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21SJA0376);南京體育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G202105);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B/2022/01/172)。
作者簡介:霍軍(1977—),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 ]
Thoughts and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HUO Jun, etal.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摘要:文章對我國中小學校體育督導評估體系構建的思路與依據進行研究,認為:學校體育督導評估體系構建的思路為堅持“教育強國”戰(zhàn)略導向,實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向驅動,完善“國家、地方、學校”三方職責,處理“督導與評估、督導與指導、督導與反饋、督政與督學”四種關系;學校體育督導評估體系構建的依據有“管辦評分離”的教育學依據、“消除顧慮與慣性思維”的心理學依據、“政府與社會共治”的管理學依據、“國民健康與青少年體質提升”的社會學依據。
關鍵詞:學校體育;督導評估體系;構建思路;構建依據
教育督導評估是教育督導部門的基本職能,是依據有關教育的方針、政策、法規(guī)和教育目標,對教育管理水平、教育質量、辦學效益及其相關因素進行系統評估和價值判斷[1]。教育督導評估指標不僅是督學實施督導的工具和依據,更是我國教育水平的基準與底線,有效的督導評估指標能夠縮小教育差距,提升整體教育質量。從督導的職能來看,教育督導評估包含督政、督學、評估監(jiān)測三個方面,其中的督政、督學往往由政府部門聯合教育督導部門開展工作,而評估監(jiān)測既有行政部門開展的監(jiān)測,又有政府委托社會機構開展的監(jiān)測。簡而言之,教育督導評估既含有督政、督學工作,又含有評估監(jiān)測工作;既有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開展的工作,又有社會、中介、第三方組織開展的工作;既要體現國家意志和統籌管理,又要體現地方特色、立足區(qū)域教育需求。
1 學校體育督導評估體系構建的思路
我國中小學校體育督導評估體系構建的宏觀思路為“堅持一個戰(zhàn)略導向,實施雙向驅動,完善三方職責,處理四種關系”。
總體而言,指標體系以2017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的《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為基本準繩,適度增加或刪減一些指標,同時做到剛性與彈性、標準與靈活的有機結合。
1.1 堅持“一個導向”:教育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導向和部署
學校教育關系國民素質、科技提升、核心價值觀踐行等諸多方面。教育強國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內容之一,以服務國家發(fā)展為導向,提升教育供給水平[2];立足于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頭等大事抓緊抓好[3]。教育督導是教育強國的根基和保障,教育督導評估的統籌在于國家教育督導委員會和省域統籌,而具體實施和落實則細化到省、市、縣、校等部門,各部門通力協作、目標一致,集中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眾所周知,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教育事業(yè)起著重要作用。學校體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的有效構建,極大地促進了學校體育乃至學校教育的管理機制和治理機制,集中體現了教育強國、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有效提升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身心素質。
1.2 實施“雙向驅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互動機制
對于教育實踐,督導評估的驅動方式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形式。現實的教育督導評估給我們的感覺是帶有明顯命令式的上級對下級的檢查和評價,然而管理的核心價值并非如此,自下而上的驅動方式和互動形式同樣真實有效。上級部門可以下發(fā)文件、部署任務,下級部門遵照執(zhí)行,這就是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和督導形式;而下級部門也可以把意見反饋給上級,對上級進行監(jiān)督和舉報,這同樣是當今教育督導評估的形式,一樣具有實操功效。由此可見,在構建學校體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時,不但要考慮國家層面、政府層面、管理層面的意志和要求,更要遵循中小學?;鶎拥默F實規(guī)律、聽取師生的迫切心聲、了解基層政府的實況,這些均為督導評估的利益共同體,都應得到尊重,過分強調單向或單方面都有失偏頗。
1.3 完善“三方職責”:國家、地方和學校都具有監(jiān)督、評估、指導職責
教育督導評估的職責包含很多方面,主要體現在“規(guī)范辦學”和“提高教學質量”兩大方面。督導評估的實施主體有國家、地方和學校,這三方主體對督導評估工作都具有監(jiān)督權、評價權和指導權。中央或國家層面的督導部門有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省市縣層面有政府督導委員會、教育廳、體育局等,學校層面有督導組、督導室(校長或副校長負責人,配備專門的巡視員、督學人員等),這三方主體執(zhí)行和實施的督導評估類型不同。國家層面的督導評估往往是定期或不定期對下級政府和學校進行督導評估,一般是每兩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頻次較低;而地方部門和學校層面的督導評估往往是隨時隨地進行的,頻次較高。同時,層次越高的督導部門執(zhí)行著更為宏觀的督導評估工作,更多指標體系按照國家指標進行;而層次越低的部門執(zhí)行著更為微觀的督導評估工作,除了執(zhí)行國家標準外,還要設置有部分地方指標或特色指標。
1.4 處理“四種關系”:督導與評估,督導與指導,督導與反饋,督政與督學
(1)處理好督導與評估的關系:督導與評估是分不開的,督導是監(jiān)督與指導,評估既是測量和測評,又是督導的根基和數據支撐。由此可見,二者相互支撐、相互依存,離開督導的評估是漫無目的的,離開評估的督導是要迷失方向的,兩者之間必須協調配合。
(2)處理好督導與指導的關系:教育督導評估中的督導涵蓋了監(jiān)督與指導,評估是督導的過程,而最終的結果和落腳點是指導,指導體現了督導的方向和成效指引。如果離開了指導和建議,督導就只是形式而已,沒有結果的督導必然走向死胡同。
(3)處理好督導與反饋的關系:督導評估過程中出現的數據和成效要及時反饋和公示,只有督導沒有反饋的督導評估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走了一半的路就停下了。反饋是檢驗的前提,是分析督導效果的保障,同時也是后續(xù)督導結果處理的依據和準繩。
(4)處理好督政與督學的關系:督導包含督政與督學,督政集中體現在督促和指導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和行政管理,督學則集中體現在學校的辦學和教育教學方面,兩者缺一不可,需通力合作。政府管理也好,學校辦學也好,共同的目標都是提升教育質量,二者不可分割。
2 學校體育督導評估體系構建的依據
近年來,各地積極開展中小學校體育督導評估工作,有效促進了中小學校體育工作健康有序發(fā)展,取得了較好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督導經驗。國務院辦公廳指出,加強學校體育督導檢查,建立科學的專項督查、抽查、公共制度和行政問責機制[4]。《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辦法》是國家層面制定的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5]。學校體育督導評估體系的構建應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根本遵循,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基礎,從多維視角加以分析并制定較為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
2.1 教育學依據——教育“管辦評”分離
推進學校體育督導評估是深化教育改革“管辦評”分離、科學完善學校體育評估體系的重要途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明確各級政府責任,規(guī)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guī)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jiān)測[7]?!督逃筷P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 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提出,在做好內部評估的同時,要主動委托第三方開展全面、深入、客觀地評估[8]。政府購買使得中小學不再關起門來辦教育、視野得以更開闊、課程體系更豐富[9]。第三方評估監(jiān)測為督政和督學提供客觀依據[10],為教育管辦評分離貢獻力量,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和實施科學管理提供參考。
2.2 心理學依據——消除顧慮與慣性思維
我國幾千年的教育理念和根深蒂固的思維觀念,使得人們對政府辦教育、政府管教育、政府評教育的思維深信不疑。大部分人對待政府辦教育、政府評教育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聽之任之,沒有半點質疑。而對待社會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態(tài)度卻大不同,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和慣性思維,絕大部分人從心理上不能接受社會評教育這樣的新鮮事物,思維和觀念上自然而然地出現排斥和抵觸,對待社會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客觀性和公正性質疑聲不斷,猜疑、懷疑情緒油然而生。當然,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管和監(jiān)督也至關重要,在給予第三方社會組織機構獨立行使教育評價的同時,也要強化監(jiān)督、防范道德風險。社會各界人士要廣泛宣傳動員,消除百姓心中的猜疑和顧慮,積極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并主動行使公眾監(jiān)督的權利。
2.3 管理學依據——政府與社會共治
早期的教育督導,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行政視導,其主要目的在于檢查和考核學校和教師工作的優(yōu)劣。從現代教育的功能來看,教育督導由最初的單一功能,向決策、監(jiān)督、執(zhí)行、反饋的多方位的方向發(fā)展,發(fā)揮著監(jiān)督、評價、協調、指導的功能。俞可平提倡的“善治”,將其解釋為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征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這些提法的相同之處在于強調國家權威與社會力量的合作協同,共同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參與到社會治理之中。轉型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建,不應再只是一味以“社會”抵抗“國家”,而應努力建構一種“國家”與“社會”有機結合的共治模式。目前在我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中,國家形塑與社會自我生長的博弈力量之間已日益形成一種國家主導、社會協同的“強國家—強社會”發(fā)展趨勢。通過滿足部分社會組織需求、適度扶持“可控”的民間組織。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也主動配合國家發(fā)展政策,以換取更多發(fā)展資源,獲得解放性的發(fā)展力量。
2.4 社會學依據:國民健康與青少年體質提升
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僅關系到個人成長,還與整個民族未來的健康發(fā)展息息相關,關系到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開展學校體育工作、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fā)展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同時全社會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賦予了學校體育工作新的歷史使命。地方政府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有效擴散的實現,有賴于政治勢能與政策類型的雙重作用[11]。學校體育督導的內容,不僅要查看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體育成績達標率、體質測試的合格率、學生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學生的生活方式,還針對學校體育辦學條件,如場地器材配備、師資情況等進行全面的督導。學校體育督導評估能夠確保制度的落實,有利于監(jiān)督指導學校體育。以學校體育督導的政策法規(guī)為基礎支撐,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全面、指標科學、程序嚴格的學校體育工作評價機制,以實際行動去落實政策,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開展學校體育督導工作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在教育理論、體育理論、學校體育督導理論的指導下,組織相關人員認真開展體育工作,以保證學校體育工作有效進行。
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戰(zhàn)略定位,為今后一個時期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要落實這一目標和要求,需要學校體育把握機遇,重塑時代發(fā)展目標,創(chuàng)新督導管理制度,轉變督導方式,把學校體育放在了國家發(fā)展的重要位置上。建立學校體育工作“監(jiān)督—評估—報告”三位一體的管理制度框架,旨在從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出發(fā),強化學校體育督導評估工作,以全體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為基礎,以構建學校體育督導為任務,重點建設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學校體育工作評估、政府履職績效考核機制;著力完善上好體育課、每天鍛煉一小時、構建校園學校體育文化環(huán)境以及改善學校體育辦學條件等領域的管理規(guī)范和技術標準,規(guī)范學校辦學行為,落實學校體育政策。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督導團辦公室.中小學校督導評估及法規(guī)文件要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周洪宇.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 推進教育強國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22(2):1.
[3]夏文斌.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引領教育強國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21(23):1.
[4]新華社.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
xinwen/2016-05/06/content_5070968.htm.
[5]教育部.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辦法》[EB/OL].http://www.moe.gov.cn/
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04/t20170410_302265.html.
[6]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
0)[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
[7]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
_2528179.htm.
[8]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 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2/s7049/201505/t20150506_189460.html.
[9]宋亮.政府購買:中小學不再關起門來辦教育[J].教育,2016(27):17-18.
[10]霍軍,陳俊.學校體育督導組織實施、困境與破解:基于第三方評估的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2):141
-150.
[11]郇昌店.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擴散:模式、效應與改進策略:基于政策類型與政治勢能的交叉框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0,3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