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杏燕
摘 要:活動體驗是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的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將學生的品德養(yǎng)成歸功于他們的生活體驗。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合理地運用這種教育方式,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學到知識,讓教師能夠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分析能力,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活動體驗;道德與法治課堂;小學教育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活動體驗使學生親身經(jīng)歷課本中的理論,借助自身的體驗感受生活。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將學生的品德養(yǎng)成歸功于他們的生活體驗,尤其是小學生直觀的感受比意識灌輸?shù)男Ч??;顒芋w驗可以幫助學生分辨是非,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能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效果。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活動體驗,鋪墊生動有趣的課堂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題材,正確地進行引導,使兒童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體驗并獲得發(fā)展。在教學中,筆者將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情境再現(xiàn),引領學生在課堂中走進他們自己的生活世界。
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中的《我不拖拉》時,筆者就抓住學生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時間觀念不強,平時在學校和家里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拖拉現(xiàn)象。在課前,筆者捕捉了學生做事拖拉的生活情境鏡頭,制作成微課播放,比如起床時、吃飯時、上學遲到、出操排隊、做作業(yè)等生活情境。首先讓學生找一找畫面中的孩子存在哪些拖拉行為?通過微課回放,激起學生對自己當時生活情境的回憶,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從多角度展示,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自我對照。接著筆者讓學生說說自己存在哪些拖拉行為?然后播放課件:1. 病人垂危,醫(yī)生在搶救;2. 大樓失火,消防員在救火;3. 警察在抓小偷。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如果他們“拖拉”了,會導致什么后果?最后筆者安排了一場“告別拖拉”的活動。整節(jié)課通過“話拖拉—議拖拉—告別拖拉—收獲”等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引導學生學會做事不拖拉的技巧方法。
在上完這一節(jié)課后,筆者發(fā)現(xiàn)班上做事拖拉的學生動作迅速多了,課間出操的進步最明顯,連以往天天遲到的學生也能在上課鈴聲響之前回到課室,養(yǎng)成做事不拖拉的習慣。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回放學生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能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很好地融合,有效地激活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二、巧設課外課內(nèi)的活動體驗,營造自主探究的高效課堂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課內(nèi)課外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彌補課堂的時空局限。
如一年級上冊《校園探秘》,在已體驗了兩周的小學生活里,學生雖對學校環(huán)境已有初步了解,但范圍比較小,僅限于一些必去的場所,對整個校園不夠熟悉。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全面熟悉校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逐步熱愛學校,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校園探秘的活動體驗:1. 自由分組,選組長,邀請一名高年級學生當輔導員;2. 小組討論,確定探秘路線;3. 設計探究問題(如這是什么教室?有什么用?什么時候可以進入?);4. 提醒注意事項(上下樓的安全,要注意文明禮貌)。讓學生實地了解、熟悉校園,親近校園,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有親身的體驗,有與小伙伴的合作探究,既熟悉校園,又學會與人交往,鍛煉能力。
又如學習完《團團圓圓話中秋》一課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4組,引導他們從“節(jié)日起源、節(jié)日習俗、節(jié)日詩詞、節(jié)日故事”四個方面進行探究發(fā)展。展示課上,4個小組逐一分享了他們對中秋節(jié)的深刻認識。第一小組搜集關于中秋節(jié)的由來,知道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秋季中間的一天,這一天月亮是最大最圓的;第二小組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節(jié)日習俗也不盡相同;第三小組通過吟誦與中秋節(jié)有關的詩詞,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第四小組通過品讀故事,了解很多關于中秋節(jié)的傳說。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獲得了親身參與的體驗和收獲,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深刻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的自豪感。
三、以游戲活動體驗為平臺,鞏固高效的道德法治課堂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學內(nèi)容既要依據(j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課堂教學實踐也證明,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體驗活動,遠比教材上為學生提供的教學案例更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教學效果也更顯成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整合教材內(nèi)容,找準切入點,將其與學生的活動體驗緊密相連,將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巧妙地穿插于體驗活動中,使學生的道德行為目標得以達成。
如在教一年級上冊《我能一個人睡》時,筆者設計了游戲活動。
師:我們來玩黑箱子的游戲好嗎?這里有個很大的箱子,每一名學生都可以鉆到里面體驗一下,里面很黑,可讓我們體會一個人獨處的感覺,看哪個學生有勇氣(第一名學生從箱子里出來后,請他談談在箱子里的感受,給其他學生帶來啟發(fā),當其他學生產(chǎn)生興趣,覺得很刺激的時候,他們就會爭先恐后地進去體驗)。
學生對黑箱子游戲很感興趣,都想去嘗試,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游戲,但當鉆入黑箱子時,他們確實有些緊張,但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獨睡沒那么恐怖,雖然有些緊張,但他們也能挺過來。讓學生在游戲活動體驗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獨處,學會一個人面對黑暗。
又如一年級上冊《快樂過新年》一課時,在導入時設計——節(jié)日“大轉(zhuǎn)盤”的游戲活動:1. 出示帶有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元旦、春節(jié)等節(jié)日名稱的轉(zhuǎn)盤;2. 讓學生轉(zhuǎn)動轉(zhuǎn)盤,如果選中某節(jié)日,就說出相對應的日期(學生交流、教師隨機點撥);3. 讓學生合作在日歷上找到元旦和春節(jié)分別對應的時間,知道元旦是公歷新年的第一天,元旦過后,大約一個月就是春節(jié)。通過課前導入節(jié)日“大轉(zhuǎn)盤“活動入手,以玩轉(zhuǎn)盤游戲的形式引出了下半年重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使其體驗節(jié)日的歡快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進入“過新年”的學習中,使他們初步建立對元旦和春節(jié)的印象。
四、通過角色扮演活動體驗,深化高效的道德課堂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體會角色所處的環(huán)境,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增強學生的體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目標。
如教學《干點家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我是家庭一員,家務有我一份”的活動,讓學生在周末與家長互換角色一天,同時偷偷地讓家長把孩子平時給父母惹麻煩的事盡情表演出來,如故意不收拾學習用品、故意借口藥很苦不吃、對食物挑三揀四……讓學生來當家長想辦法解決以上問題。在一天的角色互換活動后,筆者讓學生談談他們的感受。學生認識到家務事很多、很繁雜、需要共同分擔,作為家庭一成員,應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煩惱。
又如教學《上學路上》時,在認識交通標志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交通標志種類很多,很難在課堂上讓學生全面學習。于是,筆者課前合理選取一些交通標志、交通信號燈和交通規(guī)則有關的圖片。課堂初始,先在班級中選一個神氣十足的學生扮“交通小警察”,教學生模仿一些指令動作,這些形象的指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在班級里模擬一場行人過馬路的場景,通過引導學生看交通信號燈及交通標志,向?qū)W生普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文明小知識。學生在課堂中參與性很高,學玩結(jié)合,獲益匪淺,跟著班里的“交通小警察”學到了許多交通手勢,以后過馬路會特別留心交通標志,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扮演“交通小警察”的學生也感嘆說:“警察叔叔真辛苦,我們不光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還要做好交通安全小衛(wèi)士,讓更多的人守交規(guī)?!苯巧缪莼顒芋w驗喚起了學生的真實情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是以小學生自身生活為源泉的一門綜合實踐性課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活動體驗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到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將課堂主動權(quán)交到學生手中,使感知從深刻到內(nèi)化,獲得感悟,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沈麗芳.體驗活動 為品德課插上雙翼——談品德課堂教學中體驗活動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1(11).
[3]蘭堯.新教材突出新亮點 新思路催生新課堂——談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亮點及教學策略[J].遼寧教育,2018(01).
[4]胡惠嬋.“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施路徑[J].新課程,2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