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8)
《紅樓夢》以其重要的文化內(nèi)涵對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構(gòu)建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把握《紅樓夢》譯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和前沿熱點,對我國文化對外傳播尤為重要[1]。其中,作為第一個帶有真正全譯性質(zhì)的譯本,喬利譯本在《紅樓夢》翻譯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2]。19世紀,《紅樓夢》成了供中文學習者使用的閱讀材料。喬利譯本以忠實直譯為主的翻譯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紅樓夢》在詞、句、音等方面的內(nèi)容,有效傳達了原著的內(nèi)容,提高了學習效率[3]。但對于喬譯本的“忠實性”卻評價不一。吳宓曾評價道:“密合原文,無所刪汰?!边^分“忠實”于原著使得理解十分別扭[4]。奈達曾提出,忠實應當是動態(tài)對等的結(jié)果,忠實的譯文應當使接受語讀者產(chǎn)生與源語讀者基本相同的體驗[5]。
作為語言教材,“忠實”是喬利譯本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喬利本人的翻譯目的。因此,本文試圖運用奈達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對喬譯本進行分析。
在文學作品中,名詞往往具有特殊的意義。《紅樓夢》作者運用象征、寓言、神話等多種手段使小說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別出心裁。這部現(xiàn)實與虛構(gòu)交錯相融的小說的人名、地名等也暗含雙重意義,雙關手法出人意料卻又引人深思。
在人名、地名的翻譯中,喬譯本主要采取三種翻譯方法,即音譯、音譯加注及意譯,以音譯和音譯加注方法為主。
首先,在音譯的例子中:“Hsi Jen(襲人)”/“Tai-yue(黛玉)”/“Chi’ao Hsing(矯杏)”等運用了威妥瑪?shù)穆曇魳擞浵到y(tǒng)來再現(xiàn)原著的聲音,在形式上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聲音系統(tǒng),讓讀者能夠比較準確地了解到人名/地名的讀音;但在內(nèi)容表達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忽略了作者在人名中蘊含的雙關含義或典故知識。例如“Hsi Jen(襲人)”出自陸游詩句“紅橋梅市曉山橫,白塔樊江春水生?;庖u人知驟暖,雀聲穿樹喜新晴”,而音譯喪失了其詩歌出處及其相應的審美效果。“Tai-yue(黛玉)”同理,其字“P’in P’in(顰顰)”出自晏幾道的《西江月》中“愁黛肇成月淺,啼妝印得花殘”。寶玉給黛玉取字時也曾提到黛玉“似顰非顰籠煙眉”及“西方有石名黛,可畫眉”的典故;在此“顰”與“黛”其實有著內(nèi)在的照應關系。喬利分別將其音譯為Tai-yue和P’in P’in,顯然失去了名與字之間的內(nèi)在對應關系,其中蘊含的文學意義也就不能體現(xiàn)?!俺C杏”實則同“僥幸”諧音,表示與人物的命運巧合,同下文的“偶因一回顧,便為人上人”相對應。然而音譯“Chi’ao Hsing”并不能使得這種深層含義和信息表達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原文的文采及精妙之處。如此,音譯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對等,而忽視了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中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和讀者的閱讀感受,顯然不能夠很好地達到功能對等所要達到的效果。
而音譯加注法例如“Chen Shih-yin(truth under the grab of fiction)(甄士隱)”/“Jen Ch’ing lane(Humanity and Purity)(仁清巷)”等則是沿襲了《語言自邇集》中的注解方法。同音譯法相比,加注法似乎能更好地保留詞匯本身的內(nèi)容和深層的含義。盡管這種譯法在形式上不能形成完全的對應,稍顯冗余,但根據(jù)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要求,在形式與內(nèi)容無法同時對等時,應當更加注重內(nèi)容的傳遞。內(nèi)容的準確傳遞使原文原著的思想得以傳達,但不可否認的是,加注法使文顯得更加冗余,或多或少給讀者造成閱讀感受方面的影響。
同音譯加注法一樣,意譯法例如“the temple of Spiritual Perception(智通寺)”也在內(nèi)容上實現(xiàn)了對等效果,讀者能夠很好地理解“智通”的對等信息意義,卻完全失去了原詞的形式特點,變?yōu)橛⑽闹械慕樵~短語形式。根據(jù)奈達功能對等理論,意譯法能夠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并且完全自然地適應譯語的表達,從而實現(xiàn)譯語讀者同源語讀者閱讀感受的類似,實現(xiàn)功能對等效果。
對于四字詞語,喬利做了最大限度的翻譯,并且采用直譯的方法,可以明顯看出喬譯本“忠實”于原著的異化翻譯策略。
這里列舉第三回中出現(xiàn)的兩個成語翻譯例子做簡單分析,即“families of official status,in a cla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鐘鳴鼎食)”/“holds her peace and suppresses the very breath of her mouth(斂聲屏氣)”。從這兩個例子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出,喬利采用意譯和增譯的方式翻譯四字成語,分別用兩個短語進行互補和完善。“鐘鳴鼎食”原意是指錦衣玉食,十分富足、豪華的排場。在這里冷子興向賈雨村介紹賈府的榮貴氣派時,對其兒孫一代不如一代表示惋惜?!扮婙Q鼎食”表意上雖無教育和文化之意,但根據(jù)上下文,我們依舊可以意會這一言外之意。在此,喬譯本在表達原意的基礎上,增譯出更深層次的含義;“斂聲屏氣”的本意是抑制說話聲音和呼吸,形容畏懼、小心的樣子,在這里是指賈府的人在賈母面前的謹言慎行、小心處事的樣子。喬譯本用了兩個短語結(jié)構(gòu),其中,“hold one 's peace”是英語中的對應習語,在形式和意義兩方面都可與“斂聲”對應,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功能對等的效果和作用;而“suppress the very breath of one 's mouth”則只是對“屏氣”從字面上的直接翻譯和理解,無法實現(xiàn)形式上的對應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喬利意識到了單純將“斂聲”譯出不夠“忠實”所有信息,因此在意譯“屏氣”時,為了譯出語境,在“suppresses the very breath”后面還特別增譯了“of her mouth”。根據(jù)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在這個例子的翻譯中也可以看出喬利首先保證譯出原文中的所有信息,再根據(jù)語境適當調(diào)整結(jié)構(gòu),盡可能使譯文準確流暢,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的雙重對等。
分析喬譯本前三回譯文,發(fā)現(xiàn)其絕大多數(shù)的句子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其他譯法則簡單綜合列舉分析。
原文:雨村拍手笑道:“我心中每每疑惑(其緣由)。今聽你說,是為此無疑矣?!保ǖ诙兀?/p>
喬譯:Yue-ts'un clApped his hands and said smiling:...Often have I speculated in my mind (as to the cause),but the remarks I've heard you mention,convince me,without doubt,that is no other reason (than that of reverence to her mother’s name).
這是賈雨村同冷子興的對話。賈雨村因途中經(jīng)費不足,故在林如海家里任林黛玉的老師。讓他感到困惑的是林黛玉每遇“敏”字,都要讀作“密”或者減一二筆畫,聽了冷子興對賈府的敘述才明白,原來是林黛玉的母親名叫“賈敏”,為了避諱母親的名字才這樣做。喬利在這里將原文中注釋的地方“(其緣由)”同樣用括號作為注解譯出“(as to the cause)”,既可作“speculate(疑惑)”及物動詞的賓語,又可以遵循原文內(nèi)容和形式,忠實地傳達。譯文中第二處注解不同于第一處,并非原文中固有部分。原文中“是為此無疑矣”的“此”為代詞,意指上文提到的內(nèi)容,即黛玉為了避諱母親的名字才每遇“敏”字都會做出改變。但喬利翻譯時并沒有直接譯為“this”,而是添加了括號作了注解“(than that of reverence to her mother's name)”,這既兼顧了英語中固定句式“no other reason than”的完整性,也將代詞“此”的內(nèi)容具體化,更加明確地告訴讀者這一對話的含義。這樣的譯法,既將原文深層含義譯出,又合乎英語的句法習慣,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獲得同樣的閱讀感受,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也明確表示出漢語語言和英語語言在句法結(jié)構(gòu)方面的差異,有利于語言學習者的習得。再如:
原文:那僧道:“此事說來好笑。只因當年這個石頭,媧皇未用,自己卻也落得逍遙自在,各處去游玩。一日來到警幻仙子處,……”(第一回)
喬譯:...the bonze ventured to reply,"is enough to make you laugh!They amount to this:there existed in the west,on the bank of the Ling (spiritual) river,by the side of the San Sheng (thrice-born) stone,a blade of the Chiang Chu (purple pearl) grass.At about the same time it was that the block of stone was,consequent upon its rejection by the goddess of works,also left to ramble and wonder to its own gratification,and to roam about at pleasure to every and any place.One day it came within the precincts of the Ching Huan (Monitory Vision) Fairy..."
這里原文主要是交代石頭的由來及其和絳珠草之間的故事及二者下世造劫歷世的原因。譯者在翻譯時多譯了部分內(nèi)容,單獨提及了事情發(fā)生的地點和絳珠草。盡管多譯,但這一部分就像是為故事情節(jié)做的鋪墊。因此,很契合內(nèi)容。盡管在結(jié)構(gòu)上多譯部分似乎與原文不符,但在內(nèi)容和形式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根據(jù)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形式對等應當讓步于內(nèi)容對等;加之,這部分內(nèi)容的翻譯對下文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有很好的鋪陳作用,使讀者有比較好的閱讀感受,從而實現(xiàn)功能對等。
原文: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進士,選入外班,今已升了本縣太爺。(第二回)
喬譯:...at the triennial great tripos,his wishes were gratified to the full.Having successfully carried off his degree of graduate of the third rank,his name was put by selection on the list for provincial Appointments.By the time,he had been raised to the rank of Magistrate in his district
這句話是交代賈雨村在獲得甄士隱贈銀后,赴京趕考成為縣太爺?shù)倪^程。原文中“十分得意”“中了進士”“選入外班”“升了縣太爺”等是一系列動作,動詞連成短句是漢語獨特的句子構(gòu)成。翻譯時,為了適應譯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形式,喬利分別將這些短句斷為幾個獨立的句子或者轉(zhuǎn)變?yōu)橛⒄Z中的不同成分。作者使用恰當?shù)臄嗑浞椒▽h語句式進行轉(zhuǎn)化,使行文更加流暢自然,結(jié)構(gòu)連貫;在轉(zhuǎn)換成分方面,例如當“中了進士”和“選入外班”兩個謂語動詞并存時,譯者將前一個動詞轉(zhuǎn)化為現(xiàn)在分詞做狀語的形式,后一個動詞成為這個句子中真正的謂語動詞,狀語前置也為兩個動作表明了時間上的先后,從而更好地適應譯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在忠實傳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兼顧讀者的閱讀習慣,使譯文更具可讀性,更好地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譯法會使得原文的語言文化特點喪失,影響語言的有效習得。
喬譯本在翻譯人、事名字時,為了忠實地把原文的形式及發(fā)音傳達給讀者,大都拘泥于詞匯的表面形式,主要采用異化策略下音譯和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這種翻譯方法只是在形式上完成對等而忽視了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中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和讀者的閱讀感受,只憑借讀音并不能體現(xiàn)原文中諧音的深層含義,不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功能對等所要達到的效果。而音譯加注顯然就更好,盡管這種譯法稍顯冗余,但在形式與內(nèi)容無法同時對等時,更加注重內(nèi)容信息的傳遞。當然,文章中也包含歸化策略下的其他翻譯方法,例如意譯法。意譯法能夠在內(nèi)容上實現(xiàn)對等效果,完全自然地適應譯入語的語言表達使用,卻完全失去了原詞的形式特點,從而不能實現(xiàn)最佳功能對等的效果。在句子的翻譯上,直譯加注的方法兼顧了英語固定句式的完整性,也將代詞指出的內(nèi)容具體化即能譯出原文深層含義,適應英語的句法習慣,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信息,從而更好地達成功能對等。當然,歸化策略指導下的轉(zhuǎn)化成分和重新斷句等方法都是為了適應英語語法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xiàn)同樣的閱讀感受,表達出原文的內(nèi)容,但這一譯法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文句式結(jié)構(gòu)喪失,對原文的語言文化學習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