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是兼具學科性與人文性的重要基礎學科,也是滲透立德樹人理念、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重要載體。在新課程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當前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負責完成基本的教育工作,向學生傳授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還要在此過程中巧妙地將立德樹人滲透其中,讓學生的知識積累與道德素養(yǎng)得到同步提升與發(fā)展?;诖耍疚闹攸c圍繞怎樣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進行立德樹人教育進行探究。
關鍵詞 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10-0038-03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痹诋斍靶抡n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學業(yè),解除疑難,更要注重“傳道”。這里的“道”指得不單單是道理,而是更偏重于道德層面的教育。也就是說,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立德樹人,讓學生可以在體驗語文學科魅力的同時,獲得心靈上的洗滌與思想上的升華,不僅能夠扎實地掌握相應的語文基礎知識,還能提高道德素養(yǎng),成長為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
一、“立德樹人”的教育內涵
中國歷史文化有著悠久的“立德”和“樹人”傳統(tǒng)。何謂“立德”?“立德”就是樹立德業(yè)?!蹲髠鳌飞险f:“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边@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三不朽”說,即先樹立德行,再建立功業(yè)和著書立說。此“三不朽”是中國歷史上有志者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標和理想,被歷代知識分子奉為圭臬。何謂“樹人”?“樹人”即培養(yǎng)人才。先秦典籍《管子》上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边@是中國常講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指“樹人”之不易。“立德”與“樹人”,“立德”在先,自身德立,再垂范他人,“樹人”是“立德”所要達到的結果或實現(xiàn)的總目標。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解讀立德樹人,則是指通過教育,逐步完善學生的“三觀”,使之能夠逐步成長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學生只有建立起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才會生成學習的動力,才會為日后的成才奠定基礎。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立德樹人擺在首位,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努力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理論的深刻闡述是鑒于他對新時代中國教育現(xiàn)狀的了解和把握,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這一理論的豐富內涵,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想保證。立德樹人從根本上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其思想內涵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德立身?!耙缘铝⑸怼本褪且缘抡?。“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師者,人之模范也”。師德需要培養(yǎng),更重在自身修養(yǎng)。第二,以德立學。“以德立學”是強調德與學的統(tǒng)一?!皩W”的最初本意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德”是“學”的前提,以德立學就是教師要用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引領和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第三,以德施教。語文教師要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為學生注入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讓教學有思想、有靈魂、有追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水平。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可行性
立德樹人是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是關系到民族復興的關鍵問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撰過程中極為注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的融入,自編撰之初,編委會便注重整體規(guī)劃,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進行細化,滲透在教材內容中。教材編者將這些道德思想和價值觀念融合于課堂教學、綜合實踐、作文練習等模塊,意在給語文教師指明方向,使其可以借助語文學科教學來達到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更自覺地將正確的道德思想和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1]
新編語文教科書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相比以往,其知識內容更加豐富,適用的教學形式更加生動,閱讀范圍也更加寬泛,為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fā)揮開辟了多種渠道和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自主選擇活動形式,自主開展學習活動。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具有豐富傳統(tǒng)文化內涵與思想道德觀念的教學內容,不但能帶動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還會使他們的道德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更加凸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加彰顯文學的魅力,力求以學生為主體,推動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和提升,有助于學生在未來更好地立足于社會,更好地促進社會發(fā)展。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相關策略
(一)賞析名篇名言,抓住重點
德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在不斷提高自己及養(yǎng)成優(yōu)秀人格的過程中,使自身整體素養(yǎng)得以提升,使他們將來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教材名篇中的名言是對思想哲理的高度凝練,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升華,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抓住重點,有效結合教材中的名篇名言,滲透立德樹人理念,讓學生在誦讀和積累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
比如,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中的《愛蓮說》一篇,主要講述的是蓮花高潔、纖塵不染的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介紹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當時在朝為官,但官場中的貪污腐敗現(xiàn)象比比皆是,作者便作此文,以表示自己清廉、高潔的決心。教師以此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一個品行正直、高潔的人。
又如在學習《語文》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一文時,教師可鼓勵學生聯(lián)系當下的時代背景,談一談對“愚公精神”的感悟,使學生在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愚公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決心,使其能夠從中得到更多啟示,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踐行當代“愚公精神”,即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堅持不懈、爭取勝利,使學生能夠逐步養(yǎng)成堅毅的品格。
(二)采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也越來越強調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即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文章,這些內容是有效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載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作文是密不可分的,閱讀是輸入,是作文的根本;寫作是輸出,是對閱讀學習的進一步思考、總結與升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課程教學資源,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有效地進行作文教學,引導學生抒情言志,并滲透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推動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2]
例如,在《愛蓮說》這篇文章的教學中,為了鞏固學生對托物言志手法的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來贊揚抗疫一線的醫(yī)務人員的奉獻精神和堅毅品格。(示例:我愛梅花,因為它傲雪而不凋,恰如堅貞頑強,斗志昂揚的白衣英雄們)文為心生,最后的練筆滲透,是學生將課堂所學的道德內化成自己的理解,再外化成文字的過程??简瀸W生文筆的同時,也是在考查學生對課堂所學的理解的準確性和深刻性。
又如,在《語文》八年級上冊《〈孟子〉三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其中的“富貴不能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為重點,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讀后感,從微寫作開始,逐漸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將語言、話題素材與自身思維進行完美的整合,在提高學生語言運用及輸出能力的同時,加深其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與感悟,促進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有效結合課內外閱讀,陶冶學生情操
盡管初中語文課堂是推進立德樹人教育的有效載體,但語文課堂時間畢竟有限,因此想單純通過語文課堂來對學生開展立德樹人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教師要對語文課堂教學加以拓展,有效借助課內學習進行相應的拓展延伸,將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有效融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還能夠有效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3]
例如,在學完《〈己亥雜詩〉其五》后,教師可布置一個課外活動,收集與“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相關的古詩文名句,使學生在課后積累相應的古詩詞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體會不同詩人的遠大政治理想及高潔品質。賞析課文《愛蓮說》的中心句“蓮,花之君子者也”時,除了學習文中“蓮”所具備的君子品質外,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補充拓展《論語》中對君子內涵的解讀,“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在豐富“君子”內涵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君子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此外,教師也要有效運用課本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的整本書閱讀,比如,在學習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龜雖壽》時,教師要有效發(fā)揮其中的思想道德引領作用,引導他們在課外古詩詞誦讀中了解和感受作者融于詩中的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品質。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此類題材文學作品的課外閱讀,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其責任心,使他們見賢思齊,形成同樣的高貴品質。
(四)巧設教學情境,有效培養(yǎng)學生德育素養(yǎng)
當前是信息化時代,諸多先進的教學手段已被引入教育領域,也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提供了相應的幫助。因此,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利用更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來輔助課堂教學,為學生營造更加靈活、生動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極具故事性、畫面感與感染力的文章,且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教師便可以此為抓手來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接受德育熏陶。[4]
比如,在名著《紅星照耀中國》導讀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或視頻介紹延安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參觀”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中使用過的一些物件,調動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讓學生結合名著《紅星照耀中國》的閱讀內容,為主館設計一個人物雕像或人物群雕像,闡述雕像背后的故事情節(jié),解釋人物選擇、人物位置擺放的理由,描述人物雕刻時應設計怎樣的動作、神態(tài)等,并為這個雕塑擬取一個名字,設計一段文字介紹。在這樣的虛擬情境教學中,讓學生欣然走進名著,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在設計雕塑的教學活動中,考查學生對名著閱讀人物形象、名著主題的理解,鍛煉他們的文字運用能力,讓學生感同身受地體驗那段難忘的紅色歲月,從而心生愛國情,立下報國志。
又如,在講授《孔乙己》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在課前搜集相關的影視素材并進行相應的剪輯、整合,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影視片段,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孔乙己的凄涼生活。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劇的原因:一是階級社會的制度弊端(封建社會科舉制使得讀書人崇尚功名、輕視勞力);二是當時麻木、冷酷的社會環(huán)境(孔乙己被打斷腿,不但無人憐憫,反而被酒館客人和掌柜取笑);三是孔乙己本人的個性缺陷(孔乙己讀書不能進學,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抱殘守缺,好喝懶做)。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將學生帶入相應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使其體會到當前時代的美好,還能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使立德樹人教育更好地在初中語文課堂落地生根。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不僅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教育主旋律,也是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靈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立德樹人教育,不但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操,促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所以,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進一步發(fā)掘課程中的德育內容,積極探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策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陸丹,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朝前路實驗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參考文獻:
[1] 宋茹.讓德育之花綻放課堂——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學苑教育,2018(4):37.
[2] 雷富貴.讓德育之花開滿初中語文課堂[J].新課程(中),2015(10):15.
[3] 王麗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J].中國高新區(qū),2018(9):105.
[4] 張琰,趙靜.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探尋[J].學周刊,2018(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