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感圖式;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5-0082-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中最基本的素養(yǎng)。語言文字的運用主要包括語料積累、語感建構、語理習得、語言表現(xiàn)等幾個方面。王崧舟認為,語感圖式是以一定的形式積淀、儲存在主體大腦里的語言文字規(guī)律和詞句的含義、情味、意蘊等。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積累有價值的語料,感受語料圖式,并培養(yǎng)其自我構建語感圖式的能力,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表現(xiàn)活動,助力學生內(nèi)化語感圖式,進而形成語用能力。
1.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語料,形成豐富的語感圖式
每一篇課文的主旨不同,但都有著獨特的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特別的字詞、獨特的句式、別致的構段方式等都是有價值的語料。這些語料有機組合在一起,就是生動的語感圖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積累有價值的語料。
例如,一下《小猴子下山》一文為了表現(xiàn)小猴子目標不專一,每一段文字都有“他看見什么……非常高興……怎么做……”的相關描述。這一反復出現(xiàn)的句式構成了文章的框架。教師教學時提出的主問題就應是“小猴子一路上看見了什么,做了什么”,以此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句式。文本中的“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以及“扛、捧、抱”等句式和字詞構成了這篇課文有價值的語感圖式。
中年段所選的文本除了字詞句外,段落的形式也很獨特。例如,三上《大自然的聲音》一文先總后分的結構,以及每一段圍繞中心句先總后分的結構構成了本課的框架。文中寫風、水、動物的三個段落的構段方式很特別。描寫風的一段文字中的幾個句子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圍繞“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這個中心句,依次寫了“風”是音樂家,它演奏的音樂富于變化等內(nèi)容,且列舉了“微風”“狂風”兩個例子,以寫出“風”這位音樂家演奏的音樂十分豐富。為了表現(xiàn)風的聲音美妙,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四個“不一樣”句式以及“微風”“狂風”的對比描寫,這些都是值得學生不斷積累的。層層遞進的段落形式、修辭以及句式等構成了獨特的語感圖式。
高年段所選的文本除了段落之外,課文的整體結構也很值得學生去學習。例如,六上《盼》一文通過對人物的動作描寫、環(huán)境描寫、對話描寫等,展現(xiàn)“我”對穿上新雨衣的期盼。除此之外,本文還蘊藏著巧妙的結構形式,如“天晴盼變天”“變天盼出去”“出不去盼雨?!薄坝耆缭竿A舜┥嫌暌隆钡惹楣?jié)一波三折。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和生動的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以及對話描寫構成了獨特的語感圖式。
2.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建構語感圖式
讀課文是體驗語感圖式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學生可在以讀為主的學習活動中習得語感圖式。例如,《小猴子下山》一課就適合引導學生在讀一讀、說一說小猴子看見了什么、做了什么的語句中感受句式,在講一講、做一做“掰、捧、抱”等動作中感受小猴子目標不專一的形象,體驗并建構語感圖式。
中高年段的語感圖式的建構也是如此。四下《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描寫孔隙的一段文字非常精彩,但教師如果僅僅采用分析的方法是很難讓學生體會到語句之妙的。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品讀,在品讀中體會作者選取小船這一參照物來表現(xiàn)小船的小是多么巧妙,在以讀為主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如何描寫船的小、船進出的方式、乘船的獨特感受等,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正增進情感認同,從而建構語感圖式。在六上《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中,教師也應在以讀為主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那個活潑潑的光輝少年形象,進而生成生動的語感圖式。
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比較、整合閱讀中建構語感圖式。例如,三下第七單元選取的《我們奇妙的世界》《火燒云》《海底世界》三篇課文都圍繞“奇”來寫:《我們奇妙的世界》一文針對太陽、云彩、星星等事物的動態(tài)描寫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一年四季事物的變化構成了這一課的語感圖式;《火燒云》一文通過寫太陽光與影的變化帶來云的形與色的變化,其描寫色彩變化的詞語、描寫形狀由出現(xiàn)到變化再到消失的寫法等,都是獨特的語感圖式;《海底世界》一文中關于動物聲音、動物活動方式的生動描述,以及植物差異的對比、資源的列舉等都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異,有利于其形成清晰、生動的語感圖式。
3.為學生創(chuàng)設能夠內(nèi)化語感圖式的語言表現(xiàn)活動
豐富的語感經(jīng)驗和充分的語用實踐有助于學生提升語言素養(yǎng)。例如,教學一下《小猴子下山》一課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來到開心農(nóng)場”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習得句式“看見了什么、做了什么”及詞語“掰、摘、抗、捧、抱”和“又……又……”的用法,這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感圖式的內(nèi)化和語言文字的運用。
如學生學完《盼》一課,在腦海中初步完成語感圖式的建構(即如何選擇材料來表現(xiàn)“盼”,如何通過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等來表現(xiàn)“盼”)后,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寫一寫盼望的事物和事情,助力其內(nèi)化語感圖式并進行語言表現(xiàn)。
語料積累是語言運用的基礎,語言表現(xiàn)是語言運用的最終目的,語感建構則是語言運用的核心。一方面,通過語料積累,形成輸入型語感;另一方面,通過語言表現(xiàn),形成輸出型語感。當教師把握了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并遵循規(guī)律引導學生學習時,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