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加快推進建筑業(yè)工業(yè)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許多高校正積極建設智能建造專業(yè),并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專業(yè)課程。其中,建筑3D打印是智能建造專業(yè)的一項特色課程,其教學內容涵蓋機械、材料、信息等領域。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大范圍實驗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知識理解效率低,以及大范圍實驗受制于3D打印的高成本、長制作周期和低成品率的限制;因此,有必要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本研究以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建造專業(yè)建筑3D打印課程教學為例,討論了建筑3D打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內容設計與實踐運行。該課程搭建了建筑3D打印虛擬仿真系統(tǒng),提供三維模型格式轉換、模型自動檢測、模型修復等工具,使學生能夠進行虛擬打印操作,以最低成本和最短時間對打印模型參數進行調整。此外,使用基于工業(yè)級六軸機械臂的建筑3D打印設備進行線下打印實踐,建立了標準化的打印工藝流程,以確保打印構件的高精度成型。通過“月壺尊”殼體結構混凝土3D打印案例,介紹了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完整學習過程。該教學模式符合智能建造專業(yè)掌握一種軟件語言、驅動一臺硬件設備、解決一個工程問題的“三個一”人才培養(yǎng)理念,為其他高校開展建筑3D打印教學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建筑3D打印;線下線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智能建造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4)06-0136-08
我國正處于從“建造大國”向“建造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智能建造助力“中國建造”。為了推動我國智能建造的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響應國家的戰(zhàn)略需求,全國已有超過百所高校開設了智能建造專業(yè)。這些高校根據自身特色,提供了多樣化的專業(yè)課程。其中,建筑3D打印作為許多高校智能建造專業(yè)的特色課程,涵蓋了機械、材料和信息等領域的跨學科融合。然而,建筑3D打印教學實踐面臨著雙重挑戰(zhàn)。一方面,由于3D打印設備和材料成本高、制作周期長、成品率低,建筑3D打印教學通常依賴于教師主導的課堂講授或演示實驗等方式[1];另一方面,僅僅通過傳統(tǒng)課堂教學無法讓學生全方位直觀感受建筑3D打印全過程,從而導致學生出現學習興趣不高、知識理解低效等問題。在智能建造學科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有必要探索創(chuàng)新建筑3D打印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2]。
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fā)的《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加快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良性互動。在這一文件的指導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及方法得到了多個學科領域的高度重視。在相關研究方面,葉興琳等[3]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和智慧教學平臺,構建了基于線上線下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新模式。盧嫣等[4]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改進了高分子基礎實驗教學。徐敬海等[5]設計了線上線下混合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框架與方法。周小龍等[6]介紹了工程案例與虛擬實驗在建筑結構抗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從可視化的地震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學生對抗震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戴北冰等[7]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建設仿真實驗平臺,有效克服了傳統(tǒng)土力學課程中存在的知識點繁多、內容體系復雜,以及實驗教學受時間、空間和資源限制等問題,提升了土力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化解建筑3D打印教學的實踐困境、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理論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既保留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互動性和社交性,又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化學習工具,幫助教師在引導、啟發(fā)和監(jiān)控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8]。這一特征對于培養(yǎng)學生在建筑3D打印學習中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具有顯著作用,同時也能有效規(guī)避大范圍開展建筑3D打印實驗所面臨的各種弊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關于建筑3D打印教學實踐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還不夠充分,缺乏針對線上線下內容安排和協同方式的實踐經驗。
本文以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建造專業(yè)的建筑3D打印課程為研究對象,旨在深入闡釋智能建造專業(yè)“三個一”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探索虛實結合的線上線下教學實踐,構建理論與實踐、學習與使用一體化的實驗實訓教學模式。這種教學實踐不僅有助于滿足本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而且還將推進智能建造核心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智能建造專業(yè)教育的整體質量。
一、課程內容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建造專業(yè)自2020年開始招生,旨在培養(yǎng)具備智能建造研究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國際視野,既能在智能建造領域從事智能設計、智能施工、智能運維等技術性工作,又能在人工智能領域從事科技開發(fā)與組織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智能建造專業(yè)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入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如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人機混合智能、無人自主智能等,將其與先進工程建造相結合,實現了教學內容的融合創(chuàng)新。同時,在夯實傳統(tǒng)土木工程基礎課程知識的基礎上,還堅持“三個一”人才培養(yǎng)理念,即通過教學與實踐培養(yǎng)學生至少掌握一種軟件語言(計算機),驅動一臺設備(機械),解決一個工程問題(土木)。建筑3D打印作為智能建造專業(yè)的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實踐的重要平臺,使其能夠熟練應用建筑3D打印技術,并掌握開發(fā)3D打印應用系統(tǒng)的關鍵技能。
建筑3D打印技術是一種快速成形的先進建造技術[9]。該技術以數字模型為基礎,通過計算機智能控制實現建筑構件的免模板施工工藝,尤其在異形結構建造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10]。在設計建筑3D打印課程時,需要充分考慮該技術的綜合性和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將課程內容劃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圍繞建筑3D打印設備的執(zhí)行機構、驅動裝置、材料性質,以及控制系統(tǒng),旨在使學生掌握該技術的基本原理。建筑3D打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主要側重于課程的實踐部分,如圖1所示。鑒于建筑3D打印涉及多個界面的軟硬件操作,學生在進行實踐操作前,必須在理論學習階段全面掌握相關軟硬件的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
為實現虛擬仿真打印,需要搭建建筑3D打印虛擬仿真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提供常用的3D打印建模工具,如3D模型格式轉換、模型自動檢測、模型修復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該系統(tǒng)進行多種結構的混凝土構件建模。通過機器人操作系統(tǒng)(Robot Operating System,ROS)規(guī)劃虛擬打印路徑,并通過離線編程將規(guī)劃路徑轉化為機械臂運動的指令集,以完成虛擬打印仿真。這種虛擬仿真打印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實際打印操作之前,靈活配置不同的打印參數并對比分析相應的打印效果。面對效果不夠理想的情況,學生能夠以最低成本和最短時間對初始模型參數進行修改或調整,從而提高實際打印操作效率和成果質量。
真實打印操作則使用基于工業(yè)級六軸機械臂的建筑3D打印設備。在真實打印的準備、打印和收尾環(huán)節(jié),均配備專門的實驗員,指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將建筑3D打印的關鍵步驟及常見實踐問題整理成電子版指導手冊,以供學生持續(xù)學習建筑3D打印相關知識。
基于上述課程內容設計與混合式教學思路,華中科技大學相關團隊將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輕量化可重構月面建造方法研究”“面向建筑行業(yè)典型應用的機器人關鍵技術與系統(tǒng)”等研究成果融入智能建造專業(yè)的建筑3D打印教學環(huán)節(jié)。以下將以“月壺尊”殼體結構3D打印為例,介紹建筑3D打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踐運行情況。
二、線上虛擬仿真
建筑3D打印線上虛擬仿真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3D打印結構建模、3D打印切片、格式轉化、虛擬打印路徑規(guī)劃等內容(見圖2),掌握Rhino、Simplify3D、RobotStudio等軟件的具體功能與操作。
(一) 基于Rhino的3D打印結構建模
按照常規(guī)的建筑3D打印實踐流程,線上虛擬仿真教學的第一部分內容是指導學生利用Rhino參數化設計軟件完成3D打印結構的建模。在此過程中,學生需注意實際打印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人為誤差,以及機械臂的運動范圍、噴頭精度等因素帶來的打印局限性。比如,模型在豎直方向超過35°傾斜角度時,容易導致打印構件塌陷。完成3D虛擬模型后,教師將引導學生關注后續(xù)注意事項,包括對模型的尺寸、傾斜角度等主要指標進行檢查和確認。在確保檢查結果符合要求后,教師將指導學生導出STL格式文件,以便進行下一步3D打印切片。本部分內容共計4課時。
(二) 基于Simplify3D的3D打印結構分析
線上虛擬仿真教學的第二部分內容是指導學生利用Simplify3D軟件對已建立的3D打印結構進行分析。Simplify3D為學生提供了易于使用的交互界面,便于導入3D模型文件并分析潛在的幾何形狀網格錯誤,如孔、薄壁或自相交等(如圖3)。學生還可以利用Simplify3D的快速編輯工具,自定義支撐位置和形狀。根據打印要求,學生在編輯打印過程的設置中可以調整具體的打印參數,如噴嘴直徑、擠出寬度、層高、封頂和封底層數、外殼周長和打印方向等。
在本案例的“月壺尊”切片設置中,模型尺寸直徑為200 mm,噴嘴直徑為10 mm,層高為3 mm??紤]泵機擠出速率及二級噴頭擠出速率的影響,將擠出線寬設置為5 mm。這樣的參數設置使得“月壺尊”能夠保持整體形狀,層與層之間的連接度較好,并且內部帶肋部分能夠與內圈有效連接,從而避免了斷料、斷點等問題,符合打印要求。本部分內容共計4課時。
(三) 基于RobotStudio的虛擬打印路徑規(guī)劃
線上虛擬仿真教學的最后一部分內容是指導學生利用RobotStudio軟件進行虛擬打印路徑規(guī)劃,這也是線上虛擬仿真的重點內容。此部分主要利用與機械臂配套的RobotStudio軟件,搭建虛擬仿真系統(tǒng),進而模擬整個打印過程,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教師指導學生在仿真系統(tǒng)中添加3D打印現場環(huán)境模型,導入3D打印機械臂及末端噴嘴模型,輸入機械臂姿態(tài)、打印工具姿態(tài)、外部軸位等驅動信息,隨后利用模擬示教器對虛擬機械臂進行示教。
仿真系統(tǒng)提取路徑規(guī)劃點的三維坐標信息,形成可視化的預打印路徑和設備運動指令,從而使虛擬機械臂執(zhí)行虛擬打印作業(yè)。然而,僅僅觀看機械臂的運動無法檢查打印路徑是否存在錯誤,也無法優(yōu)化相關參數;因此,利用RobotStudio軟件自帶的TCP跟蹤功能,實時顯示機械臂和末端噴嘴的位置與姿態(tài)信息,并通過“單步前進”和“單步后退”功能,將路徑上一個點作為當前節(jié)點,讓學生仔細觀察虛擬打印的過程(見圖4)。此功能有助于檢查規(guī)劃路徑的合理性和打印過程的流暢性,還能對路徑規(guī)劃的細節(jié)進行微調,從而提高真實打印的成功率。本部分內容共計4課時。
三、線下真實打印
通過課前學習和線上虛擬仿真,學生對3D打印實驗內容、步驟和相關設備形成了初步了解。在進行線下真實打印前,教師將學生分成4~6人一組,提前安排操作任務,每組學生輪流完成線下3D打印實驗準備、打印和收尾三個環(huán)節(jié)的相關工作??紤]打印成功率受打印機械設備、打印模型構造、混凝土材料性能、攪拌時間和運輸工藝等因素的影響,線下真實打印操作需要固定打印工藝流程,使打印過程標準化。這樣既可以減輕設備不足的壓力,又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
在準備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析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包括材料攪拌、表觀形態(tài)觀察、擠壓測試、凝結時間和稠度測試等,判斷混凝土材料是否適合3D打?。ㄒ妶D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虛擬3D建模的理想環(huán)境出發(fā),思考線下實驗中的注意事項,例如如何減少各種干擾對打印成果的影響。待準備完畢后,學生將真實體驗線下3D打印過程。
首先,將水泥、砂等干料與快硬劑、增稠劑等添加劑加入砂漿攪拌機中充分混合。待干攪完成后,加入適量水及含有減水劑的水溶液,再充分攪拌,以確?;炷敛荒獭嚢柰瓿珊?,將混凝土從攪拌機移至泵機中,開始運輸至噴頭處。本實驗的噴頭增加了一個螺旋裝置,以實現打印過程中的混凝土攪拌,避免了混凝土在噴頭處停留過久而硬化,防止噴頭堵塞或斷料現象的發(fā)生。本部分內容共計3課時。
在打印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操作臺打開切片模型,按照線上虛擬仿真結果設置打印參數。在打印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醒學生觀察管道和噴頭的運動情況。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性質,需實時控制打印過程中機械臂的移動速率和泵機的混凝土輸送速率(見圖6),以免混凝土中出現空氣導致斷料現象的發(fā)生。圖7展示了“月壺尊”殼體結構3D打印的部分過程。
此外,為了實時監(jiān)控打印過程,支持后續(xù)對打印成果進行三維重構和打印過程優(yōu)化,在打印區(qū)域的四周布設了四個球型攝像頭,構成360°監(jiān)控系統(tǒng)(見圖8)。在“月壺尊”殼體結構混凝土3D打印過程中,啟動攝像頭并開啟錄屏裝置,可以實現全方位的視覺檢測。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3D打印過程中的影像,并與3D打印的虛擬仿真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導致虛擬和實體打印差異的原因與對策,例如材料配比、工藝流程和人員操作等。本部分內容共計6課時。
在收尾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設備進行清洗、歸位。學生需要掌握如下操作流程:將噴頭移開打印區(qū)域,清除管道和噴頭中剩余的混凝土,并在泵機排空混凝土后加水,防止泵機空轉損壞;在各機械設備清洗干凈后,使用高壓水槍清洗地面,將各個工具擺放至規(guī)定位置。教師在收尾工作完成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虛擬仿真打印對實際3D打印的支持作用。本部分內容共計3課時,至此整個建筑3D打印課程結束。
四、學生反饋與教學創(chuàng)新點
針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開展建筑3D打印等智能建造技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對教學方式及內容進行了優(yōu)化,獲得了學生的積極反饋。超過80%的學生認為,虛擬打印仿真環(huán)節(jié)為其提供了充足的學習和探索空間,而線下真實打印環(huán)節(jié)在標準化流程和電子版指導手冊的引導下,使其能夠全面掌握科學的操作流程。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接觸了機器人控制、視覺檢測等相關知識,激發(fā)了其創(chuàng)新精神。根據學生的反饋,為了更好地總結實踐過程中的操作技巧,可在收尾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引入課堂討論,讓不同小組分享彼此的操作經驗,還可考慮將實驗過程制作成視頻材料,供學生課后復習,以強化認知,進一步提高其對建筑3D打印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本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點總結如下。
(一) 多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實驗
建筑3D打印實驗涉及多種軟硬件的操作,是智能建造專業(yè)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及機械設計制造等多學科的交叉拓展。采用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開展實驗,通過實際操作、觀察和總結,深入探索答案,從而奠定扎實的知識基礎,并培養(yǎng)其科學探索精神。
(二) 科研成果快速反哺教學
目前,建筑3D打印技術尚處于初級階段,需在打印設備、材料及工藝等方面進一步改進[11]。本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建筑3D打印虛擬仿真系統(tǒng)在實驗教學和科研方面的一致性及其基本相似的構成要素,通過建立虛擬仿真系統(tǒng)迅速整理建筑3D打印構件庫,將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從而推動研學轉化。
(三) 多功能開放式教學平臺
建筑3D打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普及建筑3D打印、虛擬仿真等智能建造技術的重要知識,鼓勵技術學習與分享交流。相關軟硬件設施設備既支持驗證性實驗,又可以進行更為復雜的綜合性實驗,匯聚學生的創(chuàng)新智慧,引導其在材料優(yōu)化、工藝改良、硬軟件性能提升等多方面探索高成形質量的3D打印成果。
五、總結
為滿足智能建造專業(yè)人才的知識需求,眾多高校相繼開設了建筑3D打印等課程,對學生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本研究詳細介紹了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建造專業(yè)中建筑3D打印課程所采用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該模式設計旨在滿足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三個一”要求,使學生能夠借助建筑3D打印虛擬仿真系統(tǒng)分析理論打印效果,優(yōu)化參數配置,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際的3D打印實驗。通過線上線下協同和虛實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打印模型構造、混凝土材料配比、打印機械設備、混凝土攪拌和運輸工藝、打印方法等關鍵知識。
參考文獻:
[1] 王明振,高霖.“新工科”背景下3D打印技術在“土木工程結構實驗”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現代化,2018,5(23):202-206,223.
[2] 王家慶,王立彬,李強,等. 新工科視域下增材智能建造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22(25):49-52.
[3] 葉興琳,崔桃,喻國貞,等. 基于線上線下和虛擬仿真實驗技術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J]. 廣東化工,2021,48(2):174-177.
[4] 盧嫣,黃劍華,趙青華,等. 線上線下和“虛-實”組合教學法在高分子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探索[J]. 高分子通報,2022(4):79-83.
[5] 徐敬海,董有福,張云鵬,等. 線上線下混合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 測繪通報,2022(S1):88-93.
[6] 周小龍,劉章軍,盧海林,等. 工程案例與虛擬實驗在建筑結構抗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5):149-155.
[7] 戴北冰,趙紅芬,常丹,等.“虛實結合”在土力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 高等建筑教育,2023,32(4):112-119.
[8] 胡安峰,楊仲軒,朱斌,等. 土力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 高等建筑教育,2021,30(6):24-31.
[9] 周馬技,彭博遠,李古. 建筑3D打印技術的研究與發(fā)展[C]// 全國現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學術委員會. 第二十三屆全國現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3:348-353.
[10] 王培濤,任奮華,蔡美峰. 基于虛擬現實和3D打印技術的“虛實結合” 教學模式在巖土工程課程中的應用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156-161.
[11] Khan S M ,Sanchez F ,Zhou H . 3-D printing of concrete: Beyond horizons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20,133.
(責任編輯 梁遠華)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共同體建設項目重點課題(2022XD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