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雅斯貝爾斯的教育管理思想以生存哲學、自由哲學與交往哲學為理論基礎,以培養(yǎng)科研工作者、自由的人、精神貴族和整全的人為目的。其基本內容涉及大學教育管理去霸權化、大學教育管理重學術自由、大學教學科研管理一體化、大學專業(yè)管理統(tǒng)一化和大學主體管理交往互動化。研究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育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杜絕大學教育管理行政化片面發(fā)展趨勢,注重教育管理中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強調教育管理各專業(yè)之間的統(tǒng)一,彰顯教育管理中的人文關懷,將對話視作教育管理的必要形式。
關鍵詞:雅斯貝爾斯;大學教育管理;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24)02-0087-11
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4 02 010
雅斯貝爾斯是希特勒第三帝國倒臺之后最早呼吁德國重建大學的哲學家,他從最核心、最根本之處對大學進行了深入探討,從哲學理念中人的存在出發(fā),全面論述了大學教育管理思想。目前學術界對雅斯貝爾斯大學教育思想研究多集中在交往教育思想[1]、自由教育思想[2]、整全教育思想[3]、世界公民教育思想[4]、本真教育思想[5]、教育哲學思想[6]、科學技術教育思想[7]、陶冶教育觀[8]、大學教師觀[9]、自我教育觀[10]、生成性教學觀[11] 等方面,關于大學管理思想的研究較少。雅斯貝爾斯十分重視大學的管理,其管理思想可以從國家社會外部管理與大學內部管理兩方面進行解讀。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學理上對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育管理思想作系統(tǒng)論述。
一、大學教育管理思想的理論基礎:存在主義哲學
存在主義哲學構成了雅斯貝爾斯大學教育管理思想的基礎,滲透在大學教育管理中,主要包括生存哲學、自由哲學和交往哲學。
(一)生存哲學
雅斯貝爾斯的生存哲學關涉人的生存、存在和超越。所謂生存是指人的可能性存在。因為生存的人是超越了他所在、所做、所知的一切東西的人。他既不可能被具體存在的個別東西替代,也不可能完全現實化,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因此,他把“生存”定義為“生存乃是同自身關聯(lián),同時從中跟其超越者相關聯(lián)的東西”[12]86。在他看來,生存不是理論,不能被概念化,只能被澄明,因為它不是任何事物的概念,而是從自身關系中獲得意義。它“在歷史狀況中同超越者相關聯(lián),從而飛向自身存在,實現生存。在此意義上,生存澄明就是探究生存的現實”[12]88。作為一種超越自身的東西,生存是通過自我選擇、自我決斷來實現自身,彰顯自身的可能性的。
存在是雅斯貝爾斯生存哲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在對科學與哲學的區(qū)別論述中,他指出:存在指向的是作為個體的人的悟性、體驗和主觀感受,而非生物上或社會上人的存在。雅斯貝爾斯不像盧梭那樣一味地反對科學,而是肯定科學對個體思維訓練、提升方法論自覺和理性發(fā)展的重要價值,看到了科學知識的普遍有效性。因為它是對具體事物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對性和特殊性。作為觀察者和體驗者的個人在科學研究中是可以替代的?!岸軐W則追求一切個別的東西,直接指向大全。正是由于哲學追求超越,沒有具體的對象,所以哲學缺乏普遍性,是純粹個人的悟性、體驗和認識。從事哲學思維的人是不可以替代的,對每個人來說,他所獲得的哲學認識對自身來說都是絕對的??傊茖W認識屬于人類全體的,又是相對的;哲學認識是屬于每個個體的,又是絕對的?!保?3] 對于個體而言,要獲得自己的哲學,形成自己獨特的哲學觀念,必須從頭開始,通過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體驗來實現,而不是通過傳授—接受的方式獲得。
超越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超出之外,而是指認識對象獨立于意識,它與生存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生存是核心,如果超越者離開生存,等于離開了存在的基礎,沒有存在的意義。”[14]因此,雅斯貝爾斯強調:哲學觀念的目標和意義是改變我們對于存有的意識及對事物的內在態(tài)度,并透過內在的活動來達到認識存在的一種思想,而非認識一個對象。它依存于哲學家對人的生存狀況的主觀感受和體驗。人的超越性還意味著人永遠不能窮盡自身,因為人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變化的,沒有終結的目標,永遠處于開放的、生成的途中,人因超越而存在。
雅斯貝爾斯的生存哲學對我們認識大學管理中的人和大學生活具有重要價值。雅斯貝爾斯在《大學之理念》中強調人的存在指的是“支撐我們整個心智存在的堅強保證。舍此保證,我們所有的經驗都會淪為貪圖一時之快的無聊勾當、言不及義的貧嘴饒舌和空洞無物的唯美主義”[15]53。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大學生活是一種人與人精神之間的交往,是存在與存在之間的交流,個人精神之存在是大學創(chuàng)造性生活的根基,一旦失去自我的存在,大學就會成為一架空洞無物的機器,它不再是一個通過思考和生活來發(fā)現自我的地方。因此,大學這一組織形式必須肯定并保證人的存在。
(二)自由哲學
雅斯貝爾斯對自由哲學的闡釋以自由、超越者這對概念的關系為基礎。在他的視野中,自由與超越者緊密關聯(lián):“沒有超越者就沒有自由,超越者是自由之中的贈予者;反之,沒有自由也就沒有超越者,自由的經驗中必然包含著超越者的經驗?!保?2]173 自由與意志也是不可分割地關聯(lián)著:“人只有在意志的生存經驗中才能發(fā)現自由的意義。人不能證明自由,但他卻能通過自身的意志行為實現自由。自由始于對自由的追問,而這一追問并不是知性研究而是一種意志行為。在對自由的追問中蘊含著自由意志?!保?2]173 在他看來,自由源于意欲自身,通過意欲行為而被規(guī)定,它與經驗世界和超越者密切相關,但又存在于它們之外。因為自由存在于自身的存在,自由意識的產生需要自己的切身體驗和證明,當人擁有了自由的可能性,同時就意味著人也擁有不自由的可能性?!白杂墒懿涣瞬蛔杂傻膲阂植棚@出它的消極的沖動來,我們作為自身存在,感受不了不自由的可能性,從中也就體驗到自由。人只能在天長日久的行動中體驗自由、證明自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自由不存在于自身存在之外?!保?6]
正是基于這種生存論的自由觀,他把教育定義為主體間靈肉交往的活動,其實質是啟迪自由的天性。這一概念既適用于普通教育,也適用于高等教育。對后者而言,自由顯得尤為可貴,因為“自由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因素”[15]83,同時也是大學教育的靈魂。如果大學缺乏自由,就會使大學生喪失追求真理的冒險精神,使大學難以成為追求真理的場所。無論是大學的教學還是研究,都需要自由的支撐。如果學術研究只局限于有用之物、可學習的客體范圍,只囿于固定的學習計劃,就難以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懷疑、批判精神,就不可能使學生在個人的精神發(fā)展中擁有冒險的精神,從而喪失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氣。因為在規(guī)避精神自由風險的同時,也意味著放棄了個體進行獨立思考的可能,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被語言技巧取代,這不是大學的繁榮,而是大學的衰落。
就大學的教育管理而言,既需要自由,也需要權威,兩者相互依存。因為“自由——不同于隨心所欲——只能經由權威獲得。同樣,真正的權威也只有在與自由的聯(lián)結中才能確立?!保?7]79 雅斯貝爾斯認為:“服從一些特定的指令(這在一些共同的、有目的性的活動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不使人感到不自由;這種服從是在認定共同目標的前提下有限度的自由。與此相反,完全的服從使人感到不自由,因為在這種服從中,人不再能成為他自己;每一種人為的權威都要求這種完全的服從?!保?7]79 大學作為一個由學者和學生組成的、致力于尋求真理之事業(yè)的共同體,應當抵抗人為的完全服從,它既需要權威的認可與保證,更需要自身的學術自由空間。
(三)交往哲學
交往哲學是雅斯貝爾斯大學教育管理思想重要的理論支撐,有助于我們認識大學管理中學人精神交往和大學主體管理交往的互動性。
1.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交往
雅斯貝爾斯認為:人的生存離不開交往,這是人生存的基本特征。人是在交往中存在的,離開了交往,人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他說:“我只有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著,如果失去交往,那人將會失去存在?!保?8]人是“孤獨”的自我存在,在“孤獨”中顯示出自我的個性,不被一般同化,成為交往的主體。然而,人又不能僅依靠自身成為人,他必須依靠與他人的交往,與他人共在,才成其為人?!叭酥挥性谂c他人的互動中才是真實的人,也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孤獨才能被消解,個性才能得以凸顯,自我存在于或顯露于主體間的互動中?!保?9] 沒有主體間的互動,也就不會有自我存在的可能。
2.真正意義上的交往是人的“生存交往”
雅斯貝爾斯認為:生存交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實交往。人只有在具體的生存交往情境中才能正視自身的生存現實,突破外部世界對個人的生存限制并在交流中消解內心的孤寂感。他把生存交往稱之為“愛的斗爭”,這意味著生存交往有“愛”的支撐,但不是盲目的不分對象的愛,而是“清醒斗爭著的愛”,既要爭取自己的斗爭,又要爭取別人的斗爭?!皭鄣亩窢帯笔谦@得感悟與啟示,而非權力的爭奪?!霸谶@一愛的斗爭過程中,人性得到提高、升華,在此基礎上達成互諒,實現人的最高價值,通達人類的大同之路。在生存與生存相遇時,也總會生存自我。只有與他人共在,我才能成為自身?!保?9] 人必須在保持自我獨特個性、人格的同時,也把心靈向別人徹底敞開,領悟他人之心,做到換位思考,達至心心相印。
雅斯貝爾斯的交往哲學制約著大學管理中人的交往,特別是精神的交往,關注大學任務的實現。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大學任務的完成既離不開學者之間的交往、研究者之間的交往、師生之間的交往,也離不開學生之間的交往以及在個別情況下校際之間的交往。通過交往,大學才能把追求真理和追求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使他們毫無限制地發(fā)生聯(lián)系,成為追求真理的共同體。這種交往貫穿于人的整個存在當中,不只存在于學術研究的專業(yè)領域,更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溝通當中。這種交流應是蘇格拉底式的彼此之間敞開心靈,圍繞話題展開討論,是自由、平等的。無論是教師與學生還是學生與學生,都應在交流過程中尊重對方的自由、平等。
二、大學教育管理的目的
雅斯貝爾斯將大學教育管理視作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大學教育管理是為了什么?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大學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人的存在與發(fā)展。基于包括生存哲學、自由哲學、交往哲學在內的存在主義哲學,雅斯貝爾斯大學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科研工作者、自由的人、精神貴族和整全的人。
(一)培養(yǎng)科研工作者
“大學教授不是公務員,而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法團的成員。公務員所做的不過是貫徹實施上級權力機關的政治決定。他要義不容辭地遵從某些東西,就好像一個法官要受到他只能加以適用的現存法律的約束一樣?!保?5]178 而“大學教授首要的是要把自己看作一名科研工作者和一名教師,而不單純是一個法團的成員或者一名公務員”[15]178。因此,大學管理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服從管理的人員,而是要培養(yǎng)具有研究精神的科研工作者。這種科研工作者訴諸絕對的求知意志,他們用研究和創(chuàng)造的熱情回應真理的感召。他們有自己的存在意識并且不斷自為地、能動地去成就自身的可能性。
(二)培養(yǎng)自由的人
“大學的目標是,幫助年輕一代里面最優(yōu)秀的學生得到自由的發(fā)展?!保?5]148大學教育管理機制應當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服務。雅斯貝爾斯認為:人是他自身的決斷,自由是人的本性,這種本性使人不能夠忍受全然的教育計劃,教育計劃是以人的自由為根基和歸宿的?!爸灰鞣降拇髮W仍將自由視為其首要的生命原則,大學理念的實現便依賴于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要理解這一理念,并將其廣為傳布。”[17]145 因此,就教育管理而言,它需要大學中每個人的參與,需要培養(yǎng)出一種自由的精神生活氛圍?!叭绻姓l曾經想到過建造一臺‘選拔機器’,建立這臺機器的目的就是為了完全決定一個人的未來,那或許我們早就到達與自主和自由意志相對立的另外一個極端了,而自主和自由意志對于一個人的精神生活來說又是不可或缺的?!保?5]165 大學管理機制絕不是作為一臺“選拔機器”來運作,而是為保護人的自主和自由意志而存在。
(三)培養(yǎng)精神貴族
大學的理念以培養(yǎng)精神貴族為目標?!熬褓F族來自各個階層,其本質特征是高尚的品德、永不衰竭的個體精神和極高的天資才性,他們注定是少數。大學的理念應以這少數人為目標?!保?7]149 雅斯貝爾斯認為并非人人都有資格進入大學學習,最終能夠真正融入大學生活的人是少數。他們始終對學術與真理抱有最本真的追求,以學術和真理為志業(yè),大學應當盡可能選拔和培養(yǎng)這種精神貴族而非平庸之輩。但現在,“對于外來競爭和優(yōu)異者的恐懼,往往會將一個自我管理的團體變成壟斷性的小圈子,它一味地保護內部的平庸之輩。弄到最后,激勵和雇傭的模式一定會表現為在標準上面的一個緩慢而且是幾乎潛移默化的降格過程。建立在大學自身基礎之上的合議體制,會再也造就不出超越前人的人才,而且會反其道而行之,傾向于一種中庸的普泛標準”[15]181 。因此,教育管理應當杜絕這種中庸的泛濫。學校管理要始終貫徹高標準原則,為培養(yǎng)杰出的精神貴族服務。
(四)培養(yǎng)整全的人
雅斯貝爾斯主張在大學中要培養(yǎng)整全的人。這種整全人的教育觀基于他的“大全”哲學。所謂“大全”,即意味著無所不包,代表著完整與超越。雅斯貝爾斯認為知識是一個整體的宇宙。同樣地,“大學(university),顧名思義,應該是一個‘大而全的宇宙(universe)’。盡管有系科的劃分,考察和科研的工作還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15]75。整全代表知識的統(tǒng)一、專業(yè)系科的統(tǒng)一以及教學與研究的統(tǒng)一。因此,整全的人首先應當進行各專業(yè)學科的學習,不能因專業(yè)的劃分而窄化學識視野;其次,整全的人要具備科學的態(tài)度,能夠從事科研工作,基于科研創(chuàng)新從而有所超越;再次,整全的人意味著全方位的和諧發(fā)展,他是一種和諧發(fā)展著的人。所以,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課時的安排以及教育活動的運作等一切涉及教育管理的工作都應當以培養(yǎng)這種整全的人為目標。
三、大學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
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育管理思想有其獨特的形成背景。它是雅斯貝爾斯在二戰(zhàn)之后,對希特勒第三帝國霸權長久控制大學的局面進行反思后形成的。二戰(zhàn)期間,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學生,人人自危,大學變成權力與利益角逐的場所,而非探求真理的場地。由于戰(zhàn)爭對德國教育的控制與破壞,他積極倡導德國大學恢復重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他指出:“對于德國民族的未來來說,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國防軍事力量。因為糟糕的教育管理造成的災難性后果可能會持續(xù)影響數十年,然而此刻,在一個飽受武力威脅的世界里,此在完全系于其受保護的程度,因此,政治家、議會和政府在教育制度上投注的心力遠不如他們對軍隊的關注?!保?7]148 在戰(zhàn)爭陰影的籠罩下,他看到了教育管理對復興德國民族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主張。其主張可以概括為大學教育管理去霸權化、大學教育管理重學術自由、大學教學科研管理一體化、大學專業(yè)管理統(tǒng)一化以及大學主體管理交往互動化。
(一)大學教育管理去霸權化
雅斯貝爾斯的這一觀點是針對當時希特勒第三帝國霸權長久控制大學的局面進行反思后得出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對大學的破壞使他痛定思痛。
1.大學教育管理去國家霸權化
大學是一個管理自身事務的團體,必須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和獨立性。從大學與國家關系而言,大學教育管理要留有一定自我管理的空間。
首先,大學的革新促進國家意識的覺醒。國家需要在自己領地的某些地方開展純粹、獨立、不偏不倚的研究。因此,為大學籌措經費是國家的分內之事,“建筑、機構設施、講座、圖書館,為增強師資力量而增設教師職位,關心學生以便他們能自由地、全力以赴地學習”[17]147。
其次,大學管理堅持不完全受政治利益的直接干預?!叭绻谑裁磿r候政治上的利益考慮開始直接干預到大學生活,那么國家的管理者就對大學形成了一種威脅?!保?5]181 德國當時的統(tǒng)治使大學管理的一切手段都成為其附庸,其所制定的規(guī)則重在對大學進行精神控制,教育管理異化對大學精神生活造成一種脅迫。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大學中的任意一位研究人員無論權力大小還是身份高低都應尊重自身的職責。
再次,國家對大學的管理自治權承擔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國家既然已經授予大學不受政治效益直接干涉的豁免權,那它也應該尊重大學,保護大學不受其他形式的干涉[17]174?!耙粋€真正人性的國家以實現公義為旨歸,懂得如何行使權力,也懂得如何限制權力,唯其如此,國家的意義才能深深扎根于公民的日常思考和團結中?!保?7]150
2.大學教育管理去管理者霸權化
管理者是大學教育管理的主體,他們從內部對大學生活進行組織。大學教育管理同樣應當限制管理者的權力。
首先,管理者是對大學管理具有直接管理權的人,雅斯貝爾斯認為應當限制管理者對權力的攝取與渴望。大學的管理人員一旦沉醉于權力,便會將全部精力花費在表面文章和立見成效的研究上而放棄對于真理的不斷探求,在這種境況中大學生活將不再具有創(chuàng)造活力。
其次,在管理者選擇的問題上,雅斯貝爾斯認為:“既然管理者和教授們自來就在承擔的任務和必要的稟賦方面有區(qū)別,所以人們最好還是不要讓以前的教授們扮演一個凌駕于其他教授之上的監(jiān)控者或主事者的角色”[15]180 。這就是說,管理者與教授的身份要區(qū)分開來,對管理者權力進行分權與限制。雅斯貝爾斯此觀點表達了他對管理者純粹身份的一種期待?!笆苓^法律訓練的人和經過訓練和選拔的管理者更加合適。如果曾經有教授們表示說他們只接受教授作為管理者,那么對此必須不遺余力地加以反對。至少,處在大學代表人的位置上、對大學負責的監(jiān)控者,絕不可以被允許去作學術演講。他的工作必須被限制在全然獨立的管理領域之內?!保?5]180-181
(二)大學教育管理重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是大學一項不可剝奪的特權。大學應當將學術自由提高到人權的地位,人們依據這種權利能夠實現對真理無止境地探求。
一方面,“學術自由意味著學者和教師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研究,以自己認為適當的方式進行教學。至于說到實際的研究課題,這個國家要留給每個人來自己處置”[15]186。雅斯貝爾斯認為:如果為學生和教師設定過多的限制框架,甚至連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研究也要聽從他人指派,那么大學的學術創(chuàng)造與研究活動便會逐步走向終結,大學中人的精神生活亦會日漸衰落。在這種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的人并不能具備良好的批判力與敏銳的思維,他們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往往會采用一種模棱兩可的折中態(tài)度。因此,大學教育管理不是一種分配任務式的工作,而是專注于人的創(chuàng)造與個性發(fā)展的過程。在學術中不能僅要求硬性規(guī)定與絕對命令,而應當充分給予人們自主管理自己課題、教學方式與思維方式的空間。
另一方面,“學術自由不是一筆財產,可以被一勞永逸地占有和享受。單單是內在于薪酬等級的經濟方面的依賴性就隱含著一個對于教授道德信譽的潛在威脅。順理成章地,教授們自然會去支持那些對他們有利并且給他們帶來地位的社會條件;自然會通過口說和筆寫的言詞承認現存的情勢,服務當前的政權。”[15]189首先,學術自由的權利不應當成為某些人的特權,這種權利是平等地向一切人開放的,而不應該被一些人占有;其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與保障學者的學術自由權;再次,就學者自我管理而言,學者不只要向外要求并捍衛(wèi)學術自由權,更要抵抗諸如金錢、名利、社會地位等誘惑,勿使自身成為學術自由的扼殺者。
(三)大學教學科研管理一體化
大學的教學與研究是共存的,是教學、研究與教育的統(tǒng)一。因此,大學的教學、科研管理要一體化。雅斯貝爾斯認為:教學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教學中抽離出來的教育不稱其為教育,而不過是以傳統(tǒng)中的宏大字眼培養(yǎng)一種脫離現實的審美精神性”[17]155。教學使教育變得具體化,而研究以傳承為先決條件,研究工作離不開教學,教學是對研究的參與。因此,“如何改變機構法規(guī)、教學類型和課程,都要盡量認準可把握的目標,但總的來說,要以實現精神生活本身、促進教學與研究的共存為原則,尋找批判和辯護的基礎”[17]149。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學術研究和教學服務于生命的成長,教學與科研在相互轉化與統(tǒng)一的過程中實現教育人才的目的。因此,對于大學的管理,應當從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法、教學課程設置、教學計劃以及人才考核標準等方面考慮教學與研究的統(tǒng)一化管理。
首先,在培養(yǎng)目標與培養(yǎng)方法上,他多次指出大學要培養(yǎng)的是科研工作者,必須堅持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
其次,在教學課程設置與教學計劃管理方面引入更多利于研究的模式。他認為:教學計劃與教學程序僅能幫助初學者養(yǎng)成循序漸進的聽課習慣,但不能強制學生聽課和參與練習,學生一旦被束縛于課程表、教學大綱和考試,就沒有什么樂趣可言。就教學課程而言,雖然“嚴格設置的課程免去了個人探索路途上可能遭遇的風險”,但是“純粹以課程實現大量知識的供給將失去大學的本然意義,同樣,純粹的觀念構想也不過是不切實際的狂熱”[17]149。雅斯貝爾斯指出:博學之士取代研究者成為了今日普遍的人才類型,這種重教學輕科研的管理模式是中學式的教育模式,“大學因為自身的原因而敗落的一個途徑,就是對外界的大眾教育的壓力做毫無原則的妥協(xié),還有就是自我降格到中學的水準上去”[15]176。針對這種情況,他主張用研究的方式進行教學。他認為:“如果我們不去拓展年輕人的理解力、培養(yǎng)他們獨特的洞見,而是將一套偽稱是‘世界智慧’的知識教給他們,那我們就誤用了教育制度”[17]168。
再次,在人才考核標準上,他認為:“(考試和等級劃分)的數量越多,對它們進行可靠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它們在數量上少到微乎其微的地步,那它們就可以被管理得嚴肅而又徹底。”[15]172 單純以考試與等級劃分的管理評定方式是檢驗教學效果最直觀的形式之一,但這種形式對于關于真理更深層次的思考的檢驗顯然不夠可靠,對它們的考察更多依靠科研成果的創(chuàng)新。
(四)大學專業(yè)管理統(tǒng)一化
一方面,“在當今世界,大學一直在不斷地建立研究所和教學機構,以此來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保?5]131-132專門化的技術培訓,全新的專業(yè)科目,學科的分化越來越精細,大學紛紛設立新的學院與專業(yè)。所有的人類活動都需要知識,大學對這些新領域負有責任,但問題是這些專業(yè)不能夠像商品一樣雜陳于大學之中。很多專業(yè)的知識范圍過于狹窄,以至于它們根本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作為一個專業(yè)而立足,單獨列出它們只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盲目地將它們劃入大學的領域會使大學變得雜亂而疏離。大學的理念要求將各式新穎的知識統(tǒng)一起來,與已有的專業(yè)聯(lián)系起來,給予它們正當的位置與待遇。
另一方面,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或者理科、文科等劃分形式需要被超越。將知識單方面地劃分進某個區(qū)域中,將難以為實踐學科提供足夠充實的理論基礎。因為實踐與技術問題的解決在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對立的境況下是無法實現的,技術作為一種不可抗力,單從人文角度看會突出技術的侵略性,只從自然角度看會強調技術的實用性。因此,只有當所有技術活動的基礎出于深思熟慮的意志后才能夠實現更加和諧的人類存在,為了這一目標,需要將大學專業(yè)按照統(tǒng)一的理念進行重新安排與管理。
(五)大學主體管理交往互動化
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管理“理想的狀況是管理者和教授之間能夠對話,而這些對話又是坦誠的、具有很高的道德信譽水準的”[15]180。他希望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能夠進行交往互動,進行雙向管理。任何一種單向的管理都會使教育失去原有的育人意義。就學生管理而言,他認為“如今的學生組織中再無真正的教育可言,它不過是一種社會類型的翻版”[17]154?!皩W生聯(lián)合會是一種強制的聯(lián)結,他將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無價值的事情上,建立起一種由歸屬感帶來的自信?!保?7]153 這種非對話關系是一種強制的而非自由的關系,而正是因為學生聯(lián)合會中的層級關系取代了原來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對話關系,才使其逐漸失去思想激蕩的作用。因此,他認為大學中的學生與教授不應該完全歸從于規(guī)章制度的安排,將大學視為按照一定規(guī)則晉升的場所。人應該在大學中主動尋求對話,構建對話關系。學生和教授不應僅消極地聽從管理者的要求,更要去和管理者交往互動。因為管理需要通過對話來進行,學者之間、研究者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在個別情況下,學校之間的相互交往,可以及時反饋管理上的不足,在實際情境中而非在管理者的頭腦中解決問題。
雅斯貝爾斯指出:“一種管理的精神是通過它的目標和預期來判斷的,而不只是通過發(fā)生失望的情形判斷的”[15]180。所以,盡管我們的教育管理存在種種問題,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要始終不忘理念的引導,一切切實可行的管理改善都是在精神目標的指引下完成的,這種以理念為指引的管理思想對我們今天的大學教育管理具有很大價值。
四、大學教育管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杜絕大學教育管理行政化片面發(fā)展
雅斯貝爾斯對于大學教育管理的思考可以令我們反觀當下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現在的大學教育管理中,教育行政化管理存在一定問題,人們已經習慣將上下級命令式的行政化管理作為教育管理的常態(tài)模式。但就教育而言,其本質是一種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育人事業(yè),而非只看重要求與效率的企業(yè)工作。尤其對大學而言,教育管理中更應注重學生的理智思考與自由,一旦失去理性與自由,強硬的管理模式只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敖逃芾碇杏行姓芾淼某煞?,比如教育行政部門上對下的管理像教育部對教育廳、教育廳對教育局、學校中的人事管理等,教育管理中的絕大部分包括涉及學校、學生、教師和教學的絕大部分管理均不能視作行政管理,也就是說教育管理中只有極小的部分能夠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絕大部分是不能采用行政管理方式的,教育管理更不能行政化?!保?0]49
因此,我們不應再讓教育管理技術化、科層化、制度化片面發(fā)展。一旦以絕對命令的形式去管理學生,就會使得教育管理失去人文意味而變成一種簡單的規(guī)訓活動。僅僅用行政方式辦教育、管教育,用上位者的身份面對教師與學生,會加劇學校行政人員與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加大師生的壓力,增強管理的難度,長此以往會不利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注重教育管理中教學與科研的結合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西方大學歷來倡導的理念,但這一理念的實踐在我國本土化的過程中阻礙重重。對于教師管理而言,在大學對教師教學管理的要求下,講授式的教學方式仍舊占據課堂主流地位,相當多的教師沒有培養(yǎng)學生科研思維的意識。他們只知道按照課程表完成知識型的教學任務,以至于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質疑教師或者無法轉變自身的思維方式,總是順著他人的論證邏輯思考而無法運用自身的反省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科研活動也受到一定限制,許多學校不能為教師提供融洽的學術氛圍。
如同雅斯貝爾斯所言,大學是理性的王國,它的教學水準決不能降格到中學的標準上去,而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正是大學保持自身優(yōu)越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大學中,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學術自由?!皩W術自由是一種學術責任,是科研教學活動的基礎,實現了高等教育科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保?1] 但是在嚴格的硬性管理下,教師往往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思想,大多是在重復他人話語,難以有突破性的研究進展,往往造成教學與科研相分離的局面。因此,高校在給教師分配教學任務時應當為他們合理地預留出科研活動的時間與空間,鼓勵他們從事科研活動,給予他們足夠的從事學術活動的自由并且定期安排科研進修與課程學習,建立健全嚴格、規(guī)范、有效的科研管理評價機制。因為只有整個學校注重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的結合,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科研主動性。
(三)強調教育管理各專業(yè)之間的統(tǒng)一
大學是實施教育的場所,它既要傳承現有的優(yōu)秀文化又要力求改革創(chuàng)新,這一特質要求大學既要求“穩(wěn)”,又要求“變”。因此,隨著學科發(fā)展與研究的深入,大學中容納的學院、專業(yè)、學科越來越多,由此造成“大學的膨脹”愈演愈烈。但是,并非所有專業(yè)都有必要專門設立,每一個專業(yè)的設立都需要經歷理論考察與前景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如果不考慮一個專業(yè)的理論基礎與未來發(fā)展,那么大學便很難成為理性的領域,而變成知識雜陳的場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大學專業(yè)相對受到經濟利益的影響,比如不同專業(yè)間的“冷”“熱”之爭,短期內能夠使人獲利的專業(yè)受人追捧,理論精深的基礎學科則無人問津。理論與實踐的分裂使我們不得不深思大學專業(yè)統(tǒng)一的必要。
大學各專業(yè)需要統(tǒng)一到一個理念之上,那就是發(fā)展人的理性。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嚴肅的場所,大學專業(yè)管理應當逐步統(tǒng)一,在這種統(tǒng)一的理念下,“文理可以滲透,理工可以結合,工商可以共生”[22],實現真正的交流與滲透。并且有了統(tǒng)一理念的支持,各專業(yè)之間的評價與比較應當從外部經濟利益的衡量轉移到內部學科理論發(fā)展的衡量上來,關注專業(yè)之間內部的理論發(fā)展更能夠促進大學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進程。
(四)彰顯教育管理中的人文關懷
人是教育管理的主體,是教育管理中的決定力量。教育管理應當為人的發(fā)展服務,彰顯人性之存在是教育管理要實現的目標。教育管理應當重視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點,強調管理中人的經歷、情感與體驗,一旦把“效率至上”“經濟至上”作為首要原則,采用其他領域的管理方式進行教育管理,“把企業(yè)管理、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隊管理和教育管理混淆在一起,就可能破壞了教育質量和秩序”[23]。因此,教育管理在追求科學化的同時更應當注重人文化,學校教育的進行離不開人文力量的支持。反觀今日的教育管理,人們在進行教育管理時往往忽略掉這一點,盲目地單方面對教育進行科層化、制度化、形式化管理。但是,這種受制于規(guī)則、標準、流程、制度與形式的管理追求恰恰扭曲了人本身的情感世界,壓抑了創(chuàng)造性思想的產生,將人分層、分級的評價體系,把人框定在制度框架中的管理指標恰恰鉗制了人性的生機與活力。在這樣的管理境遇中,學校中的人難以體現自身的價值與人文關懷。
所以,我們應當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教育管理中人性存在的意義,反對教育管理中的壓迫與扭曲,彰顯人的存在,使教育管理中各參與者的地位得到承認。
(五)主張將對話視作教育管理的必要形式
雅斯貝爾斯認為:“對話是探索真理和自我實現的途徑”[17]11。在他看來,對話不僅是教育得以實現的形式,也是教育本真關系的體現。因此教育管理有必要以對話的形式展開,促進教育管理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教育管理缺乏交流是產生教育管理問題的主要原因,管理者往往忽視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交流,不能很好地汲取各方面的意見,被管理者的主動性被壓制,從而逐步導致教育管理體制的僵化,而對話為打破這種僵化的局面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對話教育管理是反映時代特征的對話理念與精神在教育管理領域的應用與回應,它以科學管理為基礎機制,以人本管理的精神為價值導向,是在內蘊主體性教育管理基礎上的一種主體間性教育管理;它是教育管理相關各方在教育管理者的組織下基于各自獨立的人格和完整的個性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寬容的氛圍中,經由言語、理解、體驗、反思、互動等交流溝通路徑,共同參與,協(xié)同行動,完成管理過程,實現管理目標的一種教育管理生存方式?!保?0]31 所以,為了人能夠整體和諧發(fā)展,教育管理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讓對話成為教育管理的必要形式之一。
五、結語
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育管理思想以生存哲學、自由哲學與交往哲學為理論基礎,他從“存在”“自由”與“統(tǒng)一”的理念出發(fā),以培養(yǎng)科研工作者、自由的人、精神貴族、整全的人為目的。在其存在主義理念的指引下,雅斯貝爾斯為大學教育管理的具體操作注入新的活力,并對高等教育管理的長遠發(fā)展進行深刻反思。正如哈佛大學的羅伯特·尤里希教授所言:“我們現在還想著在學生生活的每個階段都給他們指導,還想著給他們指定讀物,還想著通過一種學究氣十足的考試控制他們的學習進度:在這些方面,我們仍然會流露出舊式教育的痕跡?!保?5]17
大學教育管理決不能僅采用一種控制的手段來實現對學生的掌控,它的最終目的不是要通過馴服培養(yǎng)溫順的人,而是把培養(yǎng)能夠運用自身理性、追求純粹真理的人作為最終價值取向。因此,雅斯貝爾斯給予我們的思考是長遠的:在追求更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的同時,我們不能放棄基本的議題與信念——即人的存在問題。
參考文獻:
[1]許鋒華.雅斯貝爾斯交往教育思想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1):13-16.
[2]侯懷銀,王俊琳.雅斯貝爾斯大學教育思想研究的歷程、主題和趨勢[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4):97-103+113.
[3]侯長林,羅靜,鄭國桂.雅斯貝爾斯大學整全人教育思想探討[J].教育探索,2016(1):17-21.
[4]王艷艷.雅斯貝爾斯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
[5]李文兵.雅斯貝爾斯的教育思想解讀及對我國的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40-43.
[6]黃英杰,崔延強.自我喚醒與教育救贖——雅斯貝爾斯教育哲學思想初探[J].復旦教育論壇,2012(1):49-54.
[7]常艷芳,常誠.大學生科學精神與技術責任理念的培育——雅斯貝爾斯科學技術教育思想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221-225.
[8]曹明海.陶冶教育:自我存在的敞亮與澄明——讀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J].中學語文教學,2013(5):1.
[9]劉黎明.論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師觀[J].復旦教育論壇,2008(5):41-44+49.
[10]劉黎明,劉汝萍.論雅斯貝爾斯的自我教育觀及其啟示[J].現代大學教育,2011(6):34-39.
[11]王立平.生成性教學:雅斯貝爾斯大學教學理念重審[J].煤炭高等教育,2022(2):1-7.
[12]金壽鐵.敞開的視域——雅斯貝爾斯哲學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3]王艷萍.靈魂的喚醒與生存的超越——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育思想解析[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0.
[14]李麗.存在與超越——雅斯貝爾斯的生存哲學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
[15]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鄒鐵軍.自由的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1.
[17]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童可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
[18]涂成林.現象學——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薩特[M].廣州:廣東出版社,1998:91.
[19]向玉喬,陳君麗.雅斯貝爾斯的交往理論探析[J].云夢學刊,2010(3):75-78.
[20]安世遨.教育管理對話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21]羅春秋.論西方高校教師文化對我國教師管理發(fā)展的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7):76-78.
[22]徐少亞.高校合并整合管理的界面探討[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4):44-48.
[23]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