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致霞
摘 要:變式練習對訓練學生的多維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變式訓練,能夠促進學生數學多維思維的發(fā)展,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打好數學基礎。將變式練習作為分析研究的重點,探究分裝變式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變式練習;小學數學;解題思維
變式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這源于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新課改要求學生要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變式練習能夠使學生提高實際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大大降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課業(yè)壓力??梢哉f變式練習是進行數學學習的有效方法,但是當前小學數學中變式練習更多地成為“炫技”“技巧”,成為教師應用于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教學手段,改變了變式練習用于教學的初衷。所以,為了發(fā)揮變式練習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必須提高變式練習的質量。
一、靈活變式變形,促進理解吸收
小學數學知識點基礎而重要,但是小學生很難把握數學各個知識點的聯系,通過變式練習就可以使學生把數學難點通過其他簡單的數學知識點進行理解,大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強化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
二、轉變問題形式,由淺入深引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題多問非常常見,所謂一題多問就是在不改變主要題干的前提下,對問題進行改變,通常問題的設置是由淺入深的,使學生通過問題來實現對數學知識原理的掌握。通過轉變問題的形式,一題多問來實現變式練習,幫助學生培養(yǎng)多維的數學思維,從這個角度看習題變問(一題多問)不失為數學學習的良好方法。
例如:王叔叔家有兩個兔籠A與B,共有60只兔子,其中A籠的兔子占所有兔子的20%,王叔叔又將部分兔子放在了A籠,此時A籠的兔子占總兔子的25%。
問題1:王叔叔新放了多少只兔子?
根據題目,教師可以耐心等待學生解答,然后在 主要題干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變式,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問題思考。
問題2:王叔叔家兩個兔籠里有60只兔子,A籠中的兔子占總兔子數的20%,王叔叔又從B籠中抓出若干只兔子放到A籠,此時A籠中的兔子占總數的30%。求此時A籠與B籠中兔子各有多少只。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對比,可以看出問題2是對問題1的延伸深化,通過學生對問題1的分析解答,更容易理解問題2,從而梳理出問題2的要點,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問題解答。同時,這種問題的變式還幫助學生梳理解題的思路,將解題步驟一點一滴地勾畫出來,充分調動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積極性。
三、重視題型設計,實現一題多解
變式練習中教師要重視對題型的設計,通過多角度與多層次的題型,來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培養(yǎng),在一題多解中發(fā)現數學解題的規(guī)律與數學原理的多種應用,從而使學生多角度地運用數學原理對具體的數學問題進行多樣方法的解答,以此提高學生對知識原理的運用能力。
“相遇”問題是小學數學的必考題型,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將“相遇”問題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通過科學的題型設計,來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思考。例如,芳芳與小白在甲乙兩地騎自行車相向而行,騎行2小時后,芳芳與小白相遇。其中芳芳騎行的速度為4.5千米每小時,小白騎行的速度為3.8千米每小時,求甲乙兩地的距離。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并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融入自己的想法。
方法1:根據題目內容,提出有用信息,芳芳騎行總路程=4.5×2=9(千米),小白騎行總路程=3.8×2=7.6(千米),因此甲乙兩地距離=9+7.6=16.6(千米)。
方法2:根據題目可以了解,芳芳與小白一小時所騎行的總路程為4.5+3.8=8.3(千米),而兩人騎行了2小時后相遇,也就是甲乙兩地的距離,即8.3×2=16.6(千米)。
變式練習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數學能力,教師要掌握好變式練習的有效方法,提高變式練習的質量,通過靈活變式變形、轉換問題形式以及重視問題設計等來實現變式練習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彭毛吉.變式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外交流,2017(33):272.
[2]余瓊.小學數學教學中變式訓練設計策略[J].電腦樂園(信息化教學),2018(1):236.
[3]冉和香.基于變式理論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注:本文系蘭州市2021年度教師個人課題“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提高變式應用能力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21]GR12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