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元
摘 要:紅色文化因其蘊含的價值理念、精神內涵、革命傳統而成為一種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厚的學理基礎和深刻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中國共產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及紅色文化的相關論述為其提供了理論邏輯支撐。紅色文化資源與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思想價值的統一性、教育內容的契合性與教育優(yōu)勢的互補性為其提供了實踐邏輯支撐。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文化思想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創(chuàng)造的寶貴歷史財富,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政治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保?]這一重要論斷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時代指引。教育是強國之利器,高校是鎮(zhèn)國之重器。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
當前,國際形勢風云巨變,各種思潮激烈對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風險與挑戰(zhàn)錯綜復雜。一方面,西方國家憑借其在經濟與科技領域的先發(fā)優(yōu)勢,加快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滲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價值觀念披著西方流行文化的外衣在校園蔓延,沖擊著師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多元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又加劇了諸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念的傳播。而紅色文化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號召力、凝聚力,是回應西方錯誤思潮強
有力的思想武器,是厚植青年人民族情感的“活教材”,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是研究紅色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因此,紅色文化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升能”的重要引擎、“凝心聚魂”的寶貴資源、“激揚斗志”的精神力量。從邏輯維度來看,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理論維度的守正創(chuàng)新,也是歷史維度的賡續(xù)發(fā)展,還是實踐維度的必然要求。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守正創(chuàng)新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具有理論支撐的“源頭活水”;也絕非“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而是伴隨理論探索歷史演進的自然延展。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改革與建設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總結,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內涵深刻、層次豐富的理論指導和經驗總結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學理支撐。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
諸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思想政治教育都曾作出深刻論述,其中,“人的本質”理論、榜樣作用理論、文化革命理論等為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學理支撐。
1. 根本歸宿的契合性:“人的本質”理論
馬克思曾提出關于“人的本質”的概念,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以上論述準確規(guī)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邏輯起點與價值旨歸。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是人的現實性與社會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設計與開展不能停留在主觀的思維層面,而是要結合以人為核心的社會實踐與社會關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價值歸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升大學生對物質世界的感受廣度、感知力度、感悟深度,為其提供社會實踐的精神養(yǎng)分。
2. 教育方式的效能性:榜樣作用理論
在關于榜樣作用的理論中,列寧指出:“榜樣的力量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不能顯示出來,而在廢除了土地和工廠的私有制的社會里會起巨大的作用。”[3]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本質上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印象,具有可塑性。接受正向、積極、崇高的客觀實在的熏陶就會形成飽滿、進取、高尚的精神面貌;經受負面、消極、卑劣的客觀實在的浸染就會形成萎靡、頹廢、羸弱的精神面貌。紅色文化中革命楷模的故事、英雄人物的經歷、歷史偉人的事跡極大程度上反映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是感召人、號召人、激發(fā)人的重要力量。個體力量通過了解、欽佩進而效仿、追逐的路徑發(fā)揮作用,追隨者從而實現人格的提升和精神的凈化,從心理上、精神上、行為上逐漸靠近崇高、接近偉大,通過這種方式總體上構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長城。
3. 作用路徑的重要性:革命文化理論
“列寧十分重視文化對革命的影響,提倡將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偉大目標的實現聯系起來,強調通過文化教育、文化路徑來影響群眾、教化群眾、引領群眾,以文化塑造促進知識分子的觀念改變,建設無產階級文化,最終助力建設社會主義國家。”[4]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成果,既凝練了歷史的偉大經驗和精神偉力,又反映了時代的進步潮流和發(fā)展要求,是筑牢文化自信、凝聚時代力量、奮進偉大征程的內在支撐和強大動力,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事業(yè)欣欣向榮、蓬勃發(fā)展。
(二)黨的十八大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總結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共產黨人高度重視革命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這一時期的理論與實踐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高度提倡實踐鍛煉的教育方式,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反對“填鴨式”灌輸。第二,強調樹立典型的重要意義,倡導以榜樣的模范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第三,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強調善用報紙、書籍等“最銳利的武器”,將時代科學成就運用到黨的宣傳中去。以上論述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諸多路徑提示:首先,紅色文化資源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模范素材、先進典范和學習榜樣,構筑“有血有肉”的教育內容。其次,紅色文化資源所依托的物質形態(tài)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實踐基地,彰顯有本有源的教育價值。再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較大程度發(fā)揮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紅色文化產品的教育價值,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立體性和藝術性,營造“有聲有色”的教育環(huán)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主要集中于中央文件與黨的歷任領導人的相關思想中。第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高度肯定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強調革命歷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特殊意義,并指出要通過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質。[5]第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將文化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提出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6]。此后,科學發(fā)展觀理論也從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目標要求,并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與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高度呼應,也高度肯定了文化繼承對于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意義。[7]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相關論述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闡述了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
1. 融入目標:補精神之“鈣”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時代新人是國家發(fā)展的建設之“基”。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國家和民族就會興旺發(fā)達、無堅不摧。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事關“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
紅色文化資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合中國革命實踐的偉大成果,具有文化上的先進性和政治上的正確性,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珍貴礦藏。紅色文化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一部理想追尋史和信念守護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直至今日,在革命時期帶領人民頑強抗爭、浴血奮斗,從“落后挨打”的被動境地抵達“自立自強”的歷史高度,在改革和建設時期領導人民實現從“后發(fā)跟跑”的現實困局過渡到“并跑趕超”的偉大轉變,這一過程中積累沉淀下來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就是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于一身的紅色文化體系。學習紅色文化,就是學習其中所展現出的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作風、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進而補足理想信念之“鈣”,杜絕“軟骨病”,做到“行得端”“立得正”“站得直”,端正政治態(tài)度、站穩(wěn)政治立場、體現政治擔當。
2. 融入重心:悟黨史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8]
一方面,紅色文化是黨的奮斗史的直接產物,是黨的抗爭史的鮮活顯現,是黨史學習教育最生動的教材。學習、領悟、深思黨的歷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新的歷史高度的一門必修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托紅色文化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有利于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有利于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yōu)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更有利于用黨的實踐創(chuàng)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另一方面,紅色文化是黨先進的政治屬性的有力彰顯,是黨崇高的政治理想的生動凝結,是黨純潔的政治品質的現實樣態(tài),更是回應歷史虛無主義最有力的武器。中國革命歷史是營養(yǎng)劑,重溫這部偉大革命史,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歷史思維和歷史邏輯,增強大學生重視歷史、分析歷史、學習歷史的意識與能力,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3. 融入方式:應時代之“風”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紅色文化的運用必須針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癥結、難點和瓶頸,抓重點、抓關鍵、抓核心。其次,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要做到內涵、方式上的守正創(chuàng)新,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在守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正”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在守住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正”的基礎上順應實踐發(fā)展,實現紅色文化內涵解讀之“新”、文化資源轉化利用方式之“新”。再次,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要在深刻洞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問題和新趨勢的基礎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在“不變”的底線思維上主動求“變”,突出預見性、前瞻性、主動性,適應時代浪潮之變、教育對象之變,實現與時代并進、與實踐同頻、與學生共振。
4. 融入效果:強感染之“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站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高度,創(chuàng)新黨史學習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增強黨史學習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保?]這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格的效果要求。首先,要深度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的生動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做到讓人民喜聞樂見。其次,要充分拓展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形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做到“春風化雨”。最后,要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與信息技術、網絡媒體的融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達到“知行合一”。
二、實踐邏輯:紅色文化資源與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在關聯
紅色文化資源以鮮明的政治特性、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多元的表現形式,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構建發(fā)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二者在思想價值方面具有高度統一性,在教育內容方面具有內在契合性,在資源優(yōu)勢方面具有深度互補性。
(一)思想價值的統一性
1. 擁黨愛黨護黨的政治立場
黨的初心使命是紅色文化之“根”,偉大建黨精神是紅色文化之“魂”,黨的革命傳統是紅色文化之“脈”,黨的奮斗歷史是紅色文化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力培養(yǎng)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時代青年理解黨的光輝歷史,領悟黨的精神使命,繼承黨的光榮傳統,進而在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價值上增進對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認同和支持,激勵廣大青年擔當時代責任、厚植家國情懷、奮勇擔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2. 信馬學馬用馬的價值追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渠道,是加強和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靈魂工程。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起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智慧結晶,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yè)的不竭動力。二者在理論維度、文化維度相互貫通、相互聯結,因而能夠在實踐維度、發(fā)展維度相互促進、相互激發(fā)。
3. 敬史辨史悟史的歷史覺悟
歷史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鼻子”,歷史覺悟是青年理想信念的“風向標”,歷史教育是厚植青年愛國情懷的“活教材”,歷史傳統是激發(fā)學生奮斗精神的“原動力”。百年黨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史相融貫通、不可分割。深入挖掘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的紅色元素,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形式展現、體現、重現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革命史、奮斗史、實踐史,將紅色基因傳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激勵新時代青年賡續(xù)民族精神,涵養(yǎng)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實踐強國之行。
(二)教育內容的契合性
1. 深度培植理想信念
當今世界正面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不穩(wěn)定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凸顯。品類繁雜的不良社會思潮沖擊大學生思想意識,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已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民族氣概、高尚的精神品格、偉大的時代精神,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應對時代挑戰(zhàn)的現實需求,也是賡續(xù)紅色基因的客觀需要,更是指引高校學子勇擔使命的重要航標。[10]
2. 高度弘揚愛國主義
紅色文化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底色,包含鮮明的愛國主義標識,蘊含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懷,既是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zhàn)、艱苦奮斗、勇于探索的救國歷史的生動縮影,也是黨帶領人民不畏艱險、攻堅克難、接續(xù)奮斗的強國歷史的經典凝練。新時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紅色文化,就是要發(fā)揮其引領和教育功能,講述紅色故事、回顧紅色歷史、領悟紅色精神,引導學生汲取其中所蘊含的愛國信念、報國情懷、強國志向。
3. 廣泛提倡道德規(guī)范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與民族發(fā)展的“生力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社會道德水平的“晴雨表”。面對諸如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念的傳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諸如集體主義、人民至上、舍己為人、重義輕利等豐富的道德教化內涵,將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是豐富道德體驗、增進道德情感、厘清道德誤區(qū)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發(fā)揮成風化人、敦風化俗、春風化雨的塑造作用,喚起學生的道德榮譽感,增強道德判斷力,激發(fā)道德踐行力,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的“助推器”和“素材庫”。
(三)教育優(yōu)勢的互補性
1. 有利于形成“顯隱結合”的教育格局
顯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方式,具有一定的直接性、計劃性、公開性和灌輸性,教育目標較為清晰,教育內容較為系統,教育計劃較為規(guī)范,易于形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效果。而紅色文化因其內涵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和效果的生動性,成為一種寶貴的隱性教學資源,善于營造潤物無聲的教育氛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具有辯證統一、同向同行的現實關系,他們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因此,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以“隱”促“顯”、借“顯”至“隱”,最終達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教育境界。
2. 有利于實現“情理交融”的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化力”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說服力以深厚的學理基礎和深刻的理論詮釋為支撐,講求“理直氣壯”,而感化力則需要借助情感熏陶、氛圍塑造和情緒引導等方式,以求“情真意切”??傮w來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理輕情”的發(fā)展問題,而紅色文化資源主題鮮明,寓理于情,富有真摯的感情色彩,其教育內涵的直觀性、真實性和生活性,能夠極大程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層面的沖擊力、感染力、震撼力,避免“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誤區(qū),打破“距離感”“陌生感”的教育禁錮,最終達到“合情合理,入情入理”的教育效果。
3. 有利于達成“知行一致”的教育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與“行”既相生相連,又相輔相成。但總體來看,知識性教育已擁有“堅實積淀”,但實踐性教育仍舊是“薄弱環(huán)節(jié)”。紅色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開辟了新的場域,拓展了新的層次,延展了新的內涵。通過校內學習、校外實踐等模式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不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趣味性、方法的多樣性、效果的針對性,還可以通過實踐讓學生們發(fā)揮主體性作用,加深歷史認知和文化認同,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招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與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8.
[4]潘寧.列寧“文化革命”思想與和諧文化的建設[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0-14.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6]李紀巖.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7]陳榮仲.現代領導科學發(fā)展觀的實踐與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2.
[8]習近平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時強調 銘記奮斗歷程擔當歷史使命 從黨的奮斗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7):14-15.
[9]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3-07-22.
[10]劉建軍.習近平理想信念論述的歷史梳理與理論闡釋[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