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元平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育部門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不斷推陳出新,很多當下興起的教學方法逐漸被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學習的基礎課程之一,能夠幫助學生塑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行為品格,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充分發(fā)揮著規(guī)范、積極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生活化思維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探究進行了分析,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生活化思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2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2-0107-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ur country,education departments continue to introduce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and many teaching methods that are emerging now are gradually being used in actual teaching work.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for students to ente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It can help students shape the noble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establish correct ideological values,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normative and active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teaching mo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under the life-oriented thinking,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Life-oriented thinking;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Teaching mode
1.生活化思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意義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課堂,蘊藏著無窮的知識,而社會則是磨煉一個人成長的陣地,“生活+社會”能夠使一個人內心富足、目光長遠,使整個人更加飽滿充實且具有內涵。從生活出發(fā),將生活實踐帶入課堂,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手段,在興趣的鋪墊下能夠為學習助力,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相融合,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能夠順利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在生活中不斷摸索,鍛煉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各項能力,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高效性。生活化教學泛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將生活融入課堂,以生活實際為重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上能夠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彌補了以往教學活動僅將知識點停留在課本內容的短板。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這門學科本身就具備諸多生活方面的知識點,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將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將抽象化的內容轉變?yōu)榫唧w化、生活化,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收和理解,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學習相關知識開闊知識視野,打開學習思路,增長自身見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行,有效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應試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已逐漸淡化,素質教育時代已然到來,在新課程變革的理念下,教育教學手段要秉持多樣化、個性化、綜合化來開展。如果將教學目光始終放置在有限的課本教材上,那么會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阻礙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只有將生活之源引入課堂,學生從生活中挖掘更多的信息,才能取得更多的收益,在生活中學會觀察、思考、感悟,探索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中的不同之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特思維。讓生活回歸課堂,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引導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在以往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更注重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注意力放置在學生學習的結果上,卻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態(tài)度難以得到充分的滿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部分教師始終沿用原有教學模式,因循守舊,在課堂上難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認知。學習的知識范圍只停留于課本上,缺少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并沒有考慮到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過于被動,在學習上逐漸失去動力和興趣。同時,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參與也少之又少,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中學生的生活相對單一,除了日復一日地與時間賽跑,在學習中度過,幾乎與外界事物保持屏蔽狀態(tài)。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相互交流、開拓視野的學習平臺,在學習中體驗和感知,能夠接觸到更多新鮮的知識層面,開拓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思想格局,塑造綜合型優(yōu)秀人才。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有的教師確實引入多元化教學手段,將知識點與生活有機融合,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生活中不同的案例。有的教師會在課前采用各種方式去收集教學案例,并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授,學生們也觀看得津津有味,即便結合了生活化,但是教學效果依然難以提升。要知道,在課堂上應當重視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將大量的案例擺在學生面前,通過觀看這些案例從中吸取教訓、明白諸多道理,而是要在觀看案例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科學啟發(fā),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完善這一教學過程,結合課本內容與實踐案例來進行探究、研討,這樣才能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3.生活化思維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探究
(1)引入時政熱點,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數字化網絡時代的背景下,通過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能夠一覽天下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互聯網的優(yōu)勢,積極借助網絡平臺搜索時事熱點帶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習起來也就有了足夠的興趣。通過引入時事新聞,師生平等對話,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對事件的理解和想法,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充分調動課堂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討論之中。在此期間,不僅僅只是教師去收集資料,學生也要積極探索,自己發(fā)現最新新聞或社會輿論、話題熱點拿到課堂上與大家分享交流,大到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小到社會民生問題等,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例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每天觀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jié)目。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把當天播報的重要內容或者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記錄下來,在正式上課時,學生可以男女生搭配進行課堂上的《新聞聯播》播報。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對時事新聞以及課堂內容進行全面鞏固,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展示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在課堂上開展這樣的小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一定的帶動性和活躍性。在這樣輕松歡樂的學習氛圍下,學生能夠更加積極投入政治課程的學習,對政治課程有新的認知,不再是以往死板的模式。教師在活動中認真觀看,最后進行中肯地點評和補充,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觀點,讓他們在課堂上盡情發(fā)揮、展現自我。
(2)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致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叛逆期,他們通常性格叛逆、自我獨立,同時對外界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來設計教學形式,使課堂教學更加靈活、豐富、多樣,告別以往一成不變的老套模式,采用全新手段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使學生能夠眼前一亮,積極投入到學習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下功夫,以獨特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每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自然銜接,讓學生投入其中。新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以往教學實踐中,教師對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難以提起重視,常常會一筆帶過,表達的言語顯得蒼白無力,學生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反感的心理情緒,導致課堂氛圍無趣枯燥,呈現出昏昏欲睡的現象。因此,教師要采用生活化教學法,將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通過生活中的問題、事件等內容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部編版《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節(jié)時,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懂得交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其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讓其學會如何建立好的友誼,真正感受到友誼的力量。在初中階段,學生對友誼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嘗試早戀,走進友誼的誤區(qū),所以在這節(jié)課中應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友誼、認識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了解真正的友誼。在以往教學中,教師會采用多媒體設備,以故事的形式播放短片讓學生觀看。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為例,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廣為流傳,教師讓學生觀看短片的同時,為了能夠在教學設計上有所創(chuàng)新,還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素材,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將自己的成長經歷與朋友之間的情誼、發(fā)生的感人故事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再給自己的這段回憶搭配上自己喜歡的音樂,這樣會給自己和其他同學帶來更多的感觸。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使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互通,在講授到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進行,課堂氛圍在學生的探討下也會變得生動活躍,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3)小組合作學習,真實體驗開拓眼界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打造高質量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不再排斥這門學科,從思想上發(fā)生重大轉變,成為其喜歡課程,并對初中政治課產生興趣。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中,案例分析是最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為了能夠在課堂上獲取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呈現。在日常學習中,學生的座位基本固定,為使教學效果更均等,教師可以調整座位,并設置分組合作進行教學,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組劃分有很多種形式,通常情況下教師會讓前后左右的學生圍成一個小組,或者在課堂上將座位大換血,將課桌全部靠墻,學生圍在教室的中央,圍成兩排大圈,教師在學生中間進行案例講解展示;學生還可以自由組合,尋找各自默契的小伙伴,自由搭配成組來共同對案例進行分析和探討,再從各個小組中選出一名小組長。在師生共同努力合作下,學生積極踴躍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全身心地投入于課堂學習之中,學生之間相互探討、反復實踐、不斷思考,共同摸索出新的結論。教師通過將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化解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夠讓學生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這樣他們才有更大的動力去繼續(xù)學習。
4.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生活化進行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結合是新課程教學革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綜合型優(yōu)秀人才的有力保障。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掌握教材主題,教學時靈活運用,只有在細心研讀新教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教學模式更好地發(fā)揮立德樹人的作用,才能創(chuàng)設出新型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法,達到實踐生活化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生活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真正實現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肖濤.立德樹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
[2]余琦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路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