹景瑞,李旺澤. 李大釗青年教育思想對高校思政課的啟示[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3):109- 112+124.
[3] 衛(wèi)娜星,席洲,宮本勇. 高校黨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路徑創(chuàng)新趨勢[J]. 大學,2022(24):68-71.
[4] 肖洋,陳中奇. 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對革命文化傳承的探究[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6):79-83+88.
[5] 葛潤荃. 高校思政教育40年的歷史嬗變與邏輯進程:評《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史》[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03):97.
[6] 宇文利. 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基本理路[J]. 北京教育:高教,2017(03):8-11.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邸志萍(1972—),女,碩士,山西大同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歷史教育;何建國(1973—),男,博士,山西大同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